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体现民族文明的重要标识之一。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编撰出版《吴风楚韵——镇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图文集》一书,为促进和繁荣镇江的文化事业,激发人们的爱国爱乡之情起到积极的作用。
这本书收入了镇江市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1项,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言简意赅地表现了它们各自的文化形态,较为全面地反映了镇江的民风民俗和地域文化特征。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镇江这座古老城市的文化印记和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是镇江地域文化精神的一个文明象征。本书由刘振兴、杭维立、周明磊主编。
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将7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字稿和200多张相关的图片,在10月份汇集成了一本书:《吴风楚韵——镇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图文集》。对于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来说,这是对多年来抢救、保护和传承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工作回顾,也是镇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个对外展示。
《吴风楚韵——镇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图文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三部分内容均较为详细地叙述了各个非遗名录的文化特征与概貌,并且以大量的图片来反映各个非遗名录的生存空间和自身的文化形态。本书目的是想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或者说是字少图多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镇江市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尽可能地满足广大读者的文化需求,使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文化发展成果。
为给读者提供镇江市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编者还编写了“附录”,它能一目了然地为您提供镇江市成功申报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布时间、批次等;同时,在“附录”中还有镇江市成功申报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名单和命名时间等。读者可以通过“附录”对我市的非遗保护工作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对镇江“非遗”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本书将有助于提高人们对“非遗”保护的责任感,并为查阅镇江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提供方便。本书由刘振兴、杭维立、周明磊主编。
“壮丽山川古润州,江左人才渊薮”。镇江,古名润州,位居江左,自古以来就是南北通衢,军事重镇。其地虽处苏南之门户,其文化却更多苏中之品质。苏中为下江官话区,包括地处江南的宁、镇丘陵山区及黄、淮二水冲积而成的苏北平原。一首脍炙人口的民谚说得好,“一方水土育一方人”。文化是人参与的结果,因此“一方水土”所滋育出来的“一方人”,必然会创造出具有一方特色的地域文化。惟其如此,才使得一衣带水的苏中两大重镇镇江、扬州,形成了极为相似的风土人情,几无差异的方言俚语来。而其方言的质朴、生动、表现力强,人性的风趣、睿智、乐天知命,民风的淳朴、闲适、充满俚趣,也才必然使生发于这方水土上的扬剧形成了活泼、诙谐但不失淳厚、隽永的风格,以及特别擅长表现中下层普通小人物喜怒哀乐的强烈的平民化倾向,真正做到了俗中见雅,雅俗共赏,成为江苏最具地域特色的地方剧种之一。
由此我们便不难理解,扬剧虽因扬州而得名,但镇江却和扬州一样是扬剧的主要发祥地和传承地。扬剧是由镇江、扬州地区流行的花鼓戏,苏北香火戏,并吸收“扬州清曲”及当地一些民歌小调发展而成的。它的沿革说明,花鼓戏在镇江的发展流行是扬剧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花鼓戏原为一小旦与一小丑对歌对舞的“打对子”表演。自明正德、嘉靖花鼓戏由安徽凤阳流人江苏境内后,便在镇江落地生根,绵延发展。中国近现代史学先驱柳诒徵在其专著《里乘》中,就说到清康熙年间大学士张玉书之孙蓄养家班之事,所谓“新腔摧打花奴鼓,反腰贴地骨玲珑”;镇江所辖丹徒县乡间一姚姓花鼓世家中,更是发现了清光绪时描写镇江人民抗英的《火烧洋楼十杯酒》,及《十二月古人名》、《大看相》、《小看相》等花鼓戏唱本……这些都可作花鼓戏早年在镇江滋育繁衍的佐证。时至民国初期,镇江的臧雪梅、方少卿、孔少兰等人首创把花鼓戏同“清曲”相结合,丰富了不少剧目,如《借妻》、《僧尼下山》、《活捉》等,使花鼓戏面目为之一新。因花鼓演唱多用“窄口”,且唱腔婉转细腻,故俗称“小开口”。20世纪初,镇江的“小开口”班社进入上海,改称“维扬文戏”。此时,先于自己由扬州进人上海的“大开口”已改称为“维扬大班”。“大开口”系由苏北香火戏发展而成,因其只用锣鼓伴奏,唱腔比较粗犷,故俗名“大开口”。由于“大开口”和“小开口”语言一致,30年代初合并演出,遂形成杨剧的前身“维扬戏”;新中国成立后始定名为扬剧。
