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果人来了》精选桂文亚女士90年代中期以来发表的散文作品,篇目大部分来自于作家90年代中期以来民生报版的散文合集《长着翅膀游英国》、《思想猫游英国》、《美丽眼睛看世界》、《哈玛!哈玛!伊斯坦堡》、《来和小羊羔照个相》、《马丘比丘组曲》、《再来一碗青稞酒》。在此基础上增添了作家近期写出的未发表过的散文作品11篇,增加了这本书的新颖性和独特性。在整体风格上,主要选取写作风格活泼俏皮,童趣盎然,兼具抒情性和趣味性的作品。本书可反映出桂文亚女士多年来儿童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选取篇目本身涉及了丰富的天文地理、历史文化等知识,代表了作者长期以来散文写作的特点。
《糖果人来了》从自个小、时候的影子。到牛津大学的亨利八世,从精灵古怪的朋友们,到天南海北的佳肴美食,桂文亚阿姨一一为你道来。更不用说那些赏不尽看不够的美景了。她讲起故事来娓娓动听又调皮有趣。可真是能让你听得出神哦!
糖果人来了
从威尼斯旅行回来,行囊中多了~盒玻璃糖。没错,是用玻璃做成的糖果。这些闪烁着五彩光芒、晶莹欲滴的玻璃糖,如梦似幻搁在纯白的大瓷盘里,常让拜访的小朋友眼睛发亮,直吞三秒钟口水才发现其中奥妙。
借我玩,借我玩!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的。
小心点,小心点!每回我也不忘千叮咛万叮咛。
终于,果然,不幸!我那一碟子珍贵的玻璃糖,被一个大人(竟然不是小孩)在爱不释手之余“释手”摔在地上了。糖!糖!糖啊!我顿时哀嚎起来,其声之悲,天地可表,肇事者当场吓傻了眼。那些美丽、精巧、可爱的玻璃糖,有粉碎的、断裂的,缺头去尾者不在少数,痛惜之余,我只能学林黛玉“葬花(糖)”了。
我从小就喜爱甜食,对糖果尤其爱好,我那不可救药的恋糖情,结,追根究底,都是外婆开的头。
爸爸和妈妈离异以后,我和妹妹便随着爸爸和新妈妈搬到乡下去住,外婆与妈妈相依为命。爱孙心切的外婆,几乎每隔一个星期的周末,便从城里提着大盒、小盒的食品来探望我们。不用说,那是我和妹妹最期待的时刻了。“掬水轩”的水果糖:“伍中行”‘的白芝麻、黑芝麻糖;“义美”和“森永”的牛奶糖;“明珍”的杏仁太妃、薄荷太妃;还有白雪公主泡泡糖……啊!一包包、一袋袋,各式各样甜滋滋、亮丽无比的糖果,哪里是学校附近小卖铺里,一毛钱两粒的圆球糖和一毛钱一粒的白脱糖可以比得上的呀!
外婆看着我和妹妹又叫又跳的表情,也跟着眉开眼笑了。
新妈妈不好说什么,爸爸可板起了老虎脸:“糖果最坏牙齿,蛀牙影响健康,不准多吃!”
什么什么嘛!我们嘟着嘴不依。
“对,对,对!吃糖最坏牙,尤其是麦芽糖,简直可以把人的假牙粘下来。”外婆用竹筷子绕起澄黄澄黄、夕阳一般透明的麦芽糖丝,笑眯眯地说,“今天嘛,就吃这么一次。这是泰顺街王老吉凉茶铺自制的麦芽糖,一大罐五元钱,货真价实,来,来,来,吉辉你先尝。”
吉辉是爸爸的名字,爸爸是读书人,最敬老尊贤了,外婆的话他不敢不听,只好勉为其难拿起麦芽糖棒棒。
爸爸吃糖的模样太可笑了。一舔一舔的简直像狗王保安(“保安”是我小时候家里养的一只狗),爸爸脾气很急,舔了几下就不耐烦,干脆一口就把糖棒棒塞进嘴里,胡搅蛮缠一通。可是他哪里知道麦芽糖是牙齿的万能胶,啊呜,啊呜,爸爸皱起眉头使劲地和嘴里的麦芽糖决斗。
我和妹妹最乐了,每人各得一团既香且稠的麦芽糖,分量足足比爸爸多两倍呢!
到了晚上,外婆和我们同睡一床,开始说悄十肖话了:“阿囡、阿妹,这些吃的穿的玩的,全都是你们妈妈让我带来的。妈妈很惦记你们,她希望你们乖乖听话,用功读书,赶快长大。长大以后,就可以自己到城里和妈妈见面了。”
说着说着,外婆又从布包包里窸窸窣窣掏出一块东西来:“差点儿忘了,这是妈妈的朋友从香港带回来的巧克力,她舍不得吃,要我分给你们姊妹俩。”
哇!这是好大好大的一块糖,撕开外层花花绿绿的包装纸,里头还有一层银锡纸,打开一瞧,那一大块巧克力就像豆腐板似的分成一格一格小方块,可以掰开来吃。巧克力果然是“糖果王”,尤其配上了果仁、葡萄干,更是甜而不腻,吃了还想再吃。在外婆满心疼爱的注视下,我和妹妹坐在床上,吃了个满嘴胡须。
八成是外婆常给我们送糖果,爸爸在潜移默化之下,也养成了买糖的习惯!无论上哪儿,回家总不忘带上一纸袋的太妃糖、牛轧糖、水果软糖什么的。而一些甜品如芝麻汤团、豆沙包、豆沙粽、八宝饭和酒酿打蛋,也成为我们的家常点心了。
小学三、四年级,我迷上糖果纸。为了收集糖果纸,我写信给在香港出差的爸爸,请他代为搜罗“与众不同”的糖果纸寄回家,好让我向同学献宝,交换更多的糖果纸。为了糖果纸,我除了拼命吃糖,还蹲过垃圾堆“淘金”。
如今,半世纪过去了,外婆、爸爸、新妈妈皆已离开人世,我的亲妈也年近八十了。前不久,旅居国外的她还在电话里说:“你弟弟下月初回台北,托他给你带了两盒巧克力。我已经很少吃糖,牙齿咬不动哕!”
“那就用吮的嘛,糖多好吃呀!”我说。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