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现代文学观止/中华历代文学观止
分类
作者 周成华
出版社 吉林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华历代文学观止》是为广大学予和青少年编写的一套表现中国文学发展进程的丛书,丛书按时间跨度分成6册。本书为其中一册,书中着重介绍了一些现代文学的类别、流派、名家及他们的代表作品,向我们广大的学子和青少年展现了过去的那段风起云涌的文学艺术时代。

内容推荐

《中华历代文学观止》是为广大学予和青少年编写的一套表现中国文学发展进程的丛书,丛书按时间跨度分成6册。本册主要向读者们介绍现代名家和作品,包括作家生平和主要作品的介绍,并且选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赏析,是广大文学爱好者业余读书生活的佳品。

目录

前言

第一编 小说

 鲁迅

 《呐喊》和《彷徨》

 《阿Q正传》

 茅盾

 茅盾小说的阶级意识和文化心理

 茅盾的文学风格

 巴金

 巴金思想的历史结晶

 巴金的民族悲愤

 三部曲形式和文学风格

 老舍

 《骆驼祥子》与《四世同堂》

 老舍的文学风格

 问题小说与为人生派

 冰心小说

 庐隐小说

 叶绍钧小说

 王统照小说

 许地山小说

 乡土派

 许钦文小说

 鲁彦小说

 台静农小说

 浪漫派

 郁达夫小说

 郭沫若小说

 张资平小说

 早期普罗派

 蒋光慈小说

 华汉小说

 洪灵菲小说

 左翼小说

 丁玲小说

 胡也频小说

 柔石小说

 魏金枝小说

 叶紫小说

 张天翼小说

 吴组缃小说

 蒋牧良小说

 四川乡土作家群

 李士力人小说

 沙汀小说

 艾芜小说

 东北作家群

 萧军小说

 萧红小说

 京派作家群

 沈从文小说

 萧乾小说

 靳以小说

 其他京派小说家

 新感觉派

 施蛰存小说

 穆时英小说

 战区流亡作家

 碧野小说

 姚雪垠小说

 王西彦小说

 解放区小说

 赵树理的小说

 马烽小说

 柳青小说

 孙犁小说

 周立波小说

 国统区小说

 张爱玲小说

 钱钟书与《围城》

 路翎与《财主底儿女们》

 梅娘小说

 早期鸳鸯蝴蝶派作家

 社会言情小说

 武侠小说

 侦探小说

第二编 诗歌

 尝试派诗人与他的作品

 名篇赏析

 小诗

 蝴蝶

 教我如何不想她

 暮“

 月夜

 秋晚的江上

 湖畔诗人与他们的作品

 名篇赏析

 妹妹你是水

 蕙的风

 伊底眼

 左翼诗人

 名篇赏析

 老马

 三代

 血字

 新格律诗派

 名篇赏析

 再别康桥

 火车擒住轨

 红烛

 死水

 雨景

 冯至与沉钟社

 名篇赏析

 绿衣人

 象征诗派诗人与他们的作品

 名篇赏析

 弃妇

 雨后

 红纱灯

 郭沫若与现代自由诗

 《女神》

 名篇赏析

 凤凰涅榘

 现代派诗人与他们的作品

 名篇赏析

 雨巷

 寻梦者

 预言

 圆宝盒

 飞尘

 七月派诗人与他们的作品

 艾青与他的作品

 名篇赏析

 义勇军

 黎明的通知

 憎恨

 泥土

 悬崖边的树

 在牢狱

 中国新诗派

 名篇赏析

 野兽

 秋

 金黄的稻柬

 遗忘

 沉钟

 山中所见——一棵树

 招隐

 李季与《王贵与李香香》

 王贵与李香香(节选)

