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地/国风长篇小说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侯钰鑫
出版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他是农业大学教授、土壤学家,他更是农民的儿子。为了治理好盐碱地,为了当地的老百姓能吃上白面馍,他在农村扎根坚守三十年。他总结探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措施,为全球的土壤盐碱化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联合国为他颁发了科技大奖,但是他却没有去领奖,他在一年前倒在了丰收的麦田里……

根据该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大地》,被选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点献礼影片”!

内容推荐

他是农业大学教授、土壤学家,他更是农民的儿子。为了治理好盐碱地,为了当地的老百姓能吃上白面馍,他在农村扎根坚守三十年。他总结探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措施,为全球的土壤盐碱化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联合国为他颁发了科技大奖,但是他却没有去领奖,他在一年前倒在了丰收的麦田里。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展现了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知识分子真实的心灵图景。

目录

引子惊蛰

第一章 立冬

第二章 小雪

第三章 大雪

第四章 冬至

第五章 小寒

第六章 大寒

第七章 立春

第八章 雨水

第九章 春分

第十章 清明

第十一章 谷雨

第十二章 立夏

第十三章 小满

第十四章 端午

第十五章 芒种

第十六章 夏至

第十七章 小暑

第十八章 大暑

第十九章 立秋

第二十章 处暑

第二十一章 七夕

第二十二章 白露

第二十三章 秋分

第二十四章 中秋

第二十五章 寒露

第二十六章 霜降

第二十七章 重阳

第二十八章 红雪

第二十九章 暖冬

第三十章 除夕

第三十一章 熏风

后记

试读章节

公元1988年夏天,正当麦子成熟的季节,邺城县又迎来一个好年景。

无边无垠的麦田由绿转黄,渐渐幻化成灿灿金光,在五月骄阳下呈现一派诱人气象。和煦的暖风拂扬着浓浓麦香,那滋味如同嗅到启封的老酒,把人们的脑仁儿都熏醉了。

这时,一个人的死讯宛如云缝里一声炸雷,震动了太行山下这片广袤的土地,几十万曾饱经苦难和饥饿折磨的农民,从四面八方闻讯赶来,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为他送葬……

辽阔的地平线上横亘着一道高高隆起的沙丘,宛如偃伏的虬龙。在如今平坦苍茫的原野上,显得突兀而醒目。这道沙丘是当年治理盐碱时特意留下的旧貌,原本是让后人回首往事的,现在选作他的墓地,还是出自赵县长的建议:宇文老师喜欢这地方,盐碱崮堆上摞着他的脚印,躺在这里他心里踏实。这里地势稍高,他能瞅见咱,咱也能瞅见他。

那天,夜色还没褪尽,沙丘四周就涌动着黑黝黝的人群,乌沉沉的天空被悲痛的泪水打湿了,沉甸甸地压在人们的头顶上。

一条条蜿蜒的村路、田埂,全部被蜂拥而至的人群堵塞了。后来的人们只得沿着麦垄,踩着麦秆,铺天盖地滚滚而来……

他们或头缠孝布,或腰系白巾,或胸佩白花,皆眼含热泪,满脸悲情。他们或抬着笸箩,或■着竹篮,或拉着架子车,或推着独轮车,盛满热腾腾的白面馍、枣花糕、成摞的大烙饼,朝着那道沙丘默默涌动……

或许,没有多少人能亲眼目睹棺木下葬的情景,更没有多少人能够亲手往墓穴里捧撒一掬送别的沙土,但是,人们争相上前拥过去,无论如何也要表达一份发自内心的情意。

其实,沙丘上堆起的坟冢早已看不到了,一筐筐白馍堆成了一座硕大的“馍山”,而且还在不断地扩展、加高。后来者的馍筐实在堆不上去了,便绕着“馍山”摆放下来,宛如用白馍在田野里组合成一道道花环,一圈又一圈,一环套一环。朴实的农民尽情倾泻着对那个人的敬意,慷慨而又真诚。实诚的农民在广阔的天地问,用白馍组成一个触目惊心的凄婉世界,抚慰着一个大地赤子的寂寞灵魂……

那个人的照片安放在高高的馍山上,镶嵌着一帧黑木框子。他满头白发,满脸憔悴又满脸平静,嘴角露出一丝欣慰的笑意,近视镜片后面似乎朦胧着一层淡淡的潮润,目光深情地望着前方,眷恋着这片难以割舍的热土,眷恋着那些与他朝夕相伴了十八年的父老乡亲……

接连数日,前来祭奠他的农民成群搭伙,络绎不绝,香烟袅袅,悲泣连连……

“宇文老师,你回来呀,俺离不开你呀!”

