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与杨绛夫妇都是我国著名的学者和作家。他们做到了“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做到了珠联璧合,相濡以沫,更重要的是做到了在平凡中品尝幸福。《钱钟书与杨绛》再现了这对文坛伉俪几十年生活、爱情与创作的全貌,向我们完美诠释了二老的前尘往事。本书由孔庆茂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钱钟书与杨绛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孔庆茂 |
出版社 | 凤凰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钱钟书与杨绛夫妇都是我国著名的学者和作家。他们做到了“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做到了珠联璧合,相濡以沫,更重要的是做到了在平凡中品尝幸福。《钱钟书与杨绛》再现了这对文坛伉俪几十年生活、爱情与创作的全貌,向我们完美诠释了二老的前尘往事。本书由孔庆茂著。 内容推荐 《钱钟书与杨绛》再现了这对文坛伉俪几十年生活、爱情与创作的全貌,向我们完美诠释了二老的前尘往事。 《钱钟书与杨绛》在布局上着意通过丰富的资料再现这一对文坛伉俪几十年来的生活、爱情与创作的全貌,在材料的选择上以他们本人及亲朋、师友、弟子的回忆为主,恪守真实性原则,不传“奇”,不铺饰,行文中力求文笔生动,努力将文学性与学术性结合起来。本书由孔庆茂著。 目录 第一章 前缘 1.钱家大公子 2.“痴”气的童年 3.杨家小姐 4.回南方 5.错过最初的一面 第二章 癫狂与灵秀 1.东林小学里的顽童 2.温馨少年 3.东吴大学里的杨绛 4.锋芒初露 5.数学十五分,考入清华大学 第三章 清华姻缘 1.横扫清华图书馆 2.清华才子 3.石遗老人的座上客 4.敢与权威论短长 5.一见钟情 第四章 玉树连理 1.在光华大学 2.清华重逢 3.《中书君诗》初刊 4.杨绛的处女作 5.缔结良缘 第五章 彩凤双飞 1.他乡亲情 2.牛津大学里的生活 3.巴黎咖啡馆 4.哀江南 5.回国 第六章 从联大到国师 1.西南联大的年轻教授 2.辞别联大 3.去蓝田 4.父与子,不同的风采 5.《中书君近诗》 第七章 沦陷区里的剧作家 1.杨绛沦陷“围城” 2.《称心如意》和《弄真成假》 3.悲剧《风絮》 4.《小阳春》、《玉人》、《大笑话》 第八章 “写在人生边上”的“人兽鬼”世界 1.忧世伤生 2.《写在人生边上》的“偏见” 3.短篇小说集《人·兽-鬼》 4.《中国诗与中国画》及其他 第九章 钱钟书与《围城》 1.比试才华 2.《围城》里的悲喜剧 3.绝妙好辞 4.钱钟书写《围城》 5.《围城》之外的“传奇” 第十章 《谈艺录》成书始末 1.咳唾随风成珠玉 2.忧患之书 3.谈艺玉屑 4.中国诗话的里程碑 第十一章 留在祖国 1.生活的磨难 2.在暨南大学 3.重返清华 第十二章 解放初期 1.“开会太多” 2.“毛选”英译工作 3.杨绛翻译《小癞子》 4.控诉大会 5.杨绛翻译《吉尔·布拉斯》 6.童心的苍老 7.拒绝拜访章士钊 第十三章 乍暖还寒 1.风波未定 2.选本名著《宋诗选注》 3.同遭批判 4.第一次下乡 5.翻译毛泽东诗词及其他 第十四章 历经劫火 1.“明哲”不能“保身” 2.抄家 3.干校生活 4.调回北京,重新翻译毛泽东诗词 第十五章 藏之名山的巨著:《管锥编》 1.