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霍达文选(共9册)(精)
分类
作者 霍达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霍达系国家一级作家,第七届和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民族委员会委员,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委员会委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北京市文联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文学报特约记者、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编剧。

本书为其文选集,收录了其创作的报告文学、诗歌、文学剧本、小说等。

内容推荐

《英雄的晚年》、《人性化管理:现代化企业的生命》、《细雨无声》、《无情未必真豪杰》、《年轻的“元老”》、《情留西非》、《硕士渔夫》、《船长轶事》、《船长年仅二十五》、《何处是归程》、《两情若是久长时》……本书收录了霍达创作的多篇小说、散文等作品。

目录

穆斯林的葬礼

序一 一本奇书

序二 穆斯林诗魂

自序 二十年后致读者

序曲 月梦

第一章 玉魔

第二章 月冷

第三章 玉殇

第四章 月清

第五章 玉缘

第六章 月明

第七童 玉王

第八章 月晦

第九章 玉游

第十章 月情

第十一章 玉劫

第十二章 月恋

第十三章 玉归

第十四章 月落

第十五章 玉别

尾声月魂

后记

补天裂

序 血泪心声

第一章 落花时节

第二章 报国无门

第三章 书生论政

第四章 无力回天

第五章 天涯孤旅

第六章 烟雨楼台

第七章 灵肉鬼神

第八章 海隅落日

第九章 月照无眠

第十章 潮涨潮落

第十一章 圣土遗民

第十二章 山雨欲来

第十三章 寸土必争

第十四章 剑拔弩张

第十五章 天若有情

第十六章 谁家天下

第十七章 血染国门

第十八章 世纪婴啼

后记

看试手,补天裂

未穿的红嫁衣 沉浮

未穿的红嫁衣

沉浮

红尘

序《红尘》读后

追日者

秦台夜月

魂归何处

红尘

年轮

芸芸众生

绝症

不要忘记她

保姆

马拉松宴会

故人情

猫婆

京韵第一鼓

革面

罢宴

醉笔

败笔

波浪天涯

自序致敬,大西洋上弄潮儿

漫漫西行路

比绍往事

奥斯瓦尔多

塞拉利昂进行曲

穿越战争的硝烟

塞内加尔散记

摩洛哥渔歌

几内亚琐谈录

毛里塔尼亚掠影

激情冈比亚

遭遇“食人族”

火海方舟

重洋万里探龙穴

裂变

家书抵万金

英雄的晚年

人性化管理:现代化企业的生命

细雨无声

无情未必真豪杰

年轻的“元老”

情留西非

硕士渔夫

船长轶事

船长年仅二十五

何处是归程

两情若是久长时

岁月留痕

骨肉

心愿

蹈海

海葬

冰海悲歌

捐躯者名录

国殇

序一 我呜咽着重新看完《国殇》

序二 文学贵在画魂

绿叶的荣誉

起步于黄帝陵前

万家忧乐

渔家傲

小巷匹夫

国殇

民以食为天

吴冠中

白衣上校

仰雪词馆主

心中一片净土

真情绝唱

长岛人歌动地诗

王炳申与神奇的生物场效应医学

苍天圣土

秦皇父子

自序梦断蒙太奇

秦皇父子

飘然太白

江州司马

我不是猎人

失落的明珠

龙驹

鹊桥仙

保姆

鞘中之剑

红尘

听雨楼随笔 抚剑堂诗抄

自序还可以写得更好些

书斋夜话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电视剧《鹊桥仙》创作札记

今月曾经照古人——《飘然太白》创作谈

大雅若俗——小说集《魂归何处》自序

历史毕竟不能重写——关于《秦皇父子》的创作

小说集《红尘》自序

《国殇》作者致读者

我为什么而写作——《穆斯林的葬礼》获奖感言

咀嚼悲剧

漫谈小说的语言——在美国爱荷华国际写作中心演讲稿

我和《海魂》

我和报告文学——《霍达报告文学选》代序

《补天裂》:从小说到剧本

就《补天裂》创作答记者问

直面血与火,讴歌民族魂

史学家的终点,是小说家的起点

对历史负责,对读者负责——《补天裂》获奖感言

答《信报》记者问

话剧《红尘》答问录

为了那片苍天圣土——记创作《补天裂》的日子

石迹耿千秋——读李四光诗《悼子元》

彝山一枝秀——观李秀版画展

女人的形象

荐书五种

寂寞之道与道之寂寞

难忘《木木》

春联贴倒了

从《凤求凰》到《白头吟》

从修复石头城说起

秦俑作者姓“宫”吗?

