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计、激将法、迂回术、将错就错、借薪助火、反弹琵琶、身先士卒、以夷制夷、难得糊涂、大智若愚……洋洋大观,精彩纷呈,不过“智胜”二字。“智”为道德人格、战略战术、方法方式、手段技巧,“胜”乃目的结果。谋略启迪智慧,智慧增长谋略。
为师而善用谋略,足以独树一帜;治学而胸有谋略,足以引领专业。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做一名有谋略的教师 |
分类 | |
作者 | 陈元勋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美人计、激将法、迂回术、将错就错、借薪助火、反弹琵琶、身先士卒、以夷制夷、难得糊涂、大智若愚……洋洋大观,精彩纷呈,不过“智胜”二字。“智”为道德人格、战略战术、方法方式、手段技巧,“胜”乃目的结果。谋略启迪智慧,智慧增长谋略。 为师而善用谋略,足以独树一帜;治学而胸有谋略,足以引领专业。 内容推荐 本书以实际案例告诉读者,为师而善用谋略,足以引领专业。本书作者是一位资深语文教师,对中国谋略与教学过程的结合很有兴趣,并总结出一系列教学谋略,例如“声东击西,攻其不备的教育策略”、“借尸还魂:破茧成蝶的教育策略”、“将错就错,错出一片精彩!”读来会很受启发。 吕尚、老子、孙子、诸葛亮、冯梦龙、郑板桥……历史的天空星汉灿烂,辉映着中国谋略的无尽光芒。一个谋略的成功运用,可以打赢一场战争,甚至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把中国谋略引进现代教育领域,无疑会源源不断地为创新性教育注入鲜灵的活水…… 目录 自序:我的教育名片 卷一 教育谋略新演绎 “美人计”新用 “激将法”与“连环式激励” 批评教育中的“迂回”术 对王夫人“反弹琵琶”的“反弹” 不妨来点“缓兵之计” “以逸待劳”的教育艺术 “借题发挥”法的妙用 “将错就错”,错出一片精彩! “难得糊涂”何以难得 “走”何以为“上计” “声东击西”,攻其不备 “借尸还魂”,破茧成蝶 “无中生有”,点石成金 化“借刀杀人”为温润育人的教育策略 以“身先士卒”法引领个性化阅读 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抛砖引玉” 阅读教学中的“上智” “欲擒故纵”:预设与生成的高度和谐 “借薪助火”术与问题情境教学法 “大智若愚”:变设疑为质疑的策略 “顺手牵羊”牵出的华彩乐段 “以夷制夷”:不教而教的至高境界 引导学生“犯错误”,何妨一试! 语文教学中的“暗渡陈仓”及“连环”之计 卷二 “两点一线”新思维 略论早期文学教育 开发说话识字潜能,实施早期文学教育 诗教:文学教育和写作训练的最佳起点 关注写作训练的低层次化问题 卷三 散文写作研究 取象·再现·融情——状物写景散文写作的三个环节 叙事散文的基本写法 记人散文的基本写法 状物写景中的“摹状赋形” 状物写景中的“移觉传神” 状物写景中的“以动写静” 状物写景中的“妙喻连珠” 状物写景中的“反衬对比” 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中的“点面结合” 卷四 诗歌写作研究 诗的含蓄与含蓄的诗 诗人的“超自然能力” 诗歌意象的水,象与“抽象”抒情 《雨巷》:“新古典主义”的第一座里程碑 璀璨星空的蓝色飞碟——《今夜》诗自解 苏轼《赤壁怀古》的衬托艺术 卷五 考场作文“一加一” 论点论据扣合十法 读后感的写作与话题类及给材料作文 卷六 基础写作研究 关于钡面描写和间接描写 记叙文写作中的说明 对记叙文和记叙文写作的再认识 卷七 语文教学拾零 阅读教学的三种境界——以《司马光》的教学为例 小学古诗意境教学浅探 低年级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语文教学中的“纵比” 一切“景语”,皆成“情语”——《荷塘月色》写景技法探微 卷八 实习应聘指导 怎样克服初上讲坛的紧张心理 师范生职场应聘制怯七法 卷九 现代汉语研究 即兴演讲浅论 高校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理论尴尬——以黄廖《现代汉语(增 订四版)》为例 关于多层定语和多层状语及复杂动词短语——与黄廖《现代汉 语》编者商榷 标号“—”、“~”的规范用法及其他 卷十 形式逻辑研究 关于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的归类问题 “除非”类假言命题新论 直言命题谓项周延性教学新探 后记:和我一样可爱的学生 试读章节 “美人计”新用 “美人计”属“三十六计”之“败战计”,乃处于败军态势下所采用的计谋。