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为什么寡母的孩子特别容易成大才;为什么双胞胎的孩子成才率特别低;为什么妻生的孩子比妾生的要优秀得多;办什么并不出色的父祖突然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后代;为什么先天后天俱佳的神童成大才者寡;为什么先天不足的早产儿、小样儿能够后来居上成就大业…… 《发现母亲》是作者殚精竭虑砺炼十年而成的一部母亲教育专著。作者从母亲的角度对人类社会的一些核质问题进行了严肃而深入地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关乎整个人类命运的重大命题。 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每一个母亲都应该阅读《发现母亲》这本书,这是孩子对你的要求!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殚精竭虑砺炼十年而成的一部母亲教育专著。作者从母亲的角度对人类社会的一些核质问题进行了严肃而深入地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关乎整个人类命运的重大命题。其研究的体系化、前瞻性、深刻内蕴以及对世纪更迭人类文化的建设上,都会使本书在百年人文浪潮中具有卓越的启蒙地位。这是一个我们不得不需要净心倾听的独特声音。而本书详尽的范例,细腻真情的说理,也会将读者领进一个崭新的母性境界。 目录 自序·愿天下人共读之 导论 江山是银,母亲是金 我曾经对自己问个不休 三千年里的母亲危机 是什么造就了伟大的人物 谁在挥霍孩子们的童年 让灵魂追上成长的脚步 我们的教育犯了大错误 女人的名字叫母亲 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 历史与未来·母亲缔造光明 第一章 人类还没有学会走路 烛光里的母婴 没有太阳的天空 教育:僧侣式的学校 爱情:美丽得不可饶恕的罪行 分娩:以诞生为名义的屠宰 养育:培养乎,饲养乎 成功:用孩子抵押来的勋章 原理与假说·人皆可为尧舜 第二章 智本能:人生只有一次机会 人脑是万物的灵长 人脑是分两次诞生的 第二次诞生更重要 智慧是人脑与环境的嫁接 人是早产三年的动物 三岁前为何不能记忆 人生的头三年是在组装大脑 婴孩的一年等于十年 智力阉割:近乎残酷的事实 我们现在所有的教育都是再教育 第三章 大规律:天才何以成为天才 一生之计在于童 自古英雄出少年 识社会者为俊杰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让孩子过一个幸福的百岁人生 第四章 佑护者:母亲是孩子的总设计师 母婴连体:婴孩出生时都是连体婴儿 宫外孕期:肤爱是婴孩的第二子宫 母子感通:摇篮里建立起来的感应频道 恋母情结:母亲是孩子的纯金恋人 心理支持:伟大光荣正确的妈 子宫心理:跟随孩子成长的分子维心理 脂肤性格:以性格赢得性格 慈容精神: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的肉 父亲职责:父亲在育儿中的位置 方法与途径·母亲是第一生产力 第五章 教育,母亲是孩子的大老师 一个瞽母胜过一打特级教师 家庭是最早最好也是最高的学府 抽好人生陀螺的第一鞭 学校是刃,家庭是刃上的钢 教育应该同孩子一道成长 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 让妈妈成为母亲,成为母育家 第六章 习育,面对孩子我们必须重新做人 社会遗传比生理遗传还要重要 近亲结婚为何也能人才辈出 镜像期假说 婴孩的模仿都是范式模仿 身教何以重于言教 比身教更重要的是什么 习育:社会遗传的基因疗法 教育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自我教育 第七章 化育,向伟大的心灵迈进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化育是灵魂的建设 祖荫现象:是阴德还是阳功 童年是化育的最好时期 母亲是最好的化育者 伟大的母亲教育家——居里夫人 做一个向伟大迈进的母亲 第八章 让天才成批出现 家庭是人才成长的肩膀 其实我们都是方仲永 打破罩在神童头上的光环 在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 像珍惜生态资源一样珍惜天才资源 向智力归庸挑战 再造中国的人才家族 让天才成批出现 跋 向使命证明自己 试读章节 是超常还是正常 这种认识造成的更大错误还在于掩盖了超常、正常与逊常的内在联系。