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运气和实力
“1977年中国刚开放高考,教育逐渐普及,我只是很幸运跟上那个时间点,不觉得自己是神童。”
——张亚勤2008年7月28日接受台湾媒体采访
背景分析
讲述这番话的是个中国人,叫张亚勤,现在的身份是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
他3岁识字,5岁上学,是1978年中国恢复高考时,第一批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当时年仅12岁。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刚刚恢复高考,一股神童热让人们对一些有着天赋异禀的少年儿童的兴致高涨,张是其中一位,幼年就有天赋,连连跳级。1978年,年仅12岁的张亚勤以数学满分的成绩考进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而他自己却谦逊说有运气的成分,因为考试的那道数学附加题他之前做过类似的。然而,我们不能因为这样一件事而真的就认为张亚勤一路走来都是运气所致,因为当年跟张亚勤同属“神童”的,可谓比比皆是,但现在大多数人罕有耳闻。
都说失败的人喜欢找借口,而张亚勤作为一个成功人士,这些话只是表现他的谦虚。如果只是因为运气,那么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那么多为了成功而努力拼搏的人了,一个个都坐在家里等着运气降临算了。和当年的第一神童宁铂相比,两人相差无几的开局,但是时至今日却是迥然不同的两种景象,我们不得不仔细审视张亚勤,实力和谦逊的态度才是其成功的关键。
行动指南
只有具备了过人的实力,才能抓住机会,也就是所说的“运气”。
星期二 学习自己喜欢的
“至于学习秘诀,我在读书时集中精神,总结一些问题,另外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全心投入。”
——张亚勤2008年7月28日接受台湾媒体采访
背景分析
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学习可以加快人的成熟。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兴趣是学习的第一老师”,张亚勤所说的自己的学习秘诀,其实很符合这句话的道理。集中精神,选择自己喜欢的,并全心投入,这样能够显著提高学习效率。对问题的不断归纳和总结,更能促进之后的学习。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个人如果不能全身心地投人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中去,而只是企盼好运从天而降,那么,在他年老回首往事的时候,他就会为今生的碌碌无为而悔恨。一个人无论身居何处,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首先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求得不断的进步。这不仅是工作的准则,也是人生的准则。那些在人生中取得过成就的人,一定在某一特定领域全身心投入过。职场不相信悔恨和泪水,只相信投人!
方向对于一个新人职场的人是很重要的,就好比行船,如果没有罗盘的指示,就只能在茫茫的海上到处漂荡,甚至会出现泰坦尼克的悲剧。张亚勤在学习方面是有自己的原则和标准的,在进人中国科技大学之后,大多人选择的是热门的物理专业,而张亚勤却选择了电子专业。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电子专业学习和钻研,让张亚勤在这个领域确实做到了顶尖和卓越。
这就是张亚勤,一个不为外部环境所影响的神童,潜心做着自己倾注了激情的事情。
行动指南
学自己喜欢的才有激情。
星期三 工作没压力
“我认为中国社会其实挺开放的,像姚明在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闯出一片天,大家都感觉很骄傲。微软是全球知名公司,我到微软工作并没有感受到什么压力或阻碍。”
——张亚勤2008年7月28日接受台湾媒体采访
背景分析
记得姚明曾经对媒体说:“当我来到NBA的时候,我感觉我需要挑战每一个人,而过了一阵子,我感觉他们都在挑战我。”
如今很多中国人在外企工作,甚至走出国门到美国、到欧洲等其他国家工作,不少人打出一片天地,创出一番事业,这些都值得我们去骄傲和自豪。多数国人看来,在外企工作,尤其是讲求效率的美国企业,一定是压力重重,其实不然。
姚明在美国NBA打篮球,张亚勤进人微软,都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1986年张亚勤进入乔治·华盛顿大学就读电子工程博士,先后在GTE实验室、桑佛那多实验室工作。1997年,31岁的张亚勤博士当选为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院士(IEEE Fellow)。这是在电气和电子学研究领域全世界最高的学术荣誉,同时,他还是IEEE百年历史上最年轻的院士。在美国的长期学习和生活中,张亚勤也慢慢地了解和洞悉了美国的文化,也学会了创新和批判式思维,对其职业生涯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行动指南
找到发挥自己作用的地方。
星期四 一个有自信,有追求的张亚勤
“我在中国科技大学有三个收获,一是那时候形成的单纯的理想和追求,直到今天我依然保持不变;二是自信,那时候,同寝室的同学进校的分数都比我高,但是通过8年的学习,我自信遇到任何困难都有勇气和能力去克服;三是有幸认识了我的太太,她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张亚勤2006年5月11日在中国科技大学演讲
背景分析
