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当代中国第一部系统记录在国外推广杂交水稻的纪实文学。书中精选了袁隆平院士的两幅题词以及80多幅相关照片,共15万字。作者为湖南省农科院方志辉研究员,真实地记录了他和他的团队在亚洲、非洲10个国家推广杂交水稻的艰辛历程,10年里出口种子7500吨,目标国和受援国增产粮食100万吨。该书生动地再现了与目标国和受援国人民之间友好情谊精彩瞬间,以办好杂交稻丰产样板的实际行动传递着中国和平崛起的信息,架起了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桥梁。
通读《十年一探——为了丰衣足食的世界》,我们似乎身临其境,品味了朱镕基总理接见的欢乐;跟随作者笔触,我们体验到远赴美丽的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援建杂交水稻示范中心,责任重大、任务光荣……
该书真实地记录了他和他的团队十年来在亚洲、非洲10个国家推广杂交水稻的艰辛历程;生动地再现了与目标国和受援国人民之间友好情谊的许许多多精彩瞬间,以办好杂交水稻丰产样板的实际行动传递着中国和平崛起的信息,架起了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桥梁。出版此书,对于我国农业科技、教育、种业界的同志,对于关注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的同行,对于从事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朋友,必将起到很好的借鉴、参考和促进作用。
序
引言
第一章 巴基斯坦
1.第一个目标国
2.中国代表团
3.巴印对峙
4.信德火炉
5.总理接见
6.ISTA证书
7.拉瓦尔湖的甲鱼
8.跨越天山
第二章 孟加拉
1.国际培训
2.水乡泽国
3.达卡印象
4.追星
5.海关编码
6.异域飘香
第三章 印度尼西亚
1.千岛之国
2.农业合作
3.廖省省长挥镰剪彩
4.西努省长主持庆典
5.婆罗浮屠
6.植物检疫
第四章 收获
第五章 菲律宾
1.总统的愿望
2.热带先锋
3.无处不在的快乐
4.政治对抗和菲律宾红军
5.高举同一旗帜
6.独领风骚
7.在菲律宾过圣诞
8.长沙会议
第六章 斯里兰卡
1.兰卡记忆
2.猛虎组织
3.咖喱饮食文化
4.便引诗情到碧霄
第七章 柬埔寨
1.国际商标
2.洞里萨湖和吴哥古迹
3.希望的种子
第八章 越南
1.商业应用
2.河内会议
3.友谊关
4.浦寨边贸
5.反思
第九章 文莱
1.华山农场
2.婆罗洲上的明珠
3.东方石油小王国
4.“全国人民都知道”助我特殊过关
5.第二次握手
第十章 选择
1.股权转让和员工安排
2.艰难选择
第十一章 朝鲜
1.援朝项目
2.国际列车的滋味
3.验收
4.鸭绿江大桥
5.音乐政治
6.阿里郎
7. “三八”线
第十二章 马达加斯加
1.美丽的非洲岛国
2.马岛农业
3.一次特殊的项目申报经历
4.曼谷机场两难抉择
5.给外交部长的两封信
6.胡锦涛主席项目
7.初居马岛
8.非洲“徒弟”来湘学种杂交水稻
9.感受动荡
10.高级别座谈会
11.领导的关怀
12.非洲热带雨林的“水稻瀑布”
附录一
了不起的小事——《十年一探——为了丰衣足食的世界》之我感
附录二
一次不寻常的远航
后记
1.国际培训
经我和国贸部副总刘英等同事的共同努力,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承担了2000年中国政府援孟加拉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项目。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2000]外经贸援函字第594号文,“关于请承担为孟加拉举办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任务的函”内容如下: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根据中国政府和孟加拉政府1999年11月30日和12月28日换文规定,中国政府同意于2000年12月23日至2001年4月5日在孟加拉举办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帮助孟方提高杂交水稻种植技术。
