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病人的基本情况,揭示医学的神秘面纱,介绍医院就诊的基本程序,论述医生的职业特点,指导人的求医问药,教你做个聪明的病人。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客观地记录有关病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不同侧面内容的专著,重点介绍了病人就诊的一些技巧。力求在广角度、多方位上,描述病人的基本情况,揭示求医的神秘面纱,介绍医院的基本程序,论述医生的职业特点,指导病人的求医问药。从而使医患双方互相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与沟通,为促进病人的疾病康复、不断密切医患关系,对付共同的敌人——疾病,竭尽绵薄之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做个聪明的病人--就医技巧面面观 |
分类 | 科学技术-医学-临床医学 |
作者 | 霍仲厚//霍文静 |
出版社 | 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描述病人的基本情况,揭示医学的神秘面纱,介绍医院就诊的基本程序,论述医生的职业特点,指导人的求医问药,教你做个聪明的病人。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客观地记录有关病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不同侧面内容的专著,重点介绍了病人就诊的一些技巧。力求在广角度、多方位上,描述病人的基本情况,揭示求医的神秘面纱,介绍医院的基本程序,论述医生的职业特点,指导病人的求医问药。从而使医患双方互相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与沟通,为促进病人的疾病康复、不断密切医患关系,对付共同的敌人——疾病,竭尽绵薄之力。 内容推荐 在当前医学科学快速发展、医疗市场不断扩大、医疗纠纷日益增多的情况下,为了让医生更全面地熟悉病人,让病人更多地掌握就诊技巧,共同塑造新型的医患关系,保护医患双方的利益,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者依据我国病人的实际情况,结合相关的法律与政策,编写了本书。 本书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入手,紧紧抓住“病人就诊”这个中心,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作为病人,如何正确看待医学、医院和医生?是否就诊,如何就诊?如何才能看好病、尽快康复?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做一个聪明的病人?内容丰富,观点新颖,深入浅出,集科学性、实用性、普及性与趣味性于一体,适合病人、医务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阅读。 目录 第一章 疾病发生 第一节 神奇的人体 第二节 健康的标准 第三节 疾病的发生 第二章 病人求医 第一节 求医的动机 第二节 病人的角色 第三节 病人的心理 第三章 病人交流 第一节 医学的模式 第二节 病人的权利 第三节 医患的交流 第四章 病人需求 第一节 门急诊病人的需求 第二节 住院病人的需求 第三节 不同年龄病人的需求 第四节 女性病人的需求 第五章 外科病人 第一节 手术病人的需求 第二节 五官科病人的需求 第三节 器官移植病人的需求 第四节 残疾病人的需求 第六章 内科病人 第一节 重危病人的需求 第二节 皮肤性病病人的需求 第三节 不良嗜好病人的需求 第四节 精神病病人的需求 第五节 传染病病人的需求 第七章 其他病人 第一节 遇险幸存病人的需求 第二节 罪犯、战俘病人的需求 第三节 会诊病人的需求 第四节 病人酬谢心理 第八章 病人就诊 第一节 接诊的医生 第二节 临床医疗技术 第三节 病人就诊的流程 第九章 病人须知 第一节 病人的药品 第二节 病人的营养 第三节 病人的费用 第十章 病人选择 第一节 病人的转归 第二节 病人的病历 第三节 检查的选择 第十一章 病人信息 第一节 信息的获取 第二节 医学的试验 第三节 医患的纠纷 第十二章 病人情操 第一节 病人的自救与互救 第二节 病人的情操 第十三章 病人康复 第一节 康复的规律 第二节 病人的组织 第十四章 病人修养 第一节 病人的希望 第二节 病人的学习 第十五章 病人珍闻 第一节 病人的特例 第二节 病人的感言 第三节 病人的笑话 第四节 病人的奇遇 第五节 病人的典故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二章 病人求医 第一节 求医的动机 人与疾病的抗争,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要保持健康,疾病的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就成为关键的一环,及时就诊又成为启动诊治程序的枢纽。 