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记》的调调儿就是乡愁阐释(失散的老北京气质)和盛世抒情(一个首都的梦想和实现)。六十年,六十期,它杂糅了自然风貌、文物保护、旧城改造、工业地理、商业布局、空间生产、民俗演变和居住形态等具体选题。《大城记》并未对几个特殊的历史时段加以渲染,但在对运动和思潮的记录中,我们有意地安置了一些复调,给“另类”的声音一个发言机会。惨痛必将成为文化蓄能,我们坚信,公正的评价迟早会出现,我们不应该也不能够,对那个“遥远而真切的未来”关闭了想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城记(Ⅱ1969-1988)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新京报社 |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大城记》的调调儿就是乡愁阐释(失散的老北京气质)和盛世抒情(一个首都的梦想和实现)。六十年,六十期,它杂糅了自然风貌、文物保护、旧城改造、工业地理、商业布局、空间生产、民俗演变和居住形态等具体选题。《大城记》并未对几个特殊的历史时段加以渲染,但在对运动和思潮的记录中,我们有意地安置了一些复调,给“另类”的声音一个发言机会。惨痛必将成为文化蓄能,我们坚信,公正的评价迟早会出现,我们不应该也不能够,对那个“遥远而真切的未来”关闭了想像。 内容推荐 《大城记》记录的是近距离的、进行时态的历史地理变迁,它折射的是都市化大潮涌动的历史;在这一历史中,每个城市的发展正在成为全球史的一部分。 居民生活史蒸蒸日上的城市如何拖曳了一段并不轻松的历史?城市只是一个群居的场所,还是个体可以自由生长的公共空间?士大夫阶层所拥有的旧北京精神气质和零散的市民情操如何化作了现代都市的公民意识? 《大城记》是北京社会生活史的全面记录、它为将来“长时段”的历史叙述提供了一份媒体资料,为更周到的当代北京生活史书写提供了一份索引。 目录 1969 西直门 1970 宣武土产 1971 故宫再面世 1972 白塔寺 广济寺修缮 1973 国际俱乐部又及友谊商店 1974 大寨田 1975 第三届全运会 1976 纪念碑 清明 1977 毛主席纪念堂 1978 前三门大街住宅楼 1979 北京电视台 1980 潭柘寺重修 1981 首都博物馆 1982 香山饭店 1983 马克西姆餐厅 1984 义利快餐厅 1985 工人体育馆 工人体育场 1986 北京音乐厅 1987 洋快餐 1988 北京拍卖市场 后记 试读章节 前店后厂引发“分内”与“不务正业”之争 当时说一句话:一颗红心两只手,为人民服务最幸福,前设店,后设厂,为人民服务的道路越走越宽广。当时宣武土产下面的东方红商店,自制了修理搓衣板的土机器,慢慢实现了前面开店、后面设厂。当时一种观点是,修理是我们分内的事情。也有人说,卖货的去搞修理,这是不务正业。 两种认识开始了争论,王东峨记得当时是天天开会,这被认为是新与旧、革命与保守、两种世界观和两条路线的对立。为了把这些意见在毛主席思想上统一起来,提高到“纲”上和“线”上来认识,举办了《五七指示》学习班,当时大家都说越学心胸越宽广,越学心里越亮堂。王东峨记得最后的结论是:“什么叫正业,干革命就是正业,按照毛主席指示办事就是正业。革命哪里有分内分外之分,坚决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我们的本分。” “以商为主,兼学别样,修售结合” 有一个时期,因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搓衣板的销量剧增。商店一方面组织货源,一方面增添修理旧洗衣板的业务。