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第一节 太康诗歌研究范围界定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方法
第一章 时代背景与社会思潮
第一节 太康时期的社会政治情势
第二节 太康时期的社会风尚
第三节 太康时期的社会文化思潮
第二章 太康时期的诗学理论
第一节 傅玄的诗学理论及影响
第二节 张华之“清省”、“主情”观
第三节 挚虞之“四言正体”论
第四节 陆机之“缘情绮靡”说
第五节 陆云之“清省”、“先情后辞”观
第六节 左思“贵真尚实”之诗学观
第三章 太康时期的四、七言诗
第一节 四言诗的“回光返照”
第二节 七言诗在太康时期的创作与表现
第四章 结藻清英,缘情绮靡——太康诗歌之唯美化追求
第一节 文字华美,辞藻富赡
第二节 析文丽辞,玉润双流
第三节 音声迭代,五色相宣
第四节 巧构形似,穷形尽相
第五章 隶事繁富,辞理遐亘——太康诗歌用典分析
第一节 用典之义界与发展
第二节 太康用典风气之成因
第三节 太康诗歌用典之特征
第四节 太康诗人用典之方式
第五节 太康诗歌用典之艺术效果
第六章 踵武前人,袭故弥新——太康诗歌创作模拟现象分析
第一节 拟古诗溯源
第二节 太康模拟风气及其成因
第三节 太康时期之模拟观
第四节 太康诗歌拟诗分类及表现
第五节 太康拟诗之文学意义
第七章 太康时期的赠答、招隐及哀挽诗
第一节 太康时期之赠答诗
第二节 招隐诗
第三节 哀挽诗
主要参考文献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重要的转型期,太康诗歌作为这一转变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这一时期的诗歌,逐渐由此前以儒家教化为主旨转变为以抒发个人情性为主。就诗歌形式而言,五言诗是其创作主流,而秦汉以来处于衰式的四言诗再次得到文人青睐,七言诗亦在此时潜滋暗长。这一时期诗学理论空前繁荣,陆机等人提出的诗歌创作理论,既是对当时诗歌创作实践的指导,也是对诗歌创作实践的升华和总结。这一时期,社会上所表现出来的尚奢风气、玄言清谈以及唯美风尚等,造就了此时诗歌唯美化的独特艺术特征,这从诗歌的辞藻、句式、声韵以及构思方法等方面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用典亦是太康诗歌唯美追求的一大特点,此时文人在诗歌中对典故的运用已经达到相对娴熟的地步,并为此后诗歌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这一时期,诗歌模拟现象突出,然这并非所谓形式主义诗风的发展,实是文人在“师其意不师其辞”模拟观的影响下,对诗歌创作所进行的积极探索。此外,在诗歌内容方面,这一时期的赠答诗占据了较多的数量,招隐和哀挽等内容则与前代变化较大,通过对此诗歌内容的探讨,可以揭示出动荡社会环境下文人的复杂内心世界及其幻灭的生死观念。
本书笔者选择太康诗歌的整体风貌作为研究课题。写作过程中,笔者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入手,努力摆脱后人对太康诗人及诗歌的一些片面评价,客观地还原其本来面貌,从而使人更加准确地把握太康时期之诗歌创作及历史地位。对学界忽视或较少探讨的一些问题加以论述,如太康时期的四、七言诗问题、太康诗歌创作的用典问题、太康时期的诗学理论、太康诗歌在艺术上唯美化追求之表现等等,同时对太康诗歌创作中的模拟现象从新的角度予以讨论。在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时,笔者力图从原始材料出发,在与前代、后代诗歌的比较中展示其独特之处,并从诗歌发展史之角度对太康诗歌进行整体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