其计日:“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三十六计》,甘肃民族出版社1999年3月版)对于势力强大、将帅明智的敌人,不可与之正面交锋,只能暂时顺服事奉之。若事之以帛,徒增其富,乃下策也,如两宋之于辽金;事之以地,徒增其势,乃下下策也,如六国之于西秦。唯事之以美人,以消磨其意志,削弱其体质,增其部下之怨恨,乃可转危为安、转败为胜,如勾践之于夫差。 可见,“美人计”是以“美色”为“诱饵”致使对方自取其败的韬光养晦之术。这里的“美色”,可以是“女色”,也可以是“男色”。 “美人计”在现代军事、外交、政治、经济等领域中的运用可谓不胜枚举,而把“美人计”引进学校教育,让其在教书育人中发挥神奇效应,亦大有文章可做。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某高校大四女生A君,其貌不扬,见同班女生皆出入成双,唯自己形影相吊,自卑之极;而愈是自卑,就愈是容颜暗淡,甚至连毕业论文也写不下去了。这一切都躲不过心理学导师的一双“慧眼”,她灵机一动,冒充“一个渴望得到你的青睐的男同胞”,给她写了封“求爱信”: 冒昧给你写这封信,该不会红颜发怒吧? 很久很久了,一直默默注视着你,你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的喜怒哀乐! 你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孩。当所有的女生接二连三地都有了男友,你却依然守着女性的庄重和矜持;和她们相比,你更有涵养,也更具古典美。 在我心目中,你是那么圣洁,以致我不敢贸然说出自己的名字。但我会一如既往地关注着你,小心翼翼地守望着你,直到有一天我有勇气告诉你我是谁! 我坚信,你的毕业论文也一定会像你的人品那样,令人刮目相看! 我期待着! 于是,令人不可思议的奇迹出现了!自从收到那封“来历不明”的“求爱信”,A君居然判若两人:她不再暗自垂泪,她的身姿变得俏立挺拔,步伐铿然自信,脸上焕发青春的光泽。她的毕业论文也得到导师和评委们的一致赞赏,被永久存入母校历届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档案。 上述案例可谓“美人计”在学校教育领域的绝妙演绎。也许心理学导师并非有意在使用此计,但这位“渴望得到你的青睐的男同胞”,却是确确实实充当了“美人计”的“诱饵”。正是“他”的“求爱信”,以爱情所进发出的巨大能量,激发了A君沉沦已久的自信心,进而又由内到外、由外到内地诱发出其全部美的潜质,从而实现了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惊人蜕变。 实际上,男性更易中“美人计”。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新泽西州立大学教授海伦·费希尔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让一些男生和女生看性感程度不同的异性照片,之后,让他们选择在实验的第二天领取一张15~35加币的支票,或者再过一段时间获得一张50~75加币的支票。结果,看过性感女郎照片的男生普遍倾向于选择短期的较小利益;只看到相貌平平女性照片的男生,则符合常规的“折现曲线”而选择了不久的将来会得到的更大收获。与此相反,女生们无论看到的照片是“帅哥”抑或“丑男”,都做出了大致相同的理性决定。 这就是不少调皮粗鲁的男生在漂亮的女教师手下一个个变得温文尔雅的奥秘之所在。不管主观上是否有所意识,那些漂亮的女教师总是在向异性教育对象施展以“性别魅力”为“诱饵”的“美人计”。因此,作为女性教师更应有意识地将自己独特的外貌美(如容貌之美、形体之美、音色之美、姿势之美、服饰之美)和性格美(如清纯之美、含蓄之美、温润之美、慈祥之美)张弛有度、恰如其分地展现给教育对象,以充分发挥自己独具优势的“性别魅力”,追求教育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然而如若仅此而已,学校教育中“美人计”的效应就会大打折扣了。