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伦德·寇耿等所著的《城市营造(21世纪城市设计的九项原则)》详细探讨了关于城市生长与衰落的一些基本问题和城市生活中对可持续性需求的方方面面。这些问题包括:人类如何在不损害土地的情况下最好地利用它们?在城市人口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如何将城市建设得越来越有活力?面对全球化趋势越发明显的当前形势,城市是否还能独善其身,保持固有的地理、历史与景观特征?纵观全书,约翰向我们阐述了如何将最佳实践原则应用于相互关联且错综复杂并时常让人困惑的21世纪城市营造课题中。
城市往往被误认为是最不健康的人居环境。包括污染的集中、过度的拥挤、垃圾的聚集等方面。而恰恰相反。经过合理规划的城市可以成为可持续人居环境的典范。通过集中设置基础设施,创造适宜步行的空间环境并减少人类对土地的占用,城市深刻地影响着环境和公共生活。优秀的城市营造反对郊区蔓延,提倡集中利用土地:反对全球通用的设计,倡导适宜区域发展的建筑类型,同时使其成为宜居且令人向往的社区。
约翰·伦德·寇耿先生和菲利普·恩奎斯特先生两位在享有盛誉的SOM规划与建筑事务所长期担任合伙人,与理查德·若帕波特合著完成《城市营造(21世纪城市设计的九项原则)》一书。本书提出前瞻性的观点,注重绿色环境的塑造,将成为城市规划的便捷指南。《城市营造(21世纪城市设计的九项原则)》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审视过去、界定当前的城市营造实践,找出其缺点。并提出一个综合性框架来重新构想未来的城市营造方式。第二部分——将这个框架转化为九项最佳实践原则,而这些原则是实现成功、宜居的城市环境所通用的,包括:可持续性、可达性、多样性、开放空间、兼容性、激励政策、适应性、开发强度和识别性。SOM通过全球范围内一系列的城市建设项目来阐释这些原则。第三部分——城市可以建立理性、可持续地使用日益稀缺资源的一种机制,虽然这一问题尚不迫切。全书结尾部分呼吁建立一种全民规划程序和为人口聚居地建立一个综合性的设计框架。
第一部分:城市营造介绍
千禧之城
城市设计中缺失的元素
城市设计理论和实践简史(及个人经历)
设计在当今城市营造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21世纪城市设计的九项原则
引言
原则一:可持续性
对环境的承诺
1.1 为可持续的聚居地创建一个总体框架
1.2 选择正确的未来
1.3 扩展城市溜住绿色
1.4 引导国家进入属于后石油时代的未来
原则二:可达性
促进通行便利性
2.1 交通走廊选址避开城市中心区
2.2 为主要开发项目创建基本通道
2.3 渡轮交通规划
2.4 从错误中学习:多功能街道与公共交通购物街
2.5 顺畅的通行
2.6 恢复通行,扭转闲置与衰退局面
原则三:多样性
保持多样性与选择性
3.1 为国会大厦带来多样性
3.2 城市扩张过程中融入多样性
3.3 在统一的居住规范下创造多样性
3.4 挖掘地方特质
3.5 植入多样性
原则四:开放空间
更新自然系统,绿化城市
4.1 绿化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城市
4.2 一条河流的“卸妆”
4.3 为伯恩罕的规划盖上一个绿色屋顶
4.4 开发一条公共绿带和海岸线
原则五:兼容性
保持和谐性与平衡性
5.1 在创造识别性的同时保护遗产
5.2 在控制开发强度的同时保护历史遗产
5.3 保留乡村景观
5.4 复兴街区形态和建筑类型
原则六:激励政策
更新衰退的城市/棕地改造开发
6.1 重塑一条河流(并重生一座城市)
6.2 在郊区背景下重建城市中心区:当好意受阻时
6.3 激励棕地改造
原则七:适应性
促进·完整性·与积极的改变
7.1 为应对持续变化编制的规划
7.2 用设计原则引导与预测发展
7.3 寻回锈(带)中的钻石
7.4 内外协调
7.5 致力建设灵活的园区
原则八:开发强度
搭配合理的公共交通系统设计紧凑型城市
8.1 利用棕地,节省绿地:区域性重建的城市开发强度
8.2 接受开发强度和高度
8.3 善用现有基础设施
原则九:识别性
创造/保护一种独特而难忘的场所感
9.1 应对气候环境,塑造识别性
9.2 对气候和文化负责
9.3 塑造新市中心的识别性
9.4 挖掘滨水地区的发展潜力
箠三部分:未来的城市/城市的未来
城市是解决方案(不是问题)
一种新的城市模式
一种关于开发的摩尔定律
向亚洲学习
建立一个聚居地框架的需要
重新关注规划理论与实践
重新审视单一目的的设计教育与问题解决方式
倡导全国性计划
结论
项目致谢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