楚汉相争中的道德力量

漫说张子房

《春秋》情结

明日黄花蝶也愁

公子扶苏事考

“金镶玉”还是“荆山玉”?

说“私淑”

“期间”和“其间”

“侧目”辨

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诗仙非仙

江上月魂

我书被盗

诗人情怀

路边的歌声

书到用时

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文人与“海”

中国女性和中国文学——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的演讲稿

万家忧乐上心头

珍惜英雄

奏响中华文化复兴的黄钟大吕——写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

庭前漫语

君心似我心,两情长依依

明月在天

野草

携手人生路

燕雀之志

我和我的狗

此事古难全

珍爱生命

台湾纪行

四十春秋两岸情

谒台湾郑成功祠

空门红颜

“总统”秘书的家事

港岛札记

风雨石板街

香港的起点

莞香缥缈香江源

清末文人看香港

似是而非的“阿群带路”

百年沧桑“占领角”

九龙腾飞话半岛

往事历历说“新界”

九龙寨城挽歌

情天恨海七姊妹

吉士笠街随想

历史上的“东方之珠”

故垒无寻西营盘

阅尽不平的太平山

“六不”钦差叶名琛

轰动一时的“毒面包案”

“鬼子六”割让九龙

香港与太平天国

麦当奴与“公赌”闹剧

九龙有条赫德道

漫步港岛话填海

寂寥旗杆屋

铜锣湾的午礼炮

两个罗便臣

投降港督杨慕琦

夏悫道和夏悫军政府

割辫之刑和剪辫不易服

不受欢迎的港督戴维斯

般含道与文成街

吾土吾民

梅轩利遇刺

爱国老人邓圣时

水淹英勇祠,

屏山文塔聚星楼

寻根寻到黄帝陵

独具风采的“新界”清代民居

义冢丰碑

烟雨文武庙

英勇悲壮的“新界”抗英斗争

寻访“太平公局”

吉庆围铁门纪事

沧桑宋王台

天涯游踪

我站在长城上,倾听

“奇石”记

戏非“戏”

水乡魂

喀什河畔“姑娘追”

美洲月

游子情

漫步撒哈拉

远东雪

天涯倦客

走向金字塔

悠悠尼罗河

会见水上勉

浏览梵蒂冈

雅丐

海空星河

感受“以人为本”

人物速写

他扑向太阳——吴冠中的艺术道路

门框胡同记事

新春夜话

路上碰到个“卫嘴子”

张守义,装帧艺术的“赤子”

何必再相逢

东山男儿

天地为之久低昂——记舞蹈家资华筠

蓦然回首——荒煤与周总理的交往

半个世纪白毛女,五十年间战士情——记歌唱家王昆

梨园酣梦

送您一束红玫瑰——送别崔月犁伯伯

荒煤,文坛守门人——荒煤逝世周年祭

别情依依忆冰心

重访东山岛

税官蔡俊伟

老谢尔盖,走好

一代名医姚五达

非百百非不非秦——怀念著名史学家马非百先生

忘年之交——怀念孙大光同志

试读章节

姑娘:“将军,大军已经进城了!”

扶苏的脸上泛起胜利的微笑,看看自己的左臂,伤口处裹着一块白色的土布。他感激地望着这位素不相识的姑娘。

远远地传来马嘶人喊声。

山林中,扶苏的那匹栗色战马拖着缰绳,不断地嘶鸣,呼唤着它的主人。蒙恬和鲁苍紧紧跟随着战马,往前奔跑着,急切地喊着:“长公子!”

他们奔到了扶苏身边,不顾一切地扑在地上,深情地扶起扶苏。

蒙恬:“长公子,我军大获全胜了!”

扶苏笑了:“蒙将军,打得好啊!陛下听到我们的捷报,又会拍着你的胸膛说:‘好一个蒙胡子!”’

蒙恬抚着扶苏的左臂,惭愧地:“不,我愧对陛下的重托,愧对长公子殿下!”