那些智力超常的,事实上都是良好教育的结果,超常与一般常态儿童之间并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一个人先天的优良遗传素质和后天的科学喂养对其健康成长固然重要,但这毕竟只是为孩子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而后天的良好教育正是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弗罗姆曾说可以用考察一粒种子成长的方法来考察一个人。 他说一粒种子看起来是那么微小,那么平淡,有的你得使用显微镜才能看清它们,但就在这样的种子内存在着巨大的生长潜力。 如果你拿到一粒花种,把它抛到露天的地里,踢些尘土将它覆盖,它很可能在一两周内发出芽来,再过些时候,它也许会开出一朵花来。可是,假如你仔细地观察就会看到,它有一朵暗淡色的小花,还有细小而未发育出来的叶子,也许上面还有昆虫在蛀食掉它。 但是,如果你拿到同类的另一粒种子,将它种植在深度刚好适宜的土壤里,给它以适量的水分、阳光和营养,你会如期看到一株美丽的植物,其叶子葱绿苍翠,其花朵色彩娇艳,你会看到一株发展已接近它全部潜能的植物。 井深大用1985年日本筑波国际科技博览会上的一株西红柿,来证明弗洛姆“一株发展已接近它全部潜能的植物”说法的正确。这棵极普通的西红柿种子用“水耕法”培育起来后,枝叶竟伸展到了14平方米之大,结出的果实竟达13000个,而一般菜农种的西红柿每棵能结100个果实就已经不可思议了! 所以,弗洛姆和井深大都说道,我们都很像一棵发育极不充分的植物,我们中许多人从生到死,没有实现我们每个人所具有的巨大潜能。 因此,我以为超常儿童这个词本身就代表“危机”,让人很容易联想到事故、不安全等,这个词给人们的心理暗示是限制,而不是发展。其实,这些孩子才应该是享受到良好教育的正常儿童,而那些所谓的正常儿童则是教育、环境缺失的逊常儿童,至于逊常儿童更是为环境、教育所摧残的儿童了。 因此,我建议用新的更准确的语词来替代目前这个很容易引起歧义的语词,以指示社会教育发展的方向。 是天然还是自然 现在对抗早期教育的另一个“新”观念,就是“我想让孩子顺其自然”“我想让孩子自由发展”,持这种观点的父母大多素质较高,有些更是受过高等教育,在他们的意识深处,早期教育是违背自然的,而不管教孩子才是正确的,这些人的错误在于将“天然”当成“自然”了。 如果说一些家长持这种态度倒也罢了,遗憾的是,一些儿童专家也持这样的看法。一次一位对孩子进行了早期教育的家长请冰心老人为孩子题词,老人看到孩子不堪重负,便题了“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这类祝愿。 老人的本意并非反对早教,而是反对揠苗助长,可是这样的题词到了一些专家手里,却成了反对早期教育的一种利器,认为应该“让孩子像野花一样成长”。 那么,什么是“像野花一样成长”呢?人又如何“像野花一样成长”呢? 野花生命力旺盛、香气浓郁,看似漫不经心,实则这些人们所赞美的野花正是获得良好生长的野花,土壤、气候让它们比家花的生长条件还要优越!并不是所有的野花都有此幸运,更多的野花正是我们在前面如弗洛姆、井深大所说的那样,在漫漫戈壁,在茫茫雪域,在黄土高坡我们也能看到野花,但是谁曾歌吟过这种野花的美丽呢?个中道理,两千多年前《伊索寓言》中的“种菜人”就已讲得清清楚楚了。 不过类似的口号我们的确曾提过,但仅仅是针对意志锻炼方面。