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伟人的传记,因为有康有为、梁启超、袁世凯不同凡响的跌宕起伏,则旧朝崩坍、民国初生之风景大备!当历史的某一时期开启,在火光的召唤下集结起民众的大队,伟人的传记便因之而更加丰富,后人一读再读,撷取其中的若干片断,人物行止,文字语境,以此为镜,外视内省,悲声落泪,会心一笑……如此这般,我们的七尺之躯便承接于历史中了。
梁公的少年中国梦辉耀华夏百年,富强中华者焉有不读梁启超?由徐刚编著的《少年中国梦(再读梁启超)》带我们重走梁启超那辉煌的一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少年中国梦(再读梁启超)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徐刚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历史是伟人的传记,因为有康有为、梁启超、袁世凯不同凡响的跌宕起伏,则旧朝崩坍、民国初生之风景大备!当历史的某一时期开启,在火光的召唤下集结起民众的大队,伟人的传记便因之而更加丰富,后人一读再读,撷取其中的若干片断,人物行止,文字语境,以此为镜,外视内省,悲声落泪,会心一笑……如此这般,我们的七尺之躯便承接于历史中了。 梁公的少年中国梦辉耀华夏百年,富强中华者焉有不读梁启超?由徐刚编著的《少年中国梦(再读梁启超)》带我们重走梁启超那辉煌的一生。 内容推荐 本书是由徐刚编著的《少年中国梦(再读梁启超)》。《少年中国梦(再读梁启超)》的内容提要如下: 梁启超之于中国,不仅是对“宪政”、“共和”的身体力行,其辉煌的思想更是光芒四射,至今仍是普罗米修斯手持的火把。梁启超给中国留下了巨大的学术财富,他的《新民说》《少年中国说》不朽流传,为百年来不二巨著。 “史也!史也!”梁启超为清华国学院导师之四字两叹,穿越百年风尘。君侧耳闻之,不雷鸣电闪乎。 目录 序:历史是伟人的传记 第一章 凌云塔下 第二章 万木草堂 第三章 公车上书 第四章 础润而雨 第五章 百日风云 第六章 亡命生涯 第七章 红颜知己 第八章 三十自述 第九章 大哉文化 第十章 新民如梦 第十一章 死战革命党 第十二章 宪政波澜 第十三章 归去来兮 第十四章 身为党魁 第十五章 再造辉煌 第十六章 护国之帅 第十七章 蔡锷之死 第十八章 沉浮依旧 第十九章 欧游心影 第二十章 论战社会主义 第二十一章 呜呼志摩 第二十二章 “史也,史也!” 第二十三章 寒雁先还 第二十四章 绝笔余响 跋:我离民国有多远 试读章节 1882年,梁启超刚满九岁。 和别的那些九岁的孩子相比,梁启超已经是饱读诗书的了,而且已经感到了某种重负——部分的原因是他的家庭,从祖父到父母乃至乡亲邻里,对梁启超期望太高、太急。 刚满九岁,祖父便要梁启超到广州去考秀才,父母亲也欣然同意。 梁启超只得从命,心里却有点儿胆怯。 毕竟是九岁的孩子。 祖父给梁启超讲了很多赶考的故事,无非是十载寒窗苦,一朝榜上有名便光宗耀祖等等。 梁启超却按捺不住了,不是说十载寒窗吗?他对祖父说:“我才九岁。” 祖父一笑,笑得自豪:“梁氏后生,岂是他人可比?” “我怕我考不上。” “那倒无妨,梅花香自苦寒来,再读再考。” 祖父怕梁启超负担太重,便又讲了苏东坡与两位朋友一起去九江赶考的传说。因突发大水,舟行困难,耽误了时间,考场门卫不让进,苏东坡非进不可,并口出狂言:“尔误我,乃误国。”有主考官听得争吵,出来调解,便以对联试探苏东坡的才学,出上联为: 一叶小舟,栽着二三位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 进九江,十分来迟。 苏东坡稍加思索,挥笔写成下联: 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进了七六五个考场,四返三往 到二门,一定要进。 梁启超听罢雀跃:“我们不也坐船去广州?” 祖父点头称是。 “要是晚了,我也跟考官对对子。” 祖父摇手连连:“晚不得!我们早早去。” 九岁孩童,做着秀才的梦,腮边挂着微笑。 岭南十一月,新谷登场,秋风徐来。 一条木船,一叶风帆由新会沿西江而上,赶赴广州。