前面已经论述了疾病是什么,疾病是怎么发生的。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去求医看病呢?当病人为了祈求镇痛、止血、治疗机能障碍等而去求医时,当家人把昏迷不醒的病人送到医院,要求医生恢复其健康、延长其寿命时,这些动机中就都包含着一种生物性的求生本能。 病人求医的心理,在某种程度上说,早在疾病形成之前就已经确定。一般说来,经济条件好、社会地位高的人,就医的时间早,症状较轻;经济条件差、社会地位低的人,就医的时间晚,病情较重。 在病人求医这个问题上,确实存在一种生存质量与经济状况之间的微妙关系。农民,尤其是极度贫穷的农民,一般的小伤小病,通常是忍耐,是绝不会到医院求医的。一旦他们出现在医院里,不是绝症,就是奄奄一息。对他们而言,求医仅仅是满足最低的基本需求。而一些“有钱”的人,为了健康保健会不惜一切代价,追求过度的医疗,催生了“优质优价”的诞生,消耗巨额的医疗费用。所以,人们到底是否求医,不仅是单纯的医学问题,而且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问题。 求医动机的分类 按照病人的基本需要,求医动机的起源主要有五类: 1.症状刺激。这时,症状显而易见,感受是动力,症状是提示,体征是证据,病人的求医动机非常明确。可以有多种具体情况: 急性炎症,如肺炎、阑尾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传染病等,有前驱症状,有病因,急需处理;各种外伤,如刀枪伤、车祸、意外事故、流血、肢体破损等威胁生存的症状,求医的动机非常直接,迫不及待;有异物进到气管里,比如鱼刺卡在喉咙里,筷子、剪刀、铁丝、牙刷等各种异物还会进入胃肠道、生殖器、膀胱等脏器里,需要紧急取出;自杀者的情况很急险,但是其求医的动机却比较复杂,或悲观厌世,或以死逃避,或以死抗争,或以死吓唬人而假戏真做了;多种慢性重症疾病的晚期,那些濒临死亡的病人,为求延长生存而求医,这类病人需要给予必要的紧急救治。 说到症状的刺激,必须注意一种现象:为什么对有些人来说,一种症状会反复出现?比如有一位小学生,一到假期就会发生感冒,有时候还要卧床休息。这种情况连续几年,引起了一位医生的注意,他详细了解情况后,知道了这个小学生每年都希望过一个丰富多彩的假期,可是父母并没有兴趣满足小学生的要求,小学生只好压抑这种强烈的愿望。深深的压抑消耗大量的能量,抵抗力下降,感冒就发生了。医生及时建议小学生的父母要与孩子多交流,让其释放心中的压抑。由此,到了下一假期,小学生再没有患感冒。 还有一位病人,能坚持日常工作,但就是走路不稳定,身体非常僵硬,要稍微弯腰、小步快跑才行。怀疑是小脑共济失调,可是看了许多医生,都未能明确诊断。病情越来越厉害,肢体已经非常僵硬,自己都不能弯曲腰肢,需要别人帮忙才能坐下或站起,走路就更不稳定了。几年以后,有一位医生看后,明确为“僵人综合征”,是一种世界上非常罕见的病例,经治疗基本痊愈。可见,对不明确的症状,确实是不能掉以轻心的。 2.质疑。生存欲望是绝大多数求医者的基本动机。病人感受到症状后,认为求医是刻不容缓的,稍有延宕,将危及生命。这类病人没有器质性的病变,也没有功能性的病变,仅仅是精神上的困惑使之心烦意乱,内心恐惧,不得不去就医。如因周围有几个癌症病人死亡,怀疑自己得癌而求医;因从电视、科普杂志,或从别人讲述中得知某些重病的症状,怀疑自己也得了这种病而就医;最典型的是‘‘医学生病”,一旦从基础课程、桥梁课程进入临床课程韵阶段,当老师讲到什么病的症状时,医学生就以为自己得了那种病,有的还到医院去就诊,以求解惑。 还有一些人长期被某种现象所困惑,迫于无法解释而产生心理压抑。就诊时病人往往拐弯抹角,问的是一个问题,而实际希望了解的是另一个问题,如某些男人的早泄。有一位病人问医生:“早泄是否可以治疗?”早泄的定义非常复杂,医生就问:“怎么样的早泄法?”“没有早泄,只是不能勃起。”“那是阳痿!”“不是阳痿,哥以房事,只是不像以前那样久了。”医生有些生气:“到底是什么?”“就是过去看淫秽段落时会勃起,现在就不行了,是不是病?”实际情况是,这个病人由于多次手淫而导致了“心因性阳痿”。 3.逃避。