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4000多年的中华文明的演变史。4000多年前,中华大地上出现了星星点点的史前文化,一路走过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到唐宋元明清,也走过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契丹、女真蒙古,走到大一统的清朝。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古人们是如何突破语言、宗教、习俗的隔阂,互相理解,互相学习,最终塑造了中国的呢? “草的世界”与“禾的世界”是指哪里?又有何不同?为什么多个朝代的和亲献贡策略会时不时地失效呢,游牧民族是怎么考虑的?为什么匈奴龙庭不停迁移?鲜卑人创立的北魏为何执意迁都洛阳?安禄山造反是草原各势力博弈的结果?金朝皇帝还会被大臣打板子,谁才是谁的主子?华夏的“任督二脉”是大运河打通的吗? 本书从多个角度观察对中国历史走向影响巨大的华夏文明与草原文明之间数千年的碰撞、互动、融合过程,尤其强调了两种文明如何协调自身,如何呼应对方,如何选择文明的发展方向,如何不断演进,最后融合成璀璨耀眼的中华文明。这是一部宏大的中华历史作品,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来处,从而更好地理解国家、民族和未来。 作者简介 波音,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任国内某知名杂志总编助理、执行主编,常年担任经济专栏主笔。所写经济类、科学类文章发表于国内多家知名媒体。著有《透过钱眼看中国历史》《从此爱上经济学》《阅读宇宙》等丛书。其中《透过钱眼看中国历史》及本书的繁体版均即将在台湾出版。 目录 序 中华文明的视角 第一章 双峰对峙——草的世界与禾的世界 从“满天星斗”到“月明星稀” 商周天下:中国与四方 迷雾中的北境 白登山前后:两个世界的战与和 从马邑之谋到燕然勒石 第二章 胡汉难分——以华夏为主体的混合政权模式 谁来兴复汉室 走向洛阳城 飞旋在亚洲舞台 大唐变成小唐 第三章 北驰南渡——以草原为主体的混合政权模式 契丹人的“新农村建设” 女真人南柯一梦 转进江南:水运即国运 第四章 万里一统——元朝统一政权模式 成吉思汗:重塑草原的游牧人 大元王朝的三大支柱 朱棣:披着大明外衣的“蒙古人” 第五章 天下一家——清朝统一政权模式 朝贡、援朝与白银资本冲击 皇太极:“我是谁?” 草原的最后挽歌 天下的清朝 后记 春草秋禾织天下
序言 透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融合过程,其中最主要的推动 力是草原文明与华夏文明之间的互动。 “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长期以来,我们的教 科书以及史书通常以华夏王朝的更迭为主线,来展现中华 文明的面貌。然而,要想真正了解并理解中华文明的来龙 去脉,仅仅观察华夏的文明进程,仅仅以华夏的视角观察 中华文明,是片面的。 原因在于,史书大多是华夏文人书写的,他们往往站 在华夏的视角看待华夏、看待草原。而草原世界早期没有 发明文字,即便后来有了文字,其文献的生产量也远远不 能与华夏相比。草原和草原族群隐藏在历史的迷雾之中。 而且,史书中展现出来的不同区域的文明面貌,对华 夏来说出自一种自我观察的视角,而对草原来说,出自一 种旁观者的视角。不足为奇,史书中的华夏更多地被描述 为文明的高地,即使华夏被外来势力征服后,史书的书写 者也试图通过对“正统”的重新解释,把成功入主的外来 统治阶层纳入自己构建的文明体系之中。 而从旁观者的视角看,草原往往被描述为蛮荒之地, 游牧民族经常被赋予“野蛮人”和“掠夺者”的形象。游 牧民族对于自身的认识、他们在面对华夏时的策略、他们 对华夏的看法,由于视角的问题,被史书长期忽视、误读 甚至歪曲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俯视中华 文明的全貌,就要跳出“庐山”观察。 