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核心在于人,用人的核心在于心。人顺事才顺,心安业才安。人和万事和,心动行才动。本书的内容很有借鉴意义。
本书给企业管理者打开了一扇以佛学理念思考用人问题的窗户,解释佛学原理通俗易懂,讲述佛教故事生动有趣,分析管理案例别开生面,读了感觉获益匪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用人的菩提/说佛商界丛书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
作者 | 匡长福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管理的核心在于人,用人的核心在于心。人顺事才顺,心安业才安。人和万事和,心动行才动。本书的内容很有借鉴意义。 本书给企业管理者打开了一扇以佛学理念思考用人问题的窗户,解释佛学原理通俗易懂,讲述佛教故事生动有趣,分析管理案例别开生面,读了感觉获益匪浅。 内容推荐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距今已有2500多年了。管理理论伴随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的两大实践也是古已有之。从“科学管理之父”泰勒1911年发表其著名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至今,也有近百年的历史了。这就是说,佛学和管理两个都是“老问题”了。但是,将精神层面的佛学理论与实践层面的管理理论相结合,就成了很有意义、很有创新味道的“老曲新唱”了,成了“新问题”。的确,这几年,关注并研究佛学与管理的人们越来越多,这反映了如下几个问题。 首先,管理理论的发展及应用,离不开世界各种各样的文化与之相交融,它们使管理理论在发展上更有各种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应用上更具各类文化的异彩纷呈。 其次,管理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文化。现在大家都非常重视培育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本身又何尝不是管理呢?所以,“管理即是文化”的理念正在日渐普及,并被管理者们实践于各个层面的管理之中。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一、宽弘忍之道 二、心量大,通通变大 三、“度量”与“肚量” 四、丢掉“有色眼镜” 五、“一切法,为治一切心” 六、心容刹那之变,也是肚量 七、道大,天大,地大,王大 第二章 善知人智能善任智 一、先知人,后善任 二、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四、识人莫以相为判 五、日观其德,月观其艺 六、佛是金装,人非衣装 七、智者应知无用的作用 八、变废为宝与“变宝为废” 九、透过沉重的慈悲识人 第三章 权的菩提权的正觉 一、用权莫忘持三戒 二、适可而止,云淡风清 三、权力是一把双刃剑 四、学道易悟道难,酸甜苦辣自承担 五、岂能干手千眼,更无三头六臂 六、六祖慧能与有效发布命令 七、泰山之重与鸿毛之轻 八、少言不易,忘言难得 第四章 功夫在心劳身不劳心 一、“有”和“无”的辩证法 二、想要不劳心。提升领导力 三、善于教诲,威信自立 四、人无信,身不安命不立 五、心正身正行正,行正即是道 六、铜的决心铁的意志,破铜烂铁也成钢 七、明眼看世,佛眼看心 八、“踢不过膝”与“疑诏诡使” 第五章 激励众心随心现量 一、爱是激励,众心为一 二、情动后心动,心动后理顺 三、激发众心潜能,要靠竞争机制 四、积多者食多,积寡者食寡 五、滋养众心,大小梅花一样香 六、佛说四事不可轻 七、你也大他也大,我最小 八、离苦得乐,激励治心 第六章 人过与己过拒人与说不 一、“仙涯三法则”与心灵的沐浴 二、有根有据,心服口服 三、当头棒喝,响鼓重捶 四、常见我错。一定不错 五、接受下来,低下头来 六、良言是阳光,恶语六月寒 七、敢于说不,百苦百了 八、拒绝也是美,美在替代 九、诗僧宗仰与哈同的爱俪园 第七章 用人菩提用人秘笈 一、看这么近,望那么远 二、荣枯由它,走留由他 _--、花开半时偏妍,人用半时稳便 四、善用精神牵引法 五、病需要养,错需要惜 六、波虽不是水,但也离不开水 七、“零宽容”与“零缺陷” 八、和尚和香火旺,和尚散香火断 第八章 用人之基始于做人 一、四鸟谋鹿,尽职尽忠 二、仁为本,义为先 三、“担当”二字,份量不轻 四、法施太子与云不遮月 五、在家敬父母,何须远烧香 六、习气事小,做人事大 七、“新人”“旧人”与做人 八、俭朴尚德,自在潇洒门 后记 试读章节 佛学与管理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当你的管理出现问题的时候,不妨换个角度,尤其在使用人才时,我们更应学会并具有佛学之宽宏大量的精神。 古时有一个乞丐,总是在寺庙的一个角落里静静地合掌念经,然后就去乞讨。每当有人施舍的时候,他总是面露喜色,不停地说:“因缘!因缘!”即使别人不给,他也会说:“因缘!因缘!”小孩子用石头打他,他也只是说:“因缘!因缘!”别人指骂他,他依然说:“因缘!因缘!”