第三编 散文

 第一个十年散文

 周作人与美文

 朱自清和冰心

 名篇赏析

 故乡的野菜

 五祖寺

 附记

 背影

 荷塘月色

 闲情

 落花生

 没有秋虫的地方

 鲁迅杂文和散文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质

 《野草》和《朝花夕拾》

 名篇赏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藤野先生

 二丑艺术

第二个十年散文

 语丝派及林语堂散文

 现代评论派散文

 何其芳、李广田、丰子恺的散文

 夏衍与报告文学的兴起

 名篇赏析

 读书的艺术

 我的母亲

 翡冷翠山居闲话

 故都的秋

 给我的孩子们

 济南的冬天

 山才

 雨前

 第三个十年散文

 梁实秋散文

 名篇赏析

 白杨礼赞

 辣椒

 雅舍

 沅陵的人

 风雨中忆萧红

 废园外

第四编 戏剧

 中国话剧的起源

 左翼戏剧运动

 田汉与夏衍的创作

 欧阳予倩与洪深的创作

 丁西林与李健吾的创作

 曹禺与现代话剧

 《雷雨》

 《日出》和《原野》

 名篇赏析

 《北京人》第一幕(节选)

 郭沫若等人的历史剧

 《升官图》等戏剧作品

 名篇赏析

 雷电颂(节选《屈原》)

 新秧歌运动和新歌剧创作

 歌剧《白毛女》

 旧剧改革和《血泪仇》《逼上梁山》

 等剧作

 解放区话剧创作

第五编 文学批评

 胡适与现代文学批评

 周作人与“美文”文体批评

 成仿吾的“批评与同情”

 梁实秋对五四新文学的苛责与反思

 鲁迅与方法论

 李健吾与随笔体批评

试读章节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他生于浙江绍兴一个逐渐没落的士大夫家庭。时当鸦片战争后四十年,帝国主义者正以“坚甲利兵”进行不断的侵略,腐败堕落的清朝统治集团束手无策,节节退让,中国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社会的分化日趋激烈。鲁迅年轻时受过诗书经传的教育,他对民间艺术尤其是绘画具有深切的爱好,稍长又喜欢杂览,读了许多野史笔记,这不仅培育了他研究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启发了他对历史形成比较全面的看法。在所涉猎的史籍中,他特别留心有关乡邦先贤的富于反抗思想和爱国精神的文献。鲁迅的外祖母家住农村,他经常随母探省,因而熟悉农村社会,并和农民保持着亲密的联系。外国资本的侵入和封建统治的腐败加速了农村经济的萎缩,农民身受压迫,他们的贫穷和痛苦使鲁迅怀着深厚的同情。不久,周家遭到变故,鲁迅的祖父因科场案件系狱,父亲又长期患病,从小康人家而坠人困顿。从十三岁到十七岁这几年,他经常出入于当铺和药店。在被侮蔑、受歧视的环境里,鲁迅感到社会的冷酷和势利,通过切身的经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898年,继洋务运动之后,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进入高潮,鲁迅就在这一年离家到了南京。他抛弃一般人认为是正路的读书应试,进了洋务派创办的江南水师学堂,随后又转入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课余爱读《时务报》和《译书汇编》,经常留意当时翻译过来的科学和文艺的书籍,其中赫胥黎的《天演论》引起他很大的兴趣,从这部书里初步接触进化论思想,根据“物竞天择”的规律联想到祖国在竞争剧烈的世界上的命运。鲁迅不满于洋务派但求兵利甲坚的主张,在他看来,科学同时也是启蒙的工具,科学的倡导应该和政治的改革结合起来,在风气闭塞的情况下,科学的倡导甚至可以成为政治改革的先导。