经研究,此项培训任务交由你院承担。请你院认真做好培训班各项准备工作,选派政治素质高、专业水平强、经验丰富、身体健康的专家赴孟工作。并按要求将培训工作需要的杂交水稻种子、实习及生产材料和少量配套农机具及时运抵孟国。请你院于项目结束后的一个月内向我部报送工作总结。完成上述培训任务所需费用,由我部与你院签订培训项目内部承包合同加以规定,在我多边援外费项下列支。
请你院严格履行与我部签订的培训项目内部承包合同,圆满完成此项援外任务。有关具体事宜,请径与我部援外司联系。
按照合同要求,湖南农科院派出两位专家赴孟加拉执行此项目,孟方共有21名学员参加此次培训。通过三个半月的杂交水稻理论和实践培训,孟加拉学员对杂交水稻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对杂交水稻技术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我方专家还在孟加拉国家水稻研究所的试验田示范栽培了15个中国杂交水稻组合,旱季示范结果表明,中国杂交水稻完全适应在孟加拉种植,增产在30%以上。
杂交水稻的高产示范效应引起了孟加拉政府和企业的高度关注,2001年7月,隆平高科与孟加拉伊斯兰集团AFTAB公司签订了杂交水稻合作研究与开发协议。当年11月派遣三名杂交水稻专家赴孟加拉进行杂交水稻品比、示范。在孟加拉,人们普遍认为杂交水稻不能在雨季种植,但我们通过2001年、2002年连续两年雨季试验,发现GNY50在雨季也表现非常突出。该组合不仅在雨季产量可达每公顷8吨,而且能抗孟加拉雨季流行的细菌性条斑病。通过以上工作,我们顺利实现了从杂交水稻国际培训到杂交水稻国际推广的模式转变。
2.水乡泽国
孟加拉位于南亚次大陆,孟加拉湾北岸,面积14.40万平方千米,人口1.4亿,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孟加拉原为巴基斯坦的一部分,称为东巴基斯坦,1971年3月26日独立。孟加拉地处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下游三角洲上,全境85%的地区为冲积平原,地势低平,河流纵横,沼泽广布,仅东南部有丘陵和山地,海岸线长550千米。大部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湿热多雨,是世界上降雨量最多、河流最多的国家之一,大小河流达230多条。孟加拉的水患是世界闻名的,雨季来临,许多地区往往排水不畅,泛滥的洪水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2000年12月,湖南农科院、隆平高科派王秀松、刘冰两人到孟加拉水稻所举办培训班。培训班结束后的几年,公司又先后安排毛学权、刘发余、张前盛几位专家长驻孟加拉指导杂交水稻推广。最近几年,高级农艺师彭正明带领一个技术组在当地开展杂交水稻种子本土化生产。前前后后包括我本人,累计在孟加拉长驻的隆平高科和湖南农科院专家超过10人。
由于孟加拉沟渠湖网较多,乡村交通十分不便,有时我们去乡下指导,需要从水渠一边到另一边时,经常是由当地农民下到水中推着一叶小舟送我们过去。
在孟加拉国,我最担心的是水害,因为我们的专家为了推广工作往往必须穿梭于孟南北各地,坐汽车过轮渡,或者乘坐轮船长途旅行已是家常便饭。有一次遇上暴风雨,在一个很大的渡口,我亲眼目睹翻了一条渡船,事后得知淹死了27人。从那以后,只要在电视上看到孟加拉翻船的新闻,我就担心该船上有我们的技术员,时常担惊受怕。
害怕水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孟加拉乡村有些地方的水砷含量过高,一旦喝了这种水,轻者染病,重则中毒。事关健康,不可大意。为了这事我们可没少劳神费力,经常进行水质调研,对搞不清水质的地方,规定只能喝矿泉水,甚至煮饭也用矿泉水,绝不马虎。
3.达卡印象
2001年11月3日,我与国贸部项目经理王秀松及毛学权一行乘飞机从香港出发,到达马来西亚吉隆坡。在吉隆坡考察两天后,于11月6日飞抵孟加拉首都达卡。准备去合作伙伴Aftab农场考察杂交水稻试种情况,尽管在达卡停留时间不到两天,但达卡城市的“脏”与“穷”和孟加拉人民的友善与热情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达卡的街头是够脏的,到处是垃圾、灰尘,挤满了机动车、人力车、手推车、行人和牲畜,在街道小角落里,经常可见男人在小便。
达卡的街道陈旧,店门灰蒙,没有一座像样的高楼,没有几台像样的轿车,满街跑的是极具乡土气息的三轮车。孟加拉男人是穿裙子的,穿着裙子骑三轮车看起来很是滑稽可笑。更为奇怪的是还有木门铁锁的大卡车,要是在其他地方,恐怕一上路就被交警拦下了。
