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朔迷离的四次婚变;五代人近百年的奋斗和坎坷遭遇;一个人、一个家庭浓缩中华民族百年风云!
吴晓所著的《陈独秀一家人》有助于我们认识和了解一位不该被人们遗忘的人物——中国共产党第一任总书记陈独秀。
陈独秀一生历经四次婚变,膝下有四子二女,其中长子延年、次子乔年是党的早期杰出革命活动家,父子三人一度同为中央委员,传为党史佳话。
对于陈独秀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但毛泽东后来曾给予他一个中肯的评价:他是有过功劳的。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他与周围的一群人,如李大钊同志等,是起了大作用的……他创造了党,有功劳。他对我的影响也许比其他任何人的影响都大。
《陈独秀一家人》以陈独秀为中心,描述了从他祖辈到孙辈五代几十个人近百年的奋斗和坎坷遭遇。
陈独秀四次婚变,扑朔迷离:元配高晓岚,文武攀亲强结姻缘,婚礼过后,一生落寞;妻妹高君曼,才貌不凡,而与姐丈自由恋爱,志同道合结为伉俪,却终遭遗弃;与医生施芝英一见钟情,秘密相爱而同居,终为露水夫妻,至今还是一个谜;晚年落魄,偶遇知音潘兰珍,结为老夫少妻,生生死死,颠沛流离,陪伴终身。膝下四子二女,各有情结:父子情结微妙,各各自创人生,饮尽人间风雨;长子延年、次子乔年是党的早期杰出革命活动家,父子三人一度同为中央委员,传为党史佳话;三子陈松年、四子陈鹤年,一生漂泊,命运多舛,遭受种种磨难;长女陈筱秀、次女陈子美,命运悲壮而凄惨,鬼神同泣……
《陈独秀一家人》由吴晓所著。
第二章:自幼铸就叛逆心
“白胡爹爹”的板子
“这个小东西,将来长大成人,必定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凶恶强盗,真是家门不幸!”
这是陈独秀的祖父陈章:旭,对背书背不出来,挨了毒打而一声不哭的幼年陈独秀,不止一次愤怒而切齿的詈骂。
陈独秀的祖父陈章:旭(1819—1889),字太占,亦字晓峰,因他长满一把白胡子,亲戚本家都称呼他“白胡爹爹”。陈章:旭娶劳秉全之长女为妻,生四子:衍藩、衍藻、衍中(出继章:寅为嗣)、衍庶。子衍中为陈独秀亲生父亲。陈独秀两岁那年,陈衍中不幸病故,年仅34岁。陈章:旭曾得过“以盐提举衔候补知县”,但从未放过实缺,终年在外教书或做幕僚。他有一定学识、才干和修养,是家族中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思想守旧,满脑子的封建礼教,俨然孔夫子再世,唯我独尊,他的话就如命令,家族成员没有一个不害怕他三分,然而,又都很尊敬他。
“白胡爹爹”脾性怪癖,一天到晚板着脸,不见一丝微笑,严厉至极,闻名乡里。在孩子们心目中,他如同“老虎”,啼哭的孩子,妈妈一说“白胡爹爹来了”,孩子顿时停声,不敢再哭。
这位老人,好洁、好静成癖。尽管他从不拿扫帚抹布,却要家中每一个旮旯,每一张桌椅和每一扇门窗都扫抹干净,他每天要用手擦抹,如果没有扫抹干净,哪怕一角或一张桌椅,那陈独秀的母亲和大姐,就要遭“白胡爹爹”的严厉斥骂,直骂得鸡飞狗跳,唾沫星子横飞。对陈独秀的母亲,他有时尚能留点面子,而对陈独秀的大姐不仅是破口大骂,甚至动手严打,打得她还不敢哭一声!
