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包括街巷和地名的传说、历史人物传说、名胜古迹传说、其他传说、俗语故事、幻想故事、生活故事、笑话等。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上海·青浦卷》由钱昌萍主编。收录了《名妓黄莲英之死》、《一夜天白相脱十八个车棚》、《更夫被辞》、《金圣叹被害之谜》、《渔家状元保忠臣》、《人心不足蛇吞相》、《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眼不识泰山》、《乱戴西瓜壳的来历》等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上海青浦卷) |
分类 | |
作者 | 钱昌萍 |
出版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包括街巷和地名的传说、历史人物传说、名胜古迹传说、其他传说、俗语故事、幻想故事、生活故事、笑话等。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上海·青浦卷》由钱昌萍主编。收录了《名妓黄莲英之死》、《一夜天白相脱十八个车棚》、《更夫被辞》、《金圣叹被害之谜》、《渔家状元保忠臣》、《人心不足蛇吞相》、《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眼不识泰山》、《乱戴西瓜壳的来历》等故事。 内容推荐 民间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数千年以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民族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和亲和力的载体,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以及提高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上海·青浦卷》由钱昌萍主编。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上海·青浦卷》全卷资料源于三个方面。一是于1989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上海卷青浦分卷》选出民间故事、民间传说165篇。二是从1988年全县20多个乡镇的民间文学集成乡镇卷资料本中选出民间故事56篇。三是2007年,编委与各乡镇文体中心新采录民间故事70篇。全卷共291篇,约30余万字。 目录 前言 神话 女娲娘娘捏泥造人 乌龟背上碎块怎样来的 传说 人物传说 孔夫子拜师 周源招亲 乾隆的传说 乾隆皇帝听田歌 乾隆皇帝做媒 乾隆皇帝敕封青浦城惶 乾隆皇帝保银杏 乾隆吃四鳃鲈的传说 乾隆五难小和尚 三官堂传说 观音上了天 绿豆芽嵌肉 蟹簖与八卦阵 包公审疑案 下棋隐士 猛将的传说 鳝大的传说 “鳝大”来历 捉弄差人 鳝大之死 炼丹房传说 刘伯温吃杜瓜根 白字招牌 张知县破成仙案 陆稼书巧治城隍爷 陆蒲生与钳人虫 王昶传说 城隍庙门为啥不能朝南开 王昶卖布 王昶读书 王昶赶考L 王昶充军十八里烂路 王昶晚年为啥住祠堂 铁锈桥为啥改名接秀桥 大官坐小轿 王昶微服回乡 严秀和尚单刀治歪头 一笃痰吓退小强盗 万圩寺和尚 周永江比武 叶国政智斗恶和尚 练塘金少爷 芦蜢”陈才贤 福田庵绿瓦治百病 鲁班改错 张班的传说 剃头匠的祖师爷 ~张梧桐叶 橄榄叶二张 孕妇拾棋 叶天士求师 陈莲舫传说 陈莲舫受辱 陈莲舫与恩荣五召 陈莲舫替慈禧看病 陈莲舫险遭杀身祸 陈莲舫左手搭脉 名医偷银洋 陈莲舫、赖嵩兰互探医术 何一帖的传说 何一帖的来历 “何一帖”巧治菱铁症 巧救小皮匠 双拜师 放炮仗看好痴子病 何鸿舫的特别治疗法 何鸿舫三戏林则徐 张一帖求师 两只“蟹王”的故事 何凤春救小皇子 危言治好狂笑病 老鼠偷“药钿” 信封里的三张处方 智激金鲲学医 谢我更应该谢他 沈万三传说 招财童投胎的沈万三 “鸭食盆”的传说 种田与种“钿” 沈万三讨娘子 收铜板 智斗美女蛇 造粮库 坟墓中的小囡哭声 双庙港的来历 修祖坟的传说 沈万山献宝 充军云南 济公化缘 弥勒佛为什么笑 吕纯阳与红庙的传说 北干山上两个脚印 圣贤愁 借火烧寺 城隍庙的神仙题字 蟹和尚的故事 史事传说 太平军传说 太平军火烧恶和尚 太平稻 红姑救翼王 谭保正伏法 铁公鸡石人庙抗清 木榔头怒打大帅旗 小刀会传说 周立春起反 酒瓶山仙酒 三兄妹巧救周立春 