“宇文老师,你瞅瞅,俺全家都来送你了……”

“老宇啊,你走得太急,咱老碱滩今年又是个好收成,你尝尝今年的白馍吧……”

老年人哭哑了嗓子,年轻人哭肿了眼睛,女人们哭弯了腰肢,人们一群群朝着馍山堆积的坟冢拜倒下来,好似田野里倒伏的庄稼……

风吹拂着纸钱,宛如漫天飞舞的彩蝶。

人群绕着馍山祭奠,那脉沙丘被踩得光滑而坚实,宛若信徒朝拜的灵山……

公元1989年7月,莫斯科富丽堂皇的科技大厦,悬挂着醒目的会标——“中国科技日·季风现象和黄淮海平原水盐运动规律”。大厅里座无虚席,有白发龙钟的学者,有神情优雅的专家,也有朝气蓬勃的青年才俊。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开发计划署在此召开大会,开场白就是隆重颁发一项科技大奖。

白发持重的主持人用凝重的语调朗读颁奖词:

“季风气候是地球生成的自然现象,在季风气候条件下,降水量的多少,干湿季的分布,直接影响到大地土壤水盐运动的特征和规律。因为中国的科学家发现和掌握了这一规律,总结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使土壤的盐碱化、沙漠化得到治理,保证了中国的粮食产量达到稳产、高产,解决了十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并为全球的土壤盐碱化治埋提供了经验。这一发现是中国科学家对全人类作出的卓越贡献。为此,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开发计划署决定把这一特殊奖项颁发给历经艰险、勇于探索的中国科学家—二宇文辉先生。”

掌声在大厅里轰然响起,久久不息。

然而,因为受奖者缺席,奖项没人认领。

会议主持人环视全场,神情陡然变得忧伤而惋惜,语调也变得沉痛而又令人窒息:“我不得不向诸位报告一个不幸的消息,宇文辉先生长期坚守在盐碱滩上,为了水盐运动的科学探索,积劳成疾,已经离开我们一年了……”

没有号召,没有倡议,大厅里的听众默然从座位上站立起来,一排又一排,最后全场肃立,为这位中国科学家致哀……

由于接连发生的两件大事,宇文辉这个陌生的名字被推到公众面前,顿时引起媒体的极大关注,也在国际科技界引起强烈的议论。

议论的焦点集中在两点,其一,宇文辉这个人是不是一个真实的存在?他的科学发现对人类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成就和贡献,但是他的名字在生前鲜为人知,为什么在死后也不曾被披露被报道?是他的这项成就没有受到重视和肯定,还是其中另有隐情?换一种说法,按照中国式的政治思维逻辑,他是否是一个有政治污点的人,以至于尽管他有惊天动地的发现,却依然被厚重的尘垢遮盖着,难以发出光芒,挥发出热量;其二,宇文辉的那篇科学论著《季风气候区水盐运动规律》是由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公布的。他生前被聘为哥本哈根大学教授,但是,在中国他是个普通人。他的试验站在中国。他在华北地区邺城县一个叫邺头村的盐碱地里摸爬滚打了十八年,他的理论发现以及一整套综合措施,不仅使邺城县五百万亩盐碱地得到治理,而且在黄淮海区域广阔的农田上普遍推广。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宇文辉为什么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他的贡献为什么没有得到相应的褒奖呢?是他本人过于谦恭,不事张扬,还是中国式的夸大集体智慧,而忽视个性创造?或者另有别的因素?

