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备受教育界广泛关注的实力作家;一部参加高考者不可不读的经典美文。
许俊文就是我国有影响的实力派散文作家之一,其作品自2007年以来越来越受到我国教育界尤其是中学教育的特别关注,他的作品在全国广大中学师生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他的创作态度严肃,文风别具一格,非常适合广大中学生阅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俯向大地的身影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许俊文 |
出版社 |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位备受教育界广泛关注的实力作家;一部参加高考者不可不读的经典美文。 许俊文就是我国有影响的实力派散文作家之一,其作品自2007年以来越来越受到我国教育界尤其是中学教育的特别关注,他的作品在全国广大中学师生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他的创作态度严肃,文风别具一格,非常适合广大中学生阅读。 内容推荐 综观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高考语文试卷,其现代文阅读与理解、作文写作,记叙文所占比重非常之大,因而,广大中学生平时选择的主要读物是精美散文作品。本书的出版对提高广大中学生的写作、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许先生文字的魅力不在于有什么华丽的词藻,也不在于他有什么奇崛的神思,他就那么娓娓道来,就让你欲罢不能。他把身边的每个人、每寸土地、每缕风都写活了,你读他的文章,不觉得是他写的,而是他代替你写的。他身边的人,就是你身边的人;他脚下的土地,就是你脚下的土地;他身边的风,就是你身边的风。 目录 序 第一辑 陌路风景 穿越青海长云 一篙秋水到河源 漈下村慢板 一坛藏在民间的酒 禅湖笔意 转场的生灵 在江南 这么好的一座山 一盘闹市棋 一条河流的忧郁 第二辑 故土散曲 乡村散板 一些东西隐藏着 土地词典 触摸村庄的脉搏 露珠里的村庄 草垛 有些事儿总会发生 俯向大地的身影 散曲轻唱 寻找不回的世界 下河湾的早晨与黄昏 白唇儿 回到草中间 留在生命里的细节 巡游在生命两极 1966年12月10日的雪 看山 有些路你并不清楚 第三辑 心灵小史 1974:我的心灵小史 一个人的江湖 流年 军歌柔软 遥寄苍茫 怀霜 129颗钉子 醉月 步行之美 倾听民歌 预约秋风 一个雪夜给予的感觉 呵护明月 编后记 眺望一种写作的高度 试读章节 穿越青海长云 突然心血来潮,要去大漠、戈壁走走。这一走,竟以将近半年的薪水,只换取唐朝边塞诗人们笔下的几块小小云片。 ——题记 水根 把“水”与“根”这两个隔山不搭界的词拼凑在一起,要让它们同衾共枕地过日子,能行吗?水这个尤物,多么放荡不羁,变化无常!况且,那又是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山之水,它需要根干什么?然而,当我在摄氏38°的阳光下,亦步亦趋地接近于阿尔金山上的雪,潜意识就替我临时组装了这个不伦不类的词,以后再想把它们拆散,发现竟然已.绎不可能了。 脑海里冒出“水根”这个词,纯属偶然。那天,我由敦煌去往青海西部边缘的一个名叫花土沟的小镇,破吉普一出阳关,戈壁便显出它的大来,大得让我瞠目结舌,不辨东西。一路上,我的眼睛似一只饿鹰,四处搜寻着,哪怕一株红柳,抑或一蓬芨芨草,也好使空洞的“大”有一点实实在在的内容。然而,目力所及,除了漫漫黄沙就是黑色的砾石,连只飞鸟的影子也不见。随着嚓嚓车轮向着戈壁深处、更深处不停地滚动,一种不祥的预感若有若无地浮上心头,我下意识地抓起随身携带的水壶,晃晃,又晃晃,不祥的预感又加重了几分。 雪山就是在这个时候进入我的眼帘的。 远远看去,那雪,东一簇,西一片的,散落在黑色的山体与瓷蓝的苍穹之间,自得超脱,白得静穆,它仿佛在此修炼了千年万载,才有了这超凡脱俗的仙风道骨。面对着这种充满神性的圣物,兴奋是难免的,惊愕也是难免的。 