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战国说客双雄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姜安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是“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姜安,主要讲述战国时期的说客张仪和苏秦纵横捭阖的事迹。

战国时期是群雄蜂起、英雄辈出的时代,苏秦和张仪正是这一时代的代表者,作者对苏秦和张仪的事迹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与考证。

内容推荐

颠覆《史记》《战国策》的记述,揭秘张仪、苏秦的一生传奇!

长久以来,人们大都根据《史记》和《战国策》对张仪和苏秦进行评述,且负面评价居多。姜安教授却发现,《史记》和《战国策》的记载存在些许矛盾与疏漏,这直接影响到后人对张仪和苏秦二人的评判。姜安教通过整理核对大量历史史料,试图还原真实的张仪和苏秦。张仪的外交是秦统一中国、结束战乱其中一个重要基础;苏秦长期服务弱小的燕国,但他的外交却能影响当时大国的政策。这二人的外交对战国整个政治走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张仪、苏秦无疑是最为出色的职业外交家。

目录

引子

张仪篇

 横空出世

 张仪入秦

 连横魏国

 相魏事秦

 戏诈楚怀王

 再戏楚怀王

 是非人生

苏秦篇

 悬梁刺股

 自周归燕

 使齐伐宋

 五国攻秦

 异国之囚

 苏秦之死

试读章节

战国时代,天下大乱,各国的诸侯们急切需要智囊人物来出谋划策。而出身卑微的读书人,只有凭借才智、激情来赢得君主的信任和欣赏,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当才智过人的张仪终于顺利完成学业的时候,展现在他面前的,似乎是一条平坦宽阔而又璀璨无比的金光大道。然而,事情果真会如此吗?面对着难以预料的战国时局,张仪将作出怎样的选择呢?

张仪师出名门,同时大学毕业了,拿了一个学位,也学到了本事。有人认为当时鬼谷子学校就是中国第一所军事学校,而张仪拿的学位,至少相当于博士或更高,含金量很高。有了这个学历之后,当然要谋职了。

谋什么职?他当时首先判断有两家可以选择。一个是楚国,一个是秦国。为什么找这两家呢?

刘向在《战国策·书录》中曾经说过,说当时的格局是“横者秦帝,纵者楚王”。从连横角度来看,势力最强的是秦国。纵者,六国,合纵国六国谁最厉害?当然是楚国。这是当时的格局。张仪学习纵横术,了解天下大势,哪个国家强,哪个国家弱,自然心中有数。那么自己求得高学问,长了一身本事了,该怎么办?他准备要找这两个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他首先去的是哪个国家呢?是楚国。

一天,张仪来到楚国进行游说。

应当说,这次游说让张仪终身难忘!

《史记》记载:张仪到了楚国之后,就见到一个人,这个人是当时楚国的令尹(令尹是个官职,就相当于一个国家的国相,主掌军政大权),叫昭阳君。张仪到他那儿去,准备游说、谋职,拓展自己的事业。但是现在要说明一点,张仪志向很远大,他谋的职可不是到一个公司去做一个小科员或做一个部门经理,不是,他是筹划大事业的人,他想成为影响CEO、老板的这样的人。

见面那天,楚国令尹昭阳君正在举办酒宴,高朋满座。张仪来了,大家在一起喝酒,很开心,在喝酒的过程中,有人就跟楚国令尹昭阳君讲,说是听说你有一块价值连城的玉璧,能不能拿出来让我们欣赏一下?

令尹大人很开心,喝着酒,就把自己的玉璧拿出来让大家欣赏。欣赏一段之后大家就继续喝酒,当喝完酒再欣赏的时候,忽然发现玉璧丢失了,找不到了。于是大家便开始找,搜寻半天也没找到。

这时候,有人说了一句话,叫“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就是说张仪很穷(前面我说过,张仪家族破落,家境贫寒),“仪贫无行”,德行、品性方面不好,肯定是张仪盗的:“必此盗相君之璧”,“必”是必然、肯定、一定的意思,一定是他盗的,不要怀疑其他人了,唯一可能作案的人就是你张仪。