科学发现和意外幻想是孪生兄弟,在人类文明史上也曾屡见不鲜。

科学创造来自矢志不渝的艰苦探索,是科学史上的永恒定律。

因为这项科学大奖没人认领,引起联合国有关部门的特别重视,决定派员专程前往中国,寻访宇文辉,并对其科学发现进行调查和落实,呈报一份翔实的调查报告。P1-4

后记

十多年前,在太行山下广阔的山前冲积平原上,我寻访到一位农业科学家。

传说,三十年前他骑着一辆自行车来到这里,就在这里安家落户了。刚来时自行车是新的,现在自行车早已破旧不堪,骑起来除了车铃不响,所有的部件都哐当作响,堪称上世纪的文物了。他来的时候很年轻,刚在谈恋爱吧,如今变成白发皓首的老人了。

听说,他的家人都在北京,他顾不上照看他们。有个女儿是先天性心脏病,没有及时抢救,十二岁时死了。他的儿子十五岁就打工挣钱,养家糊口,从脚手架上掉下来,伤残了。小女儿十分嫉恨他,父女间的矛盾难以调和,就嫁了个老外出国走了。他的妻子是个林学家,和他一起守在这里,研究土壤,培育苗圃,这里山青了,长成了树林;这里的大地绿了,有了林带,有了果园。后来他妻子病死了,就葬在他实验室的窗前,他日夜厮守着她,每天都要到妻子坟前去兜圈,早三圈,晚三圈,一年四季,风雨无阻,他们灵魂相通,长相知长相守。

他是个土壤学家,在治理盐碱方面有很大贡献,探索出一整套世界级的科学理论。这里的土地不长粮食,当地群众一辈子只能吃上三个白面馍。周岁时吃一个,结婚时吃一个,死了堵在嘴上一个。他让地里长出麦子,老百姓天天都能吃上白面馍。所以老百姓都很敬重他,称他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

还听说,他很清高,脾气很倔,让他回城他不走,让他当官他不干。他整天钻在小屋里不肯见人。窗棂锯断几根,留出个窗孔,房东的女儿把饭送进去,他再把饭碗从窗洞里递出来。他披头散发,不修边幅,日夜趴在桌上写文章,彻夜灯火不熄。他写的文章都是有关种田的,拿出去就能轰动世界。

还听说,房东女儿喜欢他,暗恋他,死活要跟他好。他不敢接受,又怕招惹闲言碎语,担心唾沫星子玷污了那个纯洁的女孩子,所以,他才把自己封闭起来……

我见到他,是在那间老屋里,形象和传说大相径庭。他身材瘦高,背有点驼,面色憔悴却精神矍铄,目光深邃,谈吐睿智;穿着朴素,与当地百姓并无区别;举止谦恭,待人随和,一双手长着粗糙的老茧,满头苍发披到肩头。如果去掉那副近视镜,就是个农村老大爷。

他是北京农业大学的教授,著名的土壤学家,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当年为了治理黄淮海大平原,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国务院从全国农业院校选拔了一百名大学生,每人配备一辆自行车,从普查入手,开始了一场科技大战。这项工程几上几下,数经风雨,历时数十年,经历了几代人。他是坚持到最后的一位,或许是仅有的一位。

我们推心置腹谈了三天三夜。我第一次懂得了农业科学家的艰辛和不易,懂得了他们对土地的眷恋和钟情,懂得了他们为了让人类吃饱肚子而承担的责任和使命,从他们平凡、朴实的品格中懂得了伟大和崇高。

“我们学农的,就是一辈子在土地上打滚儿!”他这样界定自己的人生;

“我和农民一样,其实都是种地的。”他这样界定自己的身份;

“科学研究最终是为大众服务的,没有什么名利可图。”他这样看待个人得失;

“如何处理家庭、爱情、儿女和事业的关系,是人生一大难题。古今中外很少有成功者,我更是个失败者。”他这样评价自己的成败。

“来自黄土,归于大地。”他对生命的归宿如此淡定。

我被他的学识所震撼,为他的人格所折服。他干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没有出名。荣誉被别人拿走了,走进了辉煌的殿堂,人家因此而当上了领导。他依旧默默无闻地探索,撰写论文,坚守在原来的阵地上。  我问,你为啥要这样做?他说,无欲则刚。守在这里心里踏实。

我们分别时,他送了我许多著作和文稿,包括他的日记。我沉甸甸扛着一座山,一个人沉甸甸的人生,一个人沉甸甸的尊严。

我应该说点什么,写点什么,做点什么?不然,我就欠着一份沉甸甸的债务。不仅如此,而且是对一位农业科学家沉甸甸的负罪!

