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情绪一般来说是一种正常的应激反应,是维持人对外部事物产生灵活反应的基本要素,是人们能够在现实环境中生存的基础。但是这种情绪持续时间比较长后,有可能带来生理上的反应,像失眠、慢性疼痛、胃肠功能紊乱、心血管功能紊乱,这些症状如果长期出现的话就有可能患有焦虑症。同时,焦虑情绪会使人情绪低落,影响学习效率,对于成长过程中的学生而言,认识焦虑情绪的危害、了解焦虑出现的症状、掌握调整焦虑情绪的方法与技巧……
本书通过一些真实案例的解析,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焦虑,并介绍一些克服焦虑的小技巧和方法,希望对同学们能有所帮助。
在长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都会在遇到问题时产生焦虑情绪,轻者影响心情,重的甚至失去升学机会和离开学校生活。由此可见,焦虑情绪虽然是一种正常情绪,但是不加以控制与调整。是十分危险的。因此,学会克服焦虑对身心发育中的学生而言,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几乎每个学生都经历过恐惧和焦虑等负面情绪。例如:考试失利、和父母拌嘴、同伴关系破裂、因转学导致的环境适应性问题、师生关系、失恋等等。当人们面临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时,往往就会觉得心情低落、情绪不佳。或无精打采。或焦躁不安。甚至有人会出现一些身体上的不适,比如头疼、头晕、胸闷气短等躯体症状。去医院就诊的时候也查不出什么病因,其实这些症状很可能就是一些焦虑情绪造成的。
考试焦虑是对考试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应,在认知、情绪、身体方面均会产生特定改变。它包含两种成分:一是忧虑性,二是情绪性。忧虑性主要涉及对即将到来的考试的评价、预期,以及由此产生的担忧、不安,其中包含较多的认识成分。情绪性主要指相伴随的情绪体验及身体反应,如恐慌、焦急和与植物神经活动失调有关的症状。
导致焦虑的原因不同,两类焦虑所表现出的心理和生理反应也不一样。测试准备阶段的焦虑主要表现为担忧,担心在培训期内无法按时完成涵盖面较广的复习内容,不能较彻底地克服方言影响,担心触及自己准备欠充分的内容等;生理上的反应主要是忧心忡忡、惶恐不安、食欲不振、失眠、精神萎靡等,并且越是临近测试,身体上的疲惫和心理上的慌乱与忧虑越明显、越严重。
中科院王极盛教授说:“高考:四分考实力,六分考心理。”高考成功=良好心态(扎实的基础知识+良好的复习方法+考场上的正常发挥)。其实任何考试和学习中,心理状态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紧张水平与活动效率呈倒“U”曲线关系。这就是说,过低或过高的紧张水平都不利于活动,只有在适度的紧张状态下,才会有好的效率,这正是著名的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所揭示的。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是一个反映动机水平与工作效率关系的定律。他认为在一定限度内,随着动机水平的提高,工作效率也随之提高,超过这个限度,工作效率随之降低。最佳工作效率的动机水平为中等,但因工作复杂的程度而略有差异。简单易做的工作,最佳效率的中等动机水平偏低;中等复杂程度的工作,动机水平介于这两者之问。适度的动机水平,易于维持个人对工作的兴趣和警觉,同时减少焦虑对工作的不利影响。因此,我们每个同学适当地保持一定焦虑水平,对我们的学习和考试,都会有所帮助。但是,也有一些心态是我们应该尽量避免的,例如:瓦伦达心态和克拉克现象。
瓦伦达是伟大的绳索平衡家。瓦伦达家族则是一个世界知名的空中飞人马戏班,他们经常在钢索上做叠罗汉的表演。20世纪50年代,观众在美国电视上观看瓦伦达精彩表演,他正表演走一个新的走钢索节目,三层,叠了七八个人。然而不幸的是,在电视画面上数以万计的观众亲眼目睹了他从钢索上坠下而死的一幕。这位平衡大家走钢索走了一辈子,以前总是说:“我走钢索时从不想到目的地,只想着走钢索这件事,诚心诚意地走好钢索,不管得失。”所以他一直走得很好,除了最后一次。事后他太太回想当时的情境说,她知道这一次他一定会出差错,因为他不断地说:“这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他有了患得患失之心。这也是考试中的大忌。