本书试图更为全面地反映中华文明漫长的融合历史, 尽量客观地描述中华文明如何从4 000多年前星星点点的史 前文化据点开端,经过漫长的融合过程,逐渐扩大到元明 清时代的规模;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不同生产环境里的人 们在历史长河中如何接触、互动、交流,共同谱写了文明 融合的篇章。 本书所说的“草的世界”(草原文明)是较为广义的概 念,包含了北方蒙古草原及其两侧的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 ,或者粗略地说,是长城之外的区域。本书所说的“禾的 世界”(华夏文明)同样不止包含了狭义的平原农耕。区, 而是指长城之内,以农耕平原为主干,囊括了山川河湖的 区域。 以清朝鼎盛时期的版图看,北方草原带加上东北地区 、西北地区,其面积已经超过了“禾的世界”的面积,如 果前者加上青藏高原,二者之间的差距就更大了。虽然在 人口和物产上,农耕的“禾的世界”一直拥有明显的优势 ,但是草原的优势在于以骑兵为主的强大军事力量,这足 以使草原与华夏成为对等的两大区域文明,忽视任何一方 区域文明的影响力和历史贡献,都无法清晰解释中华文明 的发展脉络。 于是,本书探讨的核心主题是,相隔万里的古人们何 以超越了不同的自然环境的差异,弥合了“草的世界”与 “禾的世界”在政治体制、经济模式、文化传统方面的巨 大隔阂,最终形成了大一统的国家。 要明晰这个主题,就不能只从华夏视角观察,或只从 草原视角观察,而应该是多视角的。 本书并不是要否定华夏的视角,华夏文明数千年来的 辉煌灿烂,已经无须赘言。广阔平原上的农耕经济哺育了 众多人口,这一区域的文明早已公认为全球主要的古代文 明之一。本书也不是完全从草原的角度来重新书写中华历 史,因为从任何单一区域文明的角度来解读古代中国,都 只是对作为整体的中华文明的管中窥豹、盲人摸象。本书 尝试以更为广阔的视野,从多个视角来观察华夏与草原的 历史演进,探查不同区域文明的历史细节,展现各区域文 明之间生动的融合过程,特别是对中国历史走向影响巨大 的草原文明与华夏文明之间长达数千年的碰撞、互动、融 合过程。 本书大体上以4 000多年来的中华文明的演变为主线 ,从“满天星斗”的史前文化时代一路走过商周秦汉、三 国两晋、唐宋元明清,也一路走过匈奴鲜卑、柔然突厥、 回鹘契丹、女真蒙古,走到大一统的清朝,及受到全球化 强烈冲击的清末民初时期。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偏向草原文 明的视角,主要强调了不同文明如何协调自身,如何呼应 对方,如何选择文明的发展方向。 在写作过程中,笔者有着超越自己学识水平的贪天之 念,意欲对中华文明融合过程进行一次整体上的简要梳理 ,不仅从各种区域文明的视角出发,还从多学科的视角出 发,因此必然错误多多。希望读者能够原谅笔者的学识短 浅,理解笔者所强调的多视角解析文明融合的殷殷之意图 。 本书文字上力求通俗有趣,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深 入浅出地讲解中华历史与中华文明,既有丰富的故事性, 也有一定的思想性。希望本书对于读者了解中华文明的来 龙去脉能够有所帮助。 感谢在此书从酝酿到出版的过程中提供帮助的所有人 ,特别感谢中信出版社,感谢我的家人,感谢创造了辉煌 中华文明的祖先们。 波音 于汗八里/北京
导语 本书属于历史类图书。中华文明圈如何从4000年前的星星点点开端,经过漫长的融合过程,逐渐扩大到今天的规模?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不同地区在历史长河中如何互动,最终融合为今日中国的疆土?与长期以来的中原文化正统史观有所不同,本书尝试着从更广阔的视野,以不同区域的视角,来观察文明之间的融合,特别是对中国历史走向影响巨大的草原文明(草)与中原文明(禾)之间长达数千年的碰撞、互动、融合过程,不仅有中原的视角,也有草原的视角、高原的视角,等等,从而更为全面地俯瞰中国历史与中华文明。 