因此,人们称他为“因缘乞丐”。 晚上,他在别人的屋檐下过夜。一个寒风刺骨的晚上,一个路人因为天黑没有看见他,竞在他头顶上小解,乞丐醒来,喃喃地说:“因缘!因缘!” 路人大吃一惊,不停地道歉。乞丐急忙说:“不敢当,不敢当,都怪我睡错了地方,吓到了你,这也是你我的因缘。你向一个乞丐道歉,实在是让乞丐不安!” 路人被他深深地感动,并向他许诺说:“只要我死在你的后面.我一定厚葬你!” 没过多久,因缘乞丐就在一户人家的屋檐下死去了。路人信守诺言,为乞丐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然后将其火化。奇怪的事发生了,乞丐居然在火焰中获得了重生,他浑身散发着耀眼的金光,向路人说道:“感谢你将我的肉身超度,剩下的东西算是给你的补偿。”然后就消失了。 后来,路人在乞丐的骨灰中发现了几十颗水晶般透明的紫色舍利子。原来乞丐是佛的化身。 佛说,能安忍之人,以安忍庄严其身,遇事皆能忍。安忍又是勤勉之人所必须具有的品德。能安忍的人,能得大福大乐。正所谓,你若能容下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能容下你。这个世界是宽广的.你的心和它一样宽广,自然得大乐。 作为企业管理者,能以安忍之心去宽容员工,这是一个企业广招天下人才,充分利用人才的一个必要前提。 一个人心量广大,能容天下难容之事,既便他是个普通人,但也已变得不普通了。宽容是一个神圣的字眼,也是一个神圣的概念。宽容是一种善、一种美、一种人性,宽容是一种胸怀和气质,宽容是一种深度与才能,宽容是一种睿智和明达,宽容还是一种修养、一种成熟,更是一种境界。只有善良的心胸和慈悲的心灵才能拥有宽容。 自号“华严座主”,别名“拈花老人”的应慈法师就是这样一位宽厚待人的高僧。 一次,老居士窦存我,误听别人传言,结怨于应慈法师,竟闯人他的房中,打了他一巴掌,当时应慈法师正在读经,这突然一巴掌,把他戴的帽子也打下来了。他一看是窦居士,一言不发,从地上拾起帽子,戴好了,继续看他的经书。这反使窦居士无法下台。 过了不久,事情弄清楚了,这位居士又登门谢罪,请求忏悔。应慈法师笑着说:“不知不罪,知错认罪,难能可贵。” 宽容不是软弱,相反是力量、是魅力,是一种对于被宽容者的理解和体谅,是对个性的充分尊重。就企业而言,宽容是对利益的整体把握,是对共存原则的贯彻与实施。因此,企业管理者在探究用人之道时,万万不可忘记将自己塑造成令人赞佩的宽容者。 P3-5 序言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距今已有2500多年了。管理理论伴随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的两大实践也是古已有之。从“科学管理之父”泰勒1911年发表其著名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至今,也有近百年的历史了。这就是说,佛学和管理两个都是“老问题”了。但是,将精神层面的佛学理论与实践层面的管理理论相结合,就成了很有意义、很有创新味道的“老曲新唱”了,成了“新问题”。的确,这几年,关注并研究佛学与管理的人们越来越多,这反映了如下几个问题。 首先,管理理论的发展及应用,离不开世界各种各样的文化与之相交融,它们使管理理论在其发展上更有各种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应用上更具各类文化的异彩纷呈。 其次,管理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文化。现在大家都非常重视培育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本身又何尝不是管理呢?所以,“管理即是文化”的理念正在日渐普及,并被管理者们实践于各个层面的管理之中。 第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从文化的角度看,西方管理理论与东方的佛教文化也确有相互交融的必要。从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不难看到,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旋律,这种交流,使人类的进步得到了巨大的空间。事实证明,这种交流越广越深,人类的进步就越快。那么,将精神层面的佛学理论与实践层面的管理理论相结合,不正是这种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吗? 第四,佛教虽诞生于古印度,亦属外来文化,但在其传播到中国之后的大约2000年里,已与中国固有文化相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佛教的慈悲心、宽容心、清净心、平等心等“治心”之说.已深深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之中,直至民俗层面。所以,佛学与管理相结合所结成的硕果,应是直指人心的管理。由此可见,我们把管理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里治心的佛学理论相结合,是达到另一管理佳境的正道通途! 正是基于上述思考,于是便有了本书的写作动机和欲望。我们尝试从一个新的视角。