下面还有一个说法,叫“共执张仪”,就是共同去抓张仪,把张仪抓到之后,“掠笞数百,不服,释之”,这是《史记》的原话。“掠笞数百”是什么意思呢?这在古代实际上是一种惩罚人的刑罚,用鞭子或者荆条或者竹板打人。大家把张仪抓起来当然都怀疑是他做的,“掠笞数百”,张仪被打得遍体鳞伤。打完之后,张仪嘴硬,坚决不承认。昭阳君拿他也没办法,便把他放回去了,这是《史记》当时的记载。

除了《史记》对张仪偷盗和氏璧做了记载之外,明代小说家冯梦龙也在他的《东周列国志》中做了详细的记载,那么冯梦龙的记载是怎样的呢?张仪遭到这样一顿毒打之后,他的人生轨迹又将会发生怎样的转变呢?

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当中也有一段相类似的记载,这个记载比我们刚才谈的《史记》的说法更为详尽一些,它有一些演绎的成分,演绎的成分是这样的:

说原来有一块和氏璧,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一块璧玉了,价值连城。当时楚国国君拿到和氏璧之后,就赐给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楚国的令尹昭阳君。为什么呢?因为昭阳君帮助楚国灭越败魏,有效打击过越国,也击败过魏国,功劳巨大,于是君王便把和氏璧赏赐给他,令尹大人也很爱惜它,平时用一个宝盒装起来。

有一天,他带了上百的好朋友到一个地方郊游,来到一潭湖(据说是赤山,下面有一潭湖,姜太公曾经在这儿钓过鱼)。这些人就在令尹大人的领导和引导下在这个地方饮酒助乐,观赏群鱼。在这当中,有人提出来:能不能把和氏璧拿出来让大家欣赏一下?令尹大人很开心,自己拿出钥匙,把宝盒打开,剥开三层锦囊,大家一看这个璧玉,华彩烁烁,纷纷上前欣赏,欣赏的时候“次第观之”,也就是一个接一个地看。

这时,湖里面有大鱼跳出来了,好多鱼也跟着跳,景象非常壮观,大家又欣赏群鱼。紧接着下了一场大雨,大雨一下,大家赶快收拾行囊,准备返回。这时人们发现,玉璧没了,大家就开始找,却找不到。

冯梦龙先生是怎么描述当时的情况的呢?“张仪赤贫,素无行”,这个说法和《史记》的说法是比较类似的,然后也是把他抓起来,“掠笞数百”。他也不服,不过也没办法,有人搀扶他回家去了。回到家中之后,他妻子发现老公被打得遍体鳞伤,很心疼,又有点责备他,说你看看你,你一天不好好工作,天天动嘴皮子,到处搞你的游说,搞来搞去,惹了一身祸,结果被打成这个样子。这时的张仪心态很好,就跟妻子讲,你看我的舌头在不在?他妻子一看,舌头还在啊。好不好?很好。足矣,没问题。这是《东周列国志》关于这件事的一个记载。P14-16

序言

《战国说客双雄》出版在即,感言在先:

前不久,我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了《战国说客双雄》。接着,各大媒体迅速热议一个话题:《战国说客双雄》颠覆《史记》!延伸的话题是,姜安教授向王立群教授叫板!因我非常尊敬的王老师在《百家讲坛》中也曾涉及战国纵横家张仪、苏秦。作为后辈,我的观点与前辈有些不同,等等。对此,媒体毁誉纷纷,争论不休。

为此,我以为有必要作一下说明。

作为战国时代最著名的纵横家,张仪、苏秦始终处在纷乱的世道之中,其间的是与非、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岂是容易道明的?原因有三:其一,战国本为乱世,英雄、枭雄、奸雄当道,群雄脸谱难辨真伪;其二,战国时代时间久远,史料奇缺,历史研究面临许多困境;其三,在一定意义上,任何历史都是主观历史。它强烈地受到人们的价值观、立场、研究方式的影响,历史的结论自然是众说纷纭。