破吉普从戈壁进入崎岖的山道后,越发像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了,身子伴随着剧烈的喘息,不停地摇晃着,颠簸着,随时都可能趴窝。司机当然比我更急,嘴里一边不干不净地骂着,一边还要找话来安慰我。然而,预感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在艰难地爬上一个陡坡之后,破吉普终于停止了呼吸。此时的我,不仅没有感到沮丧和恐惧,反而暗暗地为此庆幸,因为它为我提供了一次看雪的机会。 趁着司机修车的空当,我兴冲冲爬上一个布满积雪的山峰。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海拔最高的雪景。这里,仿佛一切都是原始的,阳光是原始的,空气是原始的,那悄无声息的雪也是原始的。它使我想起初生的婴儿。对,婴儿。它从混沌中来到这个世界,还没有接受过母亲的哺乳,通体透明得犹如水晶,神态仍然带有天堂般的安静,使你不忍心伸出曾经沾染过许多尘俗的手,去轻轻抚摸它一下。哪怕只一下。你甚至觉得连看它一眼也是多余的。它是神的孩子。阳光的孩子。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山的孩子。 此时,我能够做的,就是站在雪线以下,让近在咫尺的雪,接受我的朝圣。对,朝圣!舍此我不能做任何事情。然而我还是做了。我在离积雪不远的地方,用一块石头扒开一层黑色的砾石,一条细细的水腺便裸露出来,我没有见过如此洁净的水,它的颜色不是自的,也不是蓝的,而是青的,是瓷器上才有的那种青。 刹那间,我脑海里突然冒出一个词:“水根”。似乎只有这个不曾被污染的词,才配得上这高山之水。 菊魂 一连二十多天,我像一只卑微的甲虫,在青海长云下缓慢地爬行着,柴达木、当金山、子母河、阿尔金山、塔克拉玛干、伊循故城、罗布泊……我不知道自己在寻找什么,需要什么,只是一味地“爬行”。一副行囊,一只水壶,外加一张地图和一册纸张泛黄的唐诗。在那些日子里,行走似乎成了我唯一的目的和理由。 P3-5 序言 许俊文 此书系我的第三部散文集。 原本不打算在书前写序的。在我看来,一部书出版以后,其作者的话语权便终止了,评价的尺度该由读者去拿捏,作者不必再饶舌。就像一个裁缝师傅,替别人做了一件衣裳,那衣裳穿在身上好看不好看,合体不合体,裁缝师傅是没有多少发言权的。 然而,本书的责任编辑疏利民先生却执意要我说几句。思来想去,觉得说不是不可以,但要说出新意却并不容易。散文这种文体,是属于大众的,谁都可以说。因为说的人太多,说来说去,反而把简单的问题搞得复杂了。这么一想,如果非说不可,倒不如说一说散文作品以外的话。 推算起来,我染指散文已近二十年了,从当初的偶然尝试到如今的难以割舍,其间的甘苦唯有自知。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的写作就像农民在大田里套种作物,是算不得主营的。这样也有它的好处,不在意收多收少,因而能够随心所欲,顺其自然。 假如能把“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话移植到我的散文创作上,还是可以说明一点问题的。这里的“柳成荫”,并非指我的散文作品如何了得,如何不同凡响:我只是借用这个譬喻,表述我的散文作品在读者心灵里或许还能留下一点散碎的投影。 至今还清楚记得2007年6月7日那个上午,我在家乡的县城里焦急地等待着孩子高考消息的情形。忐忑不安中,孩子满头大汗地跑回来告诉我,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选用了我的作品,并说当他看到老爸的名字时,像吃了一颗定心丸,一鼓作气做完试卷,且几近完美。考试结束后,孩子要好的一位同学当场客串了新闻主持人,当众公布了这个消息,结果引来一大帮学生要我分析那篇文章。紧接着,我的手机频频响起,其中淮南市的一位副市长说他的儿子在高考前夕也认真阅读过这篇散文。还有几所重点中学的校长和老师也打来电话,感谢我曾给他们的考生上了写作课。后来,那篇名叫《乡村的风》的作品,被数十家出版社拿了去反复使用,尽管我一分钱的稿费也未得到,但心里还是高兴的。 