姑娘听着他们说话,惊异地睁大了眼睛问扶苏:“你就是秦王陛下的长公子扶苏吗?”

鲁苍粗声粗气地喝道:“大胆!你是什么人?竟敢直呼公子殿下的名讳?”

扶苏:“鲁苍,不得无礼!如果不是这位姑娘救了我,我的血也许早就流尽了!”他歉意地问姑娘:“真是对不起,我还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

姑娘腼腆地:“仲姜。”

蒙恬:“多谢仲姜姑娘!军旅之中,无以为赠,请带我们去见你的父母高堂,也好当面致谢!”

仲姜黯然:“我的父母早已不在人世了!灾荒、赋税、徭役,还有战乱……”

扶苏:“那……你家里还有什么亲人?”

仲姜:“还有一个姐姐,在逃难中被冲散了!也许她已经……唉,可惜连个尸首都找不到!”

扶苏同情地:“你一个女孩儿家,今后将何以为生呢?”

仲姜指指身旁,布囊中裹着一面琵琶。

扶苏叹息道:“兵荒马乱,衣食无着,谁还来听你卖唱啊!”

仲姜:“我是想一路卖唱走回家乡去,我们祖上原是秦国人啊!”

扶苏兴奋地:“啊,仲姜姑娘也是秦国人!请骑上战马,随我们

 回到父母之邦!”

他解下自己身上殷红的披风,给仲姜披上:“看你,为了给我裹伤,把裙子都撕破了!”

仲姜羞涩地:“长公子,这使得吗?”

扶苏:“怎么使不得,你没听见我们的军歌吗?‘岂日无衣?与子同袍……”’

彩霞满天,凯旋的秦军在昂扬行进。

威武雄壮的《无衣歌》: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秦”字大纛下,扶苏骑着他的栗色战马,仲姜骑着一匹白马,披着殷红的披风,与扶苏并辔而行。仲姜弹起琵琶,和着《无衣歌》的节奏,含情脉脉地注视着扶苏。

衣衫褴褛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涌过来,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一位拄杖的残废人眼含热泪:“几百年的战乱,总算到头了!”

一位老者:“早就听说秦国行商鞅之法,废井田、开阡陌,往后,我们再也不会挨饿了!”

一位面目清癯的老儒趋前深深一揖:“臣淳于越拜见长公子殿下!”

扶苏眼睛一亮,立即下马还礼:“哦,淳于先生!久仰齐国有一位大儒……”

淳于越:“不敢当!齐王无道,臣枉读经史,却无所作为。如今秦王诛无道而治天下,臣愿为秦王陛下效劳!”

扶苏兴奋地:“我大秦广招人才,最需要先生这样的饱学之士!”

淳于越:“听说秦国有博士七十人,为首的是关中大儒公孙述而夫子……”

扶苏:“是,公孙夫子是我的先生!”

淳于越景仰地:“哦!我早就想向他请教……”

扶苏吩咐左右:“为淳于先生备马!”

大军在行进,《无衣歌》在继续: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日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歌声循环往复,在田野上回荡……

浩荡的大军如游动的巨龙,奔向广阔的地平线……

秦都咸阳。

扶苏和仲姜并辔走过渭河大桥。

仲姜惊讶地眺望着繁华的都市,巍峨的宫阙。

扶苏深情地:“仲姜姑娘,这就是我的家。在这里,我会让你生活得像一位公主……”

仲姜心怀忐忑地望着他:“长公子,你说什么?”

扶苏嗫嚅道:“哦,如果你愿意……”

仲姜低下头,羞涩地咬了咬嘴唇。

咸阳宫门外。

十二个金光灿烂的、巨大的铜人分列两旁,每个身长五丈、足履六尺。“秦”字大纛从两排铜人中间飘扬前进。

上卿蒙毅、廷尉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和群臣热烈地迎接凯旋的扶苏、蒙恬大军。蒙毅年近四十,与蒙恬面目相似,身着文官服。李斯年约三十多岁,身材修长,面目清癯,一双充满智慧的眼睛。赵高年约四十左右,高大强力,但举止谦和。

蒙毅、李斯、赵高迎上前来,长揖相贺。

李斯:“长公子,蒙将军,劳苦功高!”

