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史学史话/思想学术系列/中国史话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史学理论
作者 谢保成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史学史话》以时间为线索,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脉络。作者谢保成认为中国史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六个阶段:秦以前为史学形成阶段、汉初至唐前期为史学地位确立阶段,中唐至明末尾史学发展阶段,清前期为传统史学回放返照阶段,晚清民初为史学裂变阶段,民国中后期为新旧史学碰撞阶段。书中作者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二十四史”、《左传》、《史通》、《资治通鉴》等史学作品对中国史学发展的影响。

内容推荐

史学是运用史料研究和描述人类历史以展示未来的一门学科,中国史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先秦时期为史学的形成阶段,这一时期出现了《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一批对后世有诸多影响的史学专著。汉初至唐前期为史学地位的确立阶段,这一时期《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学作品相继出现,纪传体史书逐渐取得了“独尊”的地位。中唐至明末为史学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中,《通典》与“三通”系列的形成,《资治通鉴》及其流派的演变,以及不断续修的纪传体“正史”,构成了中国史学发展的三大主干。清前期为传统史学回光返照阶段,这一时期官修史书大大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差不多覆盖了史部的各主要门类,显示着乾嘉时期史学的辉煌。晚清民初为史学裂变阶段,史学发展迎来了“史界革命”的新思潮。民国中后期为新旧史学碰撞阶段,“民主与科学”作为世界历史潮流,以其不可阻挡之势冲撞着中国的旧传统,从而也使中国史学自身发生了某些新的变化。

《史学史话》以时间为线索,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脉络。

《史学史话》由谢保成编著。

目录

一 引语——如何认识中国史学

 1.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

 2.传统史学的基本特点

 3.史学传统的利弊得失

二 史学的起源与先秦史学

 1.史学的起源

 2.史学的形成

三 《史记》与“二十四史”

 1.《史记》的编纂与成就

 2.两汉史与三国史

 3.两晋南北朝史

 4.两《唐书》与两《五代史》

 5.辽金宋三史与元明史

四 汉初至唐前期史学的确立

 1.汉唐之际史学的成长

 2.鉴戒史学在唐初的发展

 3.《史通》:史学的反思

五 《通典》与“三通”系列

 1.《通典》及其展示的趋势

 2.《通志》与《文献通考》

 3.会要、会典的编纂

 4.“三通”的续修

六 《资治通鉴》与《通鉴》流派

 1.《资治通鉴》及续补之作

 2.《通鉴纪事本末》及其续编

 3.《资治通鉴纲目》及其影响

七 中唐至明末史学的发展

 1.修史制度完善

 2.民族史学勃兴

 3.方域史著发达

 4.史学的通俗化趋势

八 清前期史学从辉煌走向终结

 1.清初主要史学流派

 2.“乾嘉史学”

 3.《文史通义》:古典史学的终结

九 晚清民初史学的剧变

 1.突破传统格局

 2.“新史学”的兴起

 3.民国初年的蜕变

十 新旧史学的剧烈碰撞

 1.国外史学观念传入

 2.本土文化遗存的发现与整理

 3.主要史学流派及其影响

 4.唯物史观学术体系初步确立

改版书后

试读章节

中唐以后,随着整个社会的盛世成为过去,与“绍明世”、“载盛德”这一功用相辅相成,以史治心的功用被强化了起来。此后,修史的目的逐渐被简单化为“正天下之位,一天下之心”。史学的内容随之转而注重伦理道德的修养。

下面说史学思想伦理化的特点。

贯穿我国古代社会的先是以氏族血缘为纽带,后是以家族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宗法观念。它不仅对古代哲学思想有着直接影响,而且深深地渗透到史学领域内。

