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和珅(二号人物)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纪连海
出版社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纪连海“和珅十讲”,以平均收视率0.69%荣登央视著名电视栏目《百家讲坛》开播5年来的收视率冠军,至今无人超越。

和珅,在大多数人眼里,靠得是溜须拍马,为人不但极端自私,而且极度贪婪;而在另一些记载中,他又是一个完全的正面角色,忧国忧民,公而忘私。但是,历史上真实的和珅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在纪连海的新作《和珅:二号人物》里,作者试图重新解读和珅。在作者眼里,历史上真实的和珅不仅长相极为俊美,更是武艺高超,是当时少有的文武全才。

内容推荐

《和珅:二号人物》由纪连海编著。

《和珅:二号人物》讲述了:

在大清朝296年的历史中,有一个最靠近皇位的人。在大多数人眼里,他靠溜须拍马为生,不但极端自私,而且极端贪婪;而在另一些记载中,他又是一个完全的正面角色,忧国忧民,公而忘私。他曾是一个被送进了“高干学校”的穷学生,却走了一条与同僚们完全不同的上位之路。他曾荣极一时,最终又惨淡落场。关于他的故事,被搬上银幕、舞台,一次又一次地上演。他有一个即使在今天仍旧家喻户晓的名字——和珅。

目录

第一章 四九城里出了一个和珅

 和大人不姓“和”

 生在满洲正红旗下

 他和颐和园同年

 他家成了恭王府

 命中注定要当官

 没妈的孩子像棵草

第二章 咸安宫里的求学路

 上了高干学校的穷学生

 机会留给了早有准备的他

 一切为了见到皇上

第三章 当好苗子遇上好伯乐

 一把手家的倒插门女婿

 他心中最重要的一个女人

 在她面前,没有尔虞我诈

 才子不乏风流事

第四章 连升三级的背后

 科举不是唯一的出路

 和珅的第一份工作

 才貌兼备是他升迁的关键

 一把手才叫“官”

 从特务组织到“国务院”

第五章 俘获君心的智慧

 在对的时间遇上了对的君主

 听皇帝话,跟皇帝走

 照顾好皇上和皇上的妈

 读懂皇帝的精神世界

 他是最优秀的外交官/134

 他是皇上的“摇钱树”

 为皇上服务,让皇上满意

第六章 与大洋彼岸的较量

 对和珅甘拜下风

 成熟的政治家

第七章 文武双全的兄弟俩

 兄弟搭配,干活儿不累

 只在红人手下工作

 抓住对手的软肋

 将星陨落之后

第八章 潜伏在大清朝

 选择朋友的四项基本原则

 适时打出同情牌

 拍马屁的最好人选

 手握把柄好办事

 学会“曲线救国”

第九章 当个贪官不容易

 十一亿的家产

 十五年财政收入抵不过一个和珅

 敛财是项技术活儿

第十章 与和珅叫板

 这个御史真厉害

 揭短是有风险的

 为弹劾差点丢了性命

 关键时刻也要丢车保帅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第十一章 注定的大结局

 败在了嘉庆手里

 二十条要命的罪状

 一切皆成泡影

 和珅一生年谱

后记

试读章节

咸安宫里的求学路

1759年前后,和珅和弟弟和琳在经过了几年的私塾学习之后一起考上了当时京城最好的学校一咸安宫官学。当然,和珅、和琳兄弟二人能够上私塾读书,还是多亏了他们的外公、曾经担任过总督江南河道提督军务的嘉谟的资助。