立春路 我叫周立春 个个都是周立春 大哥没有死 周大嫂大义灭亲 大刀秀姑娘 秀英桩 秀姑娘刀劈顾私浜 女中英雄周秀英 亥妹转世周秀英 沈家村人不姓沈 现代革命传说 智闻枫泾镇 刘聋甏巧救陈云 陈老总脱险 老顾机智脱险 假炮吓退日本兵 顾复生奔丧 自搬石头自压脚 许雷生恶有恶报 十八英雄学外语 抗军米 柳大嫂认子 烧洋桥 巧取赃证除内奸 石师母闯关 石师母巧藏文件 徐排长智擒蔡庥子 草莽阿秀本 青龙塔上袈裟飘 半夜脚涉声 母女闹喜堂 一顶伞拖煞日本兵 神牛吓走鬼子兵 风物传说 淀山湖传说 甜水湖与淀山湖 双塔 淀山湖里两块场 淀山湖的金灶头 淀山的传说 泖河十八湾 泖河的传说 棋盘荡 万圩寺玉蟹 关王庙泥马传说 合葬坟和烈女亭 韩郎村的来历 九龙江和杨舍村的传说 金家庄为啥在淀山湖当中 石磨盘 着水庙与王巷 淀山湖为啥南浅北深 牛头山 淀山和莼菜荡的传说 薛间村的传说 性潮和尚与放生桥: 望夫楼与观音阁 百聚桥的传说 神鹭 泖塔为啥只有五层 泖塔钟声为啥传不远 不倒的泖塔 青龙塔和白鹤姑娘 金山坟的传说 白杨树头的来历 歇马桥、酒瓶山和汉草的由来 松江夏杨桥 北干山上三件宝 寺庙传说 慈门寺觅宝 五圣庙 蓬尘墩九里夫人庵 松江观音堂为何迁到重固 小蒸镇上三座庙 崇福寺和明因寺的传说 三观堂老和尚为民除害记 金泽庙多的由来 濮阳坟与濮阳庙的传说 城隍老爷的手臂为啥焦 地名传说 青浦城的故事 章练塘的传说 重固与魑魉 薛道山 骆驼墩的传说 棉花塘的来历 方家窑的传说 香花桥镇的来历 蟠龙镇的来历 小蒸的由来 楝树浜的来历 蟠龙港的传说 章堰的来历 张干山的来历 阙家坟的传说 郏店的由来 商榻与双塔 抠泥谭 孝子搬塔 陆洞浜的传说 土特产传说 海东青的传说 徐泾萝卜嫩生梨 腰菱的传说 动物传说 白果树传说 稗草的来历 佛手的由来 孝娘鱼 宝珠与蚬子 银鱼的传说 风俗传说 噬庚申茶的来历 摇快船 送灶君掸烟尘的传说 青龙庙会的由来 二月十九落雨三月初三刮风的来历 腊月二十四夜献灶 朱家角轧松江的来历 故事 动物故事 青蛙告状 老虎怕漏 乌龟的故事 幻想故事 七吊油 网胡子 晏公老爷治伤 阿弥陀佛 鱼鳞龙 十兄弟 崔文才与七仙女 “百脚”救主 唐伯虎的画为啥活起来 北干山上觅神牛 盐的故事 方彩珍复仇 黄汤圆斗阎王 乐于行善,积德享寿 田螺姑娘 彝月女子 鼋精生子 石灰王 石乌龟的传说 白牛荡的金链条 生活故事 酒席台上的活黄鱼 隐身草 金天王的故事 小长工巧斗吴财主 聪明的阿三 丫头“弄风水” 娘做媳妇囡做婆 陈瞻甫的故事 不闻墓 鸦片鬼的故事 一清招亲 陆尖讨娘子 南浔镇上第一家 人死心不死 荆树花开 蟠龙程家是怎样富起来的 黑和尚 乐野成卖娘子 酒糊涂当护国军师 戆大女婿 聪明媳妇 恶媳妇的下场 捉蛇 大头将军杀亲子 兄弟分家 问路 贪心人守簖 名妓黄莲英之死 一夜天白相脱十八个车棚 更夫被辞 金圣叹被害之谜 渔家状元保忠臣 俗语故事 人心不足蛇吞相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有眼不识泰山 乱戴西瓜壳的来历 笑话 吹牛皮 酒店巧对 笨女人 真胆大吓煞假胆大 急性子 “不是塔”和“双塔” 万百千读书 阿六戒酒 附录 民间故事家小传 未收入故事作品目录 后记 总后记 试读章节 鳝大的传说 传说,在明朝年间,沈巷星光村出了一个强人,当地人称他叫鳝大。他为人正直,力大无比,经常劫富济贫,敢与官府对抗,是当地老百姓崇敬的人。 “鳝大”来历 鳝大从小蛮苦,娘俩相依为命,平时靠养二三百只蛋鸭过日脚,近来蛋鸭生蛋的成数蛮好,日脚还能过得去。鳝大养鸭有一个习惯,他总是每天上午把鸭赶到泖河里一放,然后到镇上吃壶清茶,傍晚就收棚,天天如此。谁知,过了一段辰光,鳝大发现鸭蛋的成数不对,一数鸭子竟少了近半,鳝大想,怎么搞的,缺了这么多鸭!是啥原因,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第二天他又把鸭赶到泖河里,把看鸭船撑到泖河边的芦荡里,偷偷观看。等到吃饭辰光,只看见一只头像小蒲扇那么大,蜡蜡黄的怪东西在鸭群中冒出水面,它的嘴一张,就是一只鸭;再一张嘴,又是一只鸭,一会儿吃掉了好几只。鳝大在旁边足足看了一筒烟工夫,方才看清楚,原来是一条大黄鳝。回到家里,“鳝大”把大黄鳝吃鸭的事对娘讲了,娘想:这条黄鳝不除,伲的鸭就保勿住。于是想了一个办法,叫儿子到镇上打只小铁锚,挂在鸭身上,引黄鳝上钩。第二天,鳝大照娘的话一一照办,他把鸭放到河里,自己还是蹲在芦荡里张望,到吃中饭辰光,大黄鳝果然又来了,一口把那只鸭和小铁锚吞了下去。鳝大拉起绳子,把大黄鳝拖到船里,一看不得了,大得像媒轴那样粗,足足有九托长。接着,他把黄鳝弄到家里,叫娘杀好放在锅里烧。