扶苏、蒙恬谦逊地还礼。

扶苏:“臣子不言功,应将一切功劳都归于陛下!”

蒙毅激动地抱住蒙恬的双肩:“大哥,这一仗,你又是九死一生吧?”

蒙恬:“为陛下尽忠,万死不辞!”

李斯:“陛下在大殿等候二位,长公子、蒙将军请!”

欢呼声中,扶苏、蒙恬和蒙毅、李斯同进宫去。

赵高正要随着走去,一回头看见鲁苍正在扶着仲姜下马。

赵高停住了脚步,震惊地:“啊,好一位绝色美人!”折身回来,走向仲姜,微笑着说:“长公子真是个孝子,戎马倥偬,还没忘记为陛下选美女!”

仲姜吃惊地:“啊?!”

鲁苍急忙说:“中车府令大人!这……这是长公子的救命恩人哪!”

赵高微笑着:“那就更应该另眼相看了!姑娘,随我来吧,陛下的后宫,那是人间天堂啊!”

仲姜惊恐地连连后退。  鲁苍:“大人,不能这样做啊!长公子吩咐我们,待她要像公主一样!”

赵高哑然失笑:“陛下有令,广选天下美女,从未听说从民间选什么‘公主’!凡六国的宫室、钟鼓、美人,一律归陛下所有,这已是老规矩了,长公子不会不知道,也决不会违抗吧?来人,带这位美人去后宫沐浴、更衣!”

两名小宦者应声向仲姜走来。

鲁苍目瞪口呆!

仲姜头晕目眩,几乎跌倒,绝望地:“长公子……”

巍峨的秦宫大殿,热烈的欢宴鼓乐。

旁白:“公元前221年,秦王完成了统一大业,号称‘秦始皇帝’。他大刀阔斧地实行了一系列新政,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更名民日‘黔首’,‘使黔首自实田’,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修驰道,隳壁垒,并多次‘亲巡天下,周览远方’。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帝第四次出游,东临碣石……”P4-7

序言

在传统的中国,散文本来是文学的正宗,而将小说列为首位是“五四”以后的事。

散文的涵盖面极广,从天子朱谕、重臣奏章到凡人的述志、抒怀、辨理、记事、论人之作,以至序跋、日记、书信、碑记等等,凡在韵文、骈文之外几乎无所不包。现代所谓的报告文学本来亦属散文一族,宣布独立也不过二三十年。

散文似乎是最好写的。小学生初学“作文”,无论什么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通通都是散文;连不识字的人接受采访,由识字的人把那些哕里口罗嗦的话记下来,稍加整理,发表在报纸上,印在书本里,也算“散文”吧。

散文其实是最难写的。试看在我们这个散文大国,上下五千年,文人们天天在“作文”,而留下《谏逐客书》、《报任少卿书》、前后《出师表》、《桃花源记》、《讨武璺檄》、《滕王阁序》、《陋室铭》、《醉翁亭记》、前后《赤壁赋》……那样名篇绝唱的能有几人!写文章第一靠才情,李太白“请目试万言,倚马可待”,天赋才情绝非东施可效颦者;第二靠学识,王国维谓读书三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于学识积累之中终达悟境;第三靠功力,白乐天“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十二以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也”,其读书治学如此辛苦,乃功力之源。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科举制度纵然有种种弊端,但私塾先生用木尺打着学生手心强迫命令背诵古文却也逼出了不少人才,暂时不懂不要紧,背熟了,长大自会慢慢领悟,一辈子受用不尽。我猜想,苏轼、苏辙恐怕就是这样被苏洵老先生教育出来的,不然怎能成就“一门三学士”?曹雪芹幼时在他恨透了的那个类似“大观园”的大家庭里也一定受过这样的严格训练,不然怎能写出《红楼梦》?散文是小说家的基本功,也是一切文学样式的作者必备的基本功,如果连一篇千字文都写不好,遑论其他。

一个人,先天的才情不可强求,但学识和功力靠后天的学习和锻炼是能够弥补的。我尝懊悔自己少时死记硬背的功夫下得不够,“书到用时方恨少”;我尝感叹自己多年来一直在忙于小说和报告文学、影视文学的创作,而没有时间精研散文,不然,多下些力气,或许还可以写得更好一些。