如陈独秀借福泽谕吉之言而提出的“兽性主义”;如毛泽东年轻时提出的“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等等都有其严格的界定。 不加限定的“野花主义”有没有过呢?也有!在“文革”中要“教育学大寨”,要“开门办学”,要“批师道尊严”,要“经风雨见世面”,总之是要不做温室里的花朵,要做野花。结果呢?我们成千万人成了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受害者,国家和民族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转了一大圈之后才发现这种放手不管的“野花主义”同“野兽主义”“野人主义”如出一辙。 按照这样的逻辑,孩子不仅不应该上幼儿园,连小学、中学、大学也不该上,只要给他吃喝,甚至连吃喝也不给,岂不更像“野花”那样吗? 其实那些坚持“野花主义”的没有一个能坚持到底。一旦孩子面临高考、中考,他们再也不会“顺其自然”了,他们这时常常要比其他父母还要专制还要灭绝人性。很多悲剧都是在开始“顺其自然”地生长,而后却又不让孩子“顺其自然”地开花、结果,认为那样的花、果太小,从而“不顺自然”地让孩子开出符合自己规格的“鲜花”,结出符合自己满意的“硕果”所致。 因此,家长在教育中应该持的是一种“自然”而非“天然”的态度。“自然”是孩子自己的本性,它需要教育的护持,而“天然”则是“自然”的一种极偶然的结果,是孩子的本性被外界环境塑造后的一种结果,甚至是在一种极不幸极恶劣条件下的结果。 在过去灵芝、珍珠被认为是稀世之珍,可现在人们却可以让它们成批地生长。如果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菌种生长让贝肉结石是“自然”的,为什么我们今天用注射菌种的方法就不是“自然”的呢? 金刚石是自然界中最硬的,人造金刚石同样可以达到这样的硬度,何以在买玻璃刀时要问是“天然”的还是“合成”的呢?因为“天然”只具有解剖的、收藏的价值!P62-66 序言 1925年初,陶行知先生为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写下了《愿与天下父母共读之》的书评,后来陈著《家庭教育》再版时,陶文便作为序言而更为人知。70年后的今天,我竟用“愿天下人共读之”作为自己的序文,改陶先生文中的“天下父母”为“天下人”,此改决非是借陶、陈二先生之名以私自己的货色,更决非是自己狂妄自大要与二先生一争“天下”,而实在是这半个多世纪家庭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发展使然,也就是说,在今天“天下父母共读之”已经远远不够了! 我之所以说其不够,是因为做了父母再读,读了以后再在孩子身上实施,其间的过程无论长短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损失。这类教育孩子的书不应该做了父母之后才去读,而应该没做父母时就读,而应该读通读懂之后才去做父母。正如领驾照之前就应该读交通规则,而不是把车开上了高速公路之后再去读,更不是出了交通事故之后才去读。这是改“天下父母”为“天下入”的第一层意思,也就是说,为父为母的意识应该大大提前,提前到结婚,提前到恋爱,甚至完全应该提前到青春期开始的中学阶段,这样婚前与婚后便互为一体了。 无论是陶先生还是陈先生,他们那时所指的“家庭教育”都不过是婴幼儿教育,都不过是早期教育,都不过是学前教育,都不过是儿童教育。一句话,都不过是小孩子的教育。陈先生大著的几乎所有标题都是“小孩子”,如“小孩子怎样学待人接物的”,“我们应当怎样责罚小孩子的”,“怎样可以使小孩子的经验格外充分些”等等。陶先生的宏文也是如此,“父母不会教养,小孩子不晓得要枉哭多少回……估计起来全中国6岁以下的小孩子每年流的眼泪该有两万万斤。如果做父母的肯像陈先生这样细心教导儿童或是采用陈先生的教导方法,我敢说小孩子的眼泪是可以省掉百分之九十九的……” 由于把家庭教育局限在儿童期,乃至幼儿期,很多父母一看都是喂奶、便溺、止哭之类也就不加注意了。