张亚勤说自己是个比较执著,比较单纯,比较自信的人,而这源自于中国科技大学。一个人不能没有理想和追求,而一个单纯的理想和追求,是人生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生命的历程就在于追求,没有追求,人生将因此止步而失去活着的意义。
保持单纯的理想和追求,以便心无杂念,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当然这种单纯的理想和追求并不是置身世外,埋头苦读,也有和同学老师的交流和沟通。他大学期间经常去听各种讲座,包括霍金的,这都是他单纯的体现。
张亚勤说中国科技大学的收获还包括认识了他的太太,一位给予他很大帮助的女人。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定有着一个伟大的女人,看来这句话是没有说错的。
中国科技大学教给张亚勤的自信,对他今后的历程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他一人踏上异国他乡求学,并顺利完成学业,这和中国科技大学交给他的自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自信不是盲目自大,而是在虚怀若谷的前提下的自信。表面的他是波澜不惊,其实内心是激情四射,有着“会当击水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的那种雄心。
行动指南
人生充实,是因为有理想和追求。
P2-6
中国的职业经理人怎样才玩得转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飞利浦、日立、东芝、富士、松下、可口可乐这些跨国公司抓住难得的机遇,大力拓展中国市场。进入90年代,更多的跨国公司先后跨人中国市场的大门,开始了几十年和上百年前他们的先辈们未竟的中国淘金之旅。实际上,对于中国市场这块魔方的玩法,大多数跨国公司当时也是处在试水阶段,对中国的文化也还在慢慢理解。
作为IT业的巨头,微软自然也不会放弃这块遍地黄金的市场,但是如何才能在这块市场上站稳脚跟,这是一个颇值得研究的问题。最好的办法,自然是找中国人来帮他们完成这项任务,毕竟作为外来者的他们对中国这块神秘的土地还不够了解。
张亚勤,作为微软在中国的代表,当然,他在人们心目中的神童印象依然没有消失,他总是那么给力。微软亚太研发集团,这个仅次于微软总部的技术中心,比尔·盖茨很放心地交给了他的得意门生张亚勤来打理。
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国内有关机构就考虑建立中国企业经理人的职业化体系,但十多年过去了,职业化进程的发展并不快,我们都知道,完善的市场经济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大环境,而要建立企业经理人的职业化机制,必须依靠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换句话说,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经理人职业化机制生存的小环境。20多年来,中国民企和国企的管理体制虽进行了多次调整和变动,但仍没有完整建立起来,虽然有了不少股份制的公司,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仍没能按规则运行。
尽管各方都在呼吁职业经理人的涌现,但老板们对职业经理人的价值似乎看得并不很重,尤其是国内的老板们。虽然中国人才市场十分活跃,在近几年的招聘活动中人们也看到了对职业经理人的大量需求,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一方面是国有企业招聘经理人的奇少,另一方面是大多数民营企业的所有者也是企业的经营者,同时招聘职业经理人最多的是外资企业。
与此同时,中国职业经理人大都偏好外企。一个原因可能是高额薪水的吸引力,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应该是:民企和国企对职业经理人价值的认同感不强。国企不认同职业经理人是因为受到体制不到位的制约,不愿支付高薪以及对职业经理人缺少信任感。
当然,相比之下,民企对职业经理的认同感要强些,因为在许多招聘中有些企业对总经理出价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如媒体曾经报道一时的某家公司老板愿意以年薪一亿的价码聘请某位著名职业经理人。
职业经理人最基本的职能是,靠自己的知识、创新能力及良好的职业道德来经营企业,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张亚勤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称职和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他精心打理着的微软(中国)和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一直呈现迅猛的发展势头,一派欣欣向荣之象,尽管最近速度好像有所放缓。Google在李开复离职之后,短短几个月,就迁至香港,而微软却能一直屹立在中国大陆而不倒,我想这和张亚勤这位优秀的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有方、经营有道是分不开的。
创业难,守业更难。创业者在承受了各种风雨之后,需要有一个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来帮助他维护守业阶段的利益,并将这些利益最大化。比尔·盖茨历经艰辛一手打造的微软王国,如今已经步人守业阶段,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经理人来配合,这个王国很有可能一夜之间就会分崩离析。
