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风云纪(吉利收购沃尔沃全记录)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作者 王自亮
出版社 红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为什么吉利能PK掉全世界的竞争对手?为什么最后的收购价能降到18亿美元?为什么开始“寸土必争”,到后来却相拥而笑?为什么新闻发言人要和媒体玩“躲猫猫”?为什么李书福只用三个单词就化解了沃尔沃工会的不信任?……王自亮编著的《风云纪(吉利收购沃尔沃全记录)》详细叙述了吉利为并购所做的细致深入的准备,真实再现了谈判过程中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内容推荐

《风云纪(吉利收购沃尔沃全记录)》为王自亮编著。

2008年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机一度让汽车业陷入寒冬……就在此时,一起震惊世界的汽车并购案——吉利收购沃尔沃,给这个严冬带来了暖暖春意。这次并购是李书福的胜利,是吉利的辉煌,更是中国的骄傲!它为中国汽车业做出了里程牌式的贡献。吉利一跃成为中国汽车业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

作为吉利控股集团前副总裁和新闻发言人,作者王自亮见证了吉利收购沃尔沃始末。他通过亲身经历和深入采访当事人,掌握了第一手独家资料,试图拨开这起并购案的层层迷雾。

《风云纪(吉利收购沃尔沃全记录)》详细叙述了吉利为并购所做的细致深入的准备,真实再现了谈判过程中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生动刻画了李书福和穆拉利的过人之处,展示主谈判手的高超技巧和个人魅力,深度诠释了并购后沃尔沃的各种出路。本书既是纪事实体的汽车业跨国并购记录、难以复制的商海战役文本,更是惊心动魄的中国当代产业变迁影像,也称得上是金融危机时代的“史诗片段”。

目录

Chapter 1 天方夜谭

 楔子:时世造英雄

 1.拜会瑞典国王

 2.“我的梦想”

 3.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4.非分之想

 5.公主情结

Chapter 2 卧薪尝胆

 1.“创世纪”

 2.天童寺,命运的探询

 3.得发动机者得天下

 4.危机四伏

 5.“广告门”事件

 6.转死沟壑

 7.“拼了!”

Chapter 3 初试锋芒

 1.小站练兵

 2.李氏兵法

 3.“罗孚”事件

 4.合资锰铜

 5.DSI:完胜收购

Chapter 4 峰回路转

 1.“福特根本不理睬我”

 2.这话说得有点狠

 3.卖还是不卖,这是一个问题

 4.穆拉利这个人

 5.“若启动收购,先告诉你们”

Chapter 5 力的角逐

 1.头脑风暴

 2.沃尔沃的处境

 3.厉兵秣马

 4.猜猜看,谁来吃晚餐

 5.拿到了“入场券”

Chapter 6 天马嘶云

 1.群英会

 2.“四大金刚”

 3.“F4”

 4.李书福的“近卫军”

 5.另一些重要“推手”

Chapter 7 纵横捭阖

 1.伦敦上空的鹰

 2.意志胜,则全局胜

 3.收购价格:底线与高点

 4.知识产权谈判

 5.“惩罚”还是“使命”

 6.导演兼主角

Chapter 8 瞒天过海

 1.有约在先

 2.猜测与质疑

 3.困惑与策略

 4.媒体的触角

Chapter 9 险象环生

 1.闪电式搅局

 2.“不要玩小聪明,不要跟工会对着干”

 3.经销商,供应商

 4.北京一斯德哥尔摩

 5.大庆是怎么回事?上海呢

Chapter 10 尘埃落定

 1.光荣日

 2.巅峰时刻

 3.宝贵资产

 4.聚光灯下

Chapter 11 交割百日

 1.伦敦,准时交割

 2.新架构,新面孔

 3.落子为安

 4.“让沃尔沃找回自我”

Chapter 12 东方智慧

 1.行至水穷坐看云起

 2.蛇象共舞

 3.妥协与投降

 4.常识与反常识

 5.最高技巧

尾声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吉利并购沃尔沃大事记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黎明之前出发”