实际上家庭教育绝不仅仅是初为人父初为人母的父母对自己幼儿的教育,更是继之以后更为艰巨更为长久的对自己孩子的教育,这种教育无论是对于父母还是对于孩子都是终生的,并且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教育重点与方法,我们社会上的每一个人无不正在进行或正在接受或既在进行又在接受这种教育。这是改“天下父母”为“天下人”的第二层意思,也就是说家庭教育的实施时间应该大大地推后,推后到孩子的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乃至更下一代。这样早期与后期便互为一体了。 在陶、陈二先生时,家庭教育还仅仅局限于显教育层次,所谈的教育都是父母注意得到并且可以教给孩子的,对于这样的认识现在显然已经不够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应该仅仅是显教育层次上的,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到潜教育层次的习育与化育。对于家庭教育,尤其是对于婴幼儿教育,教育更多的不是表现在父母如何“教”上,而是表现在父母如何“做”上,父母如何“做”的身影,对于思维能力薄弱的幼儿来说远比父母“教”的声音的影响要大得多! 遗憾的是,我们过去的教育学,都是“教”的教育学而不是“做”的教育学,殊不知“做”比“教”还要根本。因此父母不仅要懂得如何“教人”,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做人”,自己正确的“做人”比正确的“教子”更为重要!而正确的“做人”决不是结婚生子之后的事情,同样是他们从小就要学习的事,这是改“天下父母”为“天下入”的第三层意思,也就是说“做父母”同“自己的做人”是紧密相连的,“做父母”不过是面对孩子这面镜子对自己“做人”的一次再检验再校对再完善与再提高。因此绝不应该在做了父母之后才开始修正自己,更不应该在做了父母之后还依然故我不做努力,而应该在做父母之前就已成为“最好的我”了,这样父母的“教子”同自己的“做人”便联系在一起了。 潜教育的揭示,不仅对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社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的日趋一体化让儿童也随之日趋公育化。对于孩子来说,社会上的任何一个角落都是他们的课堂,任何一个公民都是他们的师长,任何一次事件都是他们的课案,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对他们的示范,任何一部影视都是对他们的教化,任何一种图书都是对他们的启发……因此必须提高全社会的这种育儿意识、父母意识、教育意识,这是改“天下父母”为“天下人”的第四层意思,也就是说全社会都在对孩子产生影响——不是好的影响就是坏的影响。因此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对孩子们的责任。这样个人的修养与社会的要求又联系在一起了! 我以为此一词之改,正体现了这几十年里家庭教育观念的进步,即由过去的做了父母之后才开始的补救教育,转变成做父母之前的预期教育;由过去的对孩子出生后一段时间的儿童教育,转变成对孩子整个一生的终生教育;由过去的重孩子重受教育者的“教”的教育,转变成重父母重教育者自身的“做”的教育;由过去的强调一家一户的显教育小教育,转变成强调整个社会参与的潜教育大教育…… 在陶、陈二先生的时候,社会对家庭教育的要求还远不像今日这般迫切;而今天一对父母只有一个孩子,不仅孩子的教育是一次性的,而且父母的教育机会甚至都是一次性的。在陶、陈二先生的时候,仅仅只是孩子在流眼泪,父母尚不需要为孩子流眼泪;而今天不仅孩子更爱流眼泪了,父母甚至比孩子流的眼泪还多。在陶、陈二先生的时候,母亲尚在家专心相夫教子;而今天母亲们都离开家庭走上社会!再说现在社会竞争空前激烈,不仅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而且父母更需要社会的帮助…… 我们每一个人都曾为人子或为人女,我们每一个人都会为人父或为人母,现在就让我们面对这一人生与人类的第一等问题第一等学问既为孩子们也为自己做些什么吧! 