清入关以前,整个满族的民族文化是比较落后的。从努尔哈赤、皇太极开始,统治者就特别重视八旗子弟的教育。据《清太宗实录》记载,皇太极在位时曾针对八旗子弟的教育下令:“自今凡子弟十五岁以下八岁以上者俱令读书。”从爱新觉罗家族到整个八旗的子弟,对满、汉文化都是非常重视的。清入关以后,对皇族和八旗子弟的教育日臻完善,于宫中设立上书房,选择学问和品德最好的大臣教皇子读书。曾于军机处任职的赵翼在其所著的《檐曝杂记》中写道:“本朝家法之严,既皇子读书一事,以炯绝千古。余内值时,届早班之期,率以五鼓入,时部院百官未有至者,唯内府苏喇数人往来。黑暗中残睡未醒,时复依柱假寐,然已隐隐望见有白纱灯一点入隆宗门,则皇子进书房也。吾辈穷措大专恃读书为衣食者,尚不能早起,而天家金玉之体乃日日如是。既入书房,作诗文,每日皆有课程,未刻毕,则又有满洲师傅教国书、习国语、骑射等事,薄暮始休,然则文学安得不深,武事安得不娴熟!宜乎皇子孙不唯诗文书画无一不擅其妙,而上下千古成败理乱已了然于胸中。”可见上书房制度之严。

皇族子弟在上书房读书,其他闲散宗室和觉罗(远支)也要分别在八旗官学、左右翼宗学、八旗觉罗学和八旗义学中学习。严格的文化教育在八旗子弟之间造就了许多在学术、艺术等方面的栋梁之材,如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人曹雪芹、满洲正黄旗人纳兰性德等。

像和珅这样的八旗子弟在哪儿上学呢?和珅是在雍正年问设立的咸安宫官学求学。

下面来介绍一下咸安宫官学。

咸安宫位于西华门内。原址位于寿康宫后、长庚门内的咸安宫,为明代建筑,原名咸熙宫,嘉庆十四年(1535年)更名为咸安宫。天启年问,天启皇帝的乳母、著名奸臣魏忠贤的相好客氏曾经居住在这里(明朝习俗,宦官与宫中女性——主要是宫女,也包括像客氏这样的妇女,暗中或公开结为名义上的夫妻)。大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改建。康熙皇帝在位时,曾经在此禁锢过废太子胤初。胤礽在咸安宫内生活安宁,衣食无忧,但心情焦虑又百无聊赖。他在这一人生阶段中唯一的“亮点”是持续生育了13个子女。胤初共有儿子12人,女儿14人,子女总计26人。在他被软禁咸安宫的12年内,即39~51岁期间,相继生育了6子7女,总计13人,恰是其子女总数的一半。雍正皇帝继位以后不久,废太子胤初便去世了,他的家人被迁往德胜门外的郑家庄,俗称平西府。平西府也就成为有清一代仅有的一例建在城外的王府。当然,从此以后的咸安宫也被闲置了下来。

雍正六年(1728年),雍正皇帝下旨日:“咸安宫见在空闲,著设立官学。”雍正七年(1729年),咸安宫内修理出了读书房三所。当年夏天,咸安宫官学正式开学,一开始招收学生90人。此后,咸安宫成为了大清内务府在宫内为内务府三旗子弟及景山官学中之优秀者而开设的官学所在地和大清王朝培养人才的摇篮,后被称为“咸安宫官学”。

乾隆皇帝继位之后,对咸安宫官学的生源进行了一些改变:除了继续供内务府官员的优秀子弟就读外,还大量招收八旗官员优秀子弟入学,也就是放宽了招生条件。关于这个问题,嘉道时期曾经做过云贵总督和翰林院编修的吴振在其所著《养吉斋丛录》中有下面一段具体的描写:“咸安宫官学,在大内西华门内,为八旗官员子弟读书处。总裁以满、汉翰林各二员充。其后由掌院派充,满二员,汉四员。按日稽课,西配殿读满洲书者,则满总裁稽之。”

这一时期,在咸安宫官学任教的教师主要由翰林充任,至少也得有进士、举人的身份。

学校分为汉书十二房,清(满)书三房。课程的设置多样、全面、正规,要求严格。按照现在的标准来说,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文、武两科。其中属于文科的课程,主要有“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清文(满文)与蒙古文、藏文;兼有诗词、书画等方面的培训。属于武科的课程,则主要有骑射、摔跤以及如何使用火器等军事课程。朝廷每年都要对学生进行考核,成绩优异者授予相应的官职。