只要将其与兵法中的“美人计”稍加比较,就不难发现二者的机制有着本质的不同:后者是一方处于劣势下不得已而采取的权宜之计,目的在于扭转败局,反制敌于死地;前者则不失为教育者主动出击的有效策略,目的在于激发教育对象的良性情感和潜质潜能。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完全可以进一步把学校教育中的“美人计”从“性别魅力”提升到“超性别魅力”的层次,从而赋予其以更为丰富的深层内涵和更为广阔的使用空间。 众所周知,在教育领域,从教育者到教育对象,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从教育环境到教育活动,处处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美。而教育者作为教育美的实施者,自身首先应该成为教育美之集大成者。他必须具备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涵养,善于不断吸纳相关学科的新知识乃至全人类文明的精华,善于不断积累并提炼人生阅历;他必须具备特立独行的人格和深刻敏锐的思想,具有超前意识和创新精神,永远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头;他必须深谙审美教育规律,善于调动各种方法、方式、手段、技巧来挥洒美、展现美,善于引领教育对象通过想象、联想、实践去感悟美、创造美;他必须具备高超的教育机智和控场能力,面对突发事件或意外情境,能在瞬间进发出多种应变方案并加以遴选而付诸实施;他必须注重仪容仪表、精神风貌、言谈举止,时时散发出真诚之美、含蓄之美、自然之美、艺术之美、高雅之美、幽默之美、学科之美、个性之美……凡此种种,浑然天成,合而为一,乃为“超性别魅力”!而一旦具备这种魅力,便可达到人计合一的境界,即便无意施展“美人计”而计自在其中矣。诚如是,则所谓全方位激发教育对象的审美愉悦和良性情感,进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其潜质潜能,促进其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不过是谈笑之际、挥手之间的轻巧事罢了。 行将搁笔之际,忽然想起前一阵子沸沸扬扬的大学生网上评教师,其范围之广涉及全国约4000所高校的近三万名为师者。年届花甲的“学术超男”易中天和四十有二的“学术超女”于丹赫然名列“魅力排行榜”榜首。个中缘由,自无须笔者饶舌。 P3-5 序言 我的教育名片 “拔尖人才”、“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师德标兵”……凡我所知或闻所未闻的炫目耀眼的官方头衔,一概与我无缘。国家教育部主管的中国写作学会会刊《写作》杂志“名师讲坛”专栏,我是唯一没有任何光环的特约撰稿人;我今生唯一得到的有点学术价值的“全国曾宪梓优秀教师”奖,亦属民间性质。因而,我的所谓“知名语文教育专家”头衔,一半来自民间的学术认可,一半纯属中国文人式的自我陶醉。 在曾经的学术会议中,我收受了林林总总、众彩纷呈的名片,却羞涩于无以回报。我只能把自己的名片胡乱粘在杂志里,偶或贴在书稿上。在行将出版的《做一名有谋略的教师》一书中,我斗胆推出十张教育名片——全书分十个小卷,一卷便是一张名片。若承蒙读者诸君惠纳一二,不胜荣幸之至! 第一张名片:《教育谋略新演绎》。十年磨一剑。这是我上世纪末即着手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因而占了全书总篇数的40%。我一向认同,现代教育应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创新教育;我更以为,创新教育的要义之一,是指教育者在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创新性教育。教育者只有在教书育入的每一个层次、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综合体现出良好的创新性教育素质,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中国是一个谋略大国。