鳝大在旁边闻闻味道真香,所以等不及烧好,就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等到烧好,大黄鳝也吃得差不多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谁知鳝大顿时全身发痒,两只手不停地搔,还是痒,就叫娘相帮搔,结果还是不过瘾,索性叫娘拿根木棍头敲,敲了身上又敲脚和手,结果越敲打人越大,最后变成又长又大的巨人,因为他头不痒,所以头不大。原来,当时娘在杀黄鳝时丢掉了黄鳝头,被狗吃了去,说也怪,一筒烟工夫,那只狗也发痒跳起来,一跳跳过了三问草棚顶。这时,村上一见鳝大一下子长成这样大,都要试试他的本领。他们指着村边一根千把斤的石柱,叫鳝大试试看,鳝大也不推让,随手一抱,很省力地举了起来,看的人个个喝彩,从此,“鳝大”的名气传遍四乡。 捉弄差人 鳝大娘俩靠着租田活命,可种的全是“泖荡田”,年年受灾,所以一年忙到头,只剩两个空拳头,连吃粮也缺了一大段,当然也谈不上交啥租米。东家地主狠心,一张状子告到华亭知县,官府下令捉拿鳝大,说啥要吃租米官司。 这一天,知县派人来捉拿鳝大,官船开到杨家塘村边,看见有人在种田。差人见人就问:“鳝大在哪里?”其实这个人就是鳝大。他想,看来今天要被捉去,只有想个办法,吓伊拉早点动身,他对差人说:“鳝大就是我的阿哥,等我耕完田领你们去。”一会儿,田耕完了,鳝大把犁洗干净,往自己辫子上一挂,一只小黄牛往手里一抱,说声,“走!跟我去找哥哥。”自己朝前走了。几个差人看见鳝大弟弟的本领这样强,看来他阿哥更是力大无穷,把一伙差人吓得屁也不敢放一个,都逃回了衙门。差人回去向知县一讲,知县一听就说:“这个人就是鳝大,明天再去!” 第二天,官府差人又来到鳝大家中,鳝大早料到他们会来,所以早已做好准备。他见差人一到,就对娘讲一声要走。娘急来没有办法,只好给儿子找几件衣裳打了包裹叫他带去。鳝大拿了包裹,顺手又拿了早已捆好的破被头,告别了老娘跟差人一起上船。这时,鳝大一脚跨到船上,要把被头交给差人,说了声:“拿拿牢,当心被头里的枕头落到河里。”差人说:“大惊小怪,一条破被头有多少分量?”这时,鳝大把被头递给差人,刚一放手,只听得差人“啊哟”一声,被头里裹着的一只石碌碡落到船头上,“扑通”一声,船头被砸碎了。不多一会儿船沉到了河里,几个差人全部跌到河里,一个个变成落汤鸡逃了回去。差人见了知县又哭诉了一番,知县看到当差的这样狼狈相,非常光火,心想,明天多派点人去,定要把鳝大捉拿回府。 第三天,又派了一大帮人去拖的拖,拉的拉,把鳝大捆绑到船里。这时,鳝大在船舱里想,今朝要另想办法,总要把船弄沉才能逃走。不一会,船已摇到“十八弯头”,鳝大喊,我要伸腰哉!差人一听,就说:“伸腰有啥多讲头。”这时,鳝大一用力气,先是绷断了捆绑的绳子,再用脚一抵,只听得“格啦啦”一声响,船板全都裂开,水一下子涌了进来,一会儿船沉入河中,那些差人一边喊救命,一转眼逃了个精光。 从此以后,官府也不敢再派差人来捉拿鳝大了。 鳝大之死 听说鳝大有个亲戚在华亭县里做事,他知道鳝大力大无穷,便叫人把鳝大找来。鳝大被知县请到县府上,知县大人有心考考他。知县指着县衙门前的石狮子说:“这只石狮子你抱得动吗?”鳝大不慌不忙地走过去,先用手试一试,然后双手捏住狮子两只脚,用力一举,举了起来,又上下挺了三挺。知县大人和众官员个个拍手叫好,都称赞鳝大是大力士,县里也有光彩。当天,知县大人设宴招待了缮大,并当场写了文本上报府里,知府再上报给皇上,皇帝晓得后很开心,随即下了一道圣旨,找鳝大上朝廷见驾。知府接到圣旨,马上来找鳝大,并讲几日几时要赶到京城去见皇上。 鳝大听后蛮高兴,打打包裹来到京城。一到金銮殿门口,当差就报上去,皇上传话卞来,要鳝大举只千斤重装满油的锅子上朝拜见。鳝大二话没说,举了油锅,走上金銮殿拜见皇上,皇上龙颜大悦,文武百官见了都翘起大拇指。皇帝想这个人力大无比,将来可做我的保驾将军,所以随口传下圣旨:“爱卿力气蛮大,就是本事还差一点。今朝封你去设“泖河卡子’,三年后再来见朕。”实际上,鳝大是鹏鱼星下凡的,所以有这样大的力气。 鳝大回到家里弄了一只船,按皇上旨意,在泖河里摆起了卡子。第一天碰着一只盐船,贩盐船上是弟兄两人,都有点本事。鳝大叫他们靠拢来,盐贩说,有本事上来!鳝大一发火,两手抱起石臼,踏水赶到船脚边说:“讨点盐头。”弟兄俩看见这个人本事这么大,也使出绝招,两人用脚踢出两百来斤重的两包盐,朝鳝大飞来。鳝大张好石臼,让两包盐都落进石臼里去。弟兄俩又踢出二包,鳝大又用一只手举起石臼接住,像飞一样踏水回到自己船上。 就这样,鳝大的名气越来越大了,来往船只都不敢惹他。而鳝大把弄来的财物散发给了穷人,专门为穷人做好事。有一次,有对老夫妻从章练塘放小猪回来,船摇到鳝大的关卡上,给鳝大送钱,并对鳝大说:“大爷,我们今天只放掉了几头小猪。就这点钱,你收下吧。”鳝大看到老夫妻俩可怜巴巴,就把铜钿全部退了回去,还从自己船舱里畚了一畚箕的铜钿送给了两个老人,老夫妻连连叩头感谢鳝大。 