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妻
张三丰一转身,没看到本应跟在后面的老婆,他没在意,又往前挪了几步,直到靠近收银的柜台才回头。怎么,还是没有!他暗自骂了句三字经,只好停下来等。
周六总是最忙。上午先送女儿游泳。这丫头十二岁,最爱游泳。下了泳池吱溜一下就没影儿了,像个水耗子。你正四处找她,人呢?她突然从另一头哈哈大笑地喊你,边喊还边气你,拉拉拉拉拉。午饭后再送她上中文学校。
中国人嘛,虽说住在纽约,那不也是美籍华人。华人跟别人不同就在这儿,别人到哪儿可以完全算哪儿的人,俄罗斯人到美国是美国人,土耳其人到美国也是美国人。中国人不同,叫美籍华人。美籍是定语,华人是主语。张三丰曾为这事烦恼过,咱也纳税,比俄罗斯、土耳其人还多,怎么就找不着人家那种如鱼得水的感觉?你就是硬撑着要跟别人一样也白费,遇到事情还是不一样。这可是经历撞出来的,生活本身比《天龙八部》的武侠强悍多了,不怕你不服。既然美籍但华人,还是让孩子学点儿中文吧,要不多冤啊。得,等把女儿送进中文学校,剩下几小时是“烧饼”时间。“烧饼”是英文发音,就是购物买东西的意思。
张三丰转身没看到老婆就是在“烧饼”的时候。他和老婆送完孩子上中文学校,接着就去考斯可购物。考斯可是会员制连锁店,价格相对便宜。他们每周六来此购物,一般同出同进,一块儿停车,一块儿商量要买的东西往里走。可今天没有,今天是一前一后隔得挺远,张三丰在前,老婆在后。为啥?甭问,吵架了,昨晚溜溜吵了一夜。张三丰越想越气,什么,才十二岁的女孩儿,居然给她买吊带儿衫!你也真想得出。“是她自己要买的。”老婆争辩着,听上去底气不是很足。“她要买就买,你是干什么吃的!她要月亮你也给她买?这不是把孩子往邪路上领吗?”说着张三丰冲进女儿卧房,把新买的吊带儿衫一件件都收起来。当收到最后一件,突然发现衣服下面藏着一本叫《走》的时尚杂志,上面有个扭捏作态的半裸女郎。这种杂志一般是给二十来岁女性看的。张三丰的脑子一下炸了,他怒吼着问女儿,“谁买的?”“妈咪买的。”女儿战战兢兢地回答。好,好,你个王八蛋,你是活腻了,我看你是活腻了。把自己打扮得俗了吧唧也就算了,还想腐化我女儿,老子跟你拼了。
考斯可门前人群熙攘,张三丰愣在那里发呆,显得有些怪。他宁可站在那儿也不回去找他老婆。爱上哪儿上哪儿,我走得并不快,装什么孙子啊,老子就不找你。平时让着你也就罢了,你偷偷给你弟寄一万美金装修房子,以为我不知道?实打实一万美金没了我能不知道?每次买了衣服、化妆品都先藏在楼下,过些日子再一点点往外拿,好像从没买过似的,一肚子小聪明,骗谁啊?买就买了,关键是瞅瞅你买的这些衣服,穿上跟中年少女一样。都他妈快老更了,非朝二十岁打扮,你不嫌寒碜我还嫌寒碜啊。对对,刷牙永远不把牙膏盖儿盖上,拿起电话就没完没了。好好,这些我都不计较,可孩子教育怎能再任你胡来!咱华人来美国图什么,追求民主?啊呸,我啐你一脸。不就图个子女受教育嘛。可到这儿才知道,想受好教育是那么现成的?你看看马路上的年轻人,几个有人样的,头发染得像小鬼儿;你问问他们,知道地球是圆的是方的,知道美国在地球上还是月亮上吗?吸毒的,喝酒的,未成年怀孕的,要什么有什么。子女教育要是自己不下工夫,谁知道会长成什么样儿,特别是女孩儿。