打那之后,教育界对我的散文作品给予了特别关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哈尔滨、兰州、南京、青岛、郑州、深圳、重庆、芜湖、乌鲁木齐、大连、长春、武汉、包头、天津、珠海等近一百多座城市的学校,先后将我的十几篇散文作品选人高考模拟、年度教学质量检测、高中毕业班摸底考试、全国100所名校联考等各种语文试卷,像《俯向大地的身影》、《怀霜》、《节气》、《泥土》等,已被广泛使用。还有部分考生在网上公开征询我的某些篇什的答案。北大还将我的作品编入写作教程。 这是为什么?我弄不明白。 但有一点我似乎还是清楚的,一个散文写作者,面对纷繁、杂陈、庸常的生活,你得像鱼一样去感受水的温度,像牛一样去咀嚼草的滋味,像蜜蜂一样去发现蜜源。就散文而言,无非就是那么一点事,那么一点情,还有那么一点理。你若能用质朴的话语叙事,推心置腹的道情,拨雾见月似的说理,说不定会成就一篇不错的散文。这样的作品,既带着你生命的体温,包蕴着你的人格,又闪烁着你的智慧,我敢肯定读者是不会轻易拒绝的。 这使我想起两年前的一件事。那是春天的一个夜晚,当时我正在秋浦河边散步,突然接到一位远方陌生女子的电话,她说她几经周折才弄到我的手机号码,为的是向我道一声谢谢。经过一番交谈后才知道,这位陌生女子曾为一段不幸的婚姻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并萌生轻生的念头。然而,就在她的心灵备受煎熬、孤独无助时,偶然读到我的散文《遥寄苍茫》,深为作者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所感动,于是,她依据作品中的蛛丝马迹,从网上下载了日本环境音乐家神山纯一的作品反复聆听,渐渐地回归了理性,并使自己受伤的心灵得以康复……这个带有传奇色彩的真实故事,给我的震撼是巨大的,它使我懂得,用心灵写作是多么重要! 毋庸置疑,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是散文)具有温暖人心的力量,它能够唤醒读者沉睡的希望,使他们超度世俗的烦恼,获得精神的慰藉。武汉有一位出身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在考研期间心理压力比较大,对能否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缺乏信心,一度欲放弃考研但又心怀不甘,因此陷入精神苦闷状态。然而,当他阅读了我的《有些路你并不清楚》后,在网上写下这样的心得:“天底下有些路,你乍看上去比一根火柴梗长不到哪里去,可当你踏上之后,却越走越长,长得让你会产生地老天荒的错觉;而有些路,你感到穷尽一生也走不到头,可是,你走着走着它突然就断了……今天,我对路有了新’的认知。”我不知道这位考研的大学生后来结局如何,但我相信有一篇文章曾经抚慰过他寂寞、苦闷的心灵,想必他沉重的心情会轻松一些。 还有一位读者,我不知道他的身份是教师还是学生,他(她)在网上曾留下这样一段简短的文字:“读罢许俊文的《怀霜》,全班安静了,每个求学在外的人,都有着深深的感触,心灵深处被温热的双手捧起。”我知道自己的散文作品不可能赢得所有读者的青睐,但是,只要它能够使一部分读者的心灵怦然一动,感知生活与人生的美好,我就知足了。 曾有一位博士出身的教授,在一座大学里主讲文学,当他与我的一篇散文作品邂逅,遂萌发了写评论的欲望,开篇就是这样感性的文字:“说了一年的散文,有时觉得话已说尽了。从技巧到思想到主题,从说什么到怎么说,基本上都过了一遍。在这样一种情形下来到我眼前的《一些东西隐藏着》,大概也就真的隐藏了一些好处,让我难以感觉到了。所以我不妨借着这篇散文说一些题外话。”于是,他凭借作品隐含的某些信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对作者进行了一番揣测:首先,可以揣测这篇文章出自一个中年人之手;其二,可以估计这位中年人的性格,不属于事业有成的一类,他似乎在现代生活中难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其三,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洞察与智慧;其四,可以体会到作者表达含蓄,待人温和的特点;其五,作者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和人生经历,他做事情一定有耐心,他的节奏是不紧不慢,他可能注重细节的完美。 