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仕途的玄机(透视两汉酷吏的官场沉浮)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赵炜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仕途的玄机》是迄今为止我国第一部解读酷吏这一特殊群体的历史作品。

两汉酷吏以晁错、郅都、张汤为代表,虽然为政才能和个人品德都值得称道,最终却大都难逃身败名裂的集体悲剧。封建时代仕途的艰难、臣子的无奈,在两汉酷吏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正因为如此,两汉酷吏的官场沉浮也便成为研究仕途玄机的绝好范本。作者赵炜即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习俗、人性诸方面入手,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两汉四百年间的社会生态,还原了二十四位两汉酷吏在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中的仕途人生,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今天人们的现实生活提供了镜鉴。

内容推荐

《仕途的玄机》依据《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可靠史料,以晁错、郅都、张汤等二十四位两汉时代的酷吏为纲,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习俗、人性诸方面入手,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两汉四百年间的社会环境,揭示两汉酷吏的仕途成败之因。

《仕途的玄机》由赵炜编著。

目录

序 生命演绎的历史与智慧撰写的历史

第一章 书生治国悲剧——帝师晁错/1

第二章 二元权力困局——郅都折翼/28

第三章 官场丛林生态—一景、武三卿/50

第四章 至尊者的罪身——张汤之殇/66

第五章 皇权浇灌的恶——义纵、王温舒/121

第六章 零和同僚关系——杨仆、咸宣/136

第七章 绝望催生疯狂——杜周执法/153

第八章 恃功而骄之祸——昭、宣二田/162

第九章 致命的自负——帝国守令/174

第十章 忠君抗命之际——建武三杰/193

第十一章 以难测之智临民——周纡、黄昌/216

第十二章 昏君的牺牲品——半兽三吏/226

附录一 两汉酷吏大事编年/249

附录二 君子不器——两汉酷吏的悲剧根源/268

后记

试读章节

每当晁错停下笔墨凝神聆听,他就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一种师道尊严的震撼和如负千钧的责任。

眼前这位耄耋老者是故秦博士、当今天下唯一精通《尚书》的学者伏生,他现在已是九十余岁的高龄;晁错此行的使命,是要详细记录伏生的讲述,以继承这一儒家经典并将其敬献远在京师长安的文帝。

本朝 立国以来,一改秦始皇焚书以愚百姓的暴政,广开献书之路大收篇籍,各地儒生又能够修习经书讲求礼仪。高帝刘邦的时代,天下尚未完全平定,还不能全面顾及文化事业的发展;惠帝、高后的时代,即使公卿百官大都是武夫,仍然在惠帝四年(前191)三月废除了私藏书籍处以族诛的秦朝暴政 挟书律 。

文帝刘恒即位后,分别在二年(前178)十一月、十五年(前165)九月两次下诏要求各级官吏向朝廷举荐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的人才。天子偏爱的学问乃是黄老之学与刑名法术,晁错最初正是与洛阳宋孟和刘带(《史记》作刘礼)一道跟随自己的老师 三川郡轵县(今河南济源市轵城镇) 的张恢先生精研申不害、商鞅的学问,再后来以文学做到奉常掌故一职。

比起前代君主,文帝更加重视搜求天下典籍、任用文学之士,为此专门颁布了诏令,征请天下知名的学者赴京师长安传授各自所学。得知伏生年迈无法应征,文帝又特意再下诏令责成九卿之一的奉常派遣专人赶赴济南笔受伏生的学问。

伏生的年纪已经大到言语不清,讲解时只好请他的女儿逐字逐句口头做出翻译,来自颍川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州)的晁错又不熟习齐地方言,辗转传录之下总有十分之二三的内容不能完全理解。晁错一定为自己获得文帝的信任来承担这一职责而激动,也一定为自己无法完全达成使命而感到遗憾。

历史安排这对服膺法家思想的君臣合力继承一部儒家经典实在叫人深思,但文帝与晁错无论如何不会意识到,这次济南受学竟也隐隐约约预示着儒家文化占据帝国统治地位的时代即将来临。