鳝大为了长久接济老百姓,把劫富得来的银洋埋在泖河十八个湾道里,每湾藏有一万,需要时,拿出来接济老百姓,但自己家里还是三间破草棚。这样,几年来被鳝大抢过的大富翁,大贩子都怀恨在心,纷纷告状到官府。后来,官府把鳝大请到南京。南京的两江总督张文进在莫龙宫开审。鳝大一到莫龙宫,只见宫殿非常豪华,误认为是皇帝的金銮殿,把张文进错认为皇上,所以在审问时,一口承认自己摆关卡的事。经过这一审,张文进就判鳝大死刑,随即押赴刑场,只听见三声炮响,刀落人亡。可鳝大的头落地时却不见红血,只见出了三滴白血。 一晃三年过去了,皇上想到了要鳝大来当保驾将军,立即查问鳝大怎么不来见驾,又派当差的到泖河去请鳝大。当差人来查问鳝大下落时,方才知道被张文进杀了,还流了三滴白血,当地百姓都非常悲痛。当差人回京禀报鳝大的冤案后,皇上听了不禁大哭起来,边哭边说:“我失去了一名保驾将军!”然后下旨派出钦差大人,对杀害鳝大的各级官员都剥去官服,摘去乌纱帽,一一问斩,格杀不论。 讲述:杨守章60岁 初中 农民 记录:陆关昌 许世荣30岁 初中 干部 采录时间地点:1987年7月采录于沈巷乡星光村 P29-33 序言 春天的故事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21世纪是与中国民间文艺保护的春天一起来到神州大地的。 正如20世纪新中国历史开篇注定要从知识界对民间文艺的关注及其从中寻找现代化的资源与动力开启那样,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精英阶层乃至普通群众,在新纪元伊始之际亦把深沉的目光投向了中华大地上五千年积淀丰厚的民间文艺遗存:几多焦虑,几多审视,几多期待…… 辛巳之春,在送走整整一个世纪的痛苦与欢乐、牺牲与胜利之后,随着4月的和风一寸寸染绿京城的街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终于完成了新统帅部的组建,并在冯骥才主席的倡导下作出了用10年时间在全中国境内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战略决策。其内容是对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56个民族的民间文化作一次“地毯式”的大普查,最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俗志》(3000卷)、省卷本《中国民间美术图录》(31卷)、专题集《中国木版年画集成》(20卷)、《中国剪纸集成》(50卷)、《中国唐卡集成》(20卷)、《中国古村落民居集成》(50卷)、《中国服饰集成》(60卷)、《中国彩塑集成》(10卷)、《中国民窑陶瓷集成》(10卷)、《中国皮影集成》(10卷)、《中国民间杰出传承人集成》(100集)、《中国史诗集成》(300卷)、《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500卷),并命名一大批民间艺术家,建立一系列民间文艺之乡与民间文艺保护基地、传承基地,建设民间文艺数据库。其目的,不外乎是固守中华文明根脉、传承中国文化薪火。 想当初,没有上级的指示,没有企业的支持,没有出版社的承诺,一切都只是一个发生在初春里的梦。于是,多少赞叹如春潮涌起,多少怀疑似涛声依旧,多少讥讽穿行在街巷,多少风险横陈于前路。但是,紧迫感、责任心使我们义无反顾,民间情怀、国家利益令我们坚定前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众志成城,誓将梦想化现实。 由于顺应了发展多元文化的时代潮流,也顺应了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华复兴的党心、民意,春天的梦想一天天成长: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扶持优秀民间文艺及国家级大型文化工程之后,中宣部决定襄助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获得民间文艺界前辈贾芝、冯元蔚诸先生的全力支持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新闻发布会于2003年2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实施工作会议于2003年3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正式召开,第一批实施省区及专项随之开展行动。 