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志军所著的《沉浮(中国经济改革备忘录1989-1997)》用手记备忘的方式,真实地记录了中国经济改革在1989年到1997年间沉浮曲折的艰难历程。全书以时间为序,用宏观观察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九章记述了中国改革在这九年间的大局与大事,透析了若干特别人物和事件在这一历史时期的背景意义,清晰地再现了中国社会不断发展变革的脉络,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较强的可读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沉浮(中国经济改革备忘录1989-1997)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
作者 | 凌志军 |
出版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凌志军所著的《沉浮(中国经济改革备忘录1989-1997)》用手记备忘的方式,真实地记录了中国经济改革在1989年到1997年间沉浮曲折的艰难历程。全书以时间为序,用宏观观察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九章记述了中国改革在这九年间的大局与大事,透析了若干特别人物和事件在这一历史时期的背景意义,清晰地再现了中国社会不断发展变革的脉络,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较强的可读性。 内容推荐 1989年到1997年,这是当代中国改革史上具有独特意义的九年。《沉浮(中国经济改革备忘录1989-1997)》用手记备忘的方式,真实地记录了中国经济改革在这一历史时期沉浮曲折的艰难历程。全书以时间为序,用宏观观察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九章记述了中国改革在这九年间的大局与大事,透析了若干特别人物和事件在这一历史时期的背景意义,清晰地再现了中国社会不断发展变革的脉络,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较强的可读性。同时,由于《沉浮(中国经济改革备忘录1989-1997)》系作者凌志军当时当地对当事的真实记录,因而也具有较为特别的学术价值。 目录 1989年: 紧日子 1月:前所未有的严重局面 2月:岁末岁初间 3月:旧历新年的若干征兆 4月:一个怪异的“倒金字塔” 5月:缓和还是危机 6月:十三大的方针改不改 7月:市场上空是否有一朵乌云 8月:平而不稳的夏天 9月:小兆头 大意义 10月:经济起伏后面的政治走势 11月:邓小平告别政治生涯 12月:如此轮回 何日转世 1990年: 治理整顿的难题 1月: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经济宣言” 2月:两种“稳定观” 3月:步履蹒跚的中国农业 4月:治理整顿的处境 5月:名与实之间 6月:小道消息预兆的大局风云 7月:发展的代价 8月:摆脱了通货膨胀的中国 9月:一个盛会 两种福音 10月:“理想王国”的转捩 11月:两种声音日渐分明 12月:用什么衡量我们的进步 1991年: 左顾右盼的中国 1月:两年来的中国经济 2月:中国是否患了亦喜亦忧症 3月:再来一次思想解放 4月:上海对北京的冲击 5月:人民公社制度的大同思想渊源 6月:中国的温州问题 7月:艰难的症结与人心之向背 8月:世界震撼中国 9月:“反和平演变”的潮头与暗涌 10月:不能干扰“一个中心” 11月:改革重振昔日气概 12月:姓“社”姓“资”:“问不问”和“怎样问” 1992年: “邓旋风” 1月:中国回到既定的轨道 2月:南呼北应之势 3月:改革无禁区 4月:春季的“反‘左’”呼声 5月:一首不大协调的二重奏 6月:“防‘左’”的来因与去势 7月:是否“过热” 8月:盛夏的股市风暴 9月:走向市场的坎坷 10月:中共十四大怎样继往开来 11月:1992年的中国经济 12月:结束是不是又一个开始 1993年: “第三代”承前启后 1月:总结五年来的中国经济 2月:风平浪不静 3月:欲应天下之务 先审天下之势 4月:外松内紧的收缩之策 5月:中国的价格改革和通货膨胀 6月:震动朝野的金融问题 7月:宏观调控的第一幕 8月:一个农民的命运何以震撼全国 9月:夏秋之交的形势 10月:关于三峡工程的移民问题 11月:由紧缩到宽松的转折点 12月:1993年的中国经济 1994年: 中国怎样“软着陆” 1月:大潮之下 潜流争湍 2月:通货膨胀何以卷土重来 3月:我们怎样谈“稳定” 4月:目前中国的收缩之势 5月:春夏之交 争论再起 6月:何以粮市比股市更重要 7月:中国人的第二职业 8月:无处不在的“黑色经济” 9月:经济大局是否回到“红灯区”中 10月:沪上敲响的警世钟 11月:潜流势成大潮 12月:岁末形势的焦点所在 1995年: 不想争论也不行 1月:多种多样的可能性 