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读懂朱德/读懂领袖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于化庭//林建公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读懂朱德》终于与读者见面了。朱德是我们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同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一起,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长河中,艰苦创业,拥有崇高威信、丰富经验和卓越才能,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值祖国诞辰60年之际,我们要深切缅怀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建立了丰功伟绩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已故的老一辈革命家。我们一定要以他们为榜样,不断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伟大道路上奋勇前进。

内容推荐

200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读懂领袖丛书》通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和广大读者的审读,得到了较好的评语。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之际,四川人民出版社推出《读懂领袖丛书》续篇(四册),《读懂朱德》为其中一本。朱德同志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为实行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历史任务作出了巨大努力。本书评传结合,通过对朱德同志光辉一生的描述,让人们真正地读懂朱德同志。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蜀水巴山的骄子

 (一)佃农之子

 (二)艰辛求学路

 (三)护国军名将

 (四)到欧洲学习马克思主义

 (五)回国从事党的军事工作

第二章 朱毛并肩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

 (一)打响武装反抗的第一枪

 (二)朱毛会师井冈山

 (三)毛泽东重回红4军

 (四)战斗在中央苏区的岁月

 (五)长征万里,共挽危局

 (六)跃马太行与坐镇延安

 (七)从抗战胜利到全国解放

 (八)共同从事艰辛的探索

 (九)“文化大革命”岁月:朱毛不分开

第三章 戎马一生的军事贡献

 (一)群众战思想的发展及其对战争实践的指导

 (二)对毛泽东军事辩证法思想的重大贡献

 (三)对我军建设作出的突出贡献

第四章 “革命到底”的共产党员

 (一)“无条件地在共产党领导之下”

 (二)“坚持铁的纪律,加强党的纪律性”

 (三)“时刻想着为群众谋利益”

 (四)“一身正气,始终为革命叫好”

第五章 洋溢亲情友谊的一生

 (一)为一个平凡的母亲开追悼会

 (二)严格要求家人不能搞特殊

 (三)与周恩来54年的革命情谊

 (四)与老帅们的亲密交往

 (五)国际友人的永远怀念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蜀水巴山的骄子

(一)佃农之子

朱德是中国20世纪历史上的一代伟人,是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也是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上创造了伟绩丰功的巨人。但是,朱德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作为佃农之子,他自幼就饱尝了旧中国农民所经受的一切苦难,所以他能够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农民的沃土之中,即使在走出蜀水巴山之后,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始终在为中国农民的解放而努力奋斗。朱德六十寿辰时,在延安中央大礼堂举行的祝寿晚会上发表的答谢讲话中,他深情地讲到:“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所有农民的儿子都是要革命的,那时不成功是摸不到路,后来找到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解放日报》,1946年12月1日。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女士1937年到延安时,就决定写一本朱德的传记,朱德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她说:“因为你是一个农民。中国人中十个有八个是农民。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人向全世界谈到自己的经历。如果你把身世都告诉了我,也就是中国农民第一次开口了。”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3页。由此可见,要读懂朱德,就必须了解他的身世,首先了解他的出身和成长的历程。

勤劳的农民世家

四川省东北部的仪陇县,位于大巴山以西,在嘉陵江中游的东岸,是嘉陵江与渠江之间的一片狭长的土地。这里缺水少矿,土地比较贫瘠,境内山峦起伏,沟深谷狭,交通不便,属于四川省的偏远山区。仪陇县城坐落在金城山的半山腰上,离县城东南37公里,有个马鞍场镇,是因为镇旁有座马鞍形的山而得名的。马鞍场镇的西北约两公里处,有座突起的山梁,叫做琳琅寨,一峰屹立,松柏参天,植被茂密。琳琅寨脚下的李家湾村,就是朱德的故乡。1886年12月1日(农历丙戌年冬月初六),朱德就诞生在李家湾的一户普通佃农家里。

朱德的祖上原是广东省韶关县的客家人。清朝初年,实行向四川大规模移民的政策,史称“湖广填川”。朱德的祖先就是在这时候入川的,后代在马鞍场的大湾定居,随着家族的繁衍,人们便称这里为“朱家大湾”。朱德的祖父叫朱邦俊,到他这一代,祖上留下的一点田产,已经无法维持全家人的生计,于是在1882年把仅有的一点田产和茅屋典当了300吊钱,来到琳琅寨西麓的李家湾,租下地主丁邱川家的80挑土地耕种(一亩地约为5挑),从此朱家就沦为贫苦的佃农。朱德的父亲叫朱世林,一生都在家乡劳动,从未出过远门。他每天都起早贪黑地在田里干活,由于没有文化,思想上比较狭隘。朱德的母亲姓钟,也是贫苦家庭出身,她的身材高大,“有着一般农妇的强壮的体力”,性情“贤淑和气”,从来不发脾气,不打人、骂人,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里,同长辈、叔伯、妯娌都能和睦相处。她非常勤劳,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煮了全家的饭,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挑水、纺棉花。母亲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着朱德,从幼年起朱德就在母亲身边帮忙干活。他在1944年回忆自己的母亲时,还深情地说:“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12页。