作为主干项目,编纂出版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动议之初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这是因为:作为这项工作重要基础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的组织系统仍然存在;其省卷本编纂工作仍在进行;大多数地区都已编定有关县卷本。我们相信,它定能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第一批收获。 难忘啊,从1984年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当时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曾先后动员200多万名民间文艺工作者从事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民间文学普查,先后收集到40亿字的文学资料。其中,包括184万篇民间故事,302万首民间歌谣,748万条谚语,各种专集4000多种。这是一笔多么丰厚的遗产!如今,作为这项工程的最终成果《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省卷本的编纂出版正在接近尾声,而曾经主持这项工作的钟敬文、马学良、姜彬等领袖人物却长眠大地,再也看不到这赏心悦目的收获,还有许多民间文艺传人早已作古化春泥,许多“三套集成”工作者从“青青子衿”变成了“白发老翁”。面对这一切,除了继续做好“三套集成”省卷本的后续工作之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能够拒绝编纂出版他们苦苦收集到的民间文学原始资料? 怀着如火燃烧的激情以及对民间文艺事业的忠诚,我们经过两年多的准备,于2004年4月正式启动《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专项。那时的杭州,正是“江南草长,落英缤纷,群莺乱飞”,一派明媚的春光。 在实施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多少感人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身边: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以他作家的情怀与文化领袖的睿智,始终坚持将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编纂出版工作纳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具体过问它的体例设计、出版、文本审定、封面设计,真正做到了事无巨细、精益求精,自己的文学创作却因此被束之高阁;杨亮才先生是中国民间文艺界的老同志、老领导,他不仅参与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全部策划,而且还主动承担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整体设计、并不顾七旬高龄奔走于湖北、云南、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摸底游说,直至回老家部署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赵寅松是白族文化专家,他任所长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并不从属于文联系统,但他在得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在主持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后主动请缨,不仅承担了《云南甲马集成》大理部分的编纂工作,而且还以极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完成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他说:“抢救遗产不分内外,保护文化岂等文件经费!”