谢绝国宴“偷”时间 2.打通古今中外的大学问 3.《管锥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第十六章 笑声泪痕 1.逃出厄难的《堂吉诃德》 2.“孝顺的厨子” 3.《干校六记》 第十七章 国门重开后的钱钟书 1.在欧洲汉学会上 2.访问哥伦比亚大学 3.访问加州大学 4.“自传不可信,相识回忆亦不可信” 5.在日本京都大学座谈 6.一篇即兴式的著名演讲——《诗可以怨》 第十八章 软红尘里 1.“将饮茶”思往事 2.忆旧写真 3.“洗澡”三部曲 4.《围城》姐妹篇 5.沧浪之水清兮 第十九章 热闹的“钱学”与冷静的钱氏 1.落索自甘,闭门谢客 2.固辞不获,补订少作 3.海外及港台的“钱学”热 4.中国大陆的“钱学”热 5.电视连续剧《围城》的播映 6.躲不掉的几桩官司 不是尾声 后记 试读章节 1920年秋天,钟书与钟韩一同考取了东林小学一年级。东林小学坐落在历史上著名的东林书院旧址上,是无锡县立的第二高小,学制四年。入校不久,家里传来噩耗:“伯父去世了!”钟书还没有放学,家里派人来把他叫回。他听到这突如其来的消息,简直如雷轰顶,一路哭,一路跑,叫着“伯伯”,急急忙忙奔回家中,扑倒在伯父身边又哭又叫,但伯父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钟书想起伯父对自己的关心、爱护,现在慈祥的伯父竟然与自己永诀了,他哭得非常伤心。 伯父去世后,伯母除掉长房应供养祖父的月钱以外,其他费用全由钟书的父亲一人负担,钟书的学费、书籍费当然也全由父亲缴付。因此父亲实际上也就收回了对钟书的教育权。但钟书心里仍旧怀念着伯父。对他来说,伯父是那样的慈祥和蔼,可亲可近。相比之下,父亲总是一脸严肃板正的表情,他觉得对父亲有几分畏惧生疏隔阂。学期中间需要添买新的课本,钟书不向父亲伸手要钱,也就没有买课本,上课只是仰着脸听课。因为从小贪看小说的缘故把眼睛看坏了,他眼睛相当近视,也没有想到要父亲为他配眼镜,坐在教室的后排,上课时看不见黑板上的字,老师讲什么他都茫然不知。就连他用的练习簿还是伯父生前亲手用纸捻为他订的毛边纸本,没有行格,写出的字歪歪斜斜。上英文课时,练习英文书法要用钢笔,在刚开学时,他还有一支笔杆,一个笔尖,安装起来凑合使用,可是用了不久,笔尖折断了,又没有钱买钢笔,他居然急中生智,用毛竹筷子削尖了头,蘸着墨水写,但竹筷不吸墨,只能蘸一下,划一道,写成的字有粗有细。不小心本子上就会滴上几滴墨水,把本子弄得一塌糊涂。奇怪的是,有这么多困难,他竟然从不对人讲,也从没有想到向父亲要钱买书买笔买本子。他的性格就是这样倔傲,万事不愿求人。这种对什么都不在乎、散散漫漫的性格也有点像他的伯父。 弟弟们、同学们都已穿上皮鞋洋袜了,钱钟书还穿着布袜’和木板钉鞋,而且还是伯父生前穿的钉鞋。伯父的鞋太大,像个小木船,穿上没法趿拉,亏他想得出,在鞋头塞些纸团缩小空间。一次下雨,他上学走到半路,看见许多小青蛙满地蹦跳,就脱了鞋,捉了一些青蛙放在鞋里,光着脚抱着两只大鞋上课去了。上课时,他把盛着小青蛙的鞋子放在桌下,一边听课一边玩,不小心青蛙纷纷从鞋里逃了出来,在教室里满地蹦跳,同学们都忙着看青蛙,窃窃笑乐。老师查出这青蛙都是他弄来的,气得把他拉出来罚站。还有一次,他玩的把戏是射弹弓。别的同学都在聚精会神地听课,他却摸出口袋里装着的小泥丸,用弹弓射人。一位同学不防被他弹了一下,顿时大嚷起来,老师便又把他拉出训斥,罚站。他一边站一边乐,混混沌沌,一点都不觉得羞愧。 钱钟书在东林小学几乎从没有正正规规地听过课,他对上课不感兴趣,不管是国文课、英语课还是数学课,他都不听,也不看课本,上课时只顾看自己拿的小说杂志。