《春秋》作为“礼之大宗”,只是企图遏止“君不君、臣不臣”的社会趋势。《左传》“以周礼为本”,但表现出来的是在天子、诸侯、卿大夫关系间取折中态度。真正把“君君、臣臣”同“父父、子子”结合起来,用伦理道德的形式使“社会等级”和“人身依附”关系固定下来,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的最高道德标准,则始于西汉。尽管那时“论大道”可以“先黄老而后六经”,但司马谈父子都认为“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司马迁更进一步强调,“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这表明司马迁也是无法摆脱他那个时代局限的,自觉不自觉地宣扬那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伦理观念。随着官方统治思想的选定,儒学被立为“国学”。东汉时期,班固以“六经”是“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至致治之成法”,因此《汉书》在综括西汉行事的时候便要“旁贯五经”,把伦理天命思想贯透到修史中。魏、晋以下,更把发扬伦理纲常视为史学的重要使命。袁宏撰《后汉纪》,为的是“通古今而笃名教”。其所谓“名教”,就是君臣父子问的伦理纲常,说“君臣父子,名教之本”。中唐以后,新起《春秋》学与道学先驱提出的“道统”说合流,极大地影响着后来史学的趋向。北宋理学的形成更使史学思想的发展趋于伦理化。特别是南宋理学趋于一统,史学便走上理学化的道路。北宋时的官修私修,已在强调“一本于道德”。在辨正统的论争中,也是以“天理人心之正”作为划分正、闰的主要标准,甚至认为“道统者,治统之所在”。由此出发,元修《宋史》,“大旨以表彰道学为宗,余事皆不甚措意”,并在《儒学列传》之外另立一《道学列传》“推崇程朱之学”,发扬“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明修《元史》,强调“修身治国,儒道为切”,“儒者可尚,以能维持三纲五常之道”。清修《明史》,更把“忠孝义烈之行”视作“扶植名教”、“敦厉末俗”、维系纲常、帝王为政的“首务”。民国初年复辟帝制,掀起复古思潮,也是大讲“以史证经”,宣扬君臣父子“大义”,说“因学以明道,修道以为教”,要人们“皆优游于礼让道德之中”。

史学思想伦理化,以史治心功用的强化,两相同步推进,彼此相互为用,使我国的传统史学随着专制制度的发展,更趋于为帝王效命、为权势服务,渐渐作为权力斗争的附庸而存在。

官修史书制度化,更是我国古代史学独具的特点,因而也决定了我国传统史学的御用性。

人类社会初始,在一些文明古国都出现过充当神、人媒介的“史官”,并逐渐产生出传播史事的“史”、“瞽”、“朦”。其后,随着史学政治功用的加强,。我国的史官制度便开始显现出特有的发展方式。春秋以前,周王室设立职掌不同的史官多种,协助政务、记录时事、起草公文、掌管文书。直到东汉,史官与星历官始终是合一的。从东汉始,兰台与东观这两个收藏历史资料和国家档案的机构,才成为官府修史的基地。魏、晋以后,置著作郎、撰史学士,算是有了正式负责修史的官员。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修史局和公卿宰相监修国史的情况。P9-11

序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奠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当世界进入近代之时,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沦为被列强宰割的羔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更使中国的领土一步步被列强侵占,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煌,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中国一步步堕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救国教民、富国图强的抗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饱受屈辱与蹂躏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任人宰割与欺侮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历史。

当我们步人全球化大潮的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壁垒被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西方文化扑面而来,有些人唯西方为时尚,把民族的传统丢在一边。大批年轻人甚至比西方人还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与洋快餐,对我国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却茫然无知,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中的重大忧患。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分离。根基就在于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如果丢弃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任凭外来文化随意浸染,很难设想13亿中国人到哪里去寻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自尊意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来自各方的新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都需要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我们在编写出版《中华文明史活》与《百年中国史话》的基础上,组织院内外各研究领域的专家,融合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编辑出版大型历史知识系列丛书——《中国史话》,其目的就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在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愈来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

《中国史话》系列丛书首批计200种,每种10万字左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科技、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我们衷心地希望这套普及历史知识的丛书对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挥应有的作用,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一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为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大的力量。

陈奎元

2011年4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