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江南味道(每个人心中的枕水故乡)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诸荣会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用最诗意的脚步,体验最深邃的中国,你将看到的,总在你的印象之外。

诸荣会的《江南味道(每个人心中的枕水故乡)》从故乡出发,从生活出发,当然也从历史文化出发,用优美的语言、轻松的文字和诚挚的情感告诉你,江南的风物、独特的韵致、人文的情怀,以及江南人在平淡的日子里所形成的独特风格……

我总看见一处最后的枕水人家,在故梦里摇摇晃晃。

内容推荐

江南山清水秀,江南经济活跃,江南文化发达,江南人民富足……江南,一个大多数国人都承认的最有味道的地方!然而,又有多少人能说得清江南的味道究竟是怎样的呢?《江南味道(每个人心中的枕水故乡)》自称“半个江南人”的作者诸荣会,从故乡出发,从生活出发,当然也从历史文化出发,用优美的语言、轻松的文字和诚挚的情感告诉你,江南的风物、独特的韵致、人文的情怀,以及江南人在平淡的日子里所形成的独特风格……江南的味道是酸甜、热辣、苦涩和成淡。总之,《江南味道(每个人心中的枕水故乡)》将为你诠释一个全新的“江南味道”。

目录

酸甜滋味流水长

 巷韵

 捡湖底子

 李白赋诗于石臼湖

 看云

 送春

 告别炊烟

 秦淮河从窗下流过

 远山的呼唤

 村树传奇

 油菜花开

 故乡的香菜

 桑叶青,桑果红

 燕归来

 倾听绝响

 江南动物志

热辣不只是阳光

 走过南京的街巷

 月夜笼罩的无锡

 穿越时空的辉煌

 梦游春江

 江南名山诗占尽

 文房四宝

 扇子文化

 江南的传说与传说的江南

 最后的桃花源

苦涩才子佳人梦

 解读沈园

 秦准八艳

 诗余江南

咸淡日子咸淡过

 酸涩马齿苋

 我的高中生活

 绰号人生

 浪漫时节

 我们的爱情

 并非文字游戏

 街边的歌声

 酸酸的红富士

 连心桥

 看夜

 乡村人物志

 回家过年

 老父亲大造屋

试读章节

巷韵

故乡是每个人心中最美的一首诗,而我的这首最美的诗,韵脚全落在故乡的一条条小巷里了。

我的故乡虽非名都古邑那样,长街纵横,深巷阡陌,但窄窄的村巷曲曲折折,横横竖竖,倒也井然。那些小巷宽者二三米,窄者一二米,长者百数十步,短者数十百步,有的断砖仄铺,有的乱石平垫,有的则是“泥巷”。故乡的小巷走着踏实、平稳、坦荡,脚下自有一种独特的韵致。

幽巷枕河是江南水乡的常见景致,故乡也一样。那些河流从远处飘逸而来,与白墙青瓦的故乡缱绻缠绵后,又向远处柔婉而去,故乡的每条小巷因此都与清波粼粼的河水相连。而巷内则路面黑黢黢,墙壁灰蒙蒙。偶尔,谁家孩子的哭声夺窗而出,谁家院里的犬吠惊动四邻,或是谁家的红杏、丝瓜花开出墙,小巷才现出几分生气,生出几多话题。

小巷的历史和未来都系在小巷尽头的河边。那儿有一座祠堂,高高的屋脊已微微倾斜,古老的石阶早已残损,唯天井中那棵数人才能抱合的古柏,枝繁叶茂的似乎还很年轻。祠堂曾香火鼎盛,如今书声琅琅,成了故乡的学校,故乡的孩子便是从这里开始走出小巷认识世界的。小巷的确走出过许多人物,他们走进了城市的高楼大厦,走上了国际的学术讲坛,但就是永远走不出关于小巷的记忆。

春天,小巷是古老的琴。雨水从屋檐跌落,将小巷敲打出古老的乐音,如泣如诉,那低沉而单调的节奏,自有一种落寞与凄清。小巷里绝没有叫卖杏花的少女走过,更无撑着油纸伞如“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徘徊,唯有孩子们的琅琅书声,从巷子尽头的祠堂里流淌过来,小巷因此显得更幽、更静、更长了。读书的孩子也因此而生出了烦闷和不安,想冲破雨帘,甚至想冲破小巷……

春雨过后,孩子们吱吱喳喳地飞进小巷,将巷里的积水“噼噼啪啪”地踩出一串一串的水花,小巷便有了另一番韵味。当斜阳照在巷口迟迟不肯离去,小巷便到了最热闹的季节。

夏日的清晨,人们端着饭碗躲避家里的闷热,聚到小巷,共同享受小巷的清凉,于是就有了东家长西家短,张家妹恋上了王家郎、李家的小子又考上了大学之类的故事。故乡这些最精彩的故事,总是在小巷首先发表。小巷像长长的录影带,忠实地录制着这些精彩的故事,再一遍一遍地放给要听的人聆听。