一想到“女孩”儿这俩字张三丰就绷得紧紧的。他太爱这个宝贝丫头了,她活泼漂亮,就是个性太强,想起一出是一出。看着她从襁褓长成眼前这个十二岁的大丫头,张三丰不知是喜是忧。他甚至想过买把手枪搁家里,如果有人欺负我女儿我就拼了。可他老婆死活不干,“不怕你枪毙别人,就怕你把自己毙了。”好好,既然你明知女儿的事至关重要,怎么还惯她?她要指甲油,买。她要扎耳朵眼儿,扎。还要怎样?这下好了,连吊带儿衫、时尚杂志都出来了,我岂能容你!我早说了,女儿要有个三长两短这个家就毁了。不吓唬你,到时候可别怪我无情无义。你是母亲,女儿的事本该更敏感才对。我一个老爷们儿,有些话我说不方便。我们同事告诉我,吃木瓜对女孩儿的乳房发育好。人家是台山来的老移民,特懂这个。我就买来木瓜让女儿吃,她不吃,非说臭烘烘有股汽油味儿,还问我,“干嘛我得吃这个?”你说让我说什么,怎么说?这些事,你当娘的不管谁管!真是的,还怪我骂你,不休你就算便宜你。
考斯可看上去完全像大仓库,没窗,宽宽的出人口像一张巨大的嘴吞吐着人流。张三丰的老婆低头走进大门,一股脑儿朝洗手间走去。没错,她刚才是跟在张三丰屁股后头。走着走着只觉得下边一热,坏了,这两天正来例假,冲得天昏地暗,一层例假纸根本不够。她本想跟张三丰打个招呼,让他等等自己,因为车里有备用的,她取了好到洗手间换上。可一看前边儿张三丰苦大仇深的样子,算了,别烦他了,还是自己去吧,换好再去找他。等走出了洗手间,她没想到张三丰还会在大门口儿等她,以为他肯定一赌气早进去了,于是一溜小跑绕过收银台,看也不看竟直往大厅里走。P1-4
陈几先生的文字,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是身在北美,心在北京。正像他自已所说的:“我仍记得当年胡同里的泥土湿润得泛着绿苔。”就这样淡淡的一句,足以感动所有的游走在五大洲胡同里的同胞。我们都是这个温暖的星球上的绿苔,都不要忘怀生养我们的那片湿润的泥土。
——孔庆东
陈九。北京人。现居纽约长岛。过着他美国公职人员和华文作家的生活。
先认识陈九的人。那年夏天。他携全家飞越大洋回国省亲,从而得以相识。他与相濡以沫的妻子一道,在美国求学且为着生机奔波劳顿。他们曾经居于逼仄的陋室。却快乐着,直到住进优雅的社区。后来又在美国几度相聚。被陈九陪着看长岛最美的景观。早春的凛冽。却透彻着那海天一色的美利坚阳光。还去了陈九的大学。他兴致盎然地指点着,那曾经几度风雨的宿舍的窗。
这样,先认识了陈九的人,后读陈九的文。于是很多的感慨。一个从寒窗苦读到供职美国的艰辛过程,一个赤手空拳从无到有又要养家糊口的人,他怎么能始终不肯放弃他内心所夹带的那文学的梦?他既要和妻子联手相互鼓舞着挣出纽约长岛的大房子,还要让那一对天真聪慧的小儿女接受美国最顶级的教育,他怎么能,始终不渝地、哪怕见缝插针地,也要将他胸中块垒连带生命中的感悟转化成各式各样的文字呢?