关于这一时期在咸安宫官学就读的学生,我们仅以乾隆元年(1736年)的情况为例做一个简要说明:这年年初,乾隆皇帝亲自下令,在内务府所管辖的镶黄旗、正黄旗和正白旗所属“上三旗”的90名学生内,挑选出30名优秀者送咸安宫官学读书;此外,再令八旗都统等,将可以造就的俊秀子弟,每旗选10名,如果大臣子弟中有情愿读书者,也可以在份额内准其入咸安宫官学读书。凡在咸安宫读书的学生,除了每年可以得到一份粮饷外,学习时间也不仅仅局限在10年之内(八旗官学的学生,必须10年内完成学业),一直到出任为官前,均可在校学习。当时在京师城内有许多学校,例如,宗学、觉罗学、八旗官学、琉球官学、俄罗斯学、算学学、国子监南学、景山官学和咸安宫官学等。在这些众多的学校当中,咸安宫官学是一所优秀的学校,清朝许多精英们都在该校读过书。例如,大学士英和的父亲德保、军机大臣兼大学士阿桂、中丞良卿等人,都曾先后在该校学习过。他们都是在中了举人或进士后才离开这所学校的。他们所学的各种知识,基础十分扎实,有人甚至到了古稀之年,“四书五经”还能倒背如流。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出,咸安宫官学的学生绝非一般等闲之辈,他们都是从众多的八旗子弟中经过仔细挑选、择优录取的;这些学生不但品学兼优,而且长相漂亮,个个都是一表人才。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为庆祝乾隆皇帝的生母崇庆皇太后六十大寿,乾隆皇帝命将咸安宫改建为寿安宫,此后的寿安宫就成为崇庆皇太后和已经敬去的雍正皇帝的其他活着的妃嫔们的居住之所。而原来的咸安宫官学却被移至位于西华门内、武英殿西的尚衣监处。再后来,因为尚衣监年久失修,房屋倾圮,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乾隆皇帝命人在尚衣监西边为咸安宫官学新建校舍,门三问,门内影壁一座,内为三进院,每进院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共有房二十七间。新建校舍依官学的名称仍命名为咸安宫。

P36-39

序言

爱新觉罗·恒钺

自从一个叫王刚的演员在一部叫《宰相刘罗锅》的戏说历史剧中饰演了一个叫和珅的角色之后,“和珅”这个名字,以及以演员王刚为范本’。的这个形象,便几度搬演,成了妇孺乐道、热度持久、出镜率奇高的票房大户。恐怕连聪明绝项的和珅自己都万万没有想到,身后200年之后,《宰相刘罗锅》中的和珅竟再度蹿红,其附身于一个胖乎乎的大腕儿,成了时尚人物。

当然,王刚是个好演员,以他的演技获得这样的成功是合理的。同时,和珅其人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能引起我们的兴趣和关注,也是合理的。不过,用上海人的话讲,应该“拎一拎清爽”的是,对和珅其人的认知价值,大概不应仅止于王刚的演技以及戏说历史剧中的台词。

一位搞历史地理的朋友曾给我看了一张乾隆时期的中国版图,老实讲,很难找一两个形容词,确切地形容出我当时的触动和感喟。我并不崇拜大国沙文主义,也很不喜欢以古人的什么成就作励志当下的宣教手,段。但是我得承认,如果我今天还站在那样一个版图上,自我感觉大概很不一样。就像一颗衰老的恒星,在塌陷消亡之前,会有一次超威力的爆炸一样,中国的清代,准确地说是康乾时期的清代,就是这样一颗超亮之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辉煌顶点,是封建制度最成功的集大成者。解读了这段历史,对封建社会、对这个体制下的大千色相,庶几识之。