鲁迅在矿路学堂毕业后,考取官费留学,于1902年东渡日本,先在东京进了预备学校。东京是当时中国革命党人在海外活动的中心,留学生中正在轰轰烈烈地展开反清爱国运动,介绍西方文明的书刊盛极一时。鲁迅积极参加这些活动,和革命党人时有往还。刚满二十一岁的他便有以身许国的志向,在一首短诗里抒写了他的爱国主义的襟怀: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阍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19世纪后期轰动世界的达尔文学说在日本思想界十分流行,无政府主义和尼采哲学也受到知识分子的赞赏。鲁迅关心一切具有反抗持异精神的著作,通过日本学者的译著研究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由于这一时期他的注意力还在科学方面,除了译述爱国主义小说《斯巴达之魂》外,他先后介绍了居里夫人新发现的镭,研究了中国的地质和矿产,翻译了灌输科学知识的小说,实践其科学救国的心愿。预备学校毕业后,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在仙台二年,有一次,教室里放映纪录日俄战争的幻灯画片,其中有一个中国人据说是为沙皇的军队当侦察员,被日军捉住杀头,周围站着看热闹的同样是一群中国人,面对惨剧,神情麻木。鲁迅深受刺激。他到海外后,从日本的维新想到自己民族的前途,一直在探索所谓“国民性”问题。这个画面使他更加深刻地感觉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从民族革命和人民解放的要求出发,鲁迅认为,医治精神的麻木更急于医治肉体的病弱,而文艺是改变精神的利器,便决定中止学医,改治文艺。改造“国民性’’并不是鲁迅个人独有的想法,这是较为普遍地存在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中间启蒙主义思想的表现。“国民性”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把社会革命寄托于精神改造,往往又是启蒙主义者难免的弱点,但当群众还没有普遍觉醒的时候,这种思想仍然有它积极的意义。特别是作为一个作家,使文艺活动结合政治要求,将文学艺术的任务自觉地和启发人民群众的觉悟联系起来,并且愿意尽毕生之力为之服务,在鲁迅的整个生涯里,这是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起点。

1906年,鲁迅回到东京,计划创办文艺杂志,多方搜集.被压迫民族的作品,准备将反抗压制、追求自由的思想介绍到国内,因而他的注意力侧重于俄国、波兰和巴尔干诸国家。根据几年来对文学艺术的接触,他非常喜爱深刻地分析和批判社会现实的小说,受到果戈里、契诃夫、显克微支等现实主义作家的影响;同时又引“叫喊和反抗的作者为同调”,竭力推崇浪漫主义作家拜伦、雪莱、雨果、海涅、普希金、莱蒙托夫、密茨凯维支和裴多菲等同情弱小、抵抗强暴的作品。拟议中的刊物定名《新生》,终因人力和物力的限制,没有办成。他便开始译书,撰文。当时章太炎流亡到日本,鲁迅因为他是一个“有学问的革命家”,从他听讲《说文解字》,并加入章太炎主持的革命团体光复会。

从1907年起,鲁迅一方面翻译北欧和东欧的现实主义作品,这些作品作为部分的内容,收在1909年先后出版的两册《域外小说集》里,另一方面又在留学生主办的《河南》杂志上发表论文,其中最能代表他当时思想的是《文化偏至论》和《摩罗诗力说》。鲁迅的思想深深地植根在现实生活里。他既反对贵族地主洋务派的“竞言武事”,“不根本之图”,也不满官僚集团维新派的主张“制造商估立宪国会”,对于新起的买办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代言人,同样充满了不信任和憎恶,认为他们倡导的只是假民主,“托言众治,压制乃尤烈于暴君。”他不仅了解几千年来封建主义的精神流毒,还看到刚刚继起于东方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弊害,“往者为本体自发之偏枯,今则获以交通传来之新疫,二患交伐,而中国之沉沦遂以益速矣。”鲁迅把民族革命和人民解放作为实践任务,作为理论推理的出发点,并且根据上述认识,从西方思潮里取精用弘地吸收他所需要的材料。他相信进化论,进化论给予鲁迅的要求社会变革的理想以很大的支持,使他坚定地相信未来,不惮前驱。根据当时鲁迅的观点,进化就是发展,发展就是进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里,必须以同样的热情拥护和保卫一切新生的事物。他反对资本主义物质弊害的戕贼,要求“张灵明”,也不满守旧群众和习惯势力的约束,倡议“排众数”。他以个性主义为武器,替新生事物的成长扫除障碍,说明个性主义和进化论在他的思想里是互相补充与互相发明的。

个性主义、个性解放在当时欧洲已经成为资产阶级抵制新兴力量的盾牌,鲁迅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还承认这种个性主义和尼采学说的某些联系,但在具体论述中.却又说明他所同情的主要是尼采对于资产阶级平庸主义的攻击,并在介绍拜伦力抗强权的时候,指出了尼采“欲自强,而并颂强者”的反动本质。他把个性解放当作达到民族解放乃至社会解放的途径。尽管这仍然是一般知识分子的资产阶级性的幻想,但在工人阶级尚未登上政治舞台,多数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都还看不见现实生活中群众革命力量的中国,这种想法已经是相当激进的革命思想。不仅如此,在鲁迅早期思想里,还散布着许多从进化论里引伸出来的朴素的辩证主义和历史丰义的观点.

