《行善的诱惑》是美国社会思想家彼得·德鲁克大师的遗作,是领导必读的管理小说。它全面洞悉了组织中人性的冲突,认为善是一种信仰,行善是一门艺术,懂得行善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人物。
阅读本书,学习如何在组织中建立一套善的体系,它是中国管理者最重要的课程。
德鲁克洞察人性、掌握人性,一生写了两部小说,都是以“人性”为切入点,对人性的洞察力所进行的深入剖析十分罕见、对人性的细微刻画入木三分。 尤其对于“行善的诱惑”(The Temptation To Do Good)更显示其功力深厚。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行善的诱惑(德鲁克社会学经典) |
分类 |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
作者 | (美)彼得·德鲁克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行善的诱惑》是美国社会思想家彼得·德鲁克大师的遗作,是领导必读的管理小说。它全面洞悉了组织中人性的冲突,认为善是一种信仰,行善是一门艺术,懂得行善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人物。 阅读本书,学习如何在组织中建立一套善的体系,它是中国管理者最重要的课程。 德鲁克洞察人性、掌握人性,一生写了两部小说,都是以“人性”为切入点,对人性的洞察力所进行的深入剖析十分罕见、对人性的细微刻画入木三分。 尤其对于“行善的诱惑”(The Temptation To Do Good)更显示其功力深厚。 内容推荐 彼得·德鲁克是管理界备受尊崇的思想大师,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除了脍炙人口的管理学名作外,德鲁克小说的风格也独树一帜,令人叹服。这位高瞻远瞩的思想家凭借其招牌式的敏锐洞察力,洞悉不同力量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对人性的细微描写与刻画可谓入木三分。《行善的诱惑》是大师精湛智慧的又一结晶。《行善的诱惑》文风清晰练达,用一些直指人心的观点和故事提出精辟见解;小说语言简单平实,无须任何华丽的粉饰,传达出深沉而悠远的思想,意味隽永;小说中的一些观点在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能够诠释出不同的现实意义,经典不过时;总之,德鲁克的作品就是有这样一种力量,令读者不自觉地联系自己所处环境和社会中的林林总总,反省人生。 目录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办公室的门关得紧紧的。门外的地板上整齐地放着一捆尚未拆包的邮件。那一刻,她立即觉察出不对头,一定是发生了什么大事儿。 当然,她带着钥匙;不过通常情况下,只有在校长海因茨神父生病或者外出时,她才是第一个到达办公室的人。毫无疑问,他的身体没有一丁点儿问题,而且就在昨天(周日),在她将一些潜在捐助者的资料交给他时,他还留她共进午餐:当时在场的还有瑞特神父和法学院的新任院长梅尔霍夫博士。自始至终,他从未提过今天要外出或者一大早有约会等任何事宜。 海因茨神父既没有外出,也没有生病——可是今天她到办公室时,他却不在那里。这种情况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她俯身捡起邮件,摸索着找到办公室门的钥匙,感觉到自己的身体由于担忧而轻轻颤抖。 尽管知道可能性微乎其微,她心中还是期待着听到那句早已习以为常的问候。每天早上,她一踏进办公室,一个清晰悦耳的男中音就会从校长办公室传来:“早上好,爱格妮丝,请进来帮我整理一下邮件。”然而,今天那里却一片沉寂,没有任何声响。 她愈发不安起来,身体的颤抖也进一步加剧。顾不上脱下大衣,摘下厚厚的手套和毛皮帽子,她就在桌子旁坐了下来,力图平复一下自己的心情。她居住的小房子就在校园大门外,尽管距离不远,她还是将自己武装得严严实实,以抵御隆冬凛冽的寒风。她先是到普莱恩斯的圣玛丽礼拜堂听了弥撒,然后穿过格局不规则的校园,来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她知道自己这种想法很愚蠢,很迷信。