朱德出生时,全家已有11口人,有祖父母、伯父母、父母、三叔、四叔、两个哥哥、一个姐姐。朱德在姊妹兄弟中排行第四,在兄弟中排行第三。少年时代这种艰苦朴素的生活,对朱德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直到晚年朱德都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住在中南海时,还在房前屋后种一点蔬菜,收获时除自家食用外,还送给身边的工作人员品尝。

朱德从小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全家后来有20多口人。朱德后来回忆说:“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12页。全家的生活很有秩序,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来,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然后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自幼所过的这种有规律有组织的生活,培养了朱德能够自觉融入集体生活的习惯,这对朱德的一生也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在家乡接受了启蒙教育

朱德家祖祖辈辈没有一个识字的人,饱受着没有文化的苦痛。朱德说:“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蛮横,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12页。当时,朱家几房人决心省吃俭用,送一两个孩子去念书,学一点文化,确实有自己的考虑。近一点说,家里有一个读书人,可以为家里抵挡税吏、差役的欺侮和“帮助家里打打算盘”,远一点说,还期望今后能改变朱家的生活和地位。

P10-13

序言

人类进入21世纪之际,2001年1月1日,我曾为《读懂领袖丛书》写过总序。弹指一挥间,不觉过了九个年头,四川人民出版社又让我为即将面世的《读懂领袖丛书》续篇写几句话,作为本套系列丛书的《读懂周恩来》、《读懂刘少奇》、《读懂朱德》、《读懂陈云》的前言。

九年前,我们编撰《读懂马克思》、《读懂恩格斯》、《读懂列宁》、《读懂斯大林》、《读懂毛泽东》、《读懂邓小平》时说过,为了紧跟新的形势和迎接新的挑战,在全国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理论教育,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不仅要读懂马克思主义的某一部经典著作,而且要读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这个人。只有把经典作家这个人,把他们的生活、斗争、个性特点、复杂经历乃至缺点失误,同他们的理论观点、著作结合起来,才可能真正读懂。通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和广大读者的审读,《读懂领袖丛书》得到了较好的评语。其中《读懂毛泽东》获得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并获得2001年全国畅销书奖;《读懂邓小平》重印三次后修订再版,有力地配合了新世纪全党全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和教育活动。