这位与我素昧平生的学者在他的文章结尾处写道:“我真希望作者能看到我的这番评论。更希望他身边的人能看到这篇短文,因为尽管他或许不大容易接近,但一旦接近了,就必然会是最要好的朋友——他其实正是一个“一些东西隐藏着”的人,不是刻意隐藏,只是现代人已经不大愿意耐心地去了解、体会这样一种人的内心世界了。” 说实话,我并不清楚自己是怎样的一种人,但我却佩服这位学者推理与判断的准确。有道是“文如其人”,对于散文作品来说,尤其如此。一篇好的散文,萌发于性情,涵养的也是性情,它实际上是一个人个性、素养、气质的综合体现;而个性、素养、气质等等是可以通过后天修养而获得的。因此,我们读散文,除了欣赏文章本身,更重要的是可以借此了解作者,进入他的内心深处,把握他的情绪性格。这也正是文学的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促进人类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这里,顺便提及一下《水根》。这篇作品是我的西部系列散文《穿越青海长云》之一,短短千余字,却使一位读者产生了奇异的联想,由于文字不长,现照录如下:“我在离积雪不远的地方,用一块石头扒开一层黑色的砾石,一条细细的水腺便裸露出来。我没见过如此洁净的水。它的颜色不是白的,也不是蓝的,而是青的,是瓷器上才有的那种青(作者原文)。——许俊文将它称为‘水根’。今天不走,明天要跑一生活的辩证法。” 拉拉杂杂地写下这些,似乎都是散文以外的东西,但仿佛又与文学有关,至于读者怎么看,我尊重他们。 2010年9月9日夜写于江南池州杏花村 后记 眺望一种写作的高度 疏利民 在编辑许俊文先生文章的过程中,我始终有种写作的冲动,但编完以后,又不敢提笔了。我知道一提笔说不定会闹笑话,因为我的文笔与许先生比来不是一个重量级的。许先生的文章在我看来就是散文的一座高峰,而我写的东西充其量就是一个小土丘而已,两者不能相提并论,但作为一本书必须堆放在一起的时候,就有点委屈许先生了。 作为这本书的责任编辑,我觉得很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老实讲,当责编快十年了,但研读式的逐字逐句看完一本书的情况并不多,因为现在出书的速度太快,重复的内容特多,一本几十万字的书稿想让责编一个字一个字的研读,也很不现实。但编许先生的文字,我却不愿落下一个字,这就是许先生文字的魅力。 许先生文字的魅力不在于有什么华丽的词藻,也不在于他有什么奇崛的神思,他就那么娓娓道来,就让你欲罢不能。我边编边想,这不就是我心目中的一种写作的高度么?没想到,创造这种高度的人就在我的身边,而且我竞有缘为他当责编,我太幸福了。于是我又想,倘若能给他当一辈子责编那该多好,那我就可以幸福一辈子,也会精彩一生。下午,我把这个想法说给一位同事听,他不以为然。向来自信的我,说了一句很狂妄的话:“看什么人做!”意思很简单,我能“识货”。他反驳我说,他昨天还上了书店,没有看到文学作品书柜那边有什么人气。 我姑且听着,但内心还是在发狂地想,我怎么能够让金子发光呢?俗话说得好,酒香也怕巷子深。再好的文章,没有人去吆喝也是白搭。如今的文学市场不够景气,传统的文学刊物也不够景气,仿佛文学早已式微了,但我要大声地说:不,不,不,不是这样!大家只是看到一种表面的现象而已,没有进入大多数人的内心。无论是高官也好,无论是富翁也罢,大家骨子里都很崇拜文人,特别是那种地道的纯文人。 在我看来,许先生就是那种地道的纯文人。他把身边的每个人、每寸土地、每缕风都写活了,你读他的文章,不觉得是他写的,而是他代替你写的。他身边的人,就是你身边的人;他脚下的土地,就是你脚下的土地;他身边的风,就是你身边的风。这简直有点不可思议,怎么有这样好文章呢?这样的好文章怎么就光顾到我这个责编? 写到这里,我得感谢一下画家吕士民先生,许先生是他推荐给我认识的。好像是今年五一节,台湾名报人吴心白老人来访,新安晚报社的马丽春女士给我打电话,说有几个文学爱好者在一起,让我参谋参谋有没有什么合适的选题。