历史是不经意间写就的,虽然字迹潦草,却力透纸背。

2008年9月16日清晨,我驱车前往坐落于杭州滨江的吉利汽车总部,参加一个极为重要的集团高层会议。太阳照常升起,虎跑精神气爽,满觉陇暗香浮动。大约车子开过钱塘江大桥时,我打开收音机收听“早间新闻”。这时,声音浑厚的男中音正在播报一则海外电讯,报道雷曼兄弟公司垮台的消息。

令人震惊!这条“早间新闻”最后说,继美国两家著名的对冲基金出现巨额亏损,信用评级机构下调抵押贷款债券信用等级后,几个月来,雷曼兄弟就像被施了魔咒一样,朝着预测的深渊迅速滑落。在雷曼股票价格暴跌94%的第二天,各信用评级机构将雷曼兄弟的评级调低至D,意味着它破产了。

趁着会议还没有开始,我在总部办公楼与李书福见面时,赶紧与他交换对“雷曼兄弟”事件的看法。

他习惯性地把脸往上扬,紧了紧那条青灰色斜纹领带,然后迅速看了我一眼,意味深长地说:“看来这个世界要乱套了,我估计全球经济会有好多年缓不过神来。也许机会就在这里,我们要有心理准备,你觉得呢?”

就在我与李书福这次简短对话前后,包括贝尔斯登、“两房”、美林、AIG等那些曾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称雄一时的霸主们几乎无一幸免,“多米诺骨牌”被一只“巨兽”干脆整个拱翻。这只“巨兽”就是“欲望”。从那一刻开始,历史被永远改写了。于是我们看到,人们从生存姿态到出门神情,从购物习惯到求偶心理,从总统选举到社区议事,从丛林游击战到“狂欢派对”,一切都在改变。

以往我去纽约,总会抽点时间去寻访华尔街。因为只要有空,我就想研究金融史和资本“罪恶史”,特别是华尔街史。突然间我发现,现在人们投向华尔街的眼光,除了残留的钦羡之外,似乎还夹杂了许多鄙夷、绝望和愤怒。

这条街道代表着美国的光荣与梦想,位于纽约市曼哈顿区南部,全长不过三分之一英里,宽仅11米,街面狭窄而短促。如今它带着多少人的哀怨和期待,在寒风中默然伫立。

从那时起,全球汽车业也步入“艰难时世”。

有个场景我始终铭刻在心,2009年初春参加中央电视台录制“对话”节目时,主持人陈伟鸿指着屏幕上一张来自底特律的照片让大家看,只见及膝大雪把停在户外的汽车几乎完全覆盖了,只隐约露出“福特(Ford)”的标识。他神情迷惘地向全场嘉宾发问:“世界汽车业的严冬果真到了吗?”。

我和我的同事们清楚地记得那些日子里发生了什么。

当时世界汽车行业的主要厂商相继大幅下调全年利润目标,预发裁员通知,并敦促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美国CNBC电视台2009年3月3日报道说,“世界汽车业正处在彻底的动荡中”。此时正值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宣布将撤掉数条生产线,包括“土星”车型生产线。美国汽车市场低迷,2009年1月国内市场销量仅为65.69万辆。

我所在的吉利汽车公司,多年来一直以丰田汽车为标杆。可丰田也面临与美国汽车业同样悲惨的命运,此时,丰田汽车公司正向日本政府申请高达2000亿日元的资金援助,继通用之后也走上向政府求助之路。日本汽车销售协会理事伏见刚表示:“消费者的心理受到影响,目前是完全看不到未来。”

我的欧洲同行也给我打来电话,带着一种“前线吃紧”的急切语气,诉说着欧洲汽车制造商们纷纷发出盈利警讯并宣布减产的情形。一向被看作行业标兵的德国汽车工业也陷入危机之中,戴姆勒公司决定给德国的15万名员工放一个圣诞长假,宝马公司在德国莱比锡的生产线停止运行。法国的标致、雪铁龙和雷诺汽车公司也宣布大规模减少汽车产量。瑞典的沃尔沃卡车公司利润大减。意大利的菲亚特汽车公司表示下一年度可能会出现最糟糕的情况,汽车销量最多或许下降20%……