这木船上坐的便是梁启超及新会县的赶考者。谁见了梁启超都惊讶:这孩儿去干吗?梁启超自然也甚觉奇怪,不免胆怯起来,所有的人都可以做自己兄长,有的四五十岁,那是长辈了,还考秀才干吗? 殊不知,清朝典例,科举进士的第一步即是秀才,由各府、州、县统考合格者,即取得了生员资格,亦即秀才,然后才有可能进入乡试、会试、殿试。科举之下,读书人六七十岁而未得秀才者,多矣! 不过,西江里清澈的流水,两岸青山倒影,很快便使梁启超觉得心旷神怡,不禁想起了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是梁启超三岁时候已背熟了的,如今置身江中听浪涛拍岸,那感受更非同一般了。苏东坡赶考去的是九江,九江又是什么好去处呢?茶坑村以外的世界真是太大了! 从新会到广州的水路要走三天。一日,舟上午餐,吃的是白米饭、蒸咸鱼。有人提议以咸鱼为题吟诗或作对,咸鱼入诗人对,倒是难题,盖咸鱼虽为广东人饭桌上的名菜,却毕竟不登大雅之堂,“进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说的仍然是臭,并且与“入芝兰之室”相对着的。满船学子一时都难倒了。 梁启超环顾舟中左右,见人人面有难色,便引吭而吟:“太公垂钓后,胶鬲举盐初。”风格典稚,诗意浓郁不说,更难得是征典求书不落俗套。有后人论及神童梁启超时戏言道:“广东咸鱼从此始得翻身,人风流儒雅一类了。” 是次应试,梁启超名落孙山。 梁启超却毫不气馁,他已经见了世面,在实践中增长了科举考试的知识,他还有时间,他还有太多的时间。 无论是同去赶考的学子,还是考场上来回梭巡的考官,对梁启超无不投去惊奇又敬佩的目光,使梁启超的自信有增无减。 “广州太大了!”梁启超对祖父说。 “北京还要大得多!”梁维清告诉梁启超。 确实,广州很大,北京更大。19世纪80年代的清朝,已经步入风雨飘摇之年。好比一座大厦,粉刷是年年不断的,却挡不住梁木的锈蚀,蛀虫出入其间,墙体也已经开始剥落,虽然有油漆的光泽遮挡着,实实在在的腐败却正吞噬一切。 这个时候的中国正由一个女人的铁腕统治着。 这个时候距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中国惨败,禁烟名臣、两广总督林则徐被发配新疆,四十年稍稍有余。 梁启超为赶考秀才而埋头读书写八股文的时候,正是中国开始近代史的岁月。 中国近代史的开始,是以一场屈辱的战争——鸦片战争、一个屈辱的条约——《南京条约》为发端的。就在这场战争之后的这个条约中,香港被割让给英国。大英帝国的侵略者以海盗的枪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并进而倾销可以置一个民族于死地的鸦片。 在广州,梁启超听见了过去才刚刚四十年的风声雨声。这些历史的回声对梁启超来说,将会日甚一日地如雷贯耳,因为这个早熟早慧的茶坑岛民,是肯定不会安于现状的,他将用他的机敏、聪慧迎来并周旋于这个变幻多端的世界中。 斯时,广东真是风云际会之地。或许是为鸦片毒害莫过于此地?或许是虎门炮战牺牲的民魂在南海中推波助澜?或许是随着舶来品输人的西方的思想先已在岭南未雨绸缪? 比梁启超长七岁的孙文,正在美国檀香山架构救国方略,而孙梁者乃小同乡也。比梁启超长十五岁的康有为,正在西樵山苦读、苦思,旋又游历香港,试图以一个文人的笔去改造中国…… 这些风雨中跋涉的人物,或早或迟,都要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 如今他们都站到了各自的起跑线上。 梁启超准备第二次考秀才,康有为正努力中举,暴风雨之前,仿佛一切都很平静。 P5-7 序言 历史是伟人的传记 序者,引言或导读之语。本书所记为一百多年间人与事。其要者:号称“天朝大国”之清王朝土崩瓦解,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亦遂告结束,由是生出民国肇建之始的各种新潮旧流,各路仁人志士,及其合纵连横,聚散纠结,文采风流。其人物也众,其事件也繁,且为世纪之交,新旧杂陈,斑驳陆离可知。笔者以康有为、梁启超、袁世凯为传主,记其生平之概要,以他们不同凡响的跌宕起伏,而宕荡,而起伏。窃以为,有此三公则旧朝崩坍、民国初生之风景大备矣! 