达卡的商店、饭店、宾馆都是男服务员,很难看到女性服务员。唯一一次看到女服务员是在我们瞻仰一个纪念碑时,一群孟加拉姑娘也过来了。她们都长得眉清目秀、楚楚动人,着一身五彩缤纷的衣服,一个个像花蝴蝶似的飞来飘去。因为难得一见,秀松提议邀她们一起照相,因孟加拉人普遍都会英语,她们很快就明白了我们的意思,便愉快、大方地答应了我们的邀请。
当时看到孟加拉首都达卡破旧、脏乱、落后的经济景象,我不由得想起了20世纪70年代家乡小县城沅江的旧貌,再想想现在的家乡景象,顿感中国改革的成就和自豪。
下乡指导,AFTAB公司极尽支持,但给我创造的最好条件也只能是搭乘摩托车。
达卡虽然还不发达,但孟加拉也有许多让人赞赏的开明之举,比如他们的新闻自由、全面禁用塑料袋的环保意识等。贫穷并非罪过,追求富裕而快乐的生活是每个人都希望的,但如果富裕可遇而不可求,我们也可以退而求其次,只要拥有快乐的生活,那么就算贫穷也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虽然达卡还处在贫穷之中,但是它优美的自然风光就是当地人民最大的财富,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十分快乐。关于这一点,除了亲身体会,我从孟加拉国歌也感悟到了。我喜爱孟加拉国歌,觉得歌词很美,很有意境。歌词充满幸福和快乐,是一首歌颂祖国与生活的赞美诗。歌词中最主要的两段是:“在那十一月和十二月里,芒果林中清香扑鼻,使我心醉,使我神迷。在那九月里和十月里,稻谷一片金黄,长得无比温柔,无比美丽。金色的孟加拉,我的母亲,我爱你。/在那榕树下,在河岸上,你铺开你的长裙,你的样子多么神奇。你的话语有如甘露,令人心旷神怡,金色的孟加拉,我的母亲,我爱你。”
P22-27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方志辉研究员,从1999年至2。09年,无论在隆平高科国际贸易部供职,还是尔后回农科院做援外合作项目,为了实现袁隆平院士“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宏伟心愿,为了实施胡锦涛主席援非项目,他和他的团队先后赴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斯里兰卡、柬埔寨、越南、文莱、朝鲜以及马达加斯加等亚洲与非洲10个国家推广杂交水稻。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在无人引路的艰难条件下,从目标国的确定、合作伙伴的选择到试验品种、杂交组合的层层筛选,经过十多年的艰难实践,初步探索了目标国和受援国杂交水稻栽培技术,探明了杂交水稻在国外的推广模式,探究了杂交水稻种子出口的限制因素,探讨了中国政府援外农业技术可持续发展途径,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新意义的举措,圆满完成了党和国家、企业与单位所交给的光荣任务,取得了可喜的骄人业绩,获得了项项奖励。
特别可贺的是,志辉研究员在圆满完成国际开发与援外任务的前提下,利用紧张的工作之余,十年磨一剑,又完成了他的新作《十年一探——为了丰衣足食的世界》。该书真实地记录了他和他的团队十年来在亚洲、非洲10个国家推广杂交水稻的艰辛历程;生动地再现了与目标国和受援国人民之间友好情谊的许许多多精彩瞬间,以办好杂交水稻丰产样板的实际行动传递着中国和平崛起的信息,架起了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桥梁。出版此书,对于我国农业科技、教育、种业界的同志,对于关注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的同行,对于从事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朋友,必将起到很好的借鉴、参考和促进作用。
在新中国60华诞前夕,在“中国杂交水稻对外合作部长级论坛”在湖南长沙胜利落幕的喜庆日子里,作为一名年愈古稀、在国内最早推广杂交稻的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我,怀着十分喜悦的心情,有幸成为该书的首批读者,通读了《十年一探——为了丰衣足食的世界》,有如跟随志辉研究员及其团队,周游了列国,备感亲切,感受良深:我似乎到了巴基斯坦,经历了“信德火炉”那场高温考验的艰辛;也品味了朱锫基总理接见的欢乐;又随作者来到达卡,在异国他乡,那优美的音乐旋律使我陶醉——“在那十一月和十二月里,芒果林中清香扑鼻,使我心醉,使我神迷。