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帝国启示录(经济视野下的历史变迁)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北地舞人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个不折不扣的异端,从头到尾逐字逐句的独辟蹊径,把无数前人细细研究视若珍宝的结果毫不留情地打碎,把那些足以使我们思维定势的理论一一戳破。但是,与所有哗众取宠的文人骚客不同,本书作者,把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把他缜密得令人高山仰止的分析过程摆在我们面前。

《道德经》说,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此书即是一件认识人世问规律的利器,这是一本该藏于枕畔,秘而不宣,夜里私自挑灯偷读精华之书。

内容推荐

在这个西方经济学大行其道的市场里,在这个言必称希腊罗马的舆论环境中,已经没有多少人愿意埋头去回顾中国古老的经济思想和实践经验。这些古老的精华一直异常低调地隐藏于厚重的历史背后,它们不仅从不会缺席那些历史的重大盛宴,反而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将中国整个社会一次又一次地推向了世界之巅。

当历史的大戏曲终人散,当我们回望那些史事,我们更多的是被其表面的色彩斑斓所吸引,进而丧失了一探其背后的求知欲望,却不知这背后暗流涌动。

总有那么一股力量牵动着人心人性,总有那么一些因素足以改变历史的进程,今天我们来公布出它们统一的名字:经济。

目录

帝国起点——秦篇

 一 战国末年的军国主义

·商鞅变法是后发而先至的全方位改革

·国进民退的秦国土改

·人多力量大——商鞅的人口政策

·社会结构改造是项系统工程

·挑一挑改革的毛病

·战国末年的军国主义

 二 政治推销员&政治经理人

·商鞅是个业务员

·推销原来很简单

·诸子百家是社会化专业分工的鼻祖

 三 战争经济学

·“农”与“战”的背后

·组织是提高效率的捷径

·合理的激励手段将使组织行为更有效

·以命换钱还是以钱换命

·透支是个赔本的买卖

 四 战争福利学

·谁的钱包在战争中变鼓

·出力最多的反而不挣钱

·劳有所得是个好制度

·老板可能把红包打折发放

·战争的风险由谁来承担

·吃亏的人总是觉得自己在占便宜

 五 饕餮之宴

·惯性推着我们向前走

·泰国的技术领先优势

·技术领先不如经济领先

·天无二日,国无双主

·天灾人祸中的吃饭问题

·谁有钱谁当老板

·终于统一了

 六 暴政的悖论

·暴政是个很有妖魔化色彩的说法

·受害者替施害者表白是一种病

·接受不能改变的现实

·与暴政无关

 七 帝国的涅槃

·无知者无畏

·寻求事业的发展是主流的想法

·有一种先天优势叫继承

·被捆绑在权力十字架上的人

·大秦帝国经济危机的开始

·在经济危机中徒劳无功地挣扎

·从解体中得来的经验

帝国辉煌——汉篇

 一 历史原来可以开倒车

·关中往事

·米价高涨后的非典型通货膨胀

·本能的占有欲

·共同的利益是合作的基础

·殊途同归的分赃。天渊之别的评价

·屡屠城为哪般

·无底线的人性。倒退的历史

资料篇:钜鹿战役中的一些不合理之处

 二 霸王之殇

·把感动留给人间的传说

·坐地分赃背后的阴谋厂

·一笑泯恩仇是种谋略

·技术不能决定一切

·战略错,步步错,一失足成千古恨

 三 经济复苏——自由经济PK管制经济

·一穷二白的帝国初建

·不靠谱的粮价与人吃人

·拨乱反正的前夜

·黄老之术是泛自由主义经济理念

·解不开的死结

·自由经济,向后转

·盐铁暴利始于汉

·养儿防老是一种投资

·自娱自乐、自我陶醉的盛世

 四 生存之战——帝国对外战争实录

·河套草原是优质资产

·经济压力追在眉睫

·游牧经济的崛起

·白登之围脱困的疑点

·也许割地赔款才是真相

·长城往往从内部崩塌

·汉武帝打了一场双输的战争

·帝国的回光返照

·给匈奴交保护费是划算的买卖

 五 棺材文化的按揭成本

·别吵,整风啦!

·领袖只能有一个

·社会像个三明治,要有分层门

·统治者与巫师们的双簧戏

·闷声发大财的渊源

·作为政客,孔丘是个失败者

·胜利者必将“正义”