然民国从何而来?康梁何功之有?袁世凯缘何而出? 每每念及古希腊贺拉斯“时间磨灭了世界的价值”一语,便心有震颤。哲学非我所长,虽不能确切地解释贺拉斯之语,却总会生出感慨:人是健忘者,我等概莫能外。古西哲所言,是否有时光久远之后历史被遗忘的苍白淡薄之意?如是,则时光之矢把往昔推向遥远更遥远,而不古人心将坠入深渊更深渊!不堪设想者为:我们寄居的世界一旦失去历史的缤纷万象,进化更替,生灭故事,其厚重与智。慧顿没,其价值几何?因此故,我中华大地上一百年前之苦风凄雨,悲壮惨烈,晚清当国者的愚顽贪婪,不能不记。此一时期的黑暗与屈辱,萧公权先生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有如下概述:当时清王朝’“根深蒂固之闭塞风气,非自身力量所能打破,必俟外患频来,痛惩深创,然后天朝之迷惘,始憬然以觉。首以鸦,片战争,继之美法联军,与甲午之役,加以台湾等地之丧失,江宁、天津、马关之辱国条约之签订”等等,丧权辱国,罄竹难书。割地一割再割,赔款一赔再赔,列强环伺,乃至登堂入室,瓜分豆剖也。再加之天灾频仍,苛捐杂税,流民哀号,饿殍遍野。是时也,民不聊生,国将不国,中华大地上遍布悲愁困苦、焦灼愤怨之干柴,于忧时伤国之人心之灼烤下,中国,你在等待什么?“始憬然已觉”者何在? 无论我们承认还是不承认,在任一沉闷幽暗之历史时期,期待也者,憬然而觉者,皆离不开伟人之精神火光。中国的期待,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近代西方之思想及科学知识,自明代传教士及徐光启等先行者开启蒙之始,又经历清王朝近三百年的堵塞、苟延,其间虽有短暂之洋务运动兴起,而国家积弱,一败再败的结果已如前文略述。不妨说,这一段历史是中华民族史上鲜有的几近亡国之耻辱史。人们渴望变革,希冀着有光于黑暗中烧出一条裂缝来,有能使干柴成为烈焰的精神之火的进射者,可以寻觅救国图强之路。有清一代,也曾有过“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唤,以及从陈腐守旧中拔起而放眼环球的星火闪烁,若林则徐、魏源、龚定庵等,但随即为暗夜吞没,昏聩依旧,腐败依旧。直至康有为先是于万木草堂讲学课徒,广布知识,再以《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力拔封建专制赖以维持之千年道统,若春雷之先出,风暴而继作,是有康梁“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百日维新”之文化与精神之火光,谭嗣同被砍头时的血,“去留肝胆两昆仑”。其时,孙中山、黄兴等亦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口号,奔走起事,倡言革命。然后是楚望台下枪声,清廷惶急之下,袁世凯应运而复出矣。 想起了卡莱尔所言:“只有目光短浅的人才会叫喊:‘看这不是木柴燃起的火吗?’”卡莱尔并且告诉我们,所谓伟人就是“离开了他干柴就不会燃起来的火光”,而“一代人最糟糕的征兆莫过于对这一精神之火光的普遍无视。”善哉斯言!倘若没有精神之火光,何以让形同死灰之人心激活跳跃?何以使沉闷死寂之社会稍有活气?又何以显露腐朽败亡之原形?谈何变革!谈何图强!谈何新民!这样的变革大势所趋也,既无可避亦无可免,其性质,如梁启超所言“以复古为其职志,相类欧洲之文艺复兴。” 有论者谓所有的伟人都是孤独的,此其心境也,然其必有言说,必有论著,其文扛鼎,其思浩荡,文起百年之衰,思接千载先贤,云何独孤?伟人之诞生,必经历漫长岁月之磨砺,中西文化之累积,且必具有非凡之天资,蓄之既久,刚柔相摩,火光出矣。干柴既成烈焰,一个或几个伟人的身后必定是一群仁人志士,应先知之声而共鸣之。民国,乱世也且短暂,然各种人物,各有心性,各具怀抱,各领风骚,其思想之活跃,识见之高远,著述之丰富,人物之众多,后世所不及,且皆具共同之愿望:救民于水火,富强我中国,钩沉茫茫史料,笔者似乎得见,伟人既非圣人亦非完人,其先知先觉,能发精神之火光,大异常人;而举凡七情六欲,则无异也。更有可称之伟人的另一面或有可能是罪人,但,因为他们发出的火光,或其开辟之功,我依然拥护卡莱尔所言:“历史是伟人的传记。” 