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学术著作。除了最后一章(第八章)涉及明治后期;其余是以甲午战争以前的日清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特别是以琉球、台湾问题为主(第一章~第六章)。本书以相关史料为依据,所进行的研究是实证性的。
本书的作者在大量史料的基础上,详细解析了日中对立与交涉直至战争的过程,尤其详细分析了日方在对清问题上的立场与政策转变,对研究清代的中日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9世纪,中日两国都被迫和欧美各国缔结了不平等条约。1871年,中日两国签署了《日清修好条规》,开始了近代邦交。然而此后两国的交往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发展了本国的近代工业,并走上了对外扩张之路。1874年日本出兵台湾之后,中日关系出现了紧张局面,双方在琉球问题、朝鲜半岛等问题上的对立不断升级,最终于1894年爆发了甲午战争。本书的作者在大量史料的基础上,详细解析了日中对立与交涉直至战争的过程,尤其详细分析了日方在对清问题上的立场与政策转变,对研究清代的中日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译本前言
第I部 在琉球、台湾问题上的对清言论、策略
第一章 甲午战前的对清言论、策略
引子
一、日清修好条规和日清同盟说
二、围绕出兵台湾的对清和战意见
三、琉球归属问题与格兰忒调停
四、朝鲜事变与针对清国的海军扩张论
五、考察、调查清国和对清方案
第二章 明治前期政府方面在琉球问题上的言论、策略
引子
一、“琉球处分”的开始阶段
1.“琉球处分”开始以前
2.井上大藏大辅的建议
3.正院征求意见
4.左院的答复
5.山县陆军大辅的建议
二、征台、“琉球处分”的进展期
6.:赶隈重信
7.木户孝允
8.大久保利通
9.巴桑纳
10.岩仓具视
11.海江田信义
三、冲绳实施县制前后
12.伊藤博文
13.小野梓
14.寺岛宗则
15.原忠顺
16.井上馨
17.井上毅
四、分岛谈判破裂以后
18.竹添进一郎
19.井上毅
20.尾崎三良
21.山县有朋、森有礼
结语
第三章 山县有朋与“琉球处分”——以壬申八月建议为中心
引子
一、册封琉球藩王以前
二、山县陆军大辅的建议
三、山县建议的全文和内容
四、山县陆军大辅之建议与井上大藏大辅之建议的比较
五、“琉球处分”与日清关系
结语
第四章 明治前期政府方面在台湾问题上的言论、策略
一、出兵台湾前后
1.大山纲良上表征蕃
2.桦山资纪探查台湾
3.副岛种臣、大隈重信和李仙得
4.关于属地殖民
5.井上馨、黑田清隆等人的意见
6.左院议官的建议
7.陆军将官们的答复
二、中法战争期间
三、甲午战争期间
结语
第Ⅱ部 日清交涉事件
第五章 出兵台湾——征蕃与准备对清开战
引子
一、征蕃(“台湾蕃地处分”)
1.萨摩派的征台论及实地探查
2.成立参谋局
3.准备出兵征蕃
4.征蕃计划突变与西乡都督发兵
5.平定台湾蕃地
二、准备对清开战
6.征台与清国方面的动向
7.海外出师的讨论、决定
8.全权委任与对清策略的讨论
9.北京谈判和陆海战备
第六章 日清之间琉球问题交涉的挫折
引子
一、北京会商的经过
1.格兰忒的斡旋
2.清国中途变卦
二、回避签字的内情
3.李鸿章的不满、总理衙门的意图
4.李鸿章的反对理由
5.中俄谈判的进展和清国的拖延战术
结语
第七章 明治十九年长崎清国水兵争斗事件
引子
一、争斗事件
1.事件的时代背景
2.日清两国的海军力量
3.长崎的日清两国人民
4.北洋舰队来到长崎
5.事件的发生和经过
二、善后谈判
6.事件的报告和对策
7.清国公使和外务省之间的公文往来
8.新闻报道与新闻检查
9.李鸿章和天津领事波多野的对话
10.北京的总理衙门和盐田公使
11.长崎会审的开始
12.井上外相和徐公使的东京谈判
13.长崎委员会的改组方案
14.陆奥公使参加谈判
15.委任李鸿章和解散长崎委员会
16.外国公使的动向
三、事件的解决及其影响
17.签署日清议定书
18.为什么达成了协议
19.日本方面的司法处理
20.长崎事件和冲绳
21.长崎事件与国权论的倾向
22.修约谈判和长崎事件
23.北洋舰队再航日本
结语
第八章 明治陆军与福建
一、对清国进行侦察
二、征台与福建
三、陆军派遣的军官组
四、《邻邦兵备略》和《斗清策案》
五、中法战争与福州派遣组
六、《清国征讨策案》
七、提出不割让福建的要求和铁路铺设权问题
八、义和团事变和厦门事件
九、日中军事交流
十、针对福建的攻势作战计划
十一、在清国南部秘密进行陆地测量
十二、明治后期的国防方针、作战计划
跋
明治前期日中关系史年表
明治前期日中关系史相关文献目录
人名索引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