于是,在美国索要他的同时,文学也在索要他。以他的作品的质量和数量,我们甚至可以断定,文学所耗去的他的生命的能量甚至超越了所有的其他,甚至他的职业。而文学,又恰恰是完全不足以维持生计的,尤其一个家庭。所以文学之于陈九,只是精神的发抒,抑或梦想的支撑。和他的物质的生活毫不相干,那只是,陈九他对于自己的一个交待,亦可以说,他对他自己人生的一种需求。
于是陈九,在毫无功利之心的状态下,文学起航。他什么也不为,只要能写作。想每日工作之余陈九坐在电脑前,用键盘和屏幕编织起他的故事,那一定是他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刻。
读陈九的文,尤其陈九的小说。不不,先撇开陈九的小说不说,陈九应该是文学中名副其实的多面手。他不仅小说,而且诗歌,不仅诗歌,又散文、评论。对陈九来说或者唯有这样的海陆空、全天候,才足以拳打脚踢地铸就他文学的天地。
陈九的小说,可谓五花八门。每一部都别开生面,几乎一篇一道风景,一篇一样风格,一篇一种基调,一篇一脉内心的力量。于是陈九的小说不会成为过眼云烟,因为每一部作品都别出心裁,翻出令人不可思议的新意。于是每每读过,过目不忘。即或时过境迁,一时不能将故事拼接起来,但小说中那种灰暗、伤感、明丽、幽默的调子和氛围,也会立刻环绕在你的思绪中。
陈九的小说,即为陈九所经历的美利坚。总之异域的纠纠葛葛,于是有点像翻译小说,被陈九本人翻译的,那些既个性张扬又满含温情甚至某种辛酸的描述,仿佛离我们的生活很远。而陈九的叙述风格,大都很刚健,让人想起海明威,那种硬撑着的硬汉风范。陈九不那么在意叙述的策略,很平实地沿着写实主义的路线。却把这条路打造得既结结实实,又花团锦簇,几近于炉火纯青。
《纽约春迟》却完全不同。一个感人的思乡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生活在美国底层那些华人的艰辛与不幸。他们生活在美国却又不被美国所见容,于是“梦里不知身是客”的凄惶。做水暖工的老鲍几乎是唐人街华人的缩影。在这个几乎不会讲外语的北京人身上,既体现出了生存之不易,又饱含了那浓浓的思乡深情。而这种感情几乎不分高低贵贱地弥漫于每个华人的心中,那深深地又难以捱过的思乡的苦。于是他们千方百计地让生活充满故乡的情调,包括在一起喝酒饮茶,道短说长,包括从遥远祖国带来那棵北京的香椿树苗。小说还表现了华人间的惺惺相惜,尤其遇到危难时的相互帮衬。老鲍最终和他喜欢的妓女一道死于自杀。他们都不愿再维持这种没有尊严可言的生存。于是老鲍永远留在了读者心中。辛酸的小说中包含了诸多艰辛、痛苦、无奈、伤痛、屈辱以及无望却又温馨的元素。 《同居时代》。完全美国的爱情世界。那男男女女,灯红酒绿,酒吧咖啡馆和泛滥的性,以及对责任的恐慌和惧怕。一个中国男人,骑墙于两个年轻的金发碧眼的美国女性之间。看似男人凌驾于女人之上,事实上却是这两个爱他的女人在左右他。他对她们既拳拳深情,又心怀愧疚。因为他更不愿意失去的,是他自由自在的生活。直至得知其中一位生下了他的孩子。于是惧怕,乃至逃跑。最后的结尾却是完全好莱坞式的。孩子和孩子的妈妈最终回到男人身边,而另外的同居女友则崇高地退出了情爱的角逐。于是故事回到了美国人所期望的道德层面上,而牺牲了自己的女人也得到了自我的升华。这或者也是陈九自身的价值观吧。
而《挫指柔》则是一篇几乎另类的小说了。不知道这位做纽约市政府公务员的陈九经过怎样的历练,竟然将美国法律运作的一招一式那么烂熟于心。主人公王彼得(陈九小说中的叙述者大多叫王彼得,同时也是各种故事中的主人公,偶尔会被叫做陈先生,总之无论王彼得还是陈先生都是那个人,那个始终跻身于故事中的典型人物)作为华人律师,和一位有背景的年轻的美国律师在纽约开办了律师事务所。所接案件和一个华裔男孩在中学受辱相关。