一定不会有事的,海因茨神父可能今天睡过头了,或者被早上接到的一通电话耽误了——毕竟现在,在美国东部、纽约和华盛顿州,日常事务已经全面开展起来——又或者,他在路上被某个学院的院长或者部门负责人叫住,所以无法去学校的教堂做弥撒。 然而,尽管她不断告诉自己这完全是杞人忧天,根本没什么可担心的,但心中那份担忧却仍然挥之不去。很久没有这种心慌的感觉了,她清晰地记得上一次这种感觉来袭的那一天,当时,她接到电话:“杰克出事了”——那一刻,她立即知道她的丈夫已不在人世了。 她以全班第一的成绩毕业于普莱恩斯的女子高中。在学生时代的秘书课上,老师曾教导大家,称职的秘书总是要比老板提前到达办公室。还没等她毕业,学校的副校长希尔德加德修女就聘请了她,当时副校长清楚地讲明,她希望每天早上八点钟她本人上班时,她的秘书已经坐在办公桌旁,为一天的工作做好了准备。因此,二十年前,当她刚刚开始为齐默曼神父(当然,当时其他人都称他海因茨神父,还有人叫他海因茨)工作时,她一丝不苟,保证每天比他提前十五分钟到达办公室。不过,她很快感觉到,这种做法似乎令他不快,因为他好像更愿意一个人查看邮件。尽管他从来没有对她提前到来的行为有任何牢骚,但经过三四周的工作后,她问道:“我每天稍微晚到一会儿您觉得如何?”他脸上浮现出一抹彻底放松的微笑,愉快地点头同意了。于是,从那时起,她每天比他晚到二十分钟。 只花了几个月,他们之间就建立了一种合作共事的默契——多年来,他们的日常惯例从来没有改变或者打破过,直到今天。 他是一个生活非常有条理的人,可能大多数独居的男子都是如此。而她对他的生活习惯了如指掌,熟悉的程度就好像与他共处多年一样。他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进行十分钟的晨练,然后剃须、沐浴,七点整,他步行至大学教堂做弥撒。他喜欢慢慢地做弥撒——有一次,他说:“我讨厌那些总是千方百计地研究时间和动作,以期提高做弥撒效率的牧师,”这可把讲究高效率的奥马利主教气得够呛。不过无论如何,到七点四十五分时,他的弥撒仪式都将进行完毕,然后,他脱去做仪式时穿的长袍,并在八点刚过一两分时,准时到达办公室。 而她,每天也是六点半起床,然后她做早餐——过去那些年是为孩子们做早餐,现在只为住在家里的老母亲做早餐。直到七点十五分,她才能走出家门,正好赶上普莱恩斯圣玛丽小礼拜堂早上七点半的弥撒仪式,然后,她会在八点二十分或者八点三十分到达办公室。办公室的门已经打开,上面的磨砂玻璃上写着:亨利·齐默曼神父,博士、大学校长,下面一行小字是:“爱格妮丝·穆勒女士,校长助理”。校长套房共包括四个房间:位于角落的神父办公室、外面的助理办公室、校长的会议室和助理的小会议室。她把小会议室的一角改成了厨房和小储藏室,里面有一台煤气炉、一个橱柜、一台小冰箱和一个水槽。她每天到达时,四个房间都已经是灯火通明。 P2-4 后记 彼得·德鲁克是管理界备受尊崇的思想大师,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除了脍炙人口的管理学名作外,德鲁克小说的风格也独树一帜,令人叹服。这位高瞻远瞩的思想家凭借其招牌式的敏锐洞察力,洞悉不同力量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对人性的细微描写与刻画可谓入木三分。《行善的诱惑》是大师精湛智慧的又一结晶。小说文风清晰练达,用一些直指人心的观点和故事提出精辟见解;小说语言简单平实,无须任何华丽的粉饰,传达出深沉而悠远的思想,意味隽永;小说中的一些观点在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能够诠释出不同的现实意义,经典不过时;总之,德鲁克的作品就是有这样一种力量,令读者不自觉地联系自己所处环境和社会中的林林总总,反省人生。 书中,海因茨·齐默曼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卓越领导者。二十年间,他唯才是举,大胆创新,广纳能人贤士,将圣杰罗姆大学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教区学校打造成为一所声誉斐然的全国知名学府,甚至与芝加哥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全球领先的研究性大学并驾齐驱,实力相当。