愿天下人共读之,不仅仅是读这本书,甚至就不是读这本书——而是读父亲、母亲这样的大书,而是读做人、做高尚的人这样的大书。因此,不仅愿天下人共读之,更愿天下人共勉之、共行之! 后记 向使命证明自己 我是一条狗。一条落水的丧家狗! 在写作本书的那些还算艰苦的日子里,我常常想到一些伟大的人物,不是想到他们春风得意的时候,而是想到他们被当成丧家狗痛打的日子。 明确承认自己是“丧家之狗”的可能首推孔子。在一次逃难中,他与学生跑散了,被人喻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狗”,孔子听到后不是生气而是赞同。的确,这位被后世奉为“至圣先师”的了不起的大哲,其生前可以说是一条不折不扣的“丧家之狗”。他被狂人嘲笑过,被隐士挖苦过,被奸臣拉拢过,被专臣追杀过,甚至连自己的学生也不理解他、背叛他,但他却“执迷不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周游十六国,面见十七君,竭力去纠正那个“礼崩乐坏”的社会,然而却到处碰壁、挨打…… 孔子还算是幸运的,西方的另一圣哲耶稣更是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不仅成了丧家之狗,而且还成了丧家的死狗…… 许多伟人的历史都是伴随着屈辱成长的历史,都是被当成丧家狗追打的历史! 我生也晚,不能亲眼目睹这些大哲们的窘相,只能从后世的文字中揣测他们当时的狼狈与无奈,甚至也曾嘲笑过他们。可是当我20世纪90年代初投身社会,成为一个既无职称、又无职务、更无职位的“三无人员”,成为一个既无单位又无收入的“社会闲杂分子”时,我也有幸尝到了“丧家之狗”的滋味。当我到一个单位如图书馆,因为连借书也要局级以上单位证明,便不得不悻悻而去,而这无疑还是最有礼貌的,有些单位甚至连大门都不让进去。我这时不仅感到自己是一条丧家之狗,而且更是一条落水的丧家之狗! 我再一次想到了那些像狗一样被打入水中的大哲们,他们尽管被打落水中,但却从不中止他们的思想,甚至从不中止他们的吠声!有了他们,我便有了一份自大了的安慰! 我是一条狗,一条落水的丧家狗! 我是一只兔子,一只险些被农夫捡去的兔子! 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守株待兔,说一个农夫在田里种地,忽然跑来一只兔子撞在树上,农夫捡了兔子,于是不再种地,守在树边等着兔子撞在树上。我曾羡慕过这位农夫,甚至还幻想着也能做上一次这样的农夫。这么多年的努力终于让我明白这真是一种愚人的做法。 有很多人都会说我是幸运的,是命运垂青的,是一个在一棵树下捡了几只兔子的农夫:1993年的深圳文稿竞价让你这个无名小卒一夜走红,名利双收;这本《发现母亲》又让一位大老板投下重金……好事都被你撞上了! 可是我这些年的奋斗事实却正相反。我不仅不是那位幸运的农夫,恰恰是那位不幸的兔子,有很多次我都撞在了树上,险些被农夫捡了去。 我是一只兔子,一只险些被农夫捡去的兔子! 我是一只兔子,一只用命在跑的兔子! 有一则寓言说:一头狮子在树丛里发现了一只兔子,于是紧随其后奋力追赶。可最后还是让兔子逃掉了,于是众兽嘲笑说:“你还是兽中之王呢?连一只兔子也追不上!”狮子的回答却很坦然:“我是为一顿晚餐在跑,而兔子是为自己的一条命在跑。” 常常有朋友问,你是学工科的,你在这个全新的领域里感不感到胆怯呢?老实说我感到过不便,但从来没有感到过胆怯。感到不便是因为隔行如隔山。我的同学、老师大多数是搞工程的,如果我搞施工、设计、研究,会有一个非常好的人力资源支持系统。可我现在搞母教,无论是幼教、家教、早教,也无论是新闻、出版、报刊,我都要从零做起。这种不便有时甚至是很痛苦的,但是我却从来没有感到过胆怯,因为隔行不隔理,在这个领域里我有着别人无法具有的优势,那就是别人可能埋怨八个小时内的工作,而我在梦里都在工作着。别人是为一餐而跑,而我则是为一条命在跑。 我是一只兔子,一只用命在跑的兔子! 我是一条泥鳅,一条阴沟里的泥鳅! 有人说东方人多是时势造英雄,西方人多是英雄造时势。所谓时势造英雄,大多是指英雄迫不得已被命运推上了社会的风口浪尖。