无疑《挫指柔》展示了作者另外一面的才华。在一部类乎探案的小说中施展他傲人的智慧。整个故事跌宕起伏,环环相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可谓扣人心弦,惊心动魄。其中所谓的“挫指柔”成为了案件乃至于小说的中心,而其实不过是一种让美国人闻所未闻的中国功夫而已。只是轻轻握过对方的手,便叫那手即刻五指断裂,粉碎性骨折。后来知道,那是一次雪耻,一次不露痕迹的报复。却是很深的功,深到看不到也摸不着,杀人而不见血的,抑或兵不血刃的,恍若空气中飘散的尘埃。
围绕着中国功夫以及外裔学生的被歧视,以及案件的起承转合,就完成了这个既神秘诡谲又扬眉吐气的故事。这让我想起了那位号称美国侦探小说之父的雷蒙德·钱德勒。于是我在此向有此雅好的电影导演推荐陈九的这篇《挫指柔》。很好的题材。很好的背景。发生在纽约。律师事务所。通常与犯罪相关。再加上中国功夫。不是一般的功夫,而是若无其事的却极具杀伤力的挫指柔。于是歧视与报复。正义与邪恶。影片虽属犯罪、悬疑类型,却依旧是剧情的。很柔很文很雅的一种打斗,让意念式的功夫的精髓笼罩或环绕其中……
《挫指柔》的电影电视版权,都是值得一买的。
我最喜欢也是最后读的小说是《老史与海》。整个地立刻就想到了《老人与海》,觉得像极了海明威那个和大海搏斗的故事。但又完全不同,老史(老史叫史蒂文)的故事,哪怕也是和大海相关的。陈九写海可谓手到擒来。毕竟长岛环海,无论在哪儿,总是走不到多久,就一定能看到湛蓝无比的大西洋。而这里的海面大多悠远而苍凉,一派清澈的庄严,就像老史的生命。留学生王彼得为谋生计,开始了和老史一道凌晨进海捕捉龙虾的故事。但通篇其实并没有什么故事,不过是曾参加过朝美战争的老兵和中国留学生之间的别别扭扭又相互依靠。相互间的爱与欣赏是看不出的,就像狂野的海浪。加进去雪莱的诗,像某种精神,弥漫在阳刚男人柔软的内心隐处。没有什么故事却依旧地吸引人并深深感染人。尤其最后老史纵身一跃,永远消失在大海中。而他留下的最后的话是,彼得,不要找我……
陈九在这篇小说中写尽了海。无论大海怎样的千姿百态。读陈九的海就等于是在读陈九的想象力和感悟力,读他驾驭语言的能力,以及,那如海浪一般涌来的叙述力……
当读到陈九的文,再去想陈九,便觉得,他,已经不再单单是那个洒脱的、仗义的、慷慨的,又总是踌躇满志的纽约客了。
陈九的小说,可谓五花八门。每一部都别开生面,几乎一篇一道风景,一篇一样风格,一篇一种基调,一篇一脉内心的力量。于是陈九的小说不会成为过眼云烟,因为每一部作品都别出心裁,翻出令人不可思议的新意。小说中那种灰暗、伤感、明丽、幽默的调子和氛围,也会立刻环绕在你的思绪中。
陈九的小说,即为陈九所经历的美利坚。总之异域的纠纠葛葛,于是有点像翻译小说,被陈九本人翻译的,那些既个性张扬又满含温情甚至某种辛酸的描述,仿佛离我们的生活很远。而陈九的叙述风格,大都很刚健。陈九不那么在意叙述的策略,很平实地沿着写实主义的路线。却把这条路打造得既结结实实,又花团锦簇,几近于炉火纯青。
《纽约有个田翠莲》为陈九的中短篇小说集,主要收录了《偷女戴安娜》、《那时青春太匆匆》、《布雷恩事件》、《纽约有个田翠莲》、《纽约春迟》、《同居时代》等十四部作品,供读者朋友们欣赏。
陈九的小说,可谓五花八门。每一部都别开生面,几乎一篇一道风景,一篇一样风格,一篇一种基调,一篇一脉内心的力量。
《纽约有个田翠莲》收录了陈九的《丢妻》、《老头儿乔伊》、《奈何桥》、《美丽的霍金河》、《同居时代》等。作品内容丰富,构思精巧,文笔精妙,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及可读性,非常值得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