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超编著的《人文主义的辉煌:文艺复兴艺术》将西方艺术从最初的原始时代的岩画、陶塑到现代多姿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了一个系统性的回顾,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流派及艺术大师、艺术作品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全书以人类艺术发展史为脉络,以文艺复兴时期主要艺术流派为线索,将代表着人类精神世界最高成就的艺术作品,以及创作了它们的那些或流芳百世、或默默无闻的创作者们一一娓娓道来,与读者一同从远古走到今天,一同领略了人类文化艺术宝库的丰富和璀璨,一同进行一次艺术的时空之旅,在人类文明所创造的伟大精神世界中畅游。
杨超编著的《人文主义的辉煌:文艺复兴艺术》是“世界艺术鉴赏”丛书之一。
《人文主义的辉煌:文艺复兴艺术》系统回顾了西方艺术自原始时期的岩画、陶塑直至现代社会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发展历程,以人类艺术发展史为脉络,以文艺复兴时期主要艺术流派为线索,将那些代表着人类精神世界最高成就的艺术作品,以及创作了它们的那些或流芳百世、或默默无闻的创作者们一一娓娓道来,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流派及艺术大师、艺术作品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
第一节 西方绘画之父乔托
在意大利中世纪艺术家中,最早表现出对古典艺术的兴趣的是尼古拉·皮萨诺(约1220—1284),他为比萨教堂设计的讲经坛上的浮雕,明显带有古希腊、罗马艺术的痕迹。这些浮雕表现的是圣经中的故事,有《基督降生》《博士来拜》《基督受难》等,人物造型庄重典雅,衣纹有质感并变化丰富。活动在佛罗伦萨的契马布埃(约1240—1302)在绘画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他的作品虽沿袭了拜占庭的风格样式,但人物形象开始具有立体感,空间深远,线条轻快优美,并在画中注入了温馨的世俗情感。现存作品有祭坛画《圣特里尼塔的圣母像》(约1280)。
在文艺复兴发端时期,意大利最有名的两个画派是佛罗伦萨派和西耶纳派。
14世纪的托斯卡纳地区,以佛罗伦萨城为首都建起的佛罗伦萨共和国,是一个强大繁荣的城市联盟国家。这个以人文主义为主导的新型共和国可算得上是“世界上第—个近代国家”。
这个共和制城市联盟国家所具有的自由和批判精神,使它成了意大利最早迈开文艺复兴步伐的地方,取得的艺术成果也最大。乔托可算是佛罗伦萨最早的代表性画家。
乔托·迪·邦多内(约1267—1337),佛罗伦萨人,是14世纪意大利著名的画家、雕刻家兼建筑师,600多年来一直被看做是西方美术史上的“但丁”。米开朗基罗的弟子瓦萨里说:“乔托是第一个奠定了现代绘画传统的天才。”
乔托出生于佛罗伦萨北方穆盖洛流域的小镇韦斯皮尼亚诺,卒于佛罗伦萨。他幼年牧羊,后学画于契马布埃门下,并博采众长,如皮萨罗父子及罗马画家卡瓦利尼的优秀艺术等,到14世纪初就成为意大利著名大师。
乔托的第一位传记作家乔治·瓦萨里这样描述佛罗伦萨著名画家契马布埃发现乔托绘画天才的情形:“12岁的乔托正在为睡在一块扁平岩石上的父亲画素描,契马布埃看到后,为其绘画天赋所感动,因而劝说他父亲让他做自己的学生。”另一说法是,乔托在佛罗伦萨给一木材商当学徒时,经常去契马布埃的画室,后得到契马布埃的赏识而专门学习绘画。还有一种说法,说乔托从小就喜欢画画,少年牧羊时对着羊群写生,用石头在地上画羊,竟也有栩栩如生之态。有一天,契马布埃路过此地,惊异于这个小孩的天赋,就说服了他的父亲,把他收为徒弟带到佛罗伦萨,在他的作坊里学艺(当时艺术家都是在师傅的作坊中完成学业的,这种制度一直持续到文艺复兴末期)。
乔托青年时期的作品是研究者争论最多的。据记载,乔托在作契马布埃门生时,曾随其师在阿西西的圣弗朗西斯科教堂作画,出师后担任了该教堂壁画的大部分制作,因而传统上以此为乔托青年时期的主要作品。但实际上阿西西教堂壁画在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曾延聘各派大师参与制作,人多手杂,风格迥异,如果说是乔托一人所为,确实有些牵强附会。目前意大利学者一般认为上部教堂中表现弗朗西斯科生平的一组28幅壁画主要为青年乔托所作,因为这组壁画代表了意大利13世纪末艺术的最高成就。 《宝座上的圣母子》是乔托绘于1310年的一幅祭坛画,现藏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画中的圣母玛利亚被天使们所环绕,圣母的形体有如雕像那样浑厚沉稳,她端庄地稳坐在哥特式的宝座上,在这里,圣母不再是优雅的“幽灵”,而是有血有肉有实体感的人间妇女。此画的另一特色是画面中的空间线性透视被表现得相当充分。