把求医动机看作是一种逃避机制,似乎有点像小说中的描述。最常见的是一些影视剧中的政客,一有失意,便会逃避现实而住进医院。但是,还有一些慢性病者,确实能体会到身体不适是多妙的一种借口,从而以住院取得别人的谅解、照顾和同情,同时还可以免去许多应酬。所以,有些慢性病的病人,长期多次就医,几乎成了生活中的一种惯性,一种不可缺少的节奏,一旦制止,就会无法接受。比如,有一位患“消化道溃疡”的病人,手术后已经痊愈出院,却不能像健康人那样应付日常的各种应酬,因为他免去礼节的借口没有了,心里很恐慌。最终,他因为严重的失眠症状而不得不再次入院。 4.自我表现。有时候求医的动机是隐蔽的,在症状刺激的后面隐藏着高层次需要的动机,用求医的方式获得更高层次的目标。如有的人在干重活时,常常在怀中揣着一张病假条,却不休息,这张病假条总有机会让其他人看见,于是硬汉的形象出来了,领导赞赏、同伴尊敬,不亦乐乎。可见心理的需要实在大于生理的需要。试想,如果他真的不需要休息,为何要去看病,病假条为何要揣在怀里,又怎样会被发现。 5.寻求注意。有时,求医者会反复强调自己的疾病,以寻求别人的注意和同情。如某人有些低烧,为了引起办公室内其他人的关注,就大声说自己非常不舒服、发高烧,别人关心时又说可以坚持,给人一种带病坚持工作的印象。实际上,这也是一种病态的表现,一种心理上的缺陷。求医者一般都有器质性或功能性方面的问题。 综上所述,求医者的动机分类是相对的,有时候几种动机会混合存在,只要有临床表现,就不应该轻视这些症状。当然,有时候自己没有症状,看到别人发病也会出现症状,这种现象为“群体癔病”,或称癔病集体发作,这种情况会引起普遍的社会恐慌。如新华社记者王雪梅报道,2007年7月中旬,在孟加拉国中部的加济布尔县、纳拉扬甘杰县等3个县的十余所中学的270多名学生,相继出现集体抽搐并晕倒的症状。晕倒前,学生都感到头部和胸部疼痛、呼吸困难,伴有呕吐等。 病者的识别 在临床上,还会出现一些无病装病的“诈病者”,或者自己伤害自己的“造作伤者”。 1.诈病。凡是身体健康,为达到某种目的,无病而伪装有病,都称为“诈病”。常见的有:诈疼痛、诈聋、诈哑、诈失明、诈黄疸、诈发烧、诈尿失禁、诈癫痫发作、诈精神病等;也有涂搽色素装皮下出血的;更有甚者拿茶水当“尿液”送医学检验的。如果确有轻病,却伪装成重病,夸大原有病症的,称为“夸大病情”。 当然,诈病者都有一些不符合常理的特点:①因为有的装病者不会也不可能全部伪装出典型的症状,所以会出现症状混乱而互相矛盾;②有的唯恐装的不像,常常有过分的表现,反而暴露了假装;③有的故意诉说治疗无效,因为许多疾病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应该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诈病者会说没有任何治疗效果;④当诈病者认为难以欺骗成功,或已经达到目的时,疾病往往会突然好转。如果同一地点、同一单位或同一宿舍有许多人患同样的病,一定要与急性传染病做严格的区别。 2.造作伤。凡是利用各种机械的、化学的或温热的方法,自己或授意别人,在自己身上造成损害,或者改变、扩大原有的病情,称为“造作伤”。造作伤的特点是: (1)损伤的部位。都是造伤者自己的手部容易达到的部位,例如“右利手”造成的损伤,多在身体的左侧前面,如左上臂外侧、左前臂里侧、左腰腹部,头部的颅顶部或前额,面部少见,背部更为罕见。如果要伪装被强奸,就会在大腿的内侧造作擦伤或抓伤。 (2)损伤的性质。多数为浅表的创伤,各创口的深浅比较一致,平行走向,当体表呈一定弧度弯曲时,创口则随着弯曲,但不改变其深度。 (3)损伤的程度。造作伤的伤情一般都较轻,没有生命危险。只有在造作者偶尔失误时,才会给自己造成重伤。 (4)衣服情况。造作伤者往往把衣服撩起,看准部位后再浅浅地切割皮肤,因此衣服很少破损。如果事后再损坏衣服,各层次的衣服破损部位可能表现不同,与身体损伤的处数、长度、方向也可能不完全吻合。 (5)主诉。造作伤者的叙述,常常是使用事先编好的一整套“受伤”过程(如灾害、被袭击、不小心等),描述的“凶犯”样子也详尽细致,讲述的被害过程有条不紊,但与实际情况常有矛盾。例如自述夜间巡逻,被歹徒袭击后昏迷,却能详细描述凶犯的特征和被打的经过,谎言不攻自破。 这里特别要提到在国内外的监狱里比较常见的现象,就是某些人为了逃避罪责,或为了取得赔偿,或为了某种不正当的目的而无病装病,甚至故意自我伤害,以欺骗有关的人员,制造“假伤病”,应该及时加以甄别。 据《棠阴此事》载,尚书李南公在长沙任县令时,一天有2人打架,甲力气大,乙力气小,两人身上都有青红的伤痕。李南公用手指捏捏两人的伤痕后说:“乙是有真伤,甲是假的。”经当庭审问,果然如此。 原来,其中大有玄机。在南方有一种名叫榉柳的树,用这种树的叶子涂在皮肤上,会出现青红色,看上去犹如被打的伤痕。