后记 2016年7月17日,午后的阳光中,伴着蛙鸣和蜓飞, 我走入了内蒙古正蓝旗元上都遗址。 我知道,许多学者都有从几百千米之外的元大都(北京 )前往元上都遗址的经历,甚至有学者执意徒步走完这段从 华夏至草原的旅程。 亲历实地所获得的感知,是阅读多少本书都无法替代 的。当我开始7月的这次漠南草原之旅时,本书的写作已经 启动。所以我对这次珍贵的旅程非常期待,希望能够给自 己带来更多的文明启示。 元上都的恢弘气势令人震撼,眺望目光所及的山头, 上面似乎有类似敖包的建筑,但实际上,那是当年元上都 的烽火台残迹。元上都作为都城,至少包含了三道城墙, 从内到外依次是宫城、皇城、外城,再向外还有关厢。时 至今日,考古学家依然可以从遗址中识别出城墙、城门、 道路、护城河、防洪渠、宫殿、寺庙、店铺、民居、仓库 等建筑基座。从结构上看,元上都与元大都非常相似。据 说元大都和元上都就连城池的中轴线都是重合的,两都相 距几十万米,两条中轴线仅有几百米的误差,古人利用简 陋的仪器创造了大地测量上的一个奇迹。 这并不奇怪,两座都城的设计者都是刘秉忠、郭守敬 等人,忽必烈的身边人才济济,英雄不问出处。元上都是 东亚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相结合的典范,显示了草的世 界与禾的世界的深度交融。 站在今天的元上都遗址内,游客依然能够感受到这座 城市曾经的辉煌。外城、内城和皇城的残留城垣,向人们 讲述了一座草原上的帝都的繁华旧梦,世界各国的使臣、 商人,以及如马可波罗一样的来自远方的旅行家们,都曾 经在元上都的街道走过。在那个时代,元上都和元大都是 当时欧亚大陆上的梦幻都市,当之无愧的全世界之中心。 这样的古代文明高度,是如何从茹毛饮血的远古一点 点积累起来的? 回到中华文明的原点,我们看到4 000多年前满天星 斗的文化,散落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上。从考古学证据看, 平原、草原、高原、森林、绿洲都有人类活动的身影,也 都留下了或多或少的文化遗迹。当满天星斗转向月明星稀 ,二里头文化以及之后的商周文化辐射到了广阔的区域, 一些专家甚至认为,二里头文化就是“最早的中国”。 但是,我们要警惕考古和文献带来的“偏差”。在某 些区域没有发现大型的考古遗迹或重要遗物,并不代表那 里当年没有繁荣的文明。古代人不能在缺乏石头的原野上 建造起石头城池,比如黄土高原的早期文化就无法建造出 埃及金字塔;也不能在缺少铜矿的地区发展出青铜文明, 比如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可能无法制作青铜器,因为缺乏 铜矿。 商周时期华夏文字形成并发展,记载目益增多,而周 边却处于无文字的时代。于是,后世的我们可以获得大量 关于商周文明的史料,却在面对周边文明的时候,两眼一 抹黑。 没有文字记载,就没有繁荣的文明吗?未必。至少我们 知道,商周早期的青铜技术肯定是从外面输入的,西亚先 进的青铜技术很可能通过西域河西走廊或者通过“草原之 路”传到中原地区。既然“无青铜,不商朝”,那么比商 朝掌握青铜技术更早的西域文明或者草原文明,也必然是 不逊色于中原的,只要我们不对它们吹毛求疵。 如果二里头是最早的中国,那么拥有先进的青铜技术 ,以及可能还有马车技术的草原文明是什么?如果它们不是 最早的中国,它们又是什么? 即使在所谓最早的中国的时候,各个区域文明也都是 各擅胜场的,都是相互交流的,它们都属于最早的中国。 草的世界与禾的世界同样精彩,这就是中华文明原点位置 的文明图景。 汉朝与匈奴的白登山之战,揭开了一场延续两千年的 史诗般的文明大片,草原文明与华夏文明作为对等的两方 ,平起平坐,时战时和。两千年间,草原文明和华夏文明 都因为对方的存在而不断调整自己,协同演进。 在这场大片的第一个千年中,经常上演的剧情是,草 原上的某个或某几个族群入主华夏,在成为华夏的一方势 力、携带了华夏基因的同时,却丢失了自己体内的草原文 明基因,比如融入华夏的南匈奴。草原族群如同溪流一般 ,一股股地流入中原,搅乱华夏文明“池塘”的同时,却 把广阔的草原让给了其他草原族群。 