可西方不同,常常是英雄造时势,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个人,可能就没有这个时势,起码这个时势不会来得这样早这样大。如南丁格尔,由于她的努力,“护士”这一职业便从一个等同于妓女的下贱职业上升到了现在人们心目中的白衣天使。再如桑格夫人,她在美国宣传计划生育时,曾被数度投入监狱。她到日本时,日本政府竟不允许她上岸,那时全世界都把她视为洪水猛兽!可时间是最公正的法官,现在人类终于认识到了她的价值,她被尊为“计划生育之母”。 我深知自己无法同这些无所畏惧的先贤大哲相比,同他们这些兴时代风作历史浪引领社会风骚的巨龙相较,我不过是一条小小的泥鳅,甚至是一条小小的阴沟里的泥鳅。我翻不了什么大浪,但是我却在不停地翻,我希望能够翻出自己的浪花。 我是一条小小的泥鳅,我要翻出我自己的浪花。 我是一只螳螂。一只用螳臂去挡车的螳螂! 曾有玩测字游戏的朋友将我的名字测了测,说你应该换个名字,因为这个名字意味着目标远大,可最终却一事无成。我向来不信这些人生预测术,更没打算换个什么能够招来好运的名字,甚至连起个笔名的雅兴也没有。虽说不上信奉什么“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但我总觉得不断地变换笔名,也许只会一次次地降低对自己的要求。 但是这个测字阴影一直在我的脑中挥之不去,似乎不断地提醒我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我曾一次次地问自己,自己所选择所从事的母教是否真的会竹篮打水,是否真的会在后人的眼里显得可笑!可一旦当我浸心母教这一事业时,我便像安泰能从大地母亲的身上吸取力量一样,不再犹豫彷徨! 也许我是一只自不量力的螳螂,正在用那不堪一击的臂膀去挡车,即便顷刻之间粉身碎骨,我也觉得这是我的归宿与命定。 我是一只螳螂,一只用螳臂去挡车的螳螂! 我是一只灯蛾。一只扑火的灯蛾! 我的大学母校地处南昌市郊,那里草木茂盛,像一个大村庄。每逢晚秋,教室里的灯光便弓l来无数灯蛾。这些小昆虫煞是可爱,天刚黑时还只是零星几只,越到夜深,越是数量众多。万籁俱寂,教室里常常只剩下读书写日记的我,看到从远方投火而来的小精灵,在自己的课桌上像醉了酒似的蹦跶几下就死去了,常常不自觉地停下笔来注目一番。到收拾书包回去睡觉时,教室的地下已落下了薄薄的一层,像秋晨里的薄霜,踩在这些纯洁轻灵的小生物身上,不仅为之不忍,甚至为之感怆…… 在写作本书的几年里,我不时地回想起十多年前的这一幕,感想竟然与过去相反:所有的生物都固有一死,不惜路途迢迢纷纷从四面八方奔着光明并为之殉难,真是死得其所!有一句曾极流行的话:过把瘾就死!想到勇敢的灯蛾,我突然冒出这样一句:高尚一次就死! 我是一只灯蛾,一只扑火的灯蛾! 我是一条虫,一条毛毛虫! 鲁迅曾说:“中国要作家,要‘文豪’,但也要真正的学究。倘有人作一部历史,将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方法,用书作一个明确的记录,给人明白我们的古人以至我们,是怎样的被熏陶下来的,则其功德,当不在禹(虽然他也许不过是一条虫)下。” 我自命就是这样的一条虫,而且是一条小小的毛毛虫。 在完成已经开始的下几本更为艰巨的教育著作写作后,我将倾尽全力投入到一部更为宏大的《家教通鉴》的写作中,在这部大书中,我设想能对世界范围内的第一流人物详加研究,仔细分析一番他们是如何成为天才的,在他们的成才过程中,有哪些因素是积极的,有哪些因素是消极的,我力争将这部书写成_本天才成长的“教育谱”,通过对这些天才成长的“复盘”,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更加健康更加科学更加文明更加人性地成长! 我是一条虫,一条毛毛虫! 茨威格曾说一个人的成功要靠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另一个方面则是使命也找到了能承担起它的人。从读木村久一那本书时起,我就找到了自己的使命。