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五四的祖籍原是沛县,忽必烈统一中国后,中原百姓成了听凭元朝驱使的顺民。为躲避赋税,他逃到了钟离县东乡暂住下来。
“重八”(也就是朱元璋,为了统一,后面都用朱元璋来称呼)于天历元年——戊辰年,九月十八日出生时,前面已有了重四、重六、重七和两个女儿。自朱元璋降生,朱五四家的喜事是一件跟着一件地来。刘继祖在东乡为重六重七分别找着了一个好人家去“入赘”,而那个汪大娘也喜滋滋地在西乡为重四说定了一房媳妇,姓齐。正好今年的收成不错,在刘继祖和汪大娘的大力相助下,重六重七顺利地“出嫁”,重四也顺利地娶回了老婆齐氏。
三个儿子好歹都算是有了媳妇,朱五四和陈二娘就不禁长长地松了一口气,但这口气还没有松多长,朱五四和陈二娘的眉头就又锁了起来。他们的四儿子朱元璋生病了,而且生的还是一种异常奇怪的病。最后听高人指点,让朱元璋到和尚庙里去舍生才算了事。
所谓“舍生”,简单点解释就是,孩子由父母领着,去到庙里向主持方丈许愿,许愿孩子长大之后人寺为僧,而这期间,佛祖就会保佑这个孩子平安顺利地长大。
聪明乖巧的朱元璋,没有辜负慈母的疼爱,小小年纪便善解人意,在父母面前特别礼貌懂事,拿得动的帮着拿,干得起的帮着干。陈氏越来越喜欢这个小儿子。六岁的时候,就教他念书识字。不到一年,《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干家诗》等,他已经背诵得滚瓜烂熟。陈氏见儿子天资好,有灵性,更加上心地教导培养。朱元璋九岁那年,她终于说通丈夫,破例让小儿子进私塾,跟一位老秀才读书。朱元璋不负父母的期望,读书特别用功。老塾师经常当众表扬:
“吁唏!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哉。小朱元璋固然貌相欠佳,然而聪慧异常,抑且读书用功。如能持之以恒,而后仕进之路,宽广畅通。朱五四家门楣光耀,乃在意料之中也!”
穷兵黩武的元朝政府,为了支付巨大的军费开支,更加肆无忌惮地聚敛。繁多的赋税,苛重的地租,家里人口又多,父亲再也无力支付朱元璋的塾资和书笔费。他只得流着泪离开心爱的学屋,回家帮着父亲种地。不久,父亲又要他“自己打食自己吃”,他去给财主刘继德家做了放牛娃。
离开文质彬彬、谆谆教诲的老塾师,朱元璋像掉了魂,于是就破罐子破摔,渐渐学得一天比一天粗野。骑在牛背上高唱山歌,大声吟诵《千家诗》的十岁牧童,很快成了擅搞恶作剧的孩子王。
朱元璋当仁不让,处处以首领自居。
孩子们更喜欢做的事,就是舞枪弄棒。每当看到小伙伴拿着树枝做成戈矛,相互对阵厮杀时,朱元璋便把他们集合起来,分成敌对的两帮,让徐达和汤和分别担任两队的首领,他自己则做两队的大元帅,让周德兴给他做传令官,指挥两队人如何摆队形,设埋伏,进行厮杀,哪队作战勇敢最终取胜。他有时则让一帮先占领一处高坡,让另一帮冲上去争夺。谁能最后在高地上站住脚跟,谁便是这场战斗的赢家。赢家可以得到朱元璋的奖赏:高声赞美几句或者给胜利的一方单独讲一个故事。
俗话说:半大小子壳郎猪。财主家供给长工的伙食,一年到头都是粗茶淡饭。牧童的待遇,比之长工又等而下之,几乎天天不变样:一小碟不见油星的咸菜,一大碗几乎照出人影的糙米稀饭。肚子填得胀鼓鼓,撒几泡尿,便饿得不行。年轻人又爱活动,等不到天黑收工,肚子里早已唱起了连台大戏。朱元璋饭量大,更比旁人饿得紧。看到小伙伴们一个个无精打采的样子,眉头一皱,想出了主意。
“喂,伙伴们,你们饿不饿呀?”他大声吆喝着问。
“肚皮贴上了脊梁骨,俺早饿得不行啦。”徐达抢先作答。
“一个个都是他妈的笨蛋——放着能解饥困的东西不吃,捂着肚子出熊样,没人可怜!”朱元璋一副教训的口气。 “好吃的东西在哪儿?俺们怎么没看见?”汤和等纷纷询问。
朱元璋手一挥,指指面前的一片豆地:“看,那是什么?”