这位“白胡爹爹”还有一个严厉的规矩。当他看书,或挥毫,或闭目养神时,不许家人走动有脚步声,谁稍不注意有脚步声,谁就要倒霉,不是骂就是打,弄得家人不得不蹑手蹑脚地走路。即使陈独秀的外祖母到他家里来,如果不是从“白胡爹爹”眼前经过,也得像做贼一般走路,怕他不问青红皂白地骂起来,弄得十分难堪,甚至不好承认是她的脚步声。陈独秀的二姐生性好强,不知厉害,有时不注意走路有声,“白胡爹爹”不问青红皂白就是一顿毒打,甚至罚跪,还不让人出面求情。
然而,这位好洁、好静的“白胡爹爹”,偏爱抽鸦片,鸦片瘾一旦发作,萎靡不振,口淌涎水,走路摇摇晃晃,不仅在家开灯抽烟,还常到街上龌龊而又嘈杂的烟馆里去抽,才觉得过瘾。这时,他早置好洁、好静于九霄云外,伪君子的假面具不知跑到哪儿去了!这往往又使年幼的陈独秀大惑不解。直到半个世纪以后,陈独秀才悟出了其中的哲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集中起来抽鸦片有趣,同时还可互相欣赏抽鸦片之艺术,似乎这一艺术世界之外一切都忘怀了,悠哉游哉,乐在其中!
陈独秀小时候聪慧过人,正是这聪颖又害苦了他。教子严厉的“白胡爹爹”,对陈独秀大哥孟吉的读书不大注意,唯独看中了陈独秀,对他期望值很大,恨不得他一年之中把四书五经都读完,一夜之间功成名就,“白胡爹爹”才称心。陈独秀自幼不爱死记硬背呆板读书,不喜欢八股文章:,即使读了,也只是表面应付“白胡爹爹”。因而,他常常背不出书来,使“白胡爹爹”气极,抬手便打。可是打归打,陈独秀总是一声不哭,气得“白胡爹爹”怒目切齿,几近发狂,令人可怕!为此,陈独秀善良的母亲不知流了多少泪,总是好言劝勉他:
“小儿,你爹爹是为你好,你务必好好用心读书,将来书读好了,中个举人替父亲争口气。你父亲读书一生,未曾考中举人,是他生前一桩憾事。”
陈独秀见母亲边说边流泪,便嚎啕大哭起来,一头扑在母亲的怀中。他母亲心疼地抚摸着他的头,一面替他擦眼泪,一面责备他: “你这伢子真淘气,爹爹那样打你,你不哭,现在倒无端地哭起来。”
陈独秀母亲的眼泪,比他“白胡爹爹”的板子还有权威。正如他在《实庵自传》中所说:
“一直到现在,我还是不怕打,不怕杀,只怕人对我哭,尤其妇人哭,母亲的眼泪,是叫我用功读书之强有力的命令。”
后来,“白胡爹爹”从毒打陈独秀而陈独秀仍旧不哭的沉默中,似乎悟出了一些道道来,于是他对人说:
“这伢子长大后,不成龙便成蛇!”
1889年,陈独秀10岁时,“白胡爹爹”终于放下手中的板子,走完了他那古怪的70岁人生旅途,葬于安庆市郊十里的老祖山,与三子、陈独秀父亲衍中合墓,有碑。陈独秀自幼受教于“白胡爹爹”,祖父是他人生最早的家庭启蒙老师。“白胡爹爹”的怪脾气和专制的家长作风,在陈独秀幼小的心灵中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记,对他的成长以至日后奔走革命,无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菩萨心肠的母亲
在陈独秀亲戚本家中,提起陈独秀亲生母亲查氏(1852—1899),都称她为“女丈夫”,是一位能干而慈爱的母亲。但她受封建礼教的影响较深,吃斋敬神,崇奉科举。她对陈独秀及其大哥孟吉的教育,起码要求也要中个举人,为她读书一生、未曾考中举人的丈夫争气,光宗耀祖。
那时农民生活很苦,受尽封建制度的压迫和剥削,所以,农民也望子成龙,如果能考取秀才,便是一步登天,为将来做绅士打下了基础。当时乡间流传着这样两句谚语:
“去到考场放个屁,也替祖宗争口气。”
P10-13
他们这样看陈独秀……
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他是有过功劳的。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他与周围的一群人,如李大钊同志等,是起了大作用的……他创造了党,有功劳。
他对我的影响也许比其他任何人的影响都大。
——毛泽东
陈独秀,还有瞿秋白同志、李立三同志这三个人,不是搞阴谋诡计的……
——邓小平
近代学者人格之美,莫如陈独秀!
——蔡元培
陈独秀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叱咤风云的特殊人物,几十年来吸引了众多文人学者的研究目光,仅中外著名学者写的《陈独秀传》就不下几十种,但却偏重于政治思想方面,对其家庭生活涉及甚少。本书的特点是填补了这一空白,再加上作者优美的文笔和多彩的描述,因此可读性很强,读起来兴趣盎然,引人入胜。
——唐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