给企业管理者提供一种对管理新的感悟、新的思维。 为何本书叫《管理的禅定》?佛教讲禅定,意思是专注一境,思想集中。心地有主宰,不会被外境所动,重“修心”、“见性”。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正是要以“修心”、“见性”为核心,以“心有主宰,不被外境所动”为基础,去感悟、体会佛学治心之说如何成为企业管理的治心之道。本书由此得名。 本书整体上都以企业管理者如何修自己的心、如何治自己的心,从而达到直指人心的管理境界为主线。在“管理于心”、“心境于静”、“心境于净”、“管之宽忍”、“管之于乐”这五章中,都是讲企业管理者要修慈悲心、平静心、清净心、宽容心、忍耐心、利乐心、平等心的。2007年9月在大连召开的达沃斯年会上,来自全球的与会者普遍认为,企业除了以利润为目标之外,还要强调社会责任感。那么,回报全社会并对公众负起责任的这种社会责任感,正是需要企业管理者有慈悲心、众生平等心,俗称“菩萨心肠”。而这恰恰是通过“修心”才能获得。 在“管之似无”、“管之大惑”、“管之正道”这三章中,主要讲直指人心的管理之道。总之,全书旨在使读者能够开启自己的智慧之门,领悟适合中国国情的治心管理之要义所在。 本书和近几年出版的一些传统文化与管理的书籍有所不同,不是泛泛地谈管理,而是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来吸取佛学精华,专讲修心、治心的企业管理,换句话说,就企业管理者而言,有较强的针对性。 为了便于读者体会、感悟佛学修心与企业管理治心的关系,本书在写作中力求通过佛教文化“珠光宝器”的导引,更形象、更生动、更直接地将读者引上“一路慈航”。为此目的,在佛教文化的宝库里,可谓精心挑选;在谈及企业管理时,可谓博引旁征。 对于佛学的感悟和对管理的领悟都在于每个人的心性和悟性,特别是像净空法师所云。“佛学”与“学佛”很不同,“佛学”可以研究,“学佛”是学佛的智慧做人,那就更不易了。由于我们的心性、悟性所限,本书的缺欠在所难免,诚恳地期待读者指正。 后记 本书从选题策划到撰写完成,历时近两年。这期间,我除了担任我校繁重的研究生、本科生教学工作外,作为项目负责人还主持了一项北京市“彩虹工程”课题,参加两项研究基地的科研工作,并在2008年北京市教委举办的“第二届高校教师讲课大赛”中获得了第一名。讲这些不为别的,只是想说这本书的问世实属不易,无论盛夏酷暑还是新春佳节,我都不敢稍有懈怠,而是利用仅有的空闲时间并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条件下“开夜车”将其完成的。 佛学是个高深的学问,两千多年的积淀,使其著述真可谓“山高水深,浩如烟海”,而中外管理理论的书籍也堪称是“汗牛充栋”。因此,我们查阅、研判资料的工作可想而知是个艰苦的过程。但是这又是项基础性而不可省略的工作,如同建造大厦之先筑地基一般。 至于本书的写作风格可以概括为:见事见人,理从事出,以论导理,论理结合,注重实证,通俗易懂。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本书从选题策划到体例结构、章节布局等方面.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寿乐英编审做了大量的指导工作,不但对全书提出了很多宝贵的修改意见,为了使本书更为精彩,还亲自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资料。在此,我们表示深深的敬意和谢意! 本书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很多图书和报刊,限于体例不能一一列出,在此对原作者表示感谢。参加本书资料搜集、整理及文字处理工作的还有马强、孔令佳、宋依、乔天勤、张杨、郝雪、许永锋等同志。没有他们的努力,本书的付梓也是不可能的。谢谢他们! 书评(媒体评论) 来佛门慧眼,洞穿商界痴迷;学得禅悟容智,破解经营难题。本书引发人思考,引发人感悟。 ——江苏徐家木业董事长 徐恒 本书给企业管理者打开了一扇以佛学理念思考用人问题的窗户,解释佛学原理通俗易懂,讲述佛教故事生动有趣,分析管理案例别开生面,读了感觉获益匪浅。 ——云南石金企业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董事长 赵文良 管理的核心在于人,用人的核心在于心。人顺事才顺,心安业才安。人和万事和,心动行才动。本书的内容很有借鉴意义。 ——内蒙古赤峰蒙都羊业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许禄 佛教讲众缘和合,也就是众生和谐。一个企业家的真正成功在于个人、家庭、企业、社会各方面的和谐。 ——长白山酒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张传海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能成事,也能坏事。在运用现代管理理论的同时,确实需要挖掘和借鉴古老的佛学智慧,这样才能期望达到本书所说“功夫在心、劳身不劳心”的境界。 ——昆明新知图书城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李勇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