改变精神的文艺运动没有得到应有的反应,鲁迅于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出于强烈的反封建的愿望,他在故乡绍兴积极参加宣传活动。也就在这段时间里,根据生活实感写下短篇《怀旧》,描绘了小镇封建势力在革命风声中的种种动态。这虽是用文言写的,却是他的第一篇小说。临时政府成立,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在南京教育部任职,不久随政府迁到北京。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没有完成历史的任务,清朝的帝制虽被推翻,帝国主义却依旧虎视眈眈,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和思想体系也不曾有丝毫动摇,篡国复辟的风潮迭起。鲁迅由失望转入苦闷,从1912年到1917年,他虽时或忿而战斗,但更多的时间却在沉思默想。他分析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进行探索。这些都成为他以后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的必要的准备。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发生,沉睡的中国大地蠕蠕欲动。1919年,五四运动接着爆发。在这个时期里,《新青年》杂志成为鼓吹思想革命和文化革命的主要阵地。鲁迅于1918年起和李大钊等一起参加《新青年》的编辑活动,陆续发表小说、论文和杂感,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刊登于第四卷第五号(1918年5月),这是一份最激烈的向封建主义宣战的檄书,以文学的形式揭露“礼教吃人”的罪恶,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鲁迅接着又发表《孔乙己》、《药》等短篇,集中力量从各个角度向封建传统进攻,大大地激动了处身于革命浪潮中的青年,引起社会广泛的注意。他在同一时期写的论文《我之节烈观》和《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对当时提出的妇女问题、青年问题、家庭问题作了深刻的分析,以思想明澈和论证严密著称。这些有力地表现时代思潮的小说和文章,不仅助长了轰轰烈烈的运动声势,而且深化了思想革命和文化革命。鲁迅是五四运动中斗争最彻底和影响最广大的作家。P3-5

序言

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文学,也可以说是中国的新文学。

中国的现代文学以1917年1月《新青年》倡导的新文学革命为发端,到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为终结。它包括在此期间的各种文学运动、文艺思潮,以及在此期间出现的各种文学社团、文学流派以及所有不同类型作家的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这一概念,不仅仅是一个时间上的说法,更主要的是一种文学形态的概念。现代文学的创作者是用符合现代特征的艺术形式、审美趣味和语言表达方法,来阐述开始进入现代社会的中国人的生活、思想、感情和心理。从形式上看,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相比,有着非常不同的性质和特点。这种不同既有文学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思想情感和心理内涵的不同,也有艺术形式、审美趣味、语言方式的不同。

我国的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历史的一个里程碑,不仅仅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文学家和作品,也直接影响了当代文学形式的发展。现代文学既是对古典文学形式的突破,也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古典文学中的一些积极成果。由于现代文学的形成时期,正是中国古老的封建社会走到末路、社会产生巨变之前夜,可以说是社会的巨变催生了现代文学的思潮,而现代文学的思潮又高速推进了社会的变革。

现代文学当中产生了许多经典,到今天的大中小学的中文课本里,现代文学的篇章都有着独特的地位。阅读现代文学作品,我们能够读到那个时代的巨变、社会变革的彷徨、以及艰难时世的沧桑。

本书着重介绍了一些现代文学的类别、流派、名家及他们的代表作品,向我们广大的学子和青少年展现了过去的那段风起云涌的文学艺术时代。由于时间匆忙,难免有疏忽未尽之处,希望读者诸君发现后批评指正,编者将在以后的时间里予以补足、修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7:5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