这是他的心声,也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深愿;与赵寅松先生一道为示范本的编纂作出贡献的还有湖北省民协主席傅广典先生及宜昌市民协主席王作栋先生。在他们的主持下,“当阳卷”示范本的编纂亦高速优质,一锤定音。 随着河南信阳文联主席廖永亮、山东枣庄民协主席王善民、内蒙古民协主席那顺、中国民协副主席兼吉林省民协主席曹保明、江苏省徐州市民协负责人殷召义等先后加入到《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工作中来,早日高水平出版这些成果便成为当务之急。也就在这个时刻,经过不断挫折,我们最终与知识产权出版社喜结良缘。该社有胆有识的社长董铁鹰先生与总编欧剑先生、副总编王润贵先生决定投巨资以圆这套“全书”的出版梦。这使我们感到鼓舞,也更使我们坚信中国尚有出版家,而不仅有追逐名利的出版商!促成这段良缘的是一位名叫孙昕的年轻女士。她曾在2002年与2003年两次采访过我,以报道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无“红头文件”、无一分钱的背景下组织实施的壮举。那时,她是一名记者。2004年,她从《中国知识产权报》转调到知识产权出版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我打电话了解这项工程的进展以及有关成果的出版问题。当她了解到我们虽已获中华书局斥资帮助出版《中国木版年画集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资帮助出版《中国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推介丛书》,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出版维艰之后,决定向本社领导反映抢救工程面临的困难。对此,我心存疑,而被知识产权出版社的出版家们铁肩担大义,断然允诺。 这,都是发生在21世纪春天里的故事。 在这个春天里,我十分荣幸能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最高统帅部的一名成员,并奉调协助冯骥才主席主持协会日常工作及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组织领导工作。可以说,这四年里。我是与中国民间文艺的梦想一起不断成长的。尽管衣带渐宽、双鬓初霜,我与我的同仁们却无怨无悔,抱诚守贞,一直执著于为祖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而努力。这是因为我时刻听到来自田野的呼唤:暂先放下你的寸管,作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我亦不断被冯骥才主席对国家文化命运的关切所震撼:暂先离开你的书斋,走到人民群众中去。是的,暂先放下,是为了永远拿起——学术;一时离开,是为了不朽的存在——人民文化。 在这部洋洋3000卷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即将问世之际,我觉得有必要对这项工作的缘起与经纬作一些简单的诠释。 关于名称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名副其实。它之所以以“中国”相冠,表明其中所收作品遍及内地及港、澳、台地区。港、澳、台地区民间故事作品入“全书”是藉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金荣华先生之力才得以实现的。这在“三套集成”时代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做到的;所谓“民间故事”沿用的是《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所使用的广义性概念,它泛指一切散文体民间口头创作,包括神话、故事、传说之属;“全书”之称,因它基本反映了中国民间故事的基本情况而定,它的确在内容、形式、地域、民族、体裁、题材等方面都比较全面、客观。以它的编纂出版为标志,中国民间故事的形象将不再残缺星碎、模糊不清。 关于关系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心组织实施、全面开拓创新》中即已作过明晰的阐释:“‘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同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承办的民间文化工程。