然而他的国文成绩却出奇地好,小楷虽然写得潦潦草草,用墨很淡,难得能有一个字规规矩矩地写在方格之中,但是教师对他的文章评价却很高,非常欣赏他的文采,常常在校园揭示栏内揭示他的文章,并常给他”眼大于箕”或“爽若哀梨”的佳评。 这时,他父亲钱基博正在无锡江苏省立第三师范教书,同族的钱穆也应聘在那所学校里任教,钱钟书每次放学后,总要先得到三师父亲这里来看书,然后随父亲一同回去。钱家有一个良好家风,对学校里布置给孩子的作业不过问,课外却为他们再布置一些学习内容,如读文史著作、写议论文章。钱基博与基厚还有一个观点,就是看不起教科书,因为那些都是无名小卒编写的,要读书,就要读大本的名著。这对钱钟书的影响很大。小小年纪,他已经会做些小考证文字,例如他考证出所谓巨无霸腰大“十围”的“围”,并不是人臂的一抱,而只是四个手指的一柞,等等。钱基博对长子是外表虽然严肃而心中暗喜。钱穆在后来写的《师友杂忆》中回忆说:“余常至其(指钱基博——引者注)室,时其子钟书方在小学肄业,下学亦常来室,随父归家。子泉时出其课卷相示,其时钟书已聪慧异常人矣。”可见父亲对他的欣赏。但钟书的数学实在糟糕透顶。 钟书的数学不好,父亲固然不高兴,但父亲最担心的还不是他的数学,而是他的性格。钱家是个礼书之家,家教极严,恪守孝悌礼义,长幼有序,循规蹈矩,但钟书由于伯父的宠爱娇惯,养成了这种狂傲自负、目空一切、信口开河、胡说乱道种种坏脾气。钱钟书与钟韩在一起,钟韩不大讲话,寡言少语,好学深思,只有他一人整天海阔天空地说个没完,一不高兴便随便骂人,不仅对弟弟妹妹如此,对老师长辈也不在乎,从不会说别人的好话,总是尖酸刻薄、冷嘲热讽。父亲担心他这种脾气会得罪人,于他今后不利,因此特为他改字“默存”,意思是告诫他沉默少言,存念于心,也可以理解为三缄其口,全身远害,“以默获存”。这两字对少年钱钟书来说并没有起到什么明显的克制作用。倒是年过半百之后,在“文革”那种捕风捉影、祸从口出的年代,他才真正做到了名副其实的“默存”——以默获存。P15-17 后记 拙著《钱钟书传》出版后,蒙广大读者厚爱,或批评匡正,或赞扬鼓励,几年来已重印多次。虽然此书获得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又被评为全国优秀畅销书,产生了一些影响,但我心中仍自愧,并不敢沾沾自喜。最大的遗憾就是限于体例,有关杨绛先生的生平创作未能充分展示。正如北京一位评论家于青先生所说的,不写杨绛,钱钟书的形象就是不全面的。这话很对,杨绛先生确实是一个极有魅力的人,她的作品也如其人格一样,自然纯净而又耐人回味。近年来,我又仔细读了一遍《杨绛作品集》,更加深了对她与钱先生的认识理解。在这个基础上我重新布局,着意通过丰富的资料再现这一对文坛伉俪几十年来的生活、爱情与创作的全貌,写成了这本《钱钟书与杨绛》。在材料的选择上以他们本人及亲朋、师友、弟子的回忆为主,恪守真实性原则,不传“奇”,不铺饰,行文中力求文笔生动一些,努力将文学性与学术性结合起来。但究竟做得是否成功,却不得而知,等待着专家、读者们的批评指正了。 在写作过程中钱钟韩先生为我提供了钱钟书与杨绛三十年代在牛津的合影照片,并回答了传记中有关的疑难问题。沈慧贤教授挥毫为本书题签、使拙著增色不少。还有许多朋友也提供了许多帮助。在此我一并表示感谢。 本次再版,只作了一点局部的修改补充,改了一下“不是尾声”的“尾声”,由于杨先生晚年的各种文章很多,就不再赘述了。 作者 2010年12月1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