晁错既然为文帝的圣明所激励,作为臣子就一定要全力匡助帝国的事业。从济南返回长安之后,晁错连续上书文帝,提出他对于国政的迫切建议。他在《言太子宜知术数疏》中指出,时为太子的景帝应将治学重点放在掌握驾驭臣下的权谋手段之上;在《言兵事疏》中,详尽分析了敌我优劣形势后指出帝国对抗匈奴的侵略在军事上应着重于得地形、卒服习、器用利等三个方面;更能体现晁错卓绝战略眼光的,则是他在《守边劝农疏》、《募民实塞疏》中建议朝廷以优厚的待遇招募罪人、刑徒以及志愿者迁徙至边境荒凉之地筑城定居,从根本上充实边疆的防御力量。 针对文帝十五年九月颁布的《策贤良文学诏》晁错更是写出了《举贤良对策》,对三皇五帝以来的君主在选拔任用人才方面的得失做出了精辟阐释。

晁错思想中体现出的明察秋毫的洞察力是令人惊讶的,对社会的细致观察,是他能够敏锐地抓住帝国政务之要并做出影响帝国走向的政策的基础,这一点在他于文帝十二年(前168)所上的《论贵粟疏》中尽显无遗。

帝国自建立以来国库积蓄一直不够丰裕,晁错认为这是因为“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忧患意识令他敏锐地从中觉察到了日益明显的贵商贱农的危险倾向。他对农夫和商人全面考察后做出具有说服力的论证:一个五口农家平均拥有百亩田地,一岁的收获不过百石粮食,负担一是向官府缴税,二还要有两人为官府服徭役,此外将养活后代、送往迎来、吊死问疾等一切花销计入其中,百石粮食还怕不够用。官府之租税绝无减免拖延的可能,一旦遇上水旱灾荒,就要把积蓄的粮食半价卖出,甚至借上高利贷。商人不事生产却能够囤积居奇,贱买贵卖,富贵过于农民,于是天下之人不愿务农而慕经商。晁错指出,“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因此,“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建议用粟衡量帝国的赏罚,以激发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具体的措施是,诏令天下可以向朝廷缴纳粟来获得爵位或者赎罪。按照晁错的策略,富人想要获得爵位,罪犯想要免罪,必须缴纳给朝廷足够的粮食,这就必须向农民购买,如此一来则可以抬高粮价归利于农民;朝廷付出的不过是委任状,却能从富人那里收取大量的粮食,一可充足国用,二可减免农民赋税。

文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十二年之后的景帝二年(前155),天子又下令将天下田租减半。 至此,本朝标志性的三十税一的农业政策得以确立。

然而,文帝暧昧不明的态度,却让晁错困惑不解。晁错的每一次上书,文帝都大加赞叹甚至特意下诏以书面的形式表示感谢,极尽褒奖,却少见采纳。更加让晁错困惑不解的是,文帝虽然不完全采纳他的建议,却不断提升他的官职,先是太子舍人然后是门大夫,升任博士后又拜为太子家令,再然后由公卿举荐为贤良,最后又因《举贤良对策》一文辞高意远而获任中大夫。

读书人的两重品质,一是以苍生社稷为己任的使命感,二是恪守士为知己者死的坚定信念,晁错不可避免地被这两样品质驱策前行而又备受煎熬。他已经看清帝国最关键的政略不外乎三条,第一整军经武以备匈奴、第二守边备塞劝农力本、第三削弱诸侯以巩固中央,其中又以削弱诸侯为重中之重。在这漫长的苦苦等候中晁错并未荒废,他逐渐将自己的思考分门别类写成施政方针三十篇,希望有朝一日可以获得文帝的采用。

然而,晁错最终等到的结果却是,后七年(前157)六月己亥,文帝驾崩于长安未央宫。

P1-3

序言

生命演绎的历史与智慧撰写的历史

人类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无论是“大历史”还是“小历史”,都是由一个个鲜活生命个体共同演绎的,亦是由一位位书者用智慧记录和撰写的,代代相传,连绵不绝。生命演绎的历史是真实的存在,智慧撰写的历史则是存在的描述,二者在共时与历时演变中虽然相互影响,也不乏分野与差异乃至互相脱离,从而共同构建人类社会的存在与描述史。

