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重点考察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城市手工业民俗志。主要以北京城市手工业民俗为个案,从现代民俗学和社会学相交叉的角度,在北京传统封建政体和新民族国家政府生死交替之际,在北京传统帝都城市向现代进程转型的重大历史时刻,以19世纪末至1949年为时间段,以北京传统城市和现代进程中的城市生活都有日常需求的城市手工业人群为对象,从手工业行业组织传承和社会网络的关系切入,同时也在这一侧面上深入搜集资料和开展研究,探索在20世纪上半叶北京城市重构中,手工行业民俗的位置和作用,包括这种半工半农、半城半乡的城市基层民间组织对北京城市重构的民俗合理性,手工业初级技术人口对北京城市重构初期现代风气的大众适应性、工匠行会组织民俗转为同业公会或部门工会在城市劳资经济初建时期的再价值化能量和解决就业问题的社会意义等。
本书是董晓萍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民俗文献史纲要”(02JAZJD840003)的子课题成果之一,由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资助出版。项目合作单位:法国远东学院(EFEO)。
绪论
第一章 民国时期北京手工业分布、分类与民俗传承
第一节 清末和民国时期北京城市转型中手工行业的位置
第二节 民国北京手工行业的技术民俗
第三节 民国北京手工行业的经济民俗
第二章 民国北京手工行业产销习俗个案研究
第一节 铜器作坊与北京礼俗社会
第二节 民国北京刀剪业的生产运作与销售民俗
第三节 民国北京玉器业的生产运作与民俗
第三章北京手工行业民俗与市民基层社会
第一节 手工业与民俗社会关系网络
第二节 市民基层社会文化模式:手工行业与胡同社会的关系
第三节 劳动力资源与就业观念
第四章 北京手工业民俗志数据的处理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插图目录
图1 北京手工业民俗志调查地点示意图
图2 清末至民国时期(1900-1949年)北京玉器业市场分布示意图
图3 民国时期(1911-1949年)雍和宫附近铜器作坊分布示意图
图4 民国时期(1911-1949年)打磨厂地区刀剪店分布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