‘抢救工程’是‘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继承与延续,也是对‘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拓展与深化、发展。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其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精神是一致的。在文学意义上,‘抢救工程’是对‘三套集成’的范围扩充,增加了史诗、民间叙事长诗;在艺术意义上,‘抢救工程’增加了民间工艺美术,为‘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中缺少的相关部分作了‘补天’;在文化意义上,‘抢救工程’把‘民俗文化’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力求一网打尽,理清了民间文学与民间艺术存在基础的关系。在‘抢救工程’实施过程中,还将最终完成‘三套集成’工作的遗留问题,不仅争取出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还将对历时20年的‘三套集成’进行总结、评奖,并探讨有关资料的活化与应用问题。” 也就是说,在最初的创意之中,周巍峙主席所主持的“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工程之组成部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县卷本是拟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以《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的形式加以编纂出版的。后来,由于经费方面的原因,不得不改弦易辙,决定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歌谣、谚语、史诗、民间叙事长诗等则留待今后再相机启动编纂出版。显然,《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并不是平地起高楼,也不是刻意另起炉灶,它基本属于“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资料的系统编纂出版。 关于原则 在2004年3月26日至28日召开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推动会议”上,我受主席团的委托,作了《用优异的成绩编好(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报告,对编纂出版这部“全书”提出了以下原则:1.分批实施、推进,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部编纂出版任务;2.示范本先行,先编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及湖北省当阳卷示范本;3.对未编过县卷本的地区进行普查并编纂县卷本;4.对已编纂县卷本但未作过普查的地区进行普查,以补充原有县卷本资料;5.对已作过普查并编有县卷本的地区进行补充调查,以丰富原有文本;6.对已有少数民族文字县卷本进行翻译并补充有关资料,以编成汉语县卷本;7.制定体例及出版方案,进行统一编纂及集中出版;8.成立从中央到省、市、县的四级领导小组、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领导此项工作。虽然进度不一,但一年多来这项工作始终是按此原则实际进行的。 关于动机 我们的最初动机是:1.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当然包括对民间文学的抢救,抢救性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2.大量的信息表明,由于种种原因,从1984年起被搜集到的民间文学资料正面临着各种厄运:或佚失无存,或藏诸私家,或变卖造纸,或鼠啮虫蛀,或风雨侵蚀,必须加大对它们的再抢救:3.