两汉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的重要历史阶段,在帝王将相和平民百姓之间,活跃着一群特殊的人 酷吏,无论是野蛮还是文明,他们的存在及其活动本身不仅是历史的真实存在,亦是当时推动历史演变的重要力量。

赵炜先生撰写的著作《仕途的玄机 透视两汉酷吏的官场沉浮》,试图从“撰写”的角度对两汉时期的“酷吏”官场进行一个全景式的描述、解读与评论,希望该书不仅能够增添两汉历史“撰写史”的新纪录与新文献,还能够为中华民族的当代发展和未来进步提供可资借鉴的“增长知识”。

生命演绎的历史与智慧撰写的历史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甚至相互脱离情景,这是正常的也是允许的,关键在于这种差异与脱离不能有悖于人类认知常识、历史演变规律、道德与伦理底线、社会规范与科学方法。

赵炜先生以相关史料和文献为基础,对两汉历史中真实存在的一个个典型“酷吏”的生存环境、行为方式与社会影响进行描述与评论,善恶美丑一一展现,字里行间显露出作者的思考与判断。这给读者和社会大众提供了一个重温和反思历史的视角和逻辑,也给社会传递一种价值和伦理取向。希望该书能够为中华文明进步贡献添砖加瓦之效。

两汉时期的社会变迁、经济发展与政治演变,不仅是中华民族从先秦到秦演变的后续历史结果,还是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中华文明演化的重要原初影响动力之一。“酷吏”作为两汉时期官僚体系中的重要群体,是与“非酷吏”相比较而存在的,是当时政治权力结构、经济利益结构和社会伦理结构演变的产物,也是社会在文明与野蛮、仁爱与狡诈、正义与邪恶、善良与丑陋之间价值取向矛盾运动与演变的体现。

正如作者所言,“两汉酷吏几乎完全是一群性格、出身有缺陷的人,如果偏激和出身微寒也算一种缺陷的话”,“酷吏”作为中国社会历史演变中出现的特殊权力与利益群体,整体而言,其行为方式与价值取向与中华民族的传统主流价值取向和伦理标准是相悖的。希望该书出版能够为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弘扬社会正气提供镜鉴。

赵炜先生是我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指导的第一届国际政治经济学方向的硕士生,他本科在重庆大学修读国际金融,硕士论文研究主题为东北亚地区的安全与均势问题,是我指导的已经毕业的五届硕士生中第一个写书和出版作品的弟子。他硕士研究生毕业已经四年多,经历了社会的磨练,仍然愿意继续读书、思考和写作,作为老师我感到非常高兴和无比欣慰,希望他能够继续前行。

受作者知识和能力的限制,本书一定存在一些不足和不当之处,敬请学界同仁给予批评指正和关心爱护。因为主要从事经济学和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我虽然喜爱阅读历史文献和作品,但始终是历史研究领域的外行。作者邀我为本书作序,便写了这些文字,但仍然倍感诚惶诚恐,亦恭请学界同仁批评指正。

是为序。

2011年1月5日清晨

于北京海淀区世纪城寓所

后记

2009年下半年,我为之奋斗四年的理想冰消瓦解。春节前夕我把一切做了个了断,转过年来春暖花开,大量闲暇时光足够思考,百无聊赖的日子在买书、读书中流逝。

某个周末的晚上,几位朋友天南海北地乱侃,聊到酷吏时发生了观点上的争执,一时兴起把正史中所有酷吏统计了一遍,想回头给这帮人补补课,就在统计完毕的那一刻,原有想法已无影无踪,脑海中却分明有一道闪电骤然照亮,我突然明白了自己的过去。

酷吏是一类独特的封建官僚,为政严苛惨酷、果于杀戮,在波诡云谲的政治风潮中充当皇权鹰犬,兴起大案,领一时之风骚。酷吏自《史记》始至《金史》终,千年而下,代不乏人,又以两汉、武周最为知名。武则天代唐兴周,借助于周兴、来俊臣等酷吏巩固统治,这一时期的酷吏少有道德人品可观。两汉酷吏则不然,或文章、或廉洁、或刚直、或刑狱、或立法、或领军、或行政、或爱情,皆粲然可观,也尚未堕落到依靠剥皮抽筋来办案的地步,揆诸数千年封建王朝历史,他们不比任何所谓能臣逊色。

吸引我思考的问题也就在此出现,既然两汉酷吏具备超级优秀的职业素质、完美的个人操守,而且所有任务均可以说直接受命于天子,为何最后却相对普遍地身败名裂、不得善果?