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也是我对张亚勤再度认识和理解的一个过程,若不是这样,我也不会对中国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和环境以及高科技行业发展有更深的认识。这个时代,不缺乏激情四射的创业者,缺乏的是更多像张亚勤这样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希望用我的笔可以为这个伟大的时代做一些记录。
感谢我的同事岑峰和冯玉麟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给予我的很多帮助,互联网老兵群的诸多网友们也积极参与了讨论和分析,让我能够从更多的角度来理解和分析。
最后,祝愿张亚勤先生能够带领他的团队在中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业绩;衷心希望帮助更多有志于成为优秀职业经理人的国人可以从他的身上学到更多,收获更多。
张海春
2010年12月
带你认识张亚勤
他1978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年方12岁,被人称为神童,是当年中国最小的大学生,大学毕业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电子工程专业的研究生。随后就读于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1989年获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
他拥有乔治·华盛顿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中国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硕士学位及学士学位,曾是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百年历史上最年轻的院士。
他1999年加入微软,是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创始人之一,并在2000—2004年担任院长兼首席科学家。微软亚洲研究院是享有盛誉的全球顶级计算机研究机构,被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评选为全球最引人瞩目的计算机科学研究院。
他于2003年创建了微软亚洲工程院(ATC),为微软公司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作出了杰出贡献。2004年晋升微软公司资深副总裁,回到微软总部掌管微软全球移动及嵌入式产品Windows Mobile以及Windows CE平台。
有人说,在企业家里,他是科学家,因为他拥有60多项专利,并发表了500多篇学术论文和专著,被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称作“一个灵感的启示”;在科学家里,他是企业家,他和李开复将一个不到10人的微软中国研究院,发展成为拥有3000多人的微软亚太研发集团,被比尔·盖茨视为“微软的宝贝”。
他是领导微软进入PC之外市场的核心领军人物,现任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负责微软在中国的科研及产品开发的整体布局。同时作为微软大中华区战略决策委员会成员,他与该委员会其他成员一起,领导微软在大中华区统一战略的制定,推进微软在该地区的业务发展、市场策略及本土自主创新。
他有着诸多值得书写的地方,天赋与炫目的成功经历,平静清淡的思维,他营造的那种团队和睦相处的氛围。他是个聪明人,同时也管理着一群聪明入。一路走来,他都是优等生,不管是在学校,还是进入职场,也许这些成功无法复制,但至少可以给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以启迪和借鉴。
很多人把张亚勤的成功归结为他是神童,我们不否认天赋异禀很重要,然而我们发现当年最神的几位神童,都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唯独张亚勤依然活跃在科学领域,因此也有人送他一个“不败神童”的称号。之所以能够顶着神童的桂冠一路走来而不败,这更多的是因为他内心的安静和性格的温和,还有在人生路上的那种从容和镇定。
曾和他一起并肩的李开复已经放弃职业经理人的身份,加入了创业者的行列,创建了孵化器创新工场。
时至今日,张亚勤依然坚守在微软这个软件巨头旗下,主导着微软的海外研发工作,为IT界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如果说在中国的IT领域依然有一位卓越的职业经理人,那么这个人非张亚勤莫属。
要解读张亚勤的职场人生,我们还是从他“顺势而为,大智若愚”的人生准则开始吧。本书把张亚勤的职场心得分为12个月来解读:1月让大家初步了解张亚勤,包括他童年的神童传奇;2月讲述如何在人生路上顺势而为;3月讲的是如何找到人生的突破点;4—6月告诉你人生急不来,需要按步骤来,以及在职场上该保持何种心态;7—10月讲述他在自己的领域如何工作,如何做研究;最后2个月是给刚步入这个领域的职场新人的一点小启示。
张亚勤如今还活跃在职场上,他的职场人生还在继续演绎着精彩。我们很高兴能够有机会把张亚勤在职场上的点点滴滴摘录下来做个解读,希望这本书能够给即将步入职场,以及在职场上遇到困惑的人们些许帮助。
张亚勤是谁?
为什么要向他学习?
他的成长历程,他的工作细节,他的管理心得,他的职业主张……
张海春编著的这本《张亚勤职场心得》会给你想要的答案!
读《张亚勤职场心得》,做最优秀的职业经理人。
张海春编著的这本《张亚勤职场心得》通过系统引用和解读张亚勤多年来作为著名职业经理人的所思、所悟和所说,给职场中的相关人士直接和有效的启发。因此,本书具有极好的励志性和实用性,从而成为职场人的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