后来,我走访了他供职的大学,见到了校长和一些教授。大家都生活在和他截然不同的辉煌里,几乎每个人的倾诉和表白,都是在推介自己,谈到他时则一语带过。大家对自己的享有心安理得,对他的孤独和冷落,却隐含一种嘲讽。

我大惑不解又愤愤不平,不肯相信一边倒的说法,更难以推翻自己的判断。在那座校园里,我看到一座山岩般的纪念碑,端端正正刻着他的名字,密密麻麻刻满对他的评价。石碑是群众敬献的,刻在石碑上的尽是老百姓的肺腑之言。由此,我确信了自己的判断。

后来,联合国为他颁发了一项科技大奖,但他没有去领奖,他在一年前去世了。他倒在那片土地上,倒在丰收的麦田里……

当地群众为他起了一个巨大的坟冢,千千万万人赶来为他送葬。农民们用独轮车推着白馍、用簸箩抬着白馍、用篮子扛着白馍,祭奠在他的坟墓前,把坟冢堆成了一座硕大的馍山!上万人列队叩拜,哭声震天……老百姓懂得感恩,谁让老百姓吃饱肚子,老百姓就能记住他的恩德;谁能给老百姓一碗水,老百姓就还他一条河!

我终于按捺不住情感,一口气写出一篇纪实文学,有二十多万字,写他的功绩,写他的艰难探索,写他的寂寞人生,写他的高尚人品。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这篇文章未能发表。最大的障碍就是:真李逵一旦失语,假李逵定然威风八面。他是一个默默无闻地人,默默无闻地拼搏,默默无闻地逝去,就像一粒黄土,飞起来又落下去,他还需要张扬吗?而有些人早已镀上了黄金,如果掰去金包的外壳,让土坷垃露了本相,岂能罢休?一旦争论起来,不但我有口难辩,搅得他那寂寞的灵魂也难以安生了。于是作罢,文稿被我封存了十多年,落满厚厚尘埃……

然而,我的良心难得安生,每每想起他来,都会耳烧面热,冷汗淋漓。即便他是一粒黄土,也是高贵的。黄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一旦抛弃了黄土,就切断了我们的生命之根。正是他那样的一粒粒黄土堆积起来,才使我们得以生存、繁衍,有了今天和明天。

天下最可怕的事情是什么?是饥饿。

天下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是土地。

天下最可敬的东西是什么?是寂寞。

天下最可耻的东西是什么?是嫉妒。

当我把这个故事讲给编辑许华伟兄时,他顿时激动而又亢奋,说如果这样的东西不写出来,就是一个作家的失职。你应该为他再燃烧一次,值得燃烧一次,不为任何功利,而是为了责任。否则你会遗憾终生的。河南文艺出版社社长王幅明先生的态度果断而又鲜明:我们出版社是要搞经济核算的,但是弘扬主旋律,坚守主流意识的价值观是我们必须坚持的。这样一个大写的人,不应该被淹没。这种书求的不是发行量,应该看重它的社会价值。他们的鼓励和支持,使我深受感动,并把谢意牢牢记在心里。

斟酌再三,我写了这部小说。用另一种形式表达我对他的愧疚和敬意,并期望年轻的朋友能对他这一代人怀有理解和爱戴。如果这样,他和他所钟爱的土地或许能够得到一丝抚慰,我和我们的生存家园、精神家园将不会荒芜。

作家自有作家的苦衷,敬请读者朋友能够理解我的难处。

侯钰鑫

2009.8.7  记于致远部

书评(媒体评论)

用民族语言,抒写民族之风情,风姿,风采,风貌,风格,风范,风华,风流,风骨。

文库许非只是人们熟知作家的组合。它展示的是回荡国风之音的‘批批新面目与新成果。内容真善美与形式的稚俗共赏,将是文库不变的追求。

——王幅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4:5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