以上就是关于中华文明数千年融合史的一些总结性浅 见,从草是草、禾是禾,到禾中有草、草中有禾,再织就 天下一色的锦绣河山。那么,这种趋势是必然的还是偶然 的?中华文明的大一统是一个必然结果吗? 《三国演义》写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 分”,这是对历史的偶然性的一种描述,这种观点认为大 一统只是一种偶然。古希腊名言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 一条河流”,又暗示了一种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 如果我们把中国历史切到忽必烈征服南宋后的时间节 点,那时大航海时代还没有开启,美洲农作物、白银以及 欧洲的火器还没有传输到东亚,元朝已经建立起了有效的 统一政权模式,所以有学者认为,第一次全球化时代应该 是蒙古帝国以及元朝的时代。而在这个统一政权模式之前 精彩页 从“满天星斗”到“月明星稀” 在那久远的上古时代,大陆是广阔的,人烟是稀少的。最早涌现的那批人类文明,就像是宇宙中的繁星一般,散落在凡问广袤的大陆上,彼此相距遥远,交通不便。 当时的人类以狩猎和采集为生,每个族群的人不多。即使到了距今l万年前左右,也就是农业出现之后,在很漫长的一段时间里,人类仍然耕种、狩猎和采集并重,因为早期的农作物产量很低,整个族群靠单一的生产方式是无法存活的。 随着人口数量缓慢增加,大陆上终于出现了一些光彩夺目的早期文化。如果我们穿越回四五千年前的中华大地,会遇到许多繁荣而有趣的文明。 比如在今东北地区南部的辽河流域,有小河沿文化,它可能是承袭了更古老且神秘的红山文化。后人在红山文化遗址发现了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还出土了各种精美玉器,其中的玉猪龙被很多人看作中华文明最早的龙的形象。 再比如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区域的龙山文化,那里的古人可以制造出轻薄而坚硬的黑陶。更有位于黄河北部山西临汾盆地的陶寺文化,那里拥有规模巨大的城市,人口密集,汇聚了周围各种文化的精华,人们甚至猜测陶寺遗址可能是传说中的“尧都”。 把目光转向南方,辉煌的良渚文化一定会令你惊叹。良渚文化分布在长江下游至钱塘江流域,其中位于太湖流域、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有着水利系统、宫殿、祭坛以及鲜明的城乡体系。在良渚古城中,市民住在类似城墙的环形区域之上,贵族则居住在人工堆砌的土台上,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则居住在古城之外的多个村落中,形成了鲜明的城乡分割。在良渚古城中发现的玉管、玉珠、玉料以及一些制玉工具证实,良渚古城内的居民已经不是农民,而是手工业者。手工业者制作的玉器、漆器、精致的陶器、象牙器以及丝绸集中出土于高阶层人物的墓葬中。良渚遗址的大型墓葬群及里面的精美玉器、土筑高台和祭坛令人叹为观止。 考古学家把这个时期的中华文明状况称为“满天星斗”。 在那个时代,各种绚烂的文化星罗棋布地分布在中华大地,它们之间已经不像是1万多年前地球冰期刚刚结束时那样老死不相往来,而是互相之间有了交流。人们会彼此交换陶器、青铜器、玉器等珍贵物品,把自己的文化传输到遥远的地方。 似乎假以时日,各个地区文化再继续各自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它们也许真的会逐渐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的中华古文明? 接下来竞风云突变,打碎了人们的美好幻想。 在距今4 000—3 500年,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中华大地上的许多古文化突然间消失了。 先让我们顺着长江逆流而上考察一下当时的古文化消失事件。 P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