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为蒋介石的谋士,曾因年纪轻被人戏称为“白袍小将”。民国政府外交部长黄郛、社会学家陶孟和是其连襟,宋美龄私人秘书钱用和是其堂姐。与宋子文过从甚密,与陈布雷互为知友,与徐悲鸿因嗜而结谊,与李济深忘年而交,与蔡元培、张伯苓私交甚笃……风云际会,洋洋洒洒地勾出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时代的气质。
《钱昌照回忆录》将其从小学起至逝世止分阶段的重要史实编辑列出,有助于宏观地了解他一生的事迹,并选刊了多幅珍贵历史照片以兹佐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钱昌照回忆录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钱昌照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度为蒋介石的谋士,曾因年纪轻被人戏称为“白袍小将”。民国政府外交部长黄郛、社会学家陶孟和是其连襟,宋美龄私人秘书钱用和是其堂姐。与宋子文过从甚密,与陈布雷互为知友,与徐悲鸿因嗜而结谊,与李济深忘年而交,与蔡元培、张伯苓私交甚笃……风云际会,洋洋洒洒地勾出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时代的气质。 《钱昌照回忆录》将其从小学起至逝世止分阶段的重要史实编辑列出,有助于宏观地了解他一生的事迹,并选刊了多幅珍贵历史照片以兹佐证。 内容推荐 1924年,25岁的钱昌照自英伦留学归国,怀揣工业救国的梦想,花一年的时间游历半个中国,经父执张謇介绍,遍访张作霖、阎锡山、吴佩孚、孙传芳、吴景濂等南北军阀和官僚,孙传芳欲聘之而不受,转而闭门读史一载有余。年未及三十,入国民政府任简任秘书,常在蒋介石左右谈论国际形势,为蒋延揽人才。追随蒋介石十七载,深得蒋信任。更投身工业建设,参与创办主持资源委员会(原国防设计委员会)的实际工作,善于用人。期间,亦曾为三峡工程的筹备奔走呼吁。晚年念念不忘之大事有三:台湾的回归,海南岛的开发以及国家的教育事业。 《钱昌照回忆录》“自传”部分约从1983年起由钱昌照口授,断断续续地经尚传道、季树农、周大训三位叔叔记录,大训叔集大成后于90年代上半叶在香港公余之际进行增、删、修订后,于1998年由文史出版社出版。此次再版,增加了“钱昌照大事年表”,将钱昌照从小学起至逝世止分阶段的重要史实编辑列出,有助于宏观地了解他一生的事迹,并选刊了多幅珍贵历史照片以兹佐证。 《钱昌照回忆录》展现了他的一生,自青少年时代的成长、求学述起,以工作的不同阶段分别叙述了任职外交部、担任国民政府秘书、教育部工作、参加工业建设,以及建国后的新工作的经历。特别详述了国民政府主办重工业的机构——资源委员会的创办和演变内幕,与蒋介石、黄郛、宋子文等的交往,以及参与一些重大事件的经历等。 《钱昌照回忆录》内容虽然简略,但信息丰富,“为治民国政治、工业和教育史所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料”,同时也为了解民国时期一部分名人提供了更多的侧面材料。 目录 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 第一节 我的家庭 第二节 幼年 第三节 中学时期 第四节 出国留学 第五节 赴美、日考察 第六节 留学归国 第二章 在外交部的短暂工作 第一节 宁案 第二节 济案 第三章 任国民政府秘书 第四章 教育界的周旋 第五章 投身工业建设 第一节 国防设计委员会 第二节 抗战以前的资源委员会 第三节 抗战时期的资源委员会 第四节 抗战胜利后的资源委员会 第六章 几件大事 第一节 币制改革的经过 第二节 西安事变的前前后后 第三节 苏联之行 第四节 美加借款 第七章 离开资源委员会以后 第一节 出路何在 第二节 出国考察 第八章 返回祖国 第九章 新的工作 第一节 在中央财经委员会和计划局 第二节 在全国政协财经组 第三节 任第一至四届人大代表 第四节 新时期的工作 第十章 我所结识的几个显要人物 附录一 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的始末 告本会附属机关主持人员书 钱前委员长致本会及附属机关同仁代电 两年半创办重工业之经过及感想 重工业建设的几点意见 重工业建设之现在及将来 山东省地方国营工业存在的问题 谈谈山东省教育工作中的几个问题 华北平原土地盐碱化问题 三门峡工程和黄河下游的防洪灌溉问题 海南岛经济技术开发考察报告 海南岛建省后以“开放促开发”的大好形势已经来到 海南岛一年多来各方面工作进展的情况 接管台湾重要工矿企业忆往 接待外调同志的小结 团结一致,乘胜前进 附录二 哭母 挽鲁迅 挽张骞 挽金岳霖 致邓颖超 悼念郁达夫兄 悼陈毅副总理(两首) 悼文白先生 悼仲揆兄 悼奚若兄 寿廖夫人 题柳亚老诗集 士湘支内前夕 月下自歌 午节吊屈原 百字令·端阳 致友人书 附录三 怀念我最亲爱的爷爷 钱向红 钱昌照生平大事记 钱士湘 编后记 试读章节 我和张孝若等人回国后,由于我认为中国要富强,工业化是必由之路;又由于美国工业比较先进,认为应该寄希望于美国方面的经济和技术援助,与此同时在国内找个实力派来实现工业救国的主张。