2008年,四川人民出版社编辑同志来电话,同我们商量出版《读懂领袖丛书》的续篇问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适应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以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需要,我们同意在近期先推出《读懂周恩来》、《读懂刘少奇》、《读懂朱德》、《读懂陈云》四本书,以后再组织力量撰写宣传其他领袖的系列书,以飨读者。这里,我就丛书问世以来遇到的问题谈些看法。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革命领袖是在群众斗争中产生的,一般是在历史进程中起巨大进步作用的杰出人物。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围绕着“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的问题展开争论。古希腊柏拉图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神用金子制成的统治者创造的。英国哲学家卡莱尔说:“世界历史不过是伟人们的传记。”美国学者任德说:“世界上的事业是由少数几个极伟大的人所开创和指导的。”我国古代的《尚书》主张,“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近代学者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他们夸大英雄豪杰、帝王将相、天才人物的作为,认为英雄人物的愿望、意志、品格和才能决定历史的发展,因此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改编历史。这些观点实质上是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反映。与此对立的则是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前提出发,指出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最根本力量,人民群众是生产方式的主体,也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但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受到社会现实的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思想文化状况的制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自觉程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人心所向,体现了历史的主流,代表了时代的精神,预示着社会发展的未来。这样,马克思主义就第一次全面地科学地解决了千古以来这个历史观上争论不休的难题。从马克思、恩格斯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工人创造一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1页。,到列宁说“全人类的首要的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如果他们能活下去,我们就能拯救一切,恢复一切”《列宁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21页。,再到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21页。,这些都说明,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那么,怎样看待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呢?在这方面,中外历史上曾有两种极端观点:一是英雄史观,极力夸大个人作用,鼓吹英雄崇拜。民粹派自称人民“精粹”,用“个人恐怖”代替群众革命。近年来泛起的“科技精英决定”论,则是一种新英雄史观。二是历史“表现”论,只讲历史决定一切,否定人的能动作用。黑格尔认为,伟大的愿望及其事业原已植根于“客观精神”之中,他只是历史力量的一个“表现”。新康德主义者、俄国的合法马克思主义者将历史必然性同人的能动性完全对立起来,否定革命政党及其领袖的作用。唯物史观与此不同,既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又承认个人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先进阶级的代表人物甚至起决定性的作用。这是因为,社会历史是从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的,这无数单个意志或大或小地影响历史进程,按其对历史影响的大小,可以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所谓历史人物,是指那些在历史进程中起过重要作用、明显留下自己意志印记的人物。历史人物,按其对社会历史作用的范围,可分为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等;按其对历史影响的性质,又分为进步的和反动的。杰出人物或是革命领袖,一般是指在历史进程中起巨大进步作用的历史人物。在现实生活中,十个一般诗人或学者,诚然构不成一个歌德或牛顿。但是,歌德自己就这样说,天才人物都是些集体性人物,他们的伟大处就在于懂得怎样和旁人合作。牛顿也是这样,把自己的成功归于站在巨人的肩上。闻名于世的蒸汽机并非瓦特独创,它包含了法国人、德国人和英国人好几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是第一个真正国际性的发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必须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和法国发达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为基础。为此,恩格斯说它“并不完全是德国的产物,而同样是国际的产物”。然而,“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1页注;第四卷,第242页注。毛泽东认为,马克思、列宁“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7页。可见,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再大,也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超越人民群众的作用而成为历史的真正动力,不能超越历史必然性的支配作用,不能超越制约人民群众和普通个人的活动的社会历史条件。

革命领袖之所以成为杰出人物,在于他们与人民群众有这样或那样的、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恩格斯谈到马克思的逝世时说:“我们之所以有今天的一切,都应当归功于他;现代运动当前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应归功于他的理论和实践的活动;没有他,我们至今还会在黑暗中徘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55~656页。邓小平在谈到毛泽东时也这样说:“毛主席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的,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毛主席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344~345页。同时,我们也应该指出的是,革命领袖是“人”不是“神”。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同广大群众结合,一方面从中吸取智慧,增长才干,获得建功立业的无穷力量;另一方面不能“心想事成”或“如愿以偿”,不能超越时代所给予的限制。比如,当历史提出某个任务时,谁能正确认识主客观形势,自觉适应需求,并具有比他人更强的意志信念、聪明才智直到身体素质,谁就应运而生,乘势而起,甚至成为一代天骄之类的风流人物。如果逆时代潮流而动,反人间正道而行,个人本事再大,也不免被抛进历史的垃圾堆,或者成为堂吉诃德式的人物。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就当时国际国内都很关心的对毛泽东同志和对“文化大革命”的评价问题讲了一段至理名言。他说:“毛泽东同志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立下的伟大功勋是永远不可磨灭的。回想在一九二七年革命失败以后,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卓越领导,中国革命有极大的可能到现在还没有胜利,那样,中国各族人民就还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之下,我们党就还在黑暗中苦斗。所以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这丝毫不是什么夸张。毛泽东思想培育了我们整整一代人。我们在座的同志,可以说都是毛泽东思想教导出来的。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共产党,这也丝毫不是什么夸张。毛泽东思想永远是我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原理,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当然,毛泽东同志不是没有缺点、错误的,要求一个革命领袖没有缺点、错误,那不是马克思主义。我们要领导和教育全体党员、全军指战员、全国各族人民科学地历史地认识毛泽东同志的伟大功绩。”《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148~149页。