就此便引出了一个话题:所谓集大成,不是一个空概念,必有种种名至实归、登峰造极的景观。其中,集大成的人物必不可少,亦如二王之于书法,李杜之于唐诗,若没有,便不可思议。举康熙、乾隆二位,说他们是中国封建帝王系列中的集大成者,应该没人反对。由此说到和王申,说他是中国封建官吏系列中的集大成者,或可当仁不让。

人们对和珅的认识,大抵集中在一个“贪”字上,这当然不冤枉他。不过,若仅此一项,那么请王刚来秀一秀,也就胜任了。然而,能荣膺集大成者之名者,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子项,不过是题中应有之义而已。如果只从这一点上盖棺论定和珅,其谬大矣。

剖析和珅,从发迹到死,似乎集中了一个官本位制度中的所有为官的元素:自幼清贫、发愤苦读、幸识君王、连升三级、侍君如父、位极人臣、左右逢源、精明干练、阴险狡诈、贪得无厌……可以这么说,把能想出来的、对一个封建官吏的所有褒贬之词悉数用上,都能在和珅那里找到对应。我常想,大概也只有在乾隆的浩大版图中,在封建社会这席最大、最丰、最后的盛宴中,才能看到这样一个飘然而至的身影。

再转头影视的话题,作为现代传媒,在追逐收视率的同时,时时娱乐着大众,但也常常误了人家的子弟。和珅登上秀场,即是鲜明一例。

纪连海先生,职业教育家,教人子弟。凭着职业的敏感,注意到了这一点。为了不使自己的学生将娱乐节目误读为历史,于执鞭授教之余,焚膏继晷,作《和珅:二号人物》。举和珅为切点,可谓精心之选。借助影视、借助王刚,趁势循循善诱,借机徐徐而入,不失睿智,更是教育家的苦心。前面所说的话题,不过是此书的余赘。

回到历史,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现在校园中流行着一句话,叫什么“我的快乐我做主”云云,看电视肯定比读正史快乐。据说现在美国的很多学生答不出林肯是谁,这大概就是“我的快乐我做主”所致。也许不用多久,高呼着和平口号的秦始皇、柔情似水的汉武帝、飞檐走壁的唐太宗,人还没死就大呼庙号的“我孝庄”之类,或许便会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某些学子的历史答卷中。此绝非杞忧之语。

像我们这样的教育界的门外人,尚有此忧,何况如纪连海先生?

如今人们脚步匆匆,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读书鉴史。然而不能没有的,是要在路边立起或扶正几块指引路径的标志。

纪先生做的,正是这样的事。

后记

这是一本关于清朝第一大贪官和珅生平的史学通俗读物,也是我这个历史研究与普及的基层工作者的一本史学专著。

在它的出版过程中,有很多的人、很多的事让我感动。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组的制片人万卫、主编王晓、编导马琳和那尔苏、导演高虹等所有的工作人员,为我的著作的出版,提供了笫一契机。没有他们对于我的发现,就绝对不可能有今天乃至将来我的史学普及读物“清史”系列著作的出版。对于我来说,他们就是“伯乐”——虽然我并不是“千里马”。

爱新觉罗·恒钺先生是恭亲王的嫡系后裔。他对于清史,尤其是对于和珅颇有研究,可以说是了如指掌。我经常麻烦他,不断约百忙之中的他为我审稿。

我在湖北的好朋友马骏先生,虽然我们从来没有见过面,但是他对于我的稿件,从写作方法到写作内容上,都给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正说和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播出后,经常接到各地朋友的来信、来电和E—mail。当然,这些人里面也包括我早就熟悉的我的领导和亲朋好友等人。他们之中既有年龄很小的小学生,也有九十多岁高龄的长者。这中间,尤其让我感动的是江苏省南通市九十多岁的《百家讲坛》的老观众陈嘉鑫老先生,他冒着酷暑给我写来长信。是他们的鼓励,给了我写出本书的信心和勇气。

衷心感谢上述诸位的大力支持。

本书在写作的时候,还参考了阎崇年先生所著的《正说清朝十二帝》、余沐先生所著的《正说清朝十二臣》、佩雷菲特所著的《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等。

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1:3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