这也是贯彻毛主席的“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勤俭办商店”伟大方针。积极开展修旧利废的业务。包装商品用的竹板,过去都当柴火烧了,现在被用来修理笼屉——这是变无用为有用。 另一个方面,还走出去促进社会节约。将残破麻袋缝补完整,将残旧缸修补好供应农村,将废品公司买来的废搪瓷脸盆和痰盂进行换底,实在太破的脸盆就改制成锅圈,这一制作也多少为国家节约了钢铁。“以商为主,兼学别样,修售结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上世纪70年代初宣武土产的工作方式。 进入夏天,宣武土产为工农兵群众准备了草帽、雨具,纱窗、蚊帐以及菜农用的竹竿。在冬天到来之前,为了制作当时市面上紧俏的风斗,宣武土产专门去顺义拉回非杂交的高梁秆(高梁秆是制作风斗的原料,当时高梁是低产作物,农村大多改种杂交高梁,但秆儿短,做风斗架不行)。 蹬三轮去大兴送缸 为了节约运费,当时宣武土产还送货上门。“1969年春天,第一次百里送缸,当时是送到大兴定福庄公社赵村大队。之前了解到农民进城送菜,希望带旧缸回去,需要量较大。当时职工们都争抢这个光荣任务,菜市口商店李春慧在前一天早晨就到仓库里装了一车炉口炉条,到天安门、前门练了一趟蹬三轮。回来时满头大汗,参加了开门前的早请示,同志们问她干什么去了7她说,我为明天给贫下中农送缸先练一遍。” 头一天我们就把炉子装上车,下班后王东峨记得自己带上气筒、胶水,挨个车检查了一遍,打足气。当时是“毛主席画像车前悬。三面红旗迎风展,十名女将走在前。饿了吃口凉干粮,渴了路旁吃雪蛋。一路上遇上不少上坡路,互相推车帮忙。下了公路走土道,大缸颠得来回响,因为担心缸碰坏,脱下棉衣垫缸,还没进村,就听到锣鼓响,贫下中农来欢迎了”。 出席会议者被指“个人主义” 在全国商业工作会议上,王东峨就把宣武土产的情况如实作了汇报。他记得是9月24日的深夜,历时一个多月的会议即将结束,当时的北京市革委会副主任杨少桥突然要求大家紧急集合开会,王东峨睡眼惺忪去了会议室。原来是9月24日这一天周总理接见了各省市自治区参加会议的代表团团长,当商业部长汇报到宣武土产的事迹时,周总理插话说,怎么现在才总结,全国各大城市都要学,北京在年底前要做出样子来,好好总结,加以推广。王东峨记得当时太急也没带笔记本记录,睡意全被这些话赶跑了。 之后,市二商局接到市革委会财贸组发出的《关于学习宣武土产日用杂品管理处先进经验的通知》。新华社、《北京日报》等新闻单位的记者、全国各省市商业代表以及来自越南的代表团都先后来宣武土产采访参观。P18-19 后记 北京——这是一个国家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空间。无论是被裹挟还是引领潮流,这个城市都贡献了跨越时代的思想者,产生了民族文化的传灯人,孕育了城市文明的承担者——市民阶层与市民社会。毫无疑问,北京是中国式变革最直接、最集中的发生地,更是社会进步力量最充分发展的空间。 关于城市的历史地理,新老媒体上一直不缺少相应的报道。事到如今,报道者和阅读者都无意缠绕在“文化地理”、“民族志”甚至“大都市文化研究”这些趸来的概念里。至少,人们已经达成了共识:它不应该是报纸或电视上的豆腐块文字,而应该是一部“城市空间的地理性历史”。城市地理的报道应当超越“补白与钩沉”,我们追溯城市生活的古代源头,定格社会活力的当代面相,但“记录变迁”并不是要对着历史撒娇,“反映成就”也不是通过比对过去与现在来获得安宁。 这是2009年,一批批声势浩大、蔚为壮观的首都六十年专题报道和书籍(京城媒体不约而同的国庆献礼)正在制作中。对于城市历史的日趋重视,一方面是50年或者60年这样的代际划分引发的媒体选题,同时也是一个城市试图厘清自己身份的必然。