遗憾的是使命还没有青睐上我,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向使命证明自己,证明自己也许是一个能肩负起它的人。过去有一句很响亮的话:让组织考验我吧!今天我则要向使命大声说:让使命考验我吧! 让使命考验我吧! 书评(媒体评论) 我给大家推荐几本书,我读过这几本书后很受感动,也很受教育,更加体会到了做妇女儿童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第二本书是《发现母亲》,书中说“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母亲的素质决定着民族的未来和命运”。它让我们深感提高广大妇女素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河北省原省长 季允石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讲述“母亲”从生理到心理的种种困惑。在王东华的叙述里,现实中许多我们认为很普通很正常的事原来都让人触目惊心,引人深思。 ——著名作家 莫言 王东华提出的一个警策世人的口号,是如此动人心弦、简单明了——发现母亲!而这一本书的内涵又远远地超出了对母亲的感恩和感激之情,其精髓集中在“发现”二字上,不妨说王东华笔下的“发现”,是一种更为深入的再发现,是对障蔽的一种穿透,但所有这一切却又只是还原事物本身。 ——著名作家 徐刚 《发现母亲》让我想起了自己可怜的母亲,如果我身上还有一些美好品质的话,都是我的母亲给我的,感谢王东华让我们记起母亲对整个人类和生命的贡献。 ——著名诗人 叶文福 《发现母亲》不止是从一般意义上论述了母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而是从文化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现代社会演进过程中母亲角色的悄然变易、社会观念对母性的支配以及教育制度对母性的重塑。 ——著名评论家 盂繁华 做了妈妈后,我逢人就会推荐的书是(钹现母亲》,女人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第一身份。 ——著名主持人 沈冰 没有“贵族”的母亲,哪来富有“贵族”精神的孩子。 ——著名经济学家 刘伟 《发现母亲》让人更深刻地认识母亲。人的素质主要取决于母亲的身教,其作用远大于遗传因素。 ——著名企业家 史玉柱 母亲不仅可以直接为社会创造财富,还可以通过培育子女完成对人类的贡献,在这种意义上说,母亲也是世界未来的创造者。 ——著名书业人士 席殊 《发现母亲》详细论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同我们所倡导的零岁方案的理念是一致的。值得家长们认真细致地阅读。 ——著名教育家 冯德全 《发现母亲》以其创见性、全面性和深刻性,成为有关中国母教问题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部力作。 ——历史学教授 朱文显 作者根据现代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科学研究成果及大量的范例对教学方法和途径也作了详尽论述。观点新颖、材料丰富,对已为或将为人母(父)的人均有启发。 ——教育学教授 贸宗鼎 王东华敏锐地看到了这一切,看到了由于时代变迁所造成的母亲角色的新问题。他努力把这些问题条分缕析,并试图给它们科学的回答。他是在家庭教育的根本上做文章,他抓住了根本。 我们有理由相信,王东华的“母亲教育法”,会造福更多的家庭,会造福我们这个民族。 ——教育学博士 陈建翔 作者从历史、文化、社会、生理、教育各个层面上对母亲的“绣手”与孩子的成长作了全面的探索,以论证母亲“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岗位”,“母亲的工作是上帝的工作”。 ——教育学博士 曾德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