吕尚、老子、孙子、诸葛亮、冯梦龙、郑板桥……历史的夜空星汉灿烂,辉映着中国谋略的无尽光芒。古往今来,举凡政治、军事、外交,中国谋略所产生的意义和影响,是物质的价值和能量无法衡量的。一个谋略的成功运用,可以为商家获取巨额利润,可以打赢一场战争,甚至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把中国谋略引进现代数育领域,无疑会源源不断地为创新性教育注入鲜灵的活水。 中国谋略博大精深,然谋略之道至简,不过“智胜”二字。“智”为道德人格、战略战术、方法方式、手段技巧,“胜”乃目的结果。从这个认识出发,我力图发掘中国谋略中可资升华为现代教育方法论的精髓,在亲身实践感悟的过程中进行分析、类比、比较、综合、概括,进而揭示中国谋略与现代教育之间的本质联系,为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具体运用提供借鉴。全卷凡二十四篇,无一属空穴来风。若我的学生读到本书,一定会由衷感叹:“陈老师就是这么教我们的!”谋略启迪智慧,智慧增长谋略。在我的其他教学与学术研究中,细心的读者亦不难觅见中国谋略的蛛丝马迹。 我以教育谋略的眼光洞烛并化用了一些名9币的教育案例,其目的犹鲲鹏之扶摇而上,无法一一指明出处,祈望见宥并致谢意!在行文上,我游走于学术和随笔之间,有如青涩杂技演员行走于钢丝之上而摇摆不定,恳望得到读者的批评指正! 第二张名片:《“两点一线”新思维》。这是我从女儿呱呱坠地至十八岁前对其实拖文学家:庭教育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已由《写作》杂志2006年第9期等以显要版面推出。我主张以具有世界上最为悠久历史的最能培养人的灵气的诗教为文学教育和写作训练的起点,以最具创造性的文学创作为写作训练的制高点,以最能有效积累基本功的写实为写作训练的主线,尽早让孩子们循序渐进地尝试各种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的创作,以全面培养和发展其创新能力。 实验结果,我女儿七岁开始文学创作,发表儿童诗、诗歌、散文、随笔、童话、小说等一百余篇(首),获省内外文学类奖项二十余个;九岁被评为第二届“省十佳少先队员”、第三届“中国百名好少年”;2002年高考语文成绩名列全市第二,作文满分。尽管该实验未能在学校教育中得以实施,但我和女儿陈菲菲合著的体现“两点一线”新思维、真实记录我的文学家庭教育的《文学的成长》一书,却深受中小学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欢迎,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本卷收入的四篇文章,从早期文学教育的意义到家庭文学教育的内涵,从婴幼儿说话、识字潜能的开发到早期文学教育(尤其诗教)的实施,都有独到的阐述;更对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中诗教严重缺失和写作训练低层次化问题作了深层反思,指出新课标到高中阶段才开始让学生尝试文学创作这一过于滞后、突兀而又不尽符合写作规律的弊端,并从整个基础教育的大格局出发,提出解决方案。 第三张名片:《散文写作研究》。第四张名片:《诗歌写作研究》。此二卷不仅是对上一卷《“两点一线”新思维》的延伸和深化,也是对语文新课标的补充和完善。2003年颁布至今的新课标虽要求“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而且还进一步要求“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但由于缺乏散文、诗歌写作的理论指导,难免会使“尝试散文、诗歌创作”的要求流为一切空话。这在客观上成全了我对散文、诗歌写作的研究。 《散文写作研究》卷收入的九篇文章,绝大部分发表于权威写作理论研究杂志《写作》,不仅透视了状物、写景、叙事、记人散文写作的基本原理,还进一步对状物写景技法作了具体阐述,无论对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散文还是对学生学习散文写作,均不无裨益。 