他成就斐然,屡获殊荣,曾两度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他的事迹被做成专题报道。他抱负远大,致力于“一流的天主教大学”的办学理念,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为上帝继续增光”。 可是,这样一名叱咤风云的强势领导者,却被一个不称职的教职工搅扰了内心的平静。为了救赎那个可怜的灵魂,将他从自我憎恨的泥潭中拯救出来,齐默曼神父发挥了一个基督徒、一名神父的恻隐之心,给邻校打电话推荐这名员工。可原本天经地义的一桩人事任免案,无奈却惹出了万丈狂澜,甚至导致了不可收拾的结局。一切以那名员工的夫人、一个恶女人写的一封诽谤信为导火索,逐步蔓延开来。她写这封黑函的初衷只想为她丈夫的失败进行报复,却碰触到圣杰罗姆大学一条最敏感的神经。二十年的迅速发展和膨胀,埋下了很多隐患。于是,所有的紧张、矛盾和冲突都渐渐浮出水面,最终一齐爆发。每一件事看起来都是琐碎小事,微不足道,可是,这些事情反映出来的真正问题并不小,不容忽视。一则无中生有的谣言,竟然将人们的自信、礼貌和凝聚力全部瓦解。大家表现得沮丧消沉,毫无斗志。而曾经强势的齐默曼神父这次没有领导大家走出阴霾,反而没了自信,对自己,对所从事的工作都失去了信念,彻底崩溃。在危机面前,人人都在指责别人,埋怨别人制造了麻烦。 德鲁克管理学大师的功底和管理学理念的沉淀在小说中时有流露。小说的一些细节体现出德鲁克宽广的视野和恒久的穿透力。例如,“作为行政管理人员,在涉及培训、发展和晋升机会时,必须要将组织中的每个人都考虑在内。”“牧师应该是个多面手,不过同时也需要在某个领域学有专长,达到专业水准。否则干什么都只能浅尝辄止。”“真正能够成功的人,都会仔细地反省自己,并对自己提出很高的要求。他们心中都有远大的抱负。但其中一些人,往往是取得最高成就的人,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心中的抱负与野心。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小小的挫败就可能使之功亏一篑”。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管理大师的功力。 另外,齐默曼成为受害者,难道自己就没有责任吗?也许穆尔卡说得对,作为万众瞩目的大人物,必须谨言慎行。轻率行事本身就是一宗极大的罪过。到底你有没有作出人们诽谤的事情,那都不重要。只要你“好像做了”,那就证明你不够谨言慎行,太过轻率。让自己的行为引起别人怀疑,受到别人指控,对领导者而言,这本身也是失误。 德鲁克的作品中,很少会看到什么中规中矩的管理公式与管理原则,大师的远见卓识来自他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小说思想深邃,发人深省。故事人物栩栩如生,有血有肉。同时,故事映射出暖昧的道德观、人性的弱点,以及美国大学和天主教会的各种内部政治,极具启迪意义。 教务处长瑞特的无奈,爱格妮丝的自责,齐默曼对自己的怀疑,伯格维茨专业角度作出的心理分析,汤姆·马提尼放弃大好前途作出的最终抉择,就连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写那封黑函的霍洛韦夫人,为了自己的信念回到墨西哥州山林的归宿等。对读者而言,有些做法似乎出乎意料,但如果能够探索人物的内心,则又觉得合情合理。 让我们一起探寻德鲁克智慧的精神家园,在阅读中不断自省,采摘希望之果。 本书是集体努力的结晶,其中商国印负责全书的统稿工作,张燕楠、杨丽华(沈阳药科大学)、张丹(沈阳药科大学)等承担了主要的翻译工作。具体分工如下:商国印、张燕楠翻译了第一部;张丹、杨丽华翻译了第二部;张丹、商国印翻译了第三部;张丹翻译了第四部。其他参与本书翻译工作的还有侯秀齐、肇彤和郑重,他们在书中相关背景知识的翻译及译稿校对过程中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为译稿的顺利完成提供了莫大的帮助。 限于译者水平,翻译中不尽如人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商国印 2013年8月于东北大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