2月:城里的失业与新贫困 3月:“流失”与“消失”,哪个更坏 4月:地球的烦恼 5月:“公”与“私”能否殊途同归 6月:国有企业是否山穷水尽 7月:解读物价形势的最新报告 8月:此时无形胜有形 9月:中国能养活中国人吗 10月:特区之争缘何又起 11月:京城流传的“万言书” 12月:两种观念短兵相接 1996年: 余韵缭绕 1月:我们会不会重蹈苏联覆辙 2月:看“九五”怎样开端 3月:逻辑比计划更重要 4月:道德能否弥补制度缺陷 5月:改革正处在关键时刻 6月:劣币驱逐良币 7月:欲快不能的局面 8月:从80年代的世界主义到90年代的民族主义 9月:破产法颁行十周年记 10月:作为文明的经济 11月:余韵缭绕的纷争 12月:朱镕基有感而发 1997年: 后伟人时代 1月:厉有为是不是“走资派” 2月:中国进入“后伟人时代” 3月:究竟谁是“理论迷雾” 4月:超越理论的实践 5月:义无反顾地开通必经之路 6月:不仅仅是正义的胜利 7月:“老左派”和“新左派” 8月:无可回避的正面交锋 9月:姓“公”还是姓“私” 10月:人心所向 11月:攻克“禁区”的最后一役 12月:是不是第三次思想解放 试读章节 1月:前所未有的严重局面 并不轻松的第一天 1989年第一天给予中国人的感觉,似乎是并不轻松的。 淅淅沥沥的细雨夹着小雪,弥漫在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京城中心的天安门广场,一派辞旧迎新的气息中间,透出几分萧瑟落寞。 在广场西侧人民大会堂的大厅里,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发表了元旦致词。 新年到来的时候,由党的领导人出来说话,在中国为常例,本来无须赘述,只是这一次赵紫阳描述今日中国局面时所流露出来的情绪之低沉,极堪注意: “艰难而复杂”;“困难和问题”;“缺点失误和挫折”;“非常艰巨”;“不可能一帆风顺”…… 我们国家的官员大都有着“报喜不报忧”的传统,赵紫阳所挑选的这些词汇,显然具有“贬责”的含义,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仅仅根据这些,便可以指其“诬蔑大好形势”。在80年代这最后一年,虽然已无此种顾虑,但是,以国家领导者的身份,于公开场合中作出这样的陈述,此前无成例,此后可以想见的年代里亦不会太多。 然而事情还不仅于此。赵的演说声犹未尽,《人民日报》已经送到人们手上。这是我们国家最权威的报纸,亦属于世界十大报纸之列。今日版面套红,图文并茂,看上去是要在新年的第一天里把喜庆的气氛张扬一下。 党中央机关报告诉它的读者,中国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这也是每年的第一天里必说的话。 不过,在1989年的第一天,它却情不自禁地露出另外一种心情。 套红栏题下,作者在《元旦献词》里写道:“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问题。”其语气之深沉,你遍读党中央机关报40年的元旦社论,可能不会看到有类似的记录。 出现这样的局面,大致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 中国的政治及意识形态方面更加开放与更加透明,令人们可以更多地露出真实的情绪,这是一; 今日中国改革开放实际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已经到了不能遮掩并且非解决不可的地步,这是二。 从上一个元旦到这一个元旦,中国在中国人的眼里似乎变得陌生了:始而期待改革的一举突破,继而被形势的突变抛进“抢购”风潮,“改革闯关”来而复去,“商品专营”去而复来,市场进退维谷,物价压而难抑,“官倒”投机于幕后,民工徘徊于街前,“经商热”,“走穴风”,“出国潮”……事态的万千变幻似是毫无忌惮的样子。老百姓遂由普遍的疑惑而至责问、牢骚和骂娘,讽喻朝政的顺口溜和黑色幽默众口相传;毛主席的像章卷土重来。政府方面,则以“整顿”代替“闯关”、“稳定”代替“攻坚战”。改革者驻足默然,守旧者挺身昂首。局面前后摆动之大,政策进退逆转之烈,在近十年中国改革史上还从未有过。 对于在1988年里坚决主张加快改革的人们来说,正所谓,笑渐不闻誓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抛。 这便是1989年开始的时候,我们国家所面临的局面,它的令人不能轻松的原因,是很明显的。经济政策的分裂之势 然而,还有更加令人感到沉重的地方。 三个月来各种公开的场合里,大家都说着同样的话,也就是“坚定不移地治理整顿,深化改革”。但是,中国有谚:听话听声,锣鼓听音。实际进程中的种种冲突,把政府经济政策里面的诸多矛盾抛出来。 一种意见认定,由面前的困难而怀疑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不对的。所以便极力把治理整顿解释成具有改革色彩的进取的步骤。听得出,言谈话语间,有着对过去10年中国经济改革破竹之势的深深留恋;也听得出,这是要把治理整顿解释为改革开放的同义语。 