午后,巷口清粼粼的河水,将波光与水草的艳影映到小巷的粉墙上,小巷便充满了水的清新、水的清谅和水的清韵。孩子们抵挡不住如此的诱惑,便纷纷从小巷涌出,“扑通扑通”跳进巷口的河水中……

傍晚,小巷里便弥漫起鱼鳖蚌蟹的香味,“吃饭喽——”的呼唤随之便会在小巷此起彼伏,婉转的拖音被窄窄的小巷挤得韵味悠长,在巷内回荡萦绕,久久不绝。于是,鲜美的饭菜味儿和芳醇的酒香便沁透了小巷的一个个夏日黄昏。

一条条小巷就是一行行诗,读不懂的孩子个个喜欢小巷;有一天读懂了,个个想离开小巷;有一天离开了,又时时思念小巷。

小巷与故乡的历史等长,小巷与游子的人生等长。

捡湖底子

我的故乡在石臼湖的北岸。

石臼湖是一个季节湖,冬天是它的枯水期,若遇上五级以上的北风连着猛刮个半天一夜的,湖水便会被风“赶”至南半湖,较浅的北半湖便会一下子露出湖底,未跟上水的鱼儿便会被“搁”在湖底的淤泥上。此时人们下得湖去,无须渔具,便可轻易地将这些鱼捡进鱼篓、鱼筐,故乡人称这叫“捡湖底子”——这也算是故乡的独特风情吧!  然而,这捡湖底子是要有一点“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的。这“不怕苦”主要指不怕冷:寒冬腊月,北风呼啸,赤着双脚,挽着裤管,在湖中走下去几里甚至十几里(在近膝深的泥水中,若穿胶鞋之类是跑不动的),等于在刺骨的冰水中泡上个一天半日,寒冷自然不难想象。而“不怕死”也绝非危言耸听:每年总有捡湖底子的人下得湖去,而上不得岸来——其情形也不难想象——踩着近膝深的淤泥,走下湖去几里甚至十几里,几乎已到湖心了,而此时湖水只是被风暂时“压”着,若是风骤小或骤停,湖水自然会立即回流,在这坦荡如砥、一望无际的湖底淤泥上,人怎么跑得过水?

我早年在故乡时,父母从不让我去捡湖底子,尽管看见别人从湖里捡上来成篓成筐的鲜鱼,有时也不免眼馋。高中毕业那年,一是出于好奇,二是出于为做一个标准的农民作准备,我背着父母,随着村里捡湖底子的老手水生叔悄悄地去捡过一次。那是我唯一一次捡湖底子的经历,所以至今还记得。

那一天特别冷,刮了一夜的北风到早上丝毫未小,湖底的淤泥上结了一层薄薄的碎冰。我们下湖三四里便捡到鱼了,不过都是些不太大的鲫鱼。下到十多里,多是斤把重一条的鳜鱼,越往下,鱼越大,也越多。我越捡越起劲,后来干脆将先前捡得的小鱼扔了,专捡大的,一会儿便捡了大半鱼篓。这时,水生叔说:“我们上岸吧!”但我望着淤泥上白花花的鱼儿,想再多捡些,至少将鱼篓装满。水生叔说:“见好就收吧,人心不能太黑!鱼是捡不完的!风怕是要停了……”我有些依依不舍地往回走。果然,不一会儿,风就开始小了。我们气喘吁吁地刚爬上湖岸,湖水就几乎跟着我们的脚后跟涌到了湖边,我回头看看身后茫茫的湖水,不禁一阵后怕,心想,多亏听了水生叔的话!

这事过去近二十年了。今年春节,我回故乡探亲时遇到水生叔,与他说起我们那次捡湖底子的事,他只是嘿嘿地笑了笑,说:“你还记得这事呀?”我说:“当然,我一辈子也忘不了的!”我又问他:“现在还去捡湖底子吗?”他说早不干了,一是家里生活好了,自己也上了年纪了;二是现在湖里也没鱼可捡了,因为沿湖有些工厂,把有毒的废水往湖里放,鱼都被毒死了。我听了水生叔的话,不禁想起了二十多年前捡湖底子时他说过的那句话:“人心不能太黑!”

P10-13

序言

江南味道依旧如初

说江南是中国最有味道的一个地方,恐怕不会有太多的入反对吧l那么,江南的味道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味道呢?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那时的江南,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花的芬芳和草的清香——那是江南的味道吗?

“江南路,云水铺,出门进门一把橹。”那样的江南,四季的清风中都裹挟着雨的清凉和水的腥臊——那是江南的味道吗?