《诗歌写作研究》卷收诗论、诗评各三篇。由于笔者对诗歌写作有一定的实践,这张名片还比较拿得出手。三篇诗论既有对诗歌写作入门功夫独辟蹊径、深入浅出的阐发,又有诗歌写作研究的理论创新;三篇诗评则意在为真正落实新课标要求的“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注意从多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提供借鉴。 第五张名片:《考场作文“一加一”》。我同情那些既有历史使命感又不乏现实责任感,日复一日挣扎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夹缝中的语文教师,此卷的目的正在于帮助他们能以最小的代价指导学生用最简单的方法决胜考场作文,以便把主要精力投入素质教育。 众所周知,“文体不限”是时下考场作文所谓体现开放性,充分发挥考生个性、特长的流行语,故而只要娴熟掌握议论性文体写作,即可以不变应万变而稳操胜券。为此,我把议论性文体写作中的“论证”这一教与学的难点化解为“一加一等于二”;又在剖析“感想类”读后感写作原理的基础上引申出“感触类”读后感,以应对考场话题类和给材料作文。相信一定会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 第六张名片:《基础写作研究》。本卷收入的三篇论文,对侧面描写和间接描写、记叙文的含义和范围以及与之相关联的记叙文写作、记叙文写作中的说明等,重新加以审视并作出了科学的阐述。 第七张名片:《语文教学拾零》。凡属语文教学而又无由归人他卷之“散兵游勇”,统统拾零到本卷来了,故未免显得单薄。但仍有若干篇什值得一读,如《阅读教学的三种境界》。 第八张名片:《实习应聘指导》。本卷收入的两篇文章是我带学生参加教育实习及担任应聘面试评委的有感而发之作,勉强凑成一卷,希望对面临实习和就业挑战的师范生能有所帮助。 第九张名片:《观代汉语研究》。第十张名片:《形式逻辑研究》。我研究的范围涵盖学前教育至大学本科的任何阶段,我教授的课程囊括文学、写作、语言、逻辑、教法凡十余门,其中《现代汉语》、《形式逻辑》是我教学和研究的主要方向。语言逻辑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令我深感欣慰,愿以此二卷收入七篇论文所阐述的学术见解就教于学界同仁和大方之家。 前面唠叨了半天“名片”,无非就是“话题作文”而已。若果本书能发挥“启迪教育智慧,引领专业成长”的些微作用,吾愿足矣! 最后,我要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彭呈军老师,是他的发现、鼓励、鞭策、策划,催生了我的这部新著! 后记 和我一样可爱的学生 大凡出书,前序后记总是难免的。序必借名人神来之笔,或点铁成金,或点金成铁(若是名人,则必欲借名人中之名人);记必乘著者未尽之兴,或锦上添花,或狗尾续貂。大抵如此。 我既已自己(“名人中之名人”)给自己(“名人”)作了序,断无再写后记之必要。 然而一件往事的浮现,轻易改变了我的主意—— 上学期教授福建省仙游师范07级(5)班的《现代汉语》。最后的一课,当我告知莘莘学子下学期将不再担任教学工作,全班哗然——我成功演绎过无数次的教育谋略,最终遭遇滑铁卢。 两天后,我收到一帧精美绝伦(至少在我看来)的贺卡,打开,右面是几行活泼流畅的行书: 尊敬的陈老师: 一学期的美好时光匆匆而过,您在我们心目中的印象是那么 可爱! 这学期您上的课,我们学得很轻松又很愉快! 许多年以后,我们都不会忘记一个智慧、幽默、认真的好老 师——您! 祝您 笑口常开, 天天可爱! 和您一样可爱的学生 贺卡左面是和我“一样可爱”的全班四十九位学生的个性签名。兹以姓氏笔画为序,记下这些可爱的名字: 王国英、方丽英、朱彬颖、刘晨、纪淑萍、李海琴、吴丽丹、吴丽敏、吴丽婷、吴明霞、吴桑嫔、吴智香、邱婷婷、张雅、张丹丹、张梅华、陈芳、陈婷、陈丽香、陈雅梦、陈燕娟、林菁、林甜、林维、林梦菲、林婉清、林惠娥、林渝瀚、郑劲、郑兰娇、郑国强、郑玲玲、郑燕君、郑燕珍、柳丽、赵清、胡冠昌、翁彬彬、郭容容、康雪煌、黄莉、黄兰锋、黄海霞、黄婷婷、章林梅、傅明明、傅煌辉、蔡莉炜、蔡梦涵 是为后记,可乎? 2009年4月1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