“克拉克现象”是指平时训练水平高、成绩好的运动员在比赛场上屡屡失常的现象。其由来是一位名叫克拉克的澳大利亚长跑健将,从1963年至1968年曾17次打破世界纪录,被称为田径场上的奇才。然而在他运动巅峰期的两届奥运会上,却连连发挥失常,与金牌无缘。由此,人们以这位运动员的名字来形容大赛中的失常现象。前面情景四所描述的“考场事件”就属于这一类型。
“克拉克现象”并不奇怪,据心理学家测试,75%的学生临考前都有紧张、焦虑、恐慌情绪出现。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表明:人大脑里的某一图像会像实际情况那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他们通过实验获悉,当一个高尔夫球手击球前一再告诉自己“不要把球打进水里”时,他的大脑里往往就会出现“球掉进水里”的情景。这一情景会指挥他的行动,结果事情不是向他希望的方向发展,而是向他害怕的方向发展——这时候,球大多都会掉进水里。面对决定人生前途的高考,学生的精神压力、心理负担的确很重。如果我们的情绪不加以控制与调整,不仅会很容易直接影响到考试成绩,更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准备以外,更应该给自己以积极的心理暗示,用适当的放松训练和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整。
焦虑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一种“程序”,每当人们觉察到某种潜在危险时它就启动,促使人们未雨绸缪,避开危险。所以,焦虑对人具有保护的作用。因此,我们要积极察觉焦虑的存在,接纳焦虑情绪,并逐步消除过高的焦虑,以轻松的心态去面对考试、面对学习、面对生活。
P5-7
在长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会产生或多或少的焦虑情绪,轻者影响心情,重者甚至失去升学机会和离开学校生活。由此可见,焦虑情绪虽然是一种正常情绪,但是不加以控制与调整,是十分危险的。因此,学会克服焦虑对身心发育中的学生而言,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几乎每一个学生都经历过恐惧和焦虑等负面情绪。例如:考试失利、和父母拌嘴、同伴关系破裂、因转学导致的环境适应性问题、师生关系、失恋等等。当人们面临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的时候,往往就会觉得心情低落、情绪不佳,或无精打采,或焦躁不安,甚至有的人会出现一些身体上的不适,比如头疼、头晕、胸闷气短等躯体症状。去医院就诊的时候也查不出什么病因,其实这些症状很可能就是一些焦虑情绪造成的。
心理学家认为,焦虑是因为对威胁性事件或情况的预料而产生的一种高度忧虑不安的状态,精神过敏,高度紧张,严重者能达到生理和心理功能障碍的程度。焦虑情绪因焦虑程度的不同,也有不同的层次。根据不同的特征,细致划分起来,焦虑情绪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身体紧张:常常觉得自己没有办法放松,全身紧张,眉头紧锁,表情严肃,长吁短叹。
第二层,自主神经系统反应强烈:交感和附交感神经系统常常超负荷工作。易出汗、晕眩、呼吸急促,心跳过快,身体时冷时热,手脚冰凉或发热、胃部难受、大小便频繁、喉头有阻塞感。
第三层,对未来产生无名的担心:常常为未来担心,担心自己的学习考试成绩、自己受老师同学的接纳程度、关注自己的健康及体貌。
第四层,过分机警:每时每刻都像一个站岗放哨的士兵对周围环境的每个细微动静和人类的言行充满警惕。
焦虑情绪一般来说是一种正常的应激反应,是维持人对外部事物产生灵活反应的基本要素,是人们能够在现实环境中生存的基础。但是这种情绪持续时间比较长后,有可能带来生理上的反应,像失眠、慢性疼痛、胃肠功能紊乱、心血管功能紊乱,这些症状如果长期出现的话就有可能患有焦虑症。同时,焦虑情绪会使人情绪低落,影响学习效率,对于成长过程中的学生而言,认识焦虑情绪的危害、了解焦虑出现的症状、掌握调整焦虑情绪的方法与技巧……
本书通过一些真实案例的解析,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焦虑,并介绍一些克服焦虑的小技巧和方法,希望对同学们能有所帮助。真诚地祝愿同学们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