与此同时,另有一种意见认定,必须把经济的重点移到治理整顿上来,其目标首先当在稳定而不在其他,改革开放亦须服从于这个目标。 前后的分歧,深远而且微妙。用两句简单的话来解释:深远,就是说,今日的局面,非但由1988年的经济情势所致,更由于我们国家经济制度40年之积弊所致;微妙,就是说,非熟睹中国政局的人,很难了解其中差异将会导致中国经济的走势发生何种变化。 变化似是难免了!有不少中国人看出了这一点,《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作者是其中之一,所以他说,中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问题”。 大家知道,《人民日报》一向是党中央的喉舌,其社论,从来不是代表哪一个人的意见,甚至也不是代表报社编辑部的意见,而是代表着党中央,至少也是代表党中央一部分领导人的意见。压而不下保而不上的局面 所谓“前所未有的严重问题”,就眼前经济情势看,用一句话来表示,就是“压而不下、保而不上”的局面。 “压而不下”,就其主要的内容来说,就是不应当做的事情仍在做; 与此相对的“保而不上”,也就是应当做的事情做不成。 由“改革加速闯关”的流产,到“治理整顿”的诞生,政府今日所想,已不是应当做什么,而是不能做什么。 中央政府为了“压”而颁布的政策与指令,始于1988年10月,其内容大致是压缩投资工程、收紧信贷和财政。至今已过三个月,地方政府仍在我行我素,各行其是而不相谋,故“压”的方针无大成效。 1989年1月第一周,国务院发出最为强硬的信号,这就是决定在1月10日前把九类建设中的工程一律停工清理,且责令各地各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加以拖延。 然而时至1月20日,仍然禁而不止。 P2-4 序言 《历史不再徘徊》、《沉浮》和《变化》都已有过多种版本。现在,人民日报出版社希望把它们合为《改革史系列》再行出版,因为这三本书的内容在时间上前后相续,大致覆盖了20世纪7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我们国家的改革历程。这理由似乎可以成立,但并不意味真的可以把这几本书当作“史”来读。实则就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历史来说,我的记录仍有不少空白,比如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几年就很少涉及。即使我所描述过的那些年,也只是一些片断,不是全部。更何况作者的写作只是出于一己之眼光、胸怀和成见,无论怎样豁达通透,也不能做到周全无误。所以,把这些文字看作这段历史的一个补充或者参考,可能更符合实际。我一直把自己当作记者,没有治史的理想,其中缘由,我在过去几次的序言中已经提到,不再赘述。 此外还有几句话,需向读者交待。 《历史不再徘徊》这本书此前已由人民出版社发行过几种版本。这次新版增加了一段文字,也即“序幕”,此外全部如旧。这篇“序幕”是原稿的一部分,并非后来的补充。当时是作为全书点睛之笔的,所以尽力言无不尽。可惜这种“言无不尽”在当时情势里有可能成为公开出版的一个障碍,乃至编者不得不把整篇“序幕”全部舍弃。这种大胆而又不能无畏、百转千回才能到达目标的情形,正是那种历史环境中文人论政的写照。现在这个新版终于把“序幕”依原作收录,这在我和原版编者都是弥补了一桩遗憾。 《沉浮》曾在1998年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现在这一本是根据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重排的,内容没有增删。它从来都不是一本影响很广的书,但我却对它最为珍惜。它容纳了我对自己职业的理解和信念,所以,从“基因”上来说,它最像是我的“儿子”。它出版前后的命运最为坎坷。甚至连累它的编者也改变了命运。多年以来我在内心深处对他们,以及所有为了出版我的书而承担压力的编者和出版者,一直怀着深深的敬意和歉意。我想,他们如果能够看到这几本书的新版,一定也会发出同样的感叹。历史毕竟是前行了——无论它要经历多少坎坷多少曲折多少磨难。 《变化》不像《历史不再徘徊》那样命运多舛,也不像《沉浮》那样否极泰来,它基本上是个大团圆的结局。尽管它的编辑过程也是如履薄冰、出版前后也有一些“不得不”的情节,其实也不过是有惊无险。一度盛行的它已遭“封杀”的传言,不是事实。而我所以能够在那一年的媒体评选中获得“年度人物”奖项,好像也和这本书有关。尤其让我意外的是,台湾读书界同时给予这本书高度评价,越过海峡的屏障为它颁发“开卷好书奖”。在经历了无数磨砺之后,这些都超过了我的期待。我曾经表示,《变化》这本书代表了我在写作上的追求。这是指它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记者这个行当的约束,所以思想更舒展,立场更从容,感情更真切,下笔更自由。我后来的写作,也是沿着这条路走的。老实说,如果上帝给我更多时间,我可能会在这条路上走得再长一些。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