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山》以日军全面侵华、北平沦陷为背景,讲述了一位出自苏州双山的极品佳人——京华大学讲师林涵韵险些成为官僚、走卒、奸商的交易工具,后摆脱陷阱、离开北平偏安上海,最终偏安不得决定回归故里的曲折故事。作者以诙谐的笔调讽刺了一群“在潮湿阴暗的裤裆里贪噬皮屑苟且钻营的虱子跳蚤”,对在日寇铁蹄下流离失所、学业无继的中国知识分子深表同情,同时也不满于他们缺少抗战血性、企图偏安一隅继续做学者梦的软弱心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双山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宋浩浩 |
出版社 | 长征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双山》以日军全面侵华、北平沦陷为背景,讲述了一位出自苏州双山的极品佳人——京华大学讲师林涵韵险些成为官僚、走卒、奸商的交易工具,后摆脱陷阱、离开北平偏安上海,最终偏安不得决定回归故里的曲折故事。作者以诙谐的笔调讽刺了一群“在潮湿阴暗的裤裆里贪噬皮屑苟且钻营的虱子跳蚤”,对在日寇铁蹄下流离失所、学业无继的中国知识分子深表同情,同时也不满于他们缺少抗战血性、企图偏安一隅继续做学者梦的软弱心理。 内容推荐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日军全面侵华.北平城风雨飘摇,京华大学等高校纷纷要撤至内地,去云南、四川继续办学。主人公——京大女讲师林涵韵,生得蕙质兰心,才情绝代,堪称倾城佳人。在这国难当头之际,官迷心窍的京大副校长贾弘毅希望借迁校之机被提拔为正校长。他四处活动,得知北平商会马会长的侄子正是南京教育部次长。贾的僚属曾芜辽揣其心意,费尽心思巴结马会长。适巧会长的儿子马骏刚从斯坦福大学学成归来,要物色一位女友。美女讲师林涵韵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曾芜辽骗去赴宴,实已陷入媒妁陷阱。潇洒倜傥的马骏对林一见倾心,非她不娶,发起了猛烈追求攻势……实际上,林在上海已有男友,逢此战乱,她决定要去上海工作,正好可以照顾苏州双山的父母,京大另一男老师欧朴杰,受其叔——上海沪江大学文学院院长欧再修的邀请,四处招兵买马前去支持他们文学系,林愿意随行.她的戏剧性命运也由此开始。林涵韵一行.悄悄离开北平,穿过大半个中国.受尽万般磨难,一路上遇到了无数强盗、贼偷、色鬼、军匪等等,发生了一连串啼笑皆非的故事。而到了上海之后的林涵韵,命运又将如何? 目录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附录 后记 再记 试读章节 北平城号称固若金汤,却经不起日本飞机播种似的轰炸。被炸出的无数弹坑和掀翻的地皮,从高空远远俯瞰下去,好比是张得过天花,又染上牛皮癣,可以一层层剥皮的沧桑老脸。日本人恰恰就是羡慕中国物产富饶,是碗难得之好汤,这不,还是金汤。因此,他们不怕烫了他们的樱“花”小嘴,不远万里,跨过海峡,来中国喝金汤来了。北平城的各所大学,也难以幸免被飞机投下炸弹——这日本人唯一慷慨的馈赠。那日本,原本是重教育的民族,因此对几所学校的轰炸还算留情,日本人又以节约资源著称于世,那炸弹投着投着也舍不得了,所以只炸坍了那一人多高的围墙零带几座食堂,这仿佛在暗讽他们——外头都兵临城下了,还弄个围墙,装隐居的陶渊明不问世事吗?外面民不聊生、饥不果腹,这里还为吃饭专设一个豪华大礼堂吗?从这点上来说那几颗炸弹,不免还歪炸正着,炸出点国人从此都爱国爱家的正面指导意义——这倒不是佛教里开启智慧的醍醐灌顶,乃是炸弹灌顶。教授们向来以严谨细心著称,想来连“心”都细了,那胆的尺寸也必定小,几声炸弹响过,连同黑板上笔力虚弱的粉笔字,都被吓得个个惨白,差点也没骨气似的震落下来。。在这样的环境下,教援们已无心授课。学生在下面拍桌尖叫,-几个激情澎湃的热血青年,则站起来大嚷,打倒弹丸小国的侵略者,打倒烧饼国。想来日本与中国的版图比,仿佛跳蚤之于雄鸡,但就是那只小跳蚤已然跳到了雄鸡身上,左啄右咬,搅得举国不宁,只是没人把这只旱鸡比做善泳的鸭,可以随身带着狡猾的跳蚤,一口气潜到东边的茫茫太平洋里,使它窒息。 讲师林涵韵所教的班已是大二,在这所北平城一流的学校里,林涵韵就学问来说显然只是不起眼的小丫头,比不得那些满腹经纶的老教授,不过老教授的人品、学问和他们的秃顶一样,光滑而无赘余。多半也都够得上资深教授,当然这资深只是他们自己认为而已,外人看来不过是工资稍高,城府颇深的“资深”罢了。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候,学校里一切的勾心斗角,像治愈的红疮一样,都暗暗隐去,教授们心齐得好比实验室里刚发明的伦琴射线——笔直得没半点曲线。救国救亡他们没那个本事,整天拿笔杆子的没有法术,充不得神笔马良,变不出能出政权的枪杆,不过可以做些舆论宣传和动员的事。林涵韵在学校教师中的名气倒并不是因为学问,是因为她的相貌,穿着蓝色上衣,黑色素裙,夹着几本教科书备课本。