革命领袖是与时俱进的巨人。继《读懂领袖丛书》之后,我们于2002年9月推出了《革命领袖的与时俱进》一书。我们在书中首先指出,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之所在,离开了它,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是马克思、恩格斯学说的本质特征,列宁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成果。其次分别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等六位领袖具有的与时俱进的品质,他们始终和工人阶级的实践相结合,随着工人阶级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绝不墨守成规、保守僵化。恩格斯曾经说过,文艺复兴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巨人“几乎全部处在时代运动中”。有人用舌和笔,有人用剑,有些人则两者并用。因此,“就有了使他们成为全面的人的那种性格上的丰富和力量。书斋里的学者是例外:他们不是第二流或第三流的人物,就是惟恐烧着自己手指的小心翼翼的庸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2页。这段话揭示了一代巨人是完全处在时代运动中的领袖人物,说明了他们与鼠目寸光、唯利是图的庸人的本质区别。革命领袖之所以能与时俱进,说到底是他们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是个动态范畴,它还充分体现着工人阶级的世界观,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思想。一个阶段结束了,就要向更高的阶段前进。一种形态结束了,就要向更高的形态转变。人的认识、思想、观念和实践就要随“时”、与“时”而进,永不停顿。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革命领袖的伟大一生,以及他们的思想理论发展过程,都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超越前人、超越自我的过程。他们的科学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品格,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光辉典范。

历史车轮已进入和平、发展、合作的新时代。2009年是建国60周年的喜庆之年,又是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怎样学习革命领袖的立场、观点、方法,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老一辈革命家的思想作风代代相传下去?一是要正确处理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把坚持党的领导同贯彻群众路线、爱护人民领袖同反对个人崇拜、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坚持实践检验真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不能以现代的要求苛求前人。马克思厌恶一切个人迷信和歌功颂德,认为人们是“他们本身历史的剧中的人物和剧作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7页。。列宁说:“在人民群众中,我们毕竟是沧海一粟”,提出在谈革命和建设的书中“不必写个人”转自《学习历史唯物论二十讲》,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97页。。二是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特别是作为用特殊材料制成的具有特殊性格的共产党员,又身负服务人民重任的领导干部,更要身体力行做出样子,始终保持自己是一个头脑清醒的马克思主义者,时刻防止“社会公仆”蜕变为“社会主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根本原因还不在于经济发展迟缓、人民生活困难,也不在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分化瓦解,而在于其中主要领导人及其领导集团缺乏政治敏锐性,从政治上自己扼杀了自己的党,从政治上自己改变了自己走的社会主义的路,从政治上自己打败了自己。三是要认真看书学习。正确地判断形势、分析问题、鉴别事物,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方向,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全力以赴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前现实生活中,对共产主义(包括两个阶段)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持怀疑和反对的人,主要有两个论点,一个是共产主义“渺茫论”,一个是共产主义“空想论”。事实表明,有没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至关重大。有了它,就有了最强大的精神动力,就会自觉地为完成现阶段的任务而艰苦奋斗,并且不会在纷繁复杂、扑朔迷离的形势下迷失方向;失去它,就会变成只顾个人或眼前蝇头小利的庸人,就会出现革命意志衰退现象。因此,加强学习,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对从事革命与建设的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功。

《读懂周恩来》、《读懂刘少奇》、《读懂朱德》、《读懂陈云》即将与大家见面了。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云都是我们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同毛泽东、邓小平一起,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长河中,艰苦创业,拥有崇高威信、丰富经验和卓越才能,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因此,我相信广大读者会从这四本书中学到许多东西,来不断充实自己,以适应工作实践与自我修养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大会上指出:在这85年里,我们党干了三件大事: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85年来,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事业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此时此刻,我们要深切缅怀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建立了丰功伟绩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已故的老一辈革命家。我们一定要以他们为榜样,不断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伟大道路上奋勇前进。

2009年3月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求是》杂志原总编辑、教授)

后记

在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欢庆日子里,我们把《读懂朱德》一书奉献给大家,以表达对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朱德同志的深切缅怀之情。

《读懂朱德》一书是我们在长期教学和研究工作中逐步学习、积累的基础上,于2005年形成初稿,然后经过多次充实修改、历时五年完成的。这个期间,经过著名理论家邢贲思教授的审读,并提出许多修改意见。在形成送审稿之后,又经过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的专家们两次审阅,指出了其中的许多不足之处。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读懂朱德》一书得到了四川人民出版社的全力支持,尤其是杨宗平编审、罗晓椿编辑付出了长期辛勤的劳动,从选题、编辑、送审到出版,费心尽力,做了大量工作,在五年的时间里给作者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我们对此也表示深深的感谢!

《读懂朱德》一书,实际上是当前研究朱德生平和思想的一项集体性成果,我们在研究和写作的过程中阅读、参考、引用了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并请教了一些相关专家。由于涉及的作者和出版单位很多,恕不列名,我们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本书第一、二、三章为于化庭执笔,第四、五章为林建公执笔。由于我们的理论水平不高,掌握的资料有限,书中肯定存在许多错漏和不足之处,恳请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于化庭、林建公

Z009年春于国防大学二号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 15: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