通过《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为日后编纂出版《中国歌谣全书》、《中国谚语全书》、《中国史诗集成》、《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等积累经验,并最终完成“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各层级卷本的全部编纂出版;4.为方兴未艾的故事学、传说学、神话学及类型学、母题研究等提供最生动的资料,推动这些学科的发展进步;5.强化民间故事作品的社会应用,使之在人文精神建设、学术建设、道德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文艺建设、文化产业建设等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亲爱的朋友,《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摆放在您的案头并正一天天增高的今天,也正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为您祝福、供您享用的盛大节日。为了这一天,我们付出了我们应该付出的一切;为了这一天,我们为自己的正确抉择、坚定信念、审慎工作而感到自豪。 自豪,来自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 光荣,展示了精神家园守望者的无私与智慧! 我们确信,春天的故事永远没有结束,她只会延伸为一次又一次秋天的收获。 2005年8月13日酷热中 于北京潘家园寓所 后记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上海·青浦卷》问世了。 五六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薛淀湖畔,干山脚下繁衍生息,春种秋成。先辈们在认识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漫漫岁月中,在善与恶的无数次较量中,在纷争的人事更迭中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随着人们的社会交往日益广泛,人员迁徙日趋频繁,各地的民间故事也纷纷落户青浦并为广泛流传。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上海·青浦卷》的编纂工作,是二十年前民间故事集成工作的延续,始终受到青浦区文广局,青浦区文化馆领导的关心和支持。2007年年初成立了民间故事全书青浦卷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内。青浦区文广局把编辑民间故事全书工作列入文化馆当年工作议程。在组织上予以重视,经济上予以保障,工作上予以支持,局、馆领导亲自召开街道、镇文体中心主任会议,提出要求,落实措施,明确任务,使青浦区卷编辑工作科学、有序地进行。区文化馆还举办了两期民间故事采录业务培训班,培养了一支新生的采录骨干队伍。区编委人员与各镇采录人员一起,在淀山湖畔,青龙塔边,福泉山下,漕港河旁、放生桥堍都留下他们的足迹,深入民间一面查漏补缺,一面继续挖掘新的传说故事。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上海·青浦卷》全卷资料源于三个方面。一是于1989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上海卷青浦分卷》选出民间故事、民间传说165篇。二是从1988年全县20多个乡镇的民间文学集成乡镇卷资料本中选出民间故事56篇。三是2007年,编委与各乡镇文体中心新采录民间故事70篇。全卷共291篇,约30余万字。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上海·青浦卷》的编辑自始至终得到了上海市编委会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使编辑工作能顺利地进行。此外,感谢瞿关松、马镜波、徐宝欣等先生为青浦区编委会提供了有价值的新老照片。感谢文惠数码影像服务中心为本卷提供的打印、绘图等方面的服务。 由于时间仓促,编辑人员的水平有限,本卷难免有许多谬误及疏漏之处,敬请有关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教。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上海·青浦卷》编辑委员会 2007年1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