当历史的某一时期开启,在火光的召唤下集结起民众的大队,伟人的传记便因之而更加丰富,后来人一读再读,撷取其中的若干片断,人物行止,文字语境,可以为镜,可以外视内省,可以悲声落泪,可以会心一笑……如此这般,我们的七尺之躯便承接于历史中了。当今之世也,物质挤压,精神贫乏,科技日新月异发展,文化夜以继日沉沦,有此承接,或可使日渐平庸、行将枯槁,有白话而无文的文化人若我辈,亦或因此得一风生水起,荒草重绿之机。 读者诸君啊,抚今思昔,不过百年,然哪有比忘却我民族曾有之先知与伟人更可叹?更可惜?更可悲者?当你翻开书页,其春秋更替、风雨晨昏中的一枝一叶,倘能使君心摇曳,并与任公共一叹:“史也,史也!”则笔者万幸、书之不尽。 是为序。 徐刚2011年4月于北京一苇斋 后记 我离民国有多远 后记,余绪也,书成,尚有不吐不快者,或为许些倾诉,或为内心独白,愿和读者分享者,盖写书人之往往自作多情,视他人为至爱亲朋也。 我生也晚,少小时似乎离民国不太远,父母均生于清末,民国人也,我父于我出生三个月不及百日便病故,为我守寡终身之母亲是“半大脚”,何故?原来正当我母亲痛苦地被裹脚时,民国取大清而代之,于是“放脚”,比天足小比小足大,乡人称之为“半大脚”。在崇明岛西北角的一个村子里,我母亲以走路快闻名,犹记得东邻才元好公总是笑嘻嘻地说:“元郎娘子跑得急兜兜勒!”元郎,我父之小名,“急兜兜”,又急又快。乡人很少说“走路”,而好用“跑”字,有急迫意。方言语词的此种选择大概与崇明岛孤悬海上,时有风暴潮没之灾相关,救灾或者逃命皆需快跑也。相沿成习,崇明农人步速都比较快,而在女人中,我母尤甚,无论做农活种花地或者上镇,回家时都“急兜兜”的,家门口,姐姐正带着我翘首以盼,嗷嗷待哺,等我母回家做饭,玉米面粥,南瓜,番薯,却是热汤热水。今老矣,浑身器官退化,唯胃尚健,我母哺育之恩也。我母生前偶尔提及往事艰辛,亦笑言道:“亏得半大脚”!民国“放脚”,有功德,而创“不缠足”者康有为也。 托人民共和国之福,母亲有厚望,我六岁即开学念书,乡间老户人家有民国时水印木刻、绘图绣像之各种旧小说,诸如《三国》、《水浒》、《西游记》、《七剑十三侠》之类,‘便借来看,略知其意,竟从此入迷,乃我文学启蒙之始。我就读的初中在崇明岛亦百年名校,始创于1911年,设在破庙中,初小,后成高小,继而为初级中学。办学者为吾乡汤姓、施姓之读书人,亦乡绅望族,为崇明西沙之农家子弟能知书识礼,则是办学初衷。校名为“三乐学校”,“三乐”取《孟子》语:“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有教育楼,两层,名“雨花楼”。有民国时旧学尚未扑尽之流风余韵。 蒙作家出版社诸公错爱,今年年初约写康有为,并修订写于1993年、1995年之袁世凯、梁启超二书,于是,晨昏皆与康梁、民国为伴,寻觅于旧书故纸,康有为的一则资料称,南海之墓于1966年8月被青岛红卫兵掘而毁之,并以其颅骨示众,震惊之余,心中默念:“我亦罪人矣!”其时,我也在崇明岛上做红卫兵,作为这个群体的一员,为着我曾经历的时代,为着我所生活的世界走向真正的和平、美好,为着中国不再蒙受此等残暴之耻辱,我要说:我有责任!我当承担!“人类是一体的,与宇宙万物都是一体的,没有别人,我们全体只是一个,这是唯一的真相。”(刘群)也因此,当我再读康、梁,追记康有为时,笔下有了稍有新意却更加沉重的流淌:天造先知,于世界,光也,亮也,福也;于本人,忧也,苦也,祸也。如是观之,康有为历劫受难却毕其一生以“铸我新中国”(康有为诗)及世界大同为追求,此康有为之所以为康有为也!倘言离民国之远近,则不可以岁月计,如我尚能吮吸于经典,华夏之远古苍茫、文明初始,皆可视之、闻之、想象之,何况民国? 后记不可喋喋,徐刚词穷矣,且以纪伯伦先知之语作结: 环顾四周,你们会发现他在与你们的 孩子玩耍。 仰望天空,你们会看到他在云端漫步, 在闪电中伸臂,在雨水中降临。 你们会看到他在花丛微笑,又在树 上挥手。 我永远在沙岸行走, 在沙土和泡沫的中间, 高潮会抹去我的脚印, 风也会把泡沫吹走, 但是海洋和沙岸 却将永远存在。 晚安,亲爱的读者,愿你的梦梦着我的梦…… 徐刚 2011年4月于北京一苇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