《大城记》不敢妄自尊大,我们只是着手比较早(从4月份开始),收尾的时机恰到好处(9月末)。说“通过对北京事件的编年史铺陈,在时间的线性展现中构造一列绵延的历史景观”,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自我期许,到底是不是那么回亨,还得您自行判断。 毋庸讳言,《大城记》的调调儿就是乡愁阐释(失散的老北京气质)和盛世抒情(一个首都的梦想和实现)。六十年,六十期,它杂糅了自然风貌、文物保护、旧城改造、工业地理、商业布局、空间生产、民俗演变和居住形态等具体选题。《大城记》并未对几个特殊的历史时段加以渲染,但在对运动和思潮的记录中,我们有意地安置了一些复调,给“另类”的声音一个发言机会。惨痛必将成为文化蓄能,我们坚信,公正的评价迟早会出现,我们不应该也不能够,对那个“遥远而真切的未来”关闭了想像。 相比于以前问世的《新京报》“北京地理”的报道和丛书,这三册《大城记》可谓“朴素”。这份朴素来自于清晰的逻辑和一以贯之的写作品格:“主文”可以名之为年度地理事件;“见证人”则是另一事件的讲述者;“60年·60人”其实是老物件借它的拥有者之口发言。“记事本”(书中更为“纪事”)则是年度事件的整理。这些关于人口增长、工业兴衰、市政业绩和古物修缮的统计或者胪列看似毫无生气,但实际上却包含了无数人群迁徙和观念变更的故事,它可以作为年度事件的索引并引发在本书之外的深度阅读,请读者明察。 北京地理栏目组的同事们,在幸福大街的路边摊上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小圈子激动,又一起分担着选题无法操作的挫败感。六十期,这个“北京地理”最长的系列报道全方位地考验着记者和编辑的耐心。幸运的是,腻烦和焦虑这些负面的情绪并未导向失败主义,因为我们的操作从未失去张致——耿继秋点燃一支香烟,他的小眯缝眼儿运着两道精光,他在键盘上敲出一个字,然后看着烟雾渐渐散去,再敲一个字,起身、转腰子、落座,他删掉了那两个字,重新给文章开头……在垃圾填埋场被熏吐了之后,潘波在月黑风高的夜晚回到龙潭西湖,她在荷塘边流连,她想到了(大都市的生与)死,想到了人类的命运和宇宙的前途,以及数万字的采访记录如何打理……无论选题如何(除了不爱做的)、无论交往对象如何(除了不接受采访的),曹燕都能做到举重若轻。她视采访和写作为享受,是个乐观的行动主义者。她在一座医院的废墟上手舞足蹈如同癫狂,她对着电话喊道:我被蚊子叮得都站不住啦……在胡同、在乡村、在工厂、在大院门口,到处都留下了三位记者抓耳挠腮的身影,他们是“北京地理”生产一线上真正出色的劳作者。 致谢当然必不可少:感谢《当代中国的北京》编辑部的许钧先生提供《当代北京大事记》,它堪称“新中国首都时间白皮书”,它为我们的选题设定了最初的参照系;感谢鲁汶先生,“北京地理”的采编们以传阅这位“超级读者”发来的挑错儿邮件为乐事,并深受鼓舞;感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副总编辑张惠珍女士,她的一双慧眼让这六十期报道摆脱了随写随看随丢的报纸宿命;感谢所有接受采访的人们——你们把大写的历史改成了小写。 看这套书好比倒一次时差,当您从这些“新”的故纸堆里抬起头时,也未必能看到什么历史的烟尘之类的东西,这不过是一次关于新中国首都60年的选择性游历。 它可能不够好,但是完成了,它就是好的—— 60年也可以作如是观么?我们愿意邀请您,趁着这样一个时机,怀着一份不能忘怀的、“同情”的敦厚,本着一种岁月和解的胸怀,给上辈人一些礼敬,给同代人一些祝福,给孩儿们一些余地。 《新京报》北京地理编辑部 (执笔:郭佳)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