人类很多次重大危机,都发生在人们神经即将松弛的“好时光”,就像噩梦总是潜伏于惊醒与昏睡的边界。

从长时段看,无数事件内部的纠结和反复,各种巨大危机造就的撕裂,多少次如撼磐石般的挫折感,都不禁使人产生“习惯性恐惧”。

就在全世界汽车业处在被猛击一棍的晕厥中尚未醒来之时,有人在黎明之前上路了。

他就是一位名叫李书福的“东方之子”,中国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我经常称之为“老板”的人。

他的身后,有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汽车业精英,研发、营销、生产、品牌、传播诸领域专家,还有1600余名汽车工程师,近两万名员工。其时我将进入“知天命”之年,成了汽车业的职业经理人。

那天早上李书福对我说的“做好准备了吗”,就是问我是否可以做到“黎明之前上路”的意思。在日常生活中,他总是睡得很晚,“黎明即起”简直会要他的命,而在精神上他永远是个“早起者”。认识李书福将近18年了,加上这几年的共事,我太了解这一点了。

新的整合即将开始,一场汽车业的大转移、大分化、大组合拉开了序幕。

在东方,在亚洲,世界汽车业的另一条“战线”正在日夜开辟之中,就像抗战后期开辟的中缅战场。

李书福,这位来自东方的实业家,在金融危机来临之前,就大刀阔斧地实施战略转型,寒流到来后,他要求自己的企业做好“冬泳”准备。他有一个更大的“图谋”正在酝酿中,很快就会付诸实施。世界汽车产业的重组机遇令他倍感兴奋,当别人大谈该如何躲过这次灾难之时,他却说,“机遇终于来了!”

P1-4

后记

写作本书是我一生中最为奇特,也最难以忘怀的经历之一。

事实上,说不清是折磨还是愉悦,也无法解释写作的动力和成因,我只知道动笔之后,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我,逼迫着我,挤压着我,让我去写吉利并购沃尔沃跌宕起伏的全过程,催促我通过在吉利汽车的岁月里的亲身经历,以及各种切身体验,把自己所了解的一切,包括利用直接或间接得到的素材,做一番完整而真实的描述。

借用一句套话,就是将此事“向全世界做个报告”。

很显然,这应该是一本纪事体的汽车业跨国并购记录,一种难以复制的商海战役文本,一部惊心动魄的当代产业变迁影像,也许,还是金融危机时代的史料片段。可是我扪心自问,能担当此任吗?能赢得读者的信任吗?

这项工作一旦启动,就无法停歇,日夜轰鸣地转动了两个月。天哪,这是什么样的写作状态?简直是昏夭黑地,无休无止。一个个时辰过去,一行行文字出来。好多个通宵,一刻也没有休息,高度紧张的神经,直到此刻,终于可以罢笔了!

在出版社领导、编辑、朋友和学生的帮助下,我按时交稿,完成了本书。

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首先是由于受到老朋友、钱江晚报社吴蒂的启发,遭到红旗出版社总编辑鲁强兄的“步步紧逼”,当然,浙江日报社社长高海浩先生不依不饶的“高压政策”(因为友情,更要施加“高压”)也发生了显著作用。其次,自己还有很多事要做,这本书不早日完成,就内心不得安宁。虽然我的几位大学同学半夸奖、半挖苦地说我可以“同时做五件事”,说实在的,我对这本书还真的不敢掉以轻心。

吉利并购沃尔沃从开始到终了,国内外的文章和报道浩如烟海,似乎每个情节都被挖掘放大了一遍,李书福和穆拉利的每一句话、每个音节都被回放了无数次。

如果没有找到一个新的角度,对这起新近发生的国际并购事件加以深入探寻和挖掘,以求做出更为详尽的记录和叙述,我的书就没有任何意义,也就丧失了它的存在价值。

所以我得努力为之,做我自己可以做,也相信做得好的事。写作此书,需要“忠实”和“透析”,需要“举一反三”,需要“溯源’’和“前瞻”。总之,要在当下的事实中,梳理出中国企业家把目光投向世界时的心态,把握世界汽车业分化和组合的规律,以及金融危机阴影中的一线希望。

可以宽慰的是,我已经尽力了。

也许我并没有那么多的野心,或所谓的雄心。我只追求真实,追求精准刻画,追求在把握事件时眼光与角度的变化。虽然书中不乏议论和分析,但更多的是对这桩举世瞩目的并购案前因后果的勾勒,大小“事件”和“变故”的透视,对各种登场人物的端详和品评,还有对场景和细节的描述。