经由张謇介绍,我用了一年多时间,遍访了当时掌握枪杆子的实力派。首先,我到沈阳和张作霖见面。张作霖本人没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的儿子张学良少年英俊,一清早就出外练兵,我认为此人很有希望。我住在姜登选家里,在姜家遇到朱庆澜和张宗昌。朱为正直,对现状不满,我和他很谈得来。张乃一介武夫,粗鲁到可笑的地步。一见面,他就拍着胸脯对我说:“你如果想当官,绝对没有问题,任何方面我都可以介绍。”我一笑置之。我从沈阳到了张家口,住在旅馆里。张之江先来看我,说是代表冯玉祥欢迎我。第二天他带我去看冯玉祥。冯留我一起午餐,两菜一汤。他滔滔不绝地讲了一番救国救民的大道理,我觉得在当时是不容易实现的。我从张家口去太原见了阎锡山,他对我说,先要把山西建设好,使山西成为模范省,作为其他省的榜样。他讲话时,眼睛忽开忽闭,一看就是个花样多、城府深的人。从太原转到开封,会见胡景翼,我感到胡虽然是个军人,却有些见解,但身体不太好。虚胖到难以行动的程度。从开封到洛阳,我先找吴佩孚的秘书长杨云史,杨是我的同乡,并有亲戚关系,由他引见了吴佩孚,并见到他的参谋长白坚武和当时吴的食客蒋百里。吴招待我吃烤白薯,他身穿棉袍,白薯屑落了一身。他谈他的做人哲学,对外国人不叩头,不躲进租界,还有什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等。我觉得这人有些迂,不是有希望的人。我又从开封到南京,去会见那时的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他从内室出来,满嘴喷出鸦片烟味。他谈的话和阎锡山很相似,说是要把五省建设成为全国的模范区,说话吞吞吐吐,叫人难以捉摸。 从南京我回到常熟家里,不久接到孙的来信,要我当他的秘书处处长,附有聘书。同时把这个意思告诉了张謇。我的母亲和叔伯都劝我应聘。他们认为孙传芳是个有作为的人。经刘垣(厚生)的介绍,他请学者丁文江做了淞沪商埠总办。我表示不想到孙传芳那里去。对上面所提到的几个掌有兵权的军阀,我一个也看不上,为了避免家中麻烦。扬言投奔吴佩孚。此后信件可由皮松云转。我和皮是留英同学,那时候他在武汉教书,和吴佩孚的秘书长杨云史很熟。我的家书全都由杨交皮加封转给我。我则去上海躲起来,租房住在江湾蔡家花园,专心钻研中国通史。 我当时的思想是,在遍访了各大军阀以后,觉得他们没有一个是我可以依靠来实现工业救国的主张的。我深感在英国四年半,学到了一些现代经济的理论,回国时又考察了几个资本主义工业发达的国家,但对自己国家历史的了解却是漆黑一团。不了解过去的历史,又怎样能策划将来呢?因此,我决心用一两年时间研究中国的历史。我在江湾蔡家花园,读了《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四朝别史》、《九朝纪事本末》等书。指导我研习历史的是张东荪的哥哥张尔田和我中学老师孙伯南。张尔田是研究李商隐的专家,在全国是有名的。对我旧体诗词的素养,很有帮助。 蔡家花园的主人蔡香荪,上海绅士,他把花园让给我住,不收房租。到蔡家花园来看我的人不少,有复旦大学学生程沧波、裴复恒等。旧友金岳霖、徐志摩、张歆海等也常来和我谈有关中国政治前途的看法。此外,还有金井羊、郭虞裳、俞寰澄、陈伯庄、赵正平等。他们组织“三余社”邀我参加,我答应了。三余社有些政治活动,基本上是中间路线。金井羊留学德国,学经济,学得很好;郭虞裳到过英国;俞寰澄是银行界的老前辈:赵正平一度思想比较进步,后来投靠孙传芳,替孙办报,抗日战争中投奔汪精卫,当了汉奸;张君劢当时在上海政治学院:陈伯庄是政治学院的教授。我在江湾住的时候,来往较多的人,一批是三余社的,一批是政治学院的。政治学院希望我去教书,吴经熊当时在东吴大学也邀我去教书,我都未答应。 总之,我1924年回国以后,花了一年的时间游历了半个中国,遍访了当时的实力派人物:又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在上海研究历史。 这时吴稚晖、钮永建也在上海,我和他们常有来往。他们劝我去广东,到黄埔军官学校去教书。他们说,革命运动的中心在广州,黄埔更是奠定军事的基础。吴稚晖对蒋介石崇扬备至,说他是革命军人,很有才略。我心想:自己是学经济的,到黄埔去用不上,没有同意。1927年春。北伐军快要到上海,我住在姐丈卫友松家。有一天从外边回来,姐丈对我说:适才来了好几个人,看样子是“包打听”,你应该提高警惕。