“豆子呀,谁不认得。”徐达答道。
“弄来吃,不就得啦。”
“豆子还不熟,怎么吃?”汤和的头摇得像拨浪鼓。
“已经半粒啦——可以充饥。”
“生豆子,豆腥味大着哪——咋吃呀?”周德兴也不住地摇头。
“笨蛋,不会点上火,烧熟了吃?”
小伙伴们一听,“轰”地一声散开,朝着近旁的一块豆地跑去。朱元璋一看,立即大声阻止:“喂!不能摘这块地里的豆荚。这人家穷,他家还填不饱肚子呢。”
“那……到哪儿去摘呀?”徐达高声询问。
“到南边俺东家的地里去摘!”
“你东家厉害,俺可不敢偷他的。”伙伴们一时愣住那里。
“咳!这怎么是偷?这是帮他的忙,要不,他家谷仓里的粮食还得多烂些!”见伙伴们站着不动,朱元璋抬步就走,一面喊道:“怕个球!想吃香豆粒的跟我来——我领着你们去!”
蛇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有了勇敢的领头人,谁还害怕。孩子们发一声喊,呼啦啦朝着刘家的地里奔去。不一会儿,大兜小兜的豆荚摘回来了。朱元璋指挥伙伴们拣来干柴,找个背风的地方架上火,毕毕剥剥烧了起来。不一会儿,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像一群贪吃的猴子,孩子们一哄而上。狼吞虎咽地吃着喷香的鲜豆粒,他们齐声赞叹朱元璋出的好主意。
听到同伴的夸奖,朱元璋感到很得意。用衣袖揩揩嘴角上的黑灰,他说出了新主意:
“伙计们!熟豆荚比生豆荚的味道,怎么样?”
“那不差远啦!”伙伴们齐声作答,“生的咽不下。”
“嘿嘿,说的对极啦!”朱元璋得意地笑道,“从明日起,我叫你们天天吃上喷喷香的熟豆荚。你们不信?明日,我就把刘继德家那口小锅弄出来,咱们把它藏在山上。往后,豆子、高粱、长生果、芝麻粒,什么能吃了,咱们就吃什么。煮着吃,炒着吃,怎么好吃,就怎么吃。”
“那……叫人家知道了咋办?”
“嘿!刘继德不干活,一天三顿,撑得打饱嗝。咱们天天在山上忙活,却瘪着肚子挨饿。这太不公平!吃他点粮食算什么。你们说,是不是?”
“对。就应该吃他的。朱元璋大哥的主意好哟!”孩子们一阵欢呼。
朱元璋长得身材高大,黑黑的脸盘,高高的颧骨,大鼻子,大耳朵,粗眉毛,大眼睛,下巴比上颚长出好几分。整个脸型像一个横摆着立体形的山字,脑门上一块骨头突出,像个小山丘。样子虽不好看,却很匀称,显得威严而沉着,谁只要见他一面,再也忘不了他那个怪长相儿。
朱元璋的心计越来越多,胆子越来越大。除了经常要过过皇帝瘾,做一回要众人匍匐在地、一呼百诺的真龙天子,还干了不少恶作剧。
这年春天,地里没有可吃的东西,藏在草丛中的铁锅,仍然能派上用场。他常常偷出东家一些米,到山上煮了,跟同伴们一起吃。白水煮米饭,虽然可以充饥解饿,可是,东家炒肉的香味天天往鼻孔里钻,馋虫在肚子里翻腾,口水流得像泉涌。看到东家吃罢大肉大鱼,歪着脑袋剔黄牙,朱元璋心里就发恨。一直想找个机会,进行报复。
一天,朱元璋一骨碌从草地上翻起来,并很快将一头小牛犊拉到徐达等人的跟前道:“这里有现成的肉,我们为什么不吃?”
徐达等人许是都饿坏了,一个接着一个地跑到朱元璋身边,七手八脚地将小牛犊捆翻在地,还不知从哪里找来一把砍柴刀。操刀的是朱元璋,几刀便将小牛犊砍咽了气。剥牛皮的是汤和,汤和似乎天生就有剥皮的手段,顶多也就一顿饭的时间吧,那头小牛犊除了一张皮一根尾巴和一堆骨头外,其余的,全让朱元璋等人用火烤着吞进了肚里。吞得汤和一边捂着鼓鼓的肚皮在山坡上打滚一边不停地大叫着“快活”。
穷人家的孩子,能吃上火烤牛肉,的确是一件很快活的事。但没有快活多久,一个七八岁的放牛娃就啼哭开了:“我们吃了二老爷的牛,二老爷还不把我们打死啊。”
……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