也就是说,我把这个故事完整地、并非平铺直叙地“回放”了一遍,把这个可以比作好莱坞影片的戏剧性事件,大幅度地剪辑和整合了一次。 

吉利并购沃尔沃,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绝妙的剧本。我只不过是一个“速记员”。相信我的笔不笨,而所谓真实,就来自对“傲慢与偏见”的消解。

这就是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本书:《风云纪——吉利收购沃尔沃全记录》。

汽车是工业之花,当代社会的道具。跟随李书福造车4年,其中甘苦酸辣,寸心自知。但当下中国汽车业活跃着的人物、事件和变局,世界汽车产业烽火硝烟,我是历历在目,咀嚼于心的。

现在,我离开了汽车公司,从另一种角度看,这样恰好可以更为明晰地把握这一切,也可以以局外人和见证者的角度,更好地记录和描述这一切。

在五行八作中,我永远是一个过客。

从内心说,我很难归属于任伺企业、事业和机构,我是一个匆忙的“漫游者”,也是一个文明的“蛮子”,一块抵抗一切侵蚀的“海绵”,一个热衷于工作的“逃避者”,一个只观看自己导演的“自我与他者”这出戏剧的普通观众。这样看来,由我来写这本书反而是好的。

正如《革枕子》反复说的那句话,“这是很有意思的”。

写完本书,我终于松了一口气。我把它交给读者,交给当事人,请大家来评判,来诠释,来决定它的命运。

不管我有多大的能耐,没有我的师长、朋友、学生和家人的帮助,我是写不出这本书的。在本书里,他们从未出现,却居功厥伟。我要感谢他们,我要向他们鞠躬。

要致谢的人很多,我无法在此一一列举,只能举其概要。

首先得感谢本书主角、我的前“老板”——沃尔沃轿车公司董事长、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正是他,给了我写作本书的主要灵感。

感谢我在吉利汽车公司期间的领导和同事,特别要感谢杨健先生、尹大庆先生、赵福全先生和张芄先生等,他们一如既往地欢迎我,并接受我漫长的采访;感谢吉利汽车公司的伙伴们,特别是我的原助手纪洪涛,以及我在吉利汽车工作期间,一切帮助过我的人。

感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领导、专家和同事的支持和帮助,他们是:蒋承勇、张仁寿、罗卫东、陈剩勇、史晋』II、姚宪国、金祥荣、于宏钧、张丽等,其中著名学者、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陈剩勇先生对我帮助尤多,我也要感谢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全体老师对我的关怀和支持。

感谢海内外媒体朋友,感谢中国汽车行业协会的领导,尤其是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张小虞会长、中国汽车工程协会付于武会长的长期支持和帮助,感谢中国汽车界的前辈和专家们,尤其是郭孔辉院士和清华大学欧阳明高教授在我投身吉利期间的指点。

感谢父母、家人和朋友们对我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感谢我的表叔、著名英语专家郑恩岳先生的关心和支持。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我的学生鼎力相助。他们帮助我整理大量资料、校核事实和数据、搜集图片、整理大事记、摘录参考文献并反复校阅全书,并时刻伴随我写作。

 这些学生主要是以下几位:我的研究生吴小榕,本科生林玛刑、郑璐、陈伟晶,公管学院研究生张瑞霞、王芳等。尤其是吴小榕、林玛刑、郑璐三位,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耗费了很多心血,付出了艰巨的、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她们对我无私的支持与帮助,感人至深。

浙江工商大学正在攻读企业管理博士的李玮老师,也给我很大的学术支持,尤其是在本书结构、体例和相关知识上的帮助。

感谢红旗出版社、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和钱江晚报诸位领导和朋友的支持和帮助,他们是:高海浩先生、鲁强先生、李杲先生、吴蒂小姐、竺大文先生和丁鋆小姐,没有他们的鼓励、支持和催促,这本书几乎不可能完成,起码不可能如此之快地完成。

感谢与我生命相遇的一切人。

王自亮

2010年12月30日,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7: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