我感到紧张,当晚经人介绍住到一位美国教士的家里,在那里我碰到了宋子文的母亲和宋美龄。宋美龄刚从美国回来,晚饭后来了几个美国少爷兵,非常粗鲁,谈话中把中国说得一文不值。我气愤极了,和他们辩论,几乎打起来。房主人极力排解,那些兵才走。 我因受到美国兵的刺激,一赌气就走回华界,看到高处挂着几个人头。那时是孙传芳的部下李宝章、毕秋澄的队伍驻守上海。我感到这些军阀不敢与外国人斗,只会压迫自己的同胞,我又折回租界。那段时间,上海是一片混乱。 就在那时,经黄伯樵、顾树森介绍,我与沈性元订了婚。性元住在她大姐夫黄郛家里。黄郛与蒋介石的关系极深。据我所知,蒋介石在日本留学时,跟黄郛、张群过从甚密。辛亥革命,他们都参加了。那时陈其美是沪军督都,黄郛是第三师师长,旅长是舒石父,两个团长,一个是蒋志清(就是蒋介石),另一个是张群。陈其美、黄郛、蒋介石三人结拜为把兄弟。蒋叫黄郛为二兄,称性元的大姐为二嫂。蒋脾气很坏,闹脾气时,总由张群去规劝。蒋得势后,对黄比较尊敬,对张群一直看作部下。北伐军到上海,黄郛当上上海市长。就职时,蒋介石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身份出席讲话。有一晚在黄郛家吃饭,除黄郛夫妇外,在座的有黄前妻生的女儿和女婿,我和性元,蒋介石和陈洁如。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蒋介石,觉得此人城府很深,说话不多。那时蒋已决定和宋美龄结婚,经商定。由蒋出钱送陈洁如出国。陈一向不过问政治,大家都叫她蒋夫人。就是在黄家吃饭的那天晚上,蒋介石把陈洁如送到一个住处,从此再不与陈见面。过了几天,我去照像馆取与性元订婚的相片,碰见陈洁如。她跟张静江的女儿在那里拍照。她对我说,正在准备出国,先赴加拿大。陈洁如出国后,蒋就和宋美龄在大华饭店结婚了。 这里我准备叙述一下沈性元家庭的简要情况。性元父母早亡,由姐姐带大。同辈共四人。长姐沈性真(字亦云),能干兼有文采,适黄郛,著有《亦云回忆录》,史料颇丰。女熙冶,现居美国康涅狄克州。二姐沈性仁,抗战时期病逝兰州。二姐夫陶孟和,老资格的英国留学生,曾任北大教授、中央研究院社会调查所所长,1949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直至60年代去世。有二女一子,长女陶维正、次女陶维大现住旧金山,子陶愉生于50年代初留美回国,现任大连物理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性元的胞兄名叫沈怡(字君怡),留德学水利,抗战胜利后任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市市长,1948年任联合国远东防洪局长,后去台湾任交通部长、驻巴西大使等。他有六个子女。次女育培、四女育全、五女育兰均曾回大陆访问。除陶孟和外,我和沈怡均因黄郛的关系得以结识蒋介石。并受到蒋的重用。P17-20 后记 本书“自传”部分约从1983年起由先父乙藜公口授,断断续续地经尚传道、季树农、周大训三位叔叔记录,大训叔集大成后于90年代上半叶交给我,在香港公余之际进行增、删、修订后,于1998年由文史出版社出版。此次再版,增加了“钱昌照大事年表”,将先父从小学起至逝世止分阶段的重要史实编辑列出,有助于宏观地了解他一生的事迹,并选刊了多幅珍贵历史照片以兹佐证。 本书尊重历史,简明扼要,用笔朴实无华,尤其对我们中华民族从20世纪30年代初首创的国营工业(含矿业、电业、机器工业、钢铁工业、轻工业、水利工程等)、其领导和管理的组织机构,即先父创意并长期经办的国防设计委员会(后易名为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从开创到1948年先父离任后的那段历史进行了较详尽的阐述,对先父亲身经历的几件历史重大事件进行了扼要的追述,对他比较熟悉的民国要人、名人和友人(约20多人)分别进行了适当的记录并给予一些评价。 先父一生著述不多,今选择了其在资源委员会工作时(1935—1947)、解放后到任职至四届全国人民大会代表及人大法案委员会委员时(1949—1979)及任职全国政协副主席至逝世(1979—1988)有代表性的文章及讲话做作为附录,以反映其在不同时期的部分工作和思想状况。 先父于1988年10月去世,享年89岁。他晚年关心三件大事:一是宝岛台湾的回归;二是海南岛的开发;三是祖国的教育事业。抚今思昨。海峡两岸的关系和两岸同胞问的交往有很大改善和增多;海南岛的各项事业蒸蒸日上;教育事业通他老人家的理想相比虽相距较远,但亦在改善之中;兹以本书的新版及去年为纪念他一百一十周年冥诞出版的诗词手迹,告慰他的在天之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钱士湘 2010年9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