我们聊着,聊着,“三个臭皮匠”终于“顶个诸葛亮”,想出了个主意:在省内找一些有名气的人物,让吕先生给每个人画幅漫画,再邀约这些人每人写篇文章,形成一个众星闪烁的气象,在这个文学市场沉闷的气氛中造成一种浪漫的感觉,说不定打开文学市场一个新缺口。 我想这个创意尽管落实起来有些难度,但还是能够实现的。就在我们谈兴正浓的时候,吕先生告诉我,他有个朋友,姓许,文章写得不错,想出个文集。我虽然谈不上有多少灵感,但我从来不拒绝任何有价值的线索,便立即与许先生联系,让他发点作品过来看看。这一看,让我惊呆了。作为一个业余作者,他的作品8次荣获安徽省内报纸副刊作品一等奖,且是《散文》杂志的常客。一等奖是什么概念?不管在哪个领域,在多大范围,在我看来都是优秀的,都是难能可贵的,都是一流的标准。而在我们这个泱泱散文大国,《散文》杂志仅此一本,他却成了常客,难得,实在难得!仔细读了他更多的作品之后,我愈加感觉到,这些殊荣,非他莫属。 文学作品在我国教育教学中占有特殊地位。长期以来,中学教科书中的文学作品多为现代作家的经典作品,直到近年这种局面才开始被打破,一些当代作家的优秀作品已经逐渐成为中学教学中的亮点,特别是一些精美的散文因其篇幅短小、涉猎广泛、贴近心灵、文字灵动、富于哲理而备受教育界的重视。 许俊文就是我国有影响的实力派散文作家之一,其作品自2007年以来越来越受到我国教育界尤其是中学教育的特别关注,他的作品在全国广大中学师生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他的创作态度严肃,文风别具一格,非常适合广大中学生阅读。 他曾出版长篇报告文学《淮河魂》、《血祭江海》、《皇都末日》等,散文集《预约秋风》、《留在生命里的细节》,约150万字。数十篇作品被《新华文摘》、《作家文摘》、《散文海外版》、《读者》等报刊转载,并入选多种全国优秀散文年选、全国优秀散文排行榜、大学教材、高考试卷等。其《乡村的风》、《节气》、《俯向大地的身影》、《怀霜》、《菊魂》、《泥土》、《这么好的一座山》、《遥寄苍茫》、《回到草中间》等作品,被全国众多院校选入各种形式的考试试卷及港台中学生阅读文选。 综观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高考语文试卷,其现代文阅读与理解、作文写作,记叙文所占比重非常之大,因而,广大中学生平时选择的主要读物是精美散文作品。我相信本书的出版对提高广大中学生的写作、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为责编能碰到这样的作者,我是幸运的;作为读者,能读到这样的文章,我相信你们也会感到幸福。我平时喜欢交朋友,关于朋友我有自己的“格言”:“朋友是天,朋友是地,有了朋友,我可以顶天立地;朋友是风,朋友是雨,有了朋友,我可以呼风唤雨;财富是暂时朋友,朋友是我永久的财富。” 编辑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倘若你身边的朋友有大作需要出版,请随时与我联系,我的手机24小时全球开通,13855170860;我的办公电话是0551—2903018,只要正常上班,我都会在电话机前第一时间第一速度聆听你们的垂询;我的QQ号是347597070,又名疏大海,意味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也开通了自己的博客,百度“疏利民”即可登陆;我的伊妹儿是shulimin8899@163.com。 我们是大学出版社,我们传播的是文明,传承的是文化,为大家服务是我的天职。我叫疏利民,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凡是能升华人们的灵魂、陶冶人们的情操、启迪人们的智慧的书我都去做,而且是义无反顾。 我觉得一个成功的编辑需要敏锐的思想、独到的眼光、卓越的口才和博大的胸襟。没有敏锐的思想无法和高手过招;没有独到的眼光,看不准市场,好的书稿也会从眼皮底下溜走;没有卓越的口才,你的思想无法抵达他人的内心;没有博大的胸襟,你会被世间庸俗所湮灭。 好久没有写文章了,今晚受到许先生的感染,记下一点文字,算是见贤思齐吧。再次感谢许先生,向写作的一种高度看齐! 2010年10月19日写于庐阳康乐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