还有那粉墙黛瓦的素淡,吴侬软语的甜糯,春茗佳酿的醇香……

——那些都是江南的味道吗?

是的,这一切正是江南的味道——不但浸透在阳光中,飘荡在晨风中,弥漫在暮雨中,而且还婉转于梁祝化蝶的优美旋律中,氤氲于湖笔宣纸制造的淋漓水墨中,萦绕于每一个中国人都必定会做的江南梦境中。

江南的味道又远不止这些!生活原本具有的种种味道,江南都不或缺!那一座座石拱桥,驮走了江南多少风雨?请看一看阳光下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造型!那一条条小河,流去了江南多少岁月?请问一问那些朝天的脊背上又流过多少汗水!江南的味道中,也沉淀着风雨的凄楚、汗水的苦涩和岁月的艰辛。

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的故乡在江之南岸,也在很小的时候便在“样板戏”中学会了一个形容江南美好的词语,那就是“锦绣江南”,只是那时我除了在作文中常用这个词语大唱那些只不过是入云亦云的赞歌外,说句实话,生活中反而常常想,这连吃饭也常常成问题,自己天天生活的这块土地又如何能算得上是“锦绣”呢?有人告诉我,这都是因为我的故乡并非江南的正宗,或正宗的江南,正宗的江南并不是这样。于是从那时起,我的心中便有了另一个江南——既在心中,又在远方。

那时我是多么渴望自己能有一个投入江南的机会呵!

机会终于有了,那就是考大学。可这样的机会要把握住实在太难了,尽管我几经折腾考得了一个不错的分数。

想一头扑进自己心中那个江南的怀抱,我在“志愿表”上全填了苏杭两地的有关学校,可是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那里的学校分数线高,还是填几所北方的吧!”哎!为了增加我跳出“农门”的保险系数,我只好望着江南的背影长叹一声,自嘲地想:去去北方也好,可以在我柔如江南丝竹般的生命旋律中添加几个金戈铁马的音符。

然而,命运似乎有意捉弄我,我最终既没能去苏杭,竟也没能被北方的学校录取——录取我的那所学校所在的城市世称“江南水乡的起点”。从此,我之于江南,如同一个痴情少年,终日遥望着自己思慕已久的入儿,却又不能与之相交相知,而她对我只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那杏花、春雨、油纸伞,那粉墙、黛瓦、石拱桥,仿佛走在大街上突然映入眼帘的一个曲线优美的朦胧背影,令人心旌摇曳而又茫然怅然……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自称自己是半个江南人。当然,其原因其实并不只是我的故乡在世人眼中似乎非江南正宗,而更在于自己的生活实际上从此开始渐渐与江南产生了距离,且这种距离并非只在空间上,而更多是在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上。

我一直都以为,传统的江南文化是以农业文明和城镇工商文明为底子或背景的,而我自己的生活似乎离这一切渐远。但是或许正是应了“只有失去了才知道珍惜”的规律吧.此后我反而开始越来越关注起我的故乡了。不只关注她的现在,更多关注她的过去,因为她过去的一切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我的脑子里竟越来越清晰。我为此而陆续写下了一些文字,并不断地发表于有关报刊;与此同时,我也越来越热衷于作一次又一次的“江南游”,尤其是近年来,我几乎走遍了整个江南。要说究竟走过了她多少小桥流水人家和稻花香里阡陌,走过了她多少个杏花春雨的清晨和落霞孤鹜的黄昏,还真是说不清楚。说得清楚的是我因此而写下了几本有关江南的小作。

我知道自己写下的这些有关江南的文字,不可能如有些评论家所说的那样,成为江南文化的一部分,也从没有这样的奢望。我只希望它能为故乡和江南留下一份昨天的记忆、今天的印痕和明天的期待。这不为别的,只因为生活中我常常听到这样的话:江南文化已经被毁了,江南味道已经变了。

是的,今天的江南,“小桥流水人家”变成了林立的高楼大厦,“古道西风瘦马”变成了高速公路上车流如水如电,梦里水乡变成了人头攒动的旅游胜地……这样的江南还是江南吗?这样的江南还有江南的味道吗?这样的疑问听得多了,我便还想用自己的文字告诉人们,江南的这一切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那一座座高楼大厦,实际上都只是那粉墙黛瓦马头墙长高了而已;那一条条高速公路上风驰电掣的车流,只不过是那曾摇晃着梦想的乌篷船摇快了而已;还有那今天所有用多媒体包装过的繁华、热闹和喧嚣,只不过是昨天那小巷深处讨价还价的市井声放大了而已……

其实,江南改变的只是她的外形,而她的味道一点儿也没变!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0:3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