后记

早在三年前,这本书连影子还没有的时候,我就已经确定了书名《穆斯林的葬礼》。这好像是我的创作习惯,我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早早地想好了题目再谋篇,再写,极少有写完了再命名或改名的时候。正如我的子女,我总是在孕育着他们的时候就已经起好了名字,一个好名字会激起母亲的种种美好情愫、联翩遐想,这是母亲塑造儿女的蓝图,他们一落生,我就用那早已十分熟悉的亲切称呼呼唤着他们,怀着深深的爱、殷殷的期望,哺育他们,愿他们能长大成为和这个名字相符的人。

有了《穆斯林的葬礼》这个书名之后,我曾经激动地告诉了几位同道,她们——都是女的——几乎和我一样激动,说仅凭这个名字,就已经使她们仿佛看到了这未来的作品的模样几:风度、气质、格调。我当然不知道她们是怎么设想的,但很高兴。于是我向她们讲述了还没有写出的故事,一半是人物原型的真实经历,一半是我的即兴发挥和虚构。我讲得很慢,声音很轻,那根本不是“讲故事”,而是让自己的心潜入书(未来的书)中的时空,并且带着我的朋友们到那时空中,去游历一番。这也算是我的一个创作习惯,我在打好“腹稿”之后不急于落笔,愿意口头讲述一遍或数遍,讲给家人听,或是讲给朋友听,有时对着录音机讲给自己听。这是对“腹稿”的一个考验,如果不能打动别人也不能打动自己,写出来还有什么意思呢?

感谢我的朋友们,她们一边听我的讲述一边热泪盈眶,我的讲述经常被哭声打断。我并不想“赚”别人的眼泪,眼泪也不是评价作品的惟一标准,但它至少说明,我的讲述引起了别人的共鸣。尚在孕育中的作品已经得到朋友们的首肯,这对于作者,等于是“厉兵秣马”!

但我仍然没有动笔。

我在等待落笔的最佳时机,不到激情在笔尖无法遏止地涌流的时候,不“硬写”,我怕糟蹋了这个自己非常喜欢的题目。

我当然不能坐等。我踏着故事当中男女主人公的足迹奔走,我要回到那个时空去,再生活一次。“余生也晚”,没有经历过书中的全过程,但我曾和男女主人公的原型有过相当一段时间的接触,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痛哭和饮泣,闭目如在眼前,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曾经不自觉地使我了解到早于我的那个时代的往事。何况在地面上还留存着并不因为他们的先后辞世而消失的东西,当我踏着他们当年走过的路,看到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历史就在我的面前复活了。何况在人间还生活着曾经和他们一起生活过的人,以及和他们同时代的人,这些人向我谈起过去,就好像岁月倒流了似的。何况我对于已经亡故了的男女主人公的原型有着那样深切的怀念之情,一想起他们,我就无法抑制自己,我常在梦中见到他们,以为他们还在,醒来之后,一阵怅然、茫然!如果不让他们在我的笔下复活,我简直无法安生!

在经过相当长的一段“孕育”之后,我觉得我所等待的时机已经到来了,就铺开了稿纸,拿起了笔。我把所有创作计划都搁置起来,把所有的“文债”都往后推,把生活中的一切琐事都抛开,连一些好朋友和许多读者的信件都无暇回复,全力以赴《穆斯林的葬礼》,我希望大家都能原谅我,如果知道我此时的心情的话。

年轻的时候胆子大,写东西也不觉得艰辛,有时甚至是写着“玩玩儿”。随着年岁的增长,写作似乎越来越难,那是因为:文学,在我心中越来越神圣。面对文学,我有着宗教般的虔诚。我在写作中净化自己的心灵,并且希望我的读者也能得到这样的享受。文学,来不得虚伪、欺诈和装腔作势,也容不得污秽、肮脏和居心不良。“文如其人”,作家的赤诚与否是瞒不过任何人眼睛的,我历来不相信怀着一颗卑劣的心的人能写出真善美的好文字。