把这种树的皮剥下来放在人的皮肤上,再用火烤,就会出现类似被棒打过的伤痕,用水也冲洗不掉这些痕迹。 临床上,凡是真正被打伤的人,伤口处血液淤积、组织充血,用手摸上去感觉是发硬的;那些造作假伤的伤口处没有淤血,用手摸上去则是柔软的,这样就可以加以区别。 一旦经过复杂的就诊程序,最后被确诊患有疾病时,病人还要面临一个艰难的角色转变过程。 P22-28 序言 人的一生,生活在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又充斥着危险与灾难的世界里。人,不仅要经历周而复始的寒暑更替,还要为果腹而食五谷杂粮,还会时常感受情绪的喜怒哀乐。或季节变化,或饮食不当,或情志失调,都会引起身体的各种不适,于是就成为所谓的“病人”。凡遇生、老、病、死,就会与医学结下不解之缘,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扮演“病人”的角色。 病人有身体不适的感觉,有时病情较重,症状、体征明显,以至于难以忍受,必然要去找医生看病,这样的行为,就归类于医学上的一个名词——“就医”,或者叫“求医问药”。 中国古老的传统是“医不叩门”,如果病人自己不提出来看病,医生就不能像推销商品那样跑到别人家里去问:“是否有人生病了?”这在老百姓的日常习俗中是非常忌讳的。历史上那些“地位至高、权力无上”的皇帝,偶染小恙,也是亲自求医:“快去,请御医来!” 在市井坊间、官场兵营,不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一旦有病,都需要把医生请到家里或者自己赶到医疗卫生机构、个体诊所去看病,这都是典型的病人上门求医问药。这样做,一方面,充分说明生命极其宝贵;另一方面,则是对医生一种深深的敬意。 当然,在战争、重大自然灾害、疫情发生的情况下,或者在缺医少药的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和贫穷的地区,政府会派出强有力的医疗队巡回医疗,主动寻找那些可能的伤病员,有时候还要前接后送,为的是尽量减少社会的整体损失,充分体现政府的爱护与关怀,这是一种应急的救援机制。 从医治疾病这个角度来说,医生与病人是一条战线上的亲密战友,共同对付的敌人只有一个,那就是疾病。 临床医疗工作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需要病人主动提出“求医”意愿的现实情况,形成了病人求医问药的行为特殊性,决定了医疗是一门被动服务的行业;二是必须无条件接受前来就诊病人的严格规定,形成了医疗服务领域的行业重要性,决定了医疗是一项社会福利性工作;三是涵盖了救死扶伤与求医问药的具体内容,形成了医患关系演化的相互依存性,决定了医疗是一个承担着太多社会责任的职业。 作为病人,如何正确看待医学、医院和医生?是否就诊,如何就诊?如何才能看好病、尽快康复?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做一个聪明的病人?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 作为医生,关心病人的求医与问药、生死与康残、权利与义务、幸福与未来,都责无旁贷。 以上这些,就是作者撰写本书的目的所在。 祝愿天下病人都能早日康复! 著者 后记 在本书付梓之际,总算了了一桩心愿。几十年来,在临床上耳闻目睹病人不了解求医问药的学问而不能顺利就诊的事例,实在是太多了。所以,总想为病人这一弱势群体,做一些什么,写一些什么,让更多的病人能够顺利就医,早日康复。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客观地记录有关病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不同侧面内容的专著,重点介绍了病人就诊的一些技巧。力求在广角度、多方位上,描述病人的基本情况,揭示求医的神秘面纱,介绍医院的基本程序,论述医生的职业特点,指导病人的求医问药。从而使医患双方互相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与沟通,为促进病人的疾病康复、不断密切医患关系,对付共同的敌人——疾病,竭尽绵薄之力。 衷心感谢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战友、朋友和同行;感谢第四军医大学航医系苗丹民教授的指导与协助;感谢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编辑在本书的出版过程中付出的大量心血。 霍仲厚 2008年6月6日于北京靛厂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