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篇随笔
鲁迅文学奖、文津图书奖得主张新颖全新随笔作品。十篇文章紧扣“无愁河”这一主线,展开历史长河般的画卷,讲述几代写作者的有情人生。有张新颖与黄永玉的对谈、有黄永玉的插画、有围绕《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的随感、有对昔日同窗友人的追忆。在不同层面、不同维度,烘托出“无愁河”这一强大传统的影响力。
2.一种呼应
时空情感,如相晤对。《无愁河》是一部献给几位逝者的书,他们有不少东西融入作家黄永玉的生命。同样,《无愁河》不断把能量传递给读者,读者吸收变成自身的养分,感受它“潜藏着一股成就人的力量”。于是,这个读者和这部作品,建立起一种非同寻常的交流关系。《要是沈从文看到黄永玉的文章》,可以说写的就是这种关系。
3.传奇延续
《要是沈从文看到黄永玉的文章》,是继《沈从文的后半生》《沈从文的前半生》《九个人》后的精彩传记。进一步的是,这部作品的主角不再局限于一个人,而是“无愁河”这一强大传统本身——爱、怜悯、感恩。这一传统下,本书探讨几代写作者与其所身处的时代的关系,以及他们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激发出来的智慧和能量。
4.依然有情
在沈从文看来,“有情”即必由痛苦方能成熟积聚的情——这个情即深入的体会,深至的爱,以及透过事功以上的理解与认识。而黄永玉对事物多情的、过目不忘的感受,他的绘画与文学创作,恰恰生动而丰富地诠释了“有情”。 沈从文和黄永玉这两代人,在精神实质上并非判然两条道路,更似是两股支流,汇入一条“有情”的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