实际上,关于张仪与苏秦的事迹,自古以来就存在重大分歧。早在战国、秦汉年代,这一争论就已经非常激烈了。这个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张仪、苏秦是战国时代影响政治格局的真正外交家、纵横家,还是工于心计的善耍权术的小人?(2)究竟是张仪出道在前,还是苏秦扬名在前?(3)与张仪对峙的连横派代表人物究竟是苏秦,还是另有其人?(4)苏秦之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5)如何分清苏秦、苏厉、苏代三兄弟的事迹?究竟如何评价张仪和苏秦在战国时代的是非功过?等等。其中,《史记》的记载往往被人们认为是真理与事实。它的结论影响甚大!《史记》的逻辑几乎成为历史逻辑的化身。但是,历史也有反对或不同意《史记》的声音。历史有拥护《史记》的护法派,也有反《史记》的颠覆派。这种情况让我非常兴奋!内心充满了无比的冲动和快感!我以为,这是一种符合文化进化逻辑的好现象!可以说,这是我决心参与讨论的主要动机之一。

……

我的历史观

世界历史经历过几个大的事件。这些事件构成了世界历史发展长河的重要里程碑。

中国在公元前221年政治统一。它开启了东方世界新的政治制度安排,为中国的社会秩序的演变奠定了最基本的框架。这个框架的前期准备工作主要是从春秋战国开始的。

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34年跨越赫勒斯滂海峡。赫勒斯滂海峡成为实现这一历史性跨越的吊桥!

公元633年,阿拉伯人突然越出阿拉伯半岛。这个行动的一个影响是一度使地中海变成了穆斯林湖。

蒙古人在13世纪自东北亚大草原突然崛起。它甚至改变了西方人对进攻亚洲大陆的态度,被迫走向海洋。

各个文明形态的出现和发展。苏美尔一阿卡德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米诺斯文明、迈锡尼文明、玛雅文明、中国文明等参与了整合世界发展的过程。

所有这一切,要求我们回归历史,思索一条研究历史的路径。

其中,我们的历史态度尤为重要!

这个态度就是将历史视为一种文化选择。最高境界是在两个维度中展开对历史的解读:一个维度是在历史哲学层面中抽象地完成对历史的阅读,另一个维度是在细节上具象化地回归历史本身。

就前者而言,它要解决以下问题:第一,假说、事实与历史的关系;第二,偶然与必然(决定论)的关系;第三,自由与必然的关系。

在这里,必然会涉及这样的话题:历史是不是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可观察到的秩序和模式以及可以部分预见的规律性?历史存在宿命与循环吗?  接着,又会产生如下的命题。

历史是否如黑格尔所言,它是螺旋式的发展,是一系列从统一形式到分裂阶段、再到更高程度的统一运动?是否如圣西门所言,它是一连串建构时期和批评时期的交换?是否如恩佩多克勒斯所言,它是两种力量的轮番此消彼长:结合的力量是爱,分裂的力量是恨?诸如此类所关注的是历史的性质、意义以及变迁的原因和意义。它超越了历史研究,而与形而上学和神学更接近。

就后者而论,它在细节上追求叙述的力量,在形而下的逻辑路径中还原历史的真实性。

它要解决以下问题:第一,真史、正史与野史之间的关系;第二,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第三,历史逻辑与具体事实的关系。

在这里,必然会涉及这样的话题:历史是不是由各个不同的细节组成的事件的连接?历史链条中个体的人格、经历、情绪、情感是不是不可忽视的要素?历史是不是个体的利益和动机的复杂再现?历史是不是由那些碎片或是碎片的连接组合而成的?历史是不是个人冲动的结果?

描述历史,关注事实细节的描述,追求故事的具体考证,尽量还原历史,并进行文化反思,这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举动。这种具体的历史考证方式与历史哲学方式共同完成一个重要的文化行动——为我们的未来,还原历史并使人们对自己走过的道路的理解得到升华。

这样的历史观影响了我对历史的理解,使我将注意力投放到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战国。

当然,我必须表达诚挚的谢意和敬意:

感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组同人!

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感谢我的父母!

感谢我的妻子!

感谢深圳大学!

2009年8月26日

于深圳大学荔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5: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