在那九月里和十月里,稻谷一片金黄,长得无比温柔,无比美丽”;我又来到植被丰富、四季长青的千岛之国印尼,坐在万米高空的波音客机上俯瞰、想象,整个印尼群岛就像挂在赤道上的一串绿宝石,闪烁着诱人的光彩;又来到美丽的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马岛被誉为“印度洋中的小大陆”,来这里施行胡锦涛主席项目,援建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示范中心,责任重大、任务光荣……有位大二学生读者将志辉及其团队在国外推广杂交稻戏称为“了不起的小事”,我有同感,但又觉得将“小”字改为“要”字更贴切。在此,也使我联想起15年前自己亲历的“一次不寻常远航”,即1994年2月28日至3月12日,应美方邀请,我跟随袁隆平老师飞赴美国休斯敦,与美国水稻技术公司签订了《中国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与美国水稻技术公司共同开发和经营两系杂交稻的合作协议》,这是袁老师为杂交水稻走向世界开辟新的航道。那次远航,不仅签订了一份双赢协议,而且通过协议的实施大大加快了杂交水稻由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15年后的今天,方志辉研究员所著《十年一探——为了丰衣足食的世界》就是最好的证明。袁老师曾不止一次地跟我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有杂交水稻由中国走向世界。”老师一语中的,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十年一探——为了丰衣足食的世界》一书内涵非常丰富,文字流畅、清新,文体新颖别致。初读该书,我悟出它有三大特点:一日“不是散文,胜似散文,好读”;二日“不是总结,胜似总结,好用”;三曰“不是游记,胜似游记,好玩”。一言以蔽之,这本书好读、好用、好玩。
受忘年之交的挚友志辉重托,为本书作序。因情谊笃厚,盛情难却,但实感力不从心,尽力而为地写了我初读《十年一探一为了丰衣足食的世界》的粗浅体会,作为导读。
是为序。
谢长江
2009年9月25日于长沙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十年奔波,岁月留下许多美好和辛酸,虽有想要一一记录的强烈欲望,然几十个国家、几千个日夜、几十万公里,靠我个人的回忆和整理是难免遗漏和不完整的。此书叙述的故事和记载的成绩是由一个团队完成的,此书的问世更是团队集体智慧和辛劳汗水的结晶。
在酝酿出版此书得到的帮助和关怀中,最令我感动的是袁隆平院士夫人邓哲老师和老同事郭可庄先生的指点和帮助。邓哲老师曾从头至尾审读初稿,给予我鼓励,让我有了改进的方向;郭可庄老师冒着高温酷暑与我探讨文章结构,回忆点滴经过,使内容更加充实。两位老师的情意,令我铭记难忘;邓小林、杨耀松、刘晓虹三位研究员和刘志刚处长、吕健丞副科长几次帮我修改稿件,使得文章增色不少,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2003年5月,应母校之邀,我在湖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楼为300多名研究生和本科生做了一堂题为“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的讲座,引起了同学们的强烈反响。为了了解在校大学生对此书的评价和感受,本书初稿出来后,我特意请湖南农业大学大三学生陈宸、湖南工学院大二学生杨超帆、湖南工业大学大二学生彭隽、湖南科技职业学院软件学院大二学生黄宇、上海大学大二学生方呋等作为第一批读者评读此书,作为新新人类的他们,曾给予我很多新思维、新理念的提示,在此深表感谢。小女方昳更是有感而发,写下读后感《了不起的小事》,我已将其编入附录。
本书采用的多幅图片大多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同事们互相拍摄的,除了一些重要活动知道摄影作者是王精敏、常立沙、杨耀松、傅博和成良计外,其余的已很难分清作者是谁,只能表示歉意和感谢。此外,本书参考了《潇湘晨报》、《杂交水稻》新闻图片各一张,《凤凰网》和《人民网》风景图片各两张,特此载明以言谢。
最后,我要感谢尊敬的袁隆平院士为本书题写书名;感谢尊敬的谢长江先生为本书作序。
本人乃农家弟子,生于食堂初散年代,童年和少年在“文革”动荡中荒芜,高中选择理科,大学研习水稻,文学和艺术细胞不曾发育。今将拙作呈献于世,不敢奢谈文章锦绣,如蒙赐读,深感万分谢意,并请海涵不妥不当之处。
作者
2009年10月12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