镇江对于扬剧的属地性质,还表现在扬剧独树一帜的代表性流派“金派”的产生,及由此而形成的镇江扬剧自成一体的传承体系上。“金派”为镇江著名女小生金运贵所创,自20世纪40年代起在镇江发展完善,日臻成熟。“金派”的唱腔以旋律新颖,变化多样,音域幅度小,似平非平,情感容量丰富为特色。她所唱的《梳妆台》最具代表性,舒缓时字少腔多,如泣如诉;激越时多字堆叠,高亢振奋,流派特色既纯粹鲜明,又能随剧情、人物的不同而技有微殊。“金派”以其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戏剧界名家如梅兰芳、田汉等的高度赞赏,以至风靡于整个扬剧剧坛而至今不衰。时至今天,扬剧在镇江的一脉始终坚持传承而从未间断。金运贵嫡传弟子姚恭林发展“金派”而创“金派姚腔”,并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金运贵又一弟子筱荣贵,成功地把“金派”由生腔拓展到旦腔,使镇江扬剧的特色更趋统一;姚恭林又授徒李政成等多人,且李政成现已成为眼下扬剧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我们相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得到中国各级政府重视的大形势下,通过镇江、扬州等有关部门及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扬剧这一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历史人文、戏曲研究价值的剧种,将会重新进发出新的生命力。
(作者系江苏省文化馆原馆长、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成员) 扬剧
扬剧是以古老的“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础,吸收了扬州清曲、民歌小调而发展起来的。扬剧原名“维扬文戏”,20世纪30年代中期称为“维扬戏”,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扬剧,主要流传于镇江、扬州、南京、上海、苏北及安徽部分地区。
明正德、嘉靖以后,安徽凤阳花鼓传人江苏。花鼓在镇江流行,最早见于柳诒徵《里乘》所记,清康熙年问的大学士张玉书之孙张适蓄养两副家班事,此后花鼓在镇江绵延不绝。乾隆前后,镇江官塘桥一带,每逢正月初九,观音山都有集会’演唱花鼓。镇江南乡的花鼓演唱活动以观音会等形式开展得很活跃,句容诸多的香火戏在民间也是很兴旺。丹徒县宝埝乡邬村的姚氏花鼓世家,也收藏有光绪时的《火烧洋楼十杯酒》,《十二月古人名》,一丑一旦的《大看相》、《小看相》花鼓戏小戏唱本。
镇江历史上文化交流甚广,有“银码头”之称。镇江属北方语系的“江淮”语言,故扬剧能够在这里形成。20世纪初,镇江“花鼓”艺人首先将用丝弦伴奏的花鼓戏搬上舞台公演,并吸收“清曲”的演唱剧目和曲调,初步形成了扬剧“小开口”雏形。20年代“小开口”和“大开口”均进入上海等大城市,称为“维扬文戏”。到30年代,香火、花鼓、清曲合流,诞生了后来的扬剧。在长期的传承和发展中,有公认的金派、高派和华派等三个流派,镇江是扬剧“金派”艺术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承地。
“金派”创始人金运贵(1907—1970年),本名刘秀卿,曾用艺名新善贞,幼年学艺,初学京剧后改学扬剧。1924年,扬州人陈登元发起创办了扬剧历史上第一个女子扬剧班。金运贵就在扬剧班学小花脸(生行),“对子戏”为主,1925年在上海登台演出,成为扬剧第一代女演员。1936年,她钻研堆字唱法,自己动手编写幕表戏上演。到了1952年,她来到了镇江金星扬剧团(即镇江扬剧团),并基本上用自然噪音演唱。由于她对用声、用气、吐字有独特见解,使得有别于扬剧传统唱腔的“金派唱腔艺术”脱颖而出。之后,金运贵便常年在上海、南京、扬州、镇江等地区演出。自此,镇江市扬剧团以她创造的金派艺术为自己的鲜明特色与扬州市扬剧团、江苏省扬剧团并称扬剧三大家,形成了三足鼎立的繁荣局面。
金派唱腔在原曲调格式中独创性地运用了堆字的延长方法,尤重小腔运用,使之委婉动听。金派的念白将中州韵、湖广音和普通话融于其中,以音域幅度小、字多腔短、似平非平、明快如诉为特色,其风格被称为“金调”或“自由调”。
由于在演唱上运用自然噪音,曲调平稳,音色圆润,并善用堆字、增加休止、声断气不断等演唱技巧,唱腔时断时连,潇洒自如,因此金运贵享有了“活方卿”和“扬剧梅兰芳”等美誉。P27-3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体现民族文明的重要标识之一。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开始在全国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法律,它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法保护的新时代已经到来,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促进文化事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的重要举措。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在这个文化大背景下编撰出版了《吴风楚韵——镇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图文集》,其意义就显得非常深远。此书不仅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一种积极的贯彻和响应,同时也为促进和繁荣镇江的文化事业,激发人们的爱国爱乡之情起到积极的作用。
镇江位于中国经济最发达、最具文化魅力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文化建设方兴未艾,特别是近年来镇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呈现出了璀璨夺目的新景象。这本书收入了镇江市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1项,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言简意赅地表现了它们各自的文化形态,较为全面地反映了镇江的民风民俗和地域文化特征。