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欧,音乐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了新的传播方式,那就是记谱,于是,音乐的许多变化也随之出现了。音乐可以以固定的作品形式——也就是被作曲家写下来的形式——存在了。一部作品有了开场,有了结尾,开场与结尾之间有了既定的长度。很快,音乐有了向前行进的感觉。一部作品到另一部作品之间可以有向前的演进了。作曲家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也可以通过别的作曲家的作品学习新东西。随着音乐风格和音乐技巧的星移斗转,音乐艺术也可以有整体意义上的向前演进了。记谱使作品有可能永存,使某些作品有可能成为经典。有了记谱,音乐才有了历史。
本书讲述了音乐如何在世纪更替中演变至今,展现了音乐演变如何反映了人类时间概念的演变——从天堂的永恒到电子计算机的微妙。
这是一个生动、清晰而富有教益的西方音乐故事——不仅是伟大作曲家的故事,也是演奏家和音乐听众的故事,是音乐意义和音乐目的不断演变的故事。作者保罗·格里菲斯(Paul Griffiths,1947~)讲述了音乐如何在世纪更替中演变至今,展现了音乐演变如何反映了人类时间概念的演变——从天堂的永恒到电子计算机的微妙。该书为学生和初学者提供了深入浅出的西方音乐历史介绍,尽可能少地使用专业术语,书中出现的术语在附录“音乐术语表”中均有简明释义。该书具有独特的视角和洞察力,因而对教师、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都具有启发性。英文版《西方音乐简史》自2006年问世以来,已先后被译成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德语、西班牙语、土耳其语和汉语在世界各地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