个种原因,绝非简单的“酷”字所能一言以蔽之。

汉朝意识形态或者说社会价值观与帝国法律之间存在抵触,前者提倡仁义教化后者强调违法必究,皇权要求酷吏严格执法维护帝国统治,酷吏严格执法却践踏了社会价值观,然而社会价值观的力量事实上凌驾于皇权之上,皇权往往在压力之下最终抛弃酷吏,酷吏则被皇权利用了两次,首先是统治的工具,最后是礼教的祭品。

如果把汉王朝置换成机关企业,酷吏置换成某些职员,意识形态置换成为人的基本原则,上述逻辑似也依然成立。书写的迫切冲动就来源于此,因为我曾经就是那样的人,我身边也有不少那样的人。

我试图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习俗、人性诸方面人手,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两汉四百年间的社会生态,还原二十四位特殊封建官僚在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中的仕途人生,但并不想局限于故事大王的水准。

时下的写史风潮,或者倾向借助动物性格解读历史,比如将某个民族、某个豪杰的事功,归因于具备狼性。但是,一切比喻在本质上都是不恰当的,兽性也不应当成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或者倾向挖掘英、豪、佞、巧等重要人物参与乃至左右历史进程的细节,教科书式的宏大叙事着眼于整个人类文明进程,搭建出历史的骨骼,此类讲述则在年、月、日、时的范围内就事论事,历史血肉因之丰满,但不免偏重政治手腕与权谋。

历史需要全方位和多角度地审视,只有从文本释读、意识形态、典章制度、个体因素等诸多方面综合考量,方可构建出相对真实的历史时空,某种程度上成为生活其中的人,从而也才谈得上理解历史。

三个月之后,有了这部书稿。

我尽量还原权谋诡谲的封建官场生态,弱肉强食的官僚政治悲剧,但着意处在修身与明理。从这个角度讲,悲剧故事得出了积极结论。安身立命的根本在于坚持为人的基本原则,即诚实守信、正直善良、勤勉奋发,任何隋况下为了任何目的都不可逾越,毕竟理大于人,任何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如果这部讲述封建官僚政治的小书,能对现代不同工作环境中的人提供借鉴,我不胜荣幸。

需要指出,本书不是什么纯粹原创性的作品,熟悉这段历史的读者会发现书中提及的人、事、制度以及评论似曾相识。但就我所知√还没人把与酷吏相关的资料,以本书的叙述模式组合起来。而我坚信。,不以本书的模式叙述,就无法最大限度还原那二十四位特殊人物。这是本书价值所在,也是我自以为值得骄傲的地方。我希望完整呈现自己的读书过程,也愿意与读者交流心得体会。

敏感的读者会发现,正文间或有《万历十五年》的影子。黄仁宇先生用英文写就原书,后再译成中文。翻译文体不是最纯粹的汉语,行文中偶尔邯郸学步只为表达对黄先生的敬意,绝非完全认可该文体。最纯粹的汉语保留在文言文、旧白话小说中,那是祖先使用的文字,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义务学习掌握,尽量不使她受到污染。

最后照例是致谢。

不准备在这里感谢父母,对父母的爱应该是任何一个人的本能,融人血液,不需要别人提醒,更不需要自己提醒。

家师保建云教授学问人品一直是我心中楷模,忝列门墙我已十分荣幸,今次又蒙在科研教学百忙之余缀文赐序,更叫我感激。书中涉及大量秦汉法制史内容,感谢我的战友谢际宁先生,愿意以其法律学者的专业与我多次讨论。本书写作阶段,我的挚友于超先生反复表示愿予印行,感谢他给我自信,由于特殊原因最终没能交由他出版,我深表歉意。感谢重庆出版社诸位编辑的辛勤工作,使得本书顺利面世。

感谢所有支持帮助我的热心人。

赵炜

2011年1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2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