走在学校里,除了顽皮好奇的男学生在教室里指手画脚偷看外,几个青年男老师也忍不住自己的馋眼,不幸还迎头撞过走廊中的石柱。这几个男教师常在私下感叹,’林涵韵真可够得上“一顾倾人城”的标准了,果然正中其谶,她当讲师没半年,这北平城就快给小日本倾了。 P2-3 序言 作为“80后”中人,宋浩浩是这个特别群体中比较特别的一位。 认识宋浩浩的时候,他尚在南京大学中文系就读,正在写作这部小说的前身《十年》。我的印象是:他只对读书、写作有兴趣,不大关心由“80后”们点燃的各种文坛热点;而他在读书与写作中,又对传统文学中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更感兴味,尤其是对学贯中西、才学独具的钱钟书更是万分敬佩。这样一些爱好与趣味,使他能够沉下心来,去写自己想写的作品,而不去顾及它会不会火暴,能不能流行。 我一直相信投入与收获的平衡说。宋浩浩的写作及其成果,正是这一说法的一个很好的例证。他潜心埋首,苦心经营了多年的这部《双山》,因为投入了很多的心力,花费了很大的工夫,更因为那份心力与工夫的不主故常,使得这部作品很有一些别样的特色与特殊的分量。 这里,简说三点突出印象与主要感受。 其一,是由想象性的历史叙述,复现了一个抗战背景下的京大学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大致由两个部分衔接而成,前半段是迁校引发而来的京华大学的种种乱象,以及由曾处长“做媒”、贾副校长“跑官”等构成的儒林官场万象;后半段是林涵韵等为去上海、南京另谋别校,在兵荒马乱的路途中的颠沛流离过程。 按说,像京华大学这样的名牌高校,本不应该有什么官场,更不应该有什么腐化,但从曾芜辽处心积虑地要为商会马会长的儿子拉纤说媒,私下背着妻子包养情人;贾弘毅为使自己能够“扶正”,搜罗国宝级的文物字画托马会长到教育部打通关节,以及大宴各界名流,攀附各种关系,却让人觉着不似官场胜似官场,为斯文扫地而倍感悲哀。而置身于这样一个环境氛围里的林涵韵等谦谦学人,或被利用,或被压抑,或被欺侮,就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因此,欧朴杰、林涵韵等几位教授与讲师搭帮结伙回南方的一路,就更是吃苦受累,屈辱不断,把知识文人的无告与悲哀。显露得淋漓尽致又入木三分了。 作品看来像是避绕着抗战的烽烟与战火,来主写高校与学人的处境与生态的,贪婪的曾处长、嗜权的贾副校长他们,确乎是在借机钻营谋私,而欧朴杰、林涵韵等正直人士也没有想过自己能为眼下的抗战做些什么,只是一门心思地希望延续教业,权且偏安。但教书教不成,偏安偏不安,这又在间接的意义上,书写了抗战强加给中国社会和人民的巨大动乱与深重影响。在这个意义上,作品也是以自己的方式侧写了抗战。 其二,以典型化的艺术手法,生动地描写了欧朴杰、林涵韵等一群男女学人,以及曾芜辽、贾弘毅等一些学界官人。如许不同类型的各色人物,都聚集在作者笔下,而且既要照应好他们的各有层位的相互关系,又要描绘出他们彼此不同的个人性情,这绝非一件易事。但作者用背景穿插、事件连缀、细节描述与语言烘托等多种手法,从容不迫地一路写来,使得每个人物从样貌到个性,都有声有色,形神毕肖。 后记 和小说一起做了场梦,我觉得看小说就好比看梦境。小说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未必出现过,好比梦境未必能在生活中重演,但它们都可以解读成一幅幅画面。梦做过也许就遗失忘却了,而小说只要你想起它,就可以去阅读,随时能在眼前重现情节衍生出来的情景。比起有时杂乱而缺乏逻辑的梦境来,小说倒真显出了它精致理f生的一面,所以小说又不仅是一种梦,或者也可以说是读者随着作者的节奏与思路,两方共同做了一个醒着的梦。这可谓异地同梦,异代同梦,从一个侧面也恰恰说明了每一本书,与翻开它并将之读完的读者,都是有宿缘的,百世修得同船渡,那么读者花生命中那么多时间,去品读一个不相识的作者所经营的故事,这就是缘分。 我曾经写过一本同样风格的讽刺小说,原来定名为《十年》,由于出版社当时削足适“青春”之履的要求改了名字,对那个书名一直觉得不是太满意,以后有机会定会改过来。这本《双山》也许将是我最后一部幽默小说,小说里除了双山是我故乡真实存在外,其他都是虚构。对于创作,我最不想看见的便是重复,写历史散文我不满足,所以顺便写讽刺小说,写了讽刺小说我也不会仅停留在这个风格上,以后创作时会相应地改变,我是个不愿让读者产生审美疲劳的写作者。大家一定有这样的感觉,拿出一些作家的书,截取一段让人辨认,没读几行就被人猜出了作者的名字,这也许是件好事,可以美其名日“风格”,作者知道了也会乐呵呵地,但他们不知道中国有句俗语叫“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得意自己“风格”的同时也许正是读者慢慢厌倦你的开始。试想,谁愿意年年月月天天顿顿吃同样一道菜。一个只有一种文章风格的作者,多半都会吊死在名叫“守旧”的这颗老槐树上,形成创作风格又能突破风格瓶颈,这也许是需要我们写作者毕生去努力的事,好在我们都还算年轻。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