我陶醉在自己创造的意境中。人是需要理想、需要幻想的,需要美,以美的意境、美的情操来陶冶自己。我想如果把世界上的一切丑恶集中起来强迫人去看,那一定是一种很惨的刑罚。  追求美是人的本性,我相信人们本能地而并非理智地向往纯美-纯情的意境,美不必强迫人接受。不然,“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那样的前人名句就不会这样传之久远,深入人心。当然不是人间到处都有这样的意境,所以人们才更需要这样的意境。我笔下的主要人物,既是人间曾经有过的,也是我所憧憬的。我觉得人生在世应该做那样的人,即使一生中全是悲剧,悲剧,也是幸运的,因为他毕竟完成了并非人人都能完成的对自己的心灵的冶炼过程,他毕竟经历了并非人人都能经历的高洁、纯净的意境。人应该是这样的大写的cc人”。人的心绝不单单是解剖图上画的那颗有着什么左心房、右心房……的心脏。为人的心作传,为人的心谱曲,这是一项十分艰辛而又十分幸福的事业。

写作也是三百六十行当中的一行。但是它恐怕不能像某些行当一样当“活儿”T-。这个“活儿”太神圣,太复杂。有各种各样的技巧,但技巧却不是最重要的,或者说这技巧只能含在作品之中,而不能让人可触可摸,一道道工序地去品评:“这活儿做得地道0”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仅仅炫耀技巧就失去了灵魂。让人看见的技巧是拙劣的技巧。

我在落笔之前设想过各种技巧,写起来却都忘了。好像我的作品早已经离开我而存在,我的任务只是把它“发掘”出来,而无需再补上一块或是敲掉一块。它既然是“孕育”而成的,就不能像人工制造的那样随心所欲地加以改变。我尊重这个完整的肌体,小心翼翼、全神贯注地捧着它,奉献出来,让它呈现它本来的面目于读者面前。

我至今弄不清楚我运用了什么技巧,也弄不清楚这本书按时下很流行的说法归属什么流派。

我无意在作品中渲染民族色彩,只是因为故事发生在一个特定的民族之中,它就必然带有自己的色彩。我无意在作品中铺陈某一职业的特点,只是因为主人公从事那样的职业,它就必然顽强地展示那些特点。我无意借宗教来搞一点儿“魔幻”或“神秘”气氛,只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和宗教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和密切的现实联系,它时时笼罩在某种气氛之中。我无意在作品中阐发什么主题,只是把心中要说的话说出来,别人怎么理解都可以。我无意在作品中刻意雕琢、精心编织“悬念”之类,只是因为这些人物一旦活起来,我就身不由己,我不能干涉他们,只能按照他们运行的轨道前进。是他们主宰了我,而不是相反。必须真正理解“历史无情”这四个字。谁也不能改变历史、伪造历史。

“分娩”的过程是相当漫长的,四五十万字,谁也不可能开几个夜车就写出来。

我在稿纸前和主人公一起经历了久远的跋涉。我常常忘记了现实中的人和事,心都在小说中。我忘记了人间的寒暑,以小说中的季节为自己的季节。窗外三伏盛夏,书中却数九严冬,我不寒而栗。

我和主人公一起生活。每天从早到晚,又夜以继日。我为他们的欢乐而欢乐,为他们的痛苦而痛苦。我的稿纸常常被眼泪打湿,有时甚至不得不停下来痛哭一场。

我已经舍不得和我的人物分开。当我把他们一个一个地送离人间的时候,我被生离死别折磨得痛彻肺腑。心绞痛发作得越来越频繁,我不得不一次次停下来吞药。我甚至担心自己的葬礼先于书中的葬礼而举行,那么,我就太遗憾了,什么人都对不起了!

我的命运毕竟没有这么惨。当我写完了最后一行,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现在,死都不怕了!我相信读者决不会认为我在危言耸听,我相信书中的亡人完全理解我的心。

谨将此书奉献给亡故的人们,向他们表达我的怀念之情。

谨将此书奉献给我的朋友和广大读者,这是我的心在和你们交流。我等待你们的批评。  我由衷地感谢回、汉族的许多前辈和朋友,在我的写作中给予了热情的关切和帮助。感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朋友们对我的信任和鞭策。他们催稿简直像“索命”,而我甘愿把“命”交给他们。

书稿终于完成了,摞起来将近一尺厚。我把她郑重地交给鞭策我、信任我的编辑,请接住她,这是一个母亲在捧着自己的婴儿。

1987年9月1日晨记于抚剑堂书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8:2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