《哀悼基督》一画系阿雷纳壁画。此画虽是宗教题材,却展示了非常富于生活气息的现实画面。此画取平视角度,前后景人物排列有序,加强了空间深远关系和人物主体塑形的表现,使观者如置真实写照的生活情景之中,而忘却宗教神话的抽象氛围。这幅画较过去绘画有更加广阔丰富的情节内容和新的构思,而且只有借新的表现方法才能充分体现。
从十字架上救下来的耶稣,面容苍白凄然,围绕在他周围的门徒们那种悲切和哀悼,非常醒目地表现在他们的面孔上,由此可见乔托在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方面的坚实功力,也可窥见乔托所追求的表现个人感受和抒情艺术倾向的前身。
乔托的艺术也许受到过如今已失传的古罗马绘画的影响。他摒弃了拜占庭绘画那种使用线条来表现平面装饰趣味的技法,而开始运用柔和的明暗调子来表现立体的空间效果,从而使拜占庭艺术的宗教肃穆气氛跟古希腊、罗马艺术的体量感和力度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独特画风。
乔托是一位热爱人生与自然的画家,他的作品多方面地体现了早期人文主义思想意识。他的作品最大特点是依照生活中的模特儿作画,笔下的人物生气勃勃,不仅有血有肉,并且有丰富的感情。
《逃亡埃及》是乔托突破中世纪木偶式人物造型的一幅杰作。画家以不同的动作表现圣经故事中的这一重要情节——圣母玛利亚生下小耶稣,受到迫害,抱着婴儿耶稣骑毛驴逃往埃及途中的情景。画面中人物面容憔悴、表情苦闷、动态自然,背景的风光有了一定透视空间,这些都是以往的宗教画所没有的。为了加强人物的真实感,乔托采用了明暗调子,使宗教人物真实立体,并呈现一定的个性,比起以前所有教堂千篇一律的程式化人物与平面化构图,是个极大的突破。
乔托的绘画中至少糅合了三种因素:契马布埃绘画中的空间意识和雕塑特征;哥特式美术的特点及古罗马艺术的体量感和力度。以上三种因素为乔托的艺术风格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借鉴。然而,乔托的艺术又不仅仅是以上三种因素的简单叠加,乔托是出神人化地将三种因素融会贯通之后,再加上自己的艺术灵感和对大自然的潜心感悟,在艺术上的大胆革新,努力寻找新的艺术之路,最后才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乔托的“新风格”,正是这种“新风格”使乔托成为众所公认的“西方绘画之父”。
P4-8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通俗的说,艺术就是人的知识、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现。
在西方,“艺术”与“美术”这两个词都来自于古罗马时期的拉丁文“art”,这个词的原义是泛指各种用手工制作的艺术品以及音乐、文学、戏剧等,甚至还包括制衣、栽培、拳术、医术等方面的技巧。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概念才逐渐与“美”重合,在18世纪中期。基于“美”的艺术概念体系才正式形成。今天,英语中的“art”一词仍然具有“艺术”和“美术”的双重涵义,既可以甩来指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等各种艺术门类,也可以专门用来指称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在内的视觉艺术,本书所采用的即是这种狭义的艺术概念。
艺术具有与时代发展和人类精神发展同步运行的特点,表现了创作者审视自然、社会和自身所持的思维观点,表现了自然和社会所透露的主观化情绪。艺术对经济文化,特别是对人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艺术其实就是人类精神、文化的印记。
西方艺术在我国也有着广大的爱好者,但大部分爱好者由于条件所限,往往只停留在对著名作品的欣赏与临摹上,因此本书作者将画家著名作品及一系列相关资料进行了精心编纂,将作品与其创作背景、艺术风格、画家生平等有关资料进行有机的结合,以使本系列丛书既可作为普通读者了解西方绘画艺术、提升自身审美能力的读物,又可作为绘画爱好者临摹学习的辅助教材使用。
本系列丛书将西方艺术从最初的原始时代的岩画、陶塑到现代多姿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了一个系统性的回顾,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对西方各个时期的艺术流派及艺术大师、艺术作品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全书以人类艺术发展史为脉络,以各时期主要艺术流派为线索,将代表着人类精神世界最高成就的艺术作品,以及创作了它们的那些或流芳百世、或默默无闻的创作者们一一娓娓道来,与读者一同从远古走到今天,一同领略了人类文化艺术宝库的丰富和璀璨,一同进行一次艺术的时空之旅,在人类文明所创造的伟大精神世界中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