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镇江这座古老城市的文化印记和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是镇江地域文化精神的一个文明象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口耳或动作作为文化链得以延续的,是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是人类的智慧结晶,抢救、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引起了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民族的复兴必须要有文化的复兴作为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要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兴盛,而繁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将以提升我国文化的软实力作为根本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文化软实力的具体表现,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它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已越来越成为我们这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必须认识到,由于社会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加之外来文化的影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或部分地失去了生存与繁荣的环境,很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地萎缩,生存条件不容乐观,对它们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已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社会发展越快越离不开文化的引领和支撑,镇江的城市建设更离不开地域文化的土壤。被收入这本图文集中的镇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出色地表现了自己的独特魅力,它们是镇江民众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是我们镇江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的睿智创造。
《吴风楚韵——镇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图文集》的出版是我们镇江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它是新时期以来镇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道路上的一个丰硕成果,也是镇江非遗保护工作的一个展示性总结,将为今后镇江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很好的参照,也必将为加强镇江的对外文化交往奠定坚实基础。
中共镇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洪水
2011年10月
今年以来一直忙碌的书稿终于尘埃落定,7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字稿和200多张相关的图片,在10月份汇集成了一本书:《吴风楚韵——镇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图文集》。对于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来说,这是对多年来抢救、保护和传承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工作回顾,也是镇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个对外展示。
这本书是全馆人员的心血结晶,在成书的过程中大家付出了很多艰辛,每个人都在为非遗名录编写书稿,每个字甚至是每个标点符号都浸透着众人的汗水,想起那时的时光,看到即将付梓的书稿,大家才放心地松了一口气。
全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三部分内容均较为详细地叙述了各个非遗名录的文化特征与概貌,并且以大量的图片来反映各个非遗名录的生存空间和自身的文化形态。本书目的是想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或者说是字少图多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镇江市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尽可能地满足广大读者的文化需求,使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文化发展成果。
为给读者提供镇江市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编者还编写了“附录”,它能一目了然地为您提供镇江市成功申报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布时间、批次等;同时,在“附录”中还有镇江市成功申报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名单和命名时间等。读者可以通过“附录”对我市的非遗保护工作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对镇江“非遗”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本书将有助于提高人们对“非遗”保护的责任感,并为查阅镇江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提供方便。
在书中收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7项是国家级的非遗名录,由于它们的这种特殊性质,我们特邀请了7位国内著名的“非遗”专家为国家级名录撰写了7篇相对应的文章。同时中共镇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洪水还为本书撰写了序言。此举是为了提高该书的文化影响力,突出表达镇江市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心和决心。
本书的编撰工作已经完成,虽花费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并且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但由于编者认知水平有限,疏漏以及舛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专家和读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