·儒者,巫师也,算不得知识分子

·秦、汉是一条蔓上的两个瓜

·棺材文化的按揭成本

 六 法律的经济换算

·暴力——法律不可或缺的元素

·圣人是个忽悠人的说法

·“约法三章”很实用

·日益繁多而不是日渐完善的法律

·乱世用重典的经济依据

·大赦天下也要听从经济的安排

·政府也会做绑票的生意

·法律是权贵们牟利的工具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七 未曾终结的传奇

·周而复始的推倒重来

·由刘秀来操盘的资产重组

·失去平衡后的麻烦

·资源单向流动是恶因

·一切皆可舞弊,古今亦然

·公务员与官僚体系

·有个典故叫卖官鬻爵

·天灾人祸下的经济危机

·被误解了两千年的王莽

·盛世不过是场自欺欺人的骗局

·我们都是帝国制的守夜人

帝国遗迹——后汉篇

 一 帝国的终极形态

·帝国元首刘秀的戏剧人生

·嘴里要讲主义。心里要想生意

·光武中兴是个颠倒是非黑白的说法

·柔治天下只不过是实力不足的托词

·利益集团是个中性词

·橡皮图章式的皇帝

·被历史遗忘的女人

·规律.与道德无关

·行政机构膨胀与帝国瓦解

·帝国三大定律

 二 话说两汉物价

·关公战秦琼式的物价比较

·汉钱与人民币的非标准汇率

·汉代普遍社会收入状况

·汉代食物价格

·汉代纺织品与服装价格

·汉代牲畜价格

·汉代房产价格

·其他物品价格

·汉代生活质量与今天的对比

 三 帝国的遗产

·经济是历史兴衰的导火线

·帝国制并非一无是处

·技术,历史前进的推进器

·迷人的帝国遗产

历史的角落——外篇

 一 刑不上大夫是千年不变的基本国策

·儒家秩序就是尊卑有别

·老虎屁股一样的士大夫

·法不阿贵纯属忽悠

·因人论罪是无可辩驳的社会现实

 二 谁在沽名钓誉——对韩信神坛来一次强制拆迁

·表扬失败的对手是变相地自我吹嘘

·神话、玄说符合大众的审美观点

·大道理多是刀笔吏精心阉割后的加工品

·人生阅历决定人的行为方式

·钻裤裆是因为害怕而不是有预谋的

·培养天才的土壤

·项羽是韩信的启蒙老师

·既不诚实又不正直的韩信

·韩信是个聪明人

·一饭千金是小肚鸡肠之人自导自演的闹剧

 三 万岁=万税——汉代税制略考

·汉税分两税,很像国地税

·古捐今费隐藏税

·纳税人的义务常在,权利不常在

·高薪养廉是戏说笑谈

·奴隶制对掌权者来说是最优越的分配制度

·几近破产的汉武帝政府

·万税皆因万岁起

 四 礼即人情——小记历史遗留下的社会经济活动

·礼是一种富有中国特色的消费

·礼的价值可以通过会计方式进行核算

·经济能力不达标就是“礼崩乐坏”

·社会阶层的跃迁很困难

·礼尚往来是指拿人钱财替人消灾

·与民同乐的实质颇有几分强买强卖味道

·花多少钱,办多少事

·有钱有势就是君子,与道德无关

·礼文化下的反腐是空谈

 五 经济的本原

·经济是少花钱多办事

·争取做一个无公害的人

·GDP是块粪昧蛋糕

·GDP增长并不意味着人人受益,要看如何分配

·被误读的《人口原理》

·就业是个事关社会安定的大问题

·像撒旦诅咒一样的经济危机

·文明发展是我们惟一的出路

试读章节

帝国起点——秦篇

当文明的曙光照耀着神州大地,当封地建国成为社会的主流,当狼烟杀戮奏响了时代的旋律,是他,终结了一切,一统中原。

他麾下的军队自西北方出发,仅用了十年的时间,就结束了延续五百年的战乱,用武力征服了这片土地上的所有部落,并首次创建了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秦帝国。

翻开史卷,我不禁有些疑惑了,这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竞能以武力创造历史!它战无不胜的根源在哪里,是什么驱动了它所向披靡,它靠什么建立了前无古人的丰功伟业?

战国时代结束后,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中国就结束了封建时代,进入帝国时代。传统历史学界把民国前西周后定义成封建时代的观点,是不准确的。因为自秦开始,封地建国的历史特征就不存在了,虽然在秦之后的历史中,有所反复,但是终究成不了主流气候,因此说,封建时代自秦结束。

而秦之后的历史,根据它的特点,我们把它统称为帝国时代。因为这样的说法更加便于人们理解。之所以称其为帝国时代,主要的特征是:1.有一个最高统治者:皇帝;2.中央集权,地方政府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3.自上而下的正金字塔形社会结构;4.不断对外扩张的政治意图。

有关秦帝国诞生的基础,以及它的鼎盛和消亡,公认的说法是自商鞅变法后,处于战国时期的弱国——秦,逐渐从弱小走向强大,直到消灭其他六国,统一了华夏大地。史书上还说,商鞅变法导致了一系列政治、经济乃至社会结构的改变最终影响了秦帝国的走向。然而这“改变”之中内在的联系,却没有尽然。对于史书里刻板、僵硬、符号化的说教,我始终难以理解得透彻,所以读起那段历史也就不得其法,总觉得其中有些奥妙没有品透。待到自己的阅历和社会知识日渐丰厚,再回过头来看那段历史不禁豁然开朗,才发现,原来如此——

一 战国末年的军国主义

战国百年,终结于秦帝国的天下一统,至此,华夏大地上分裂、对抗的局面不复存在。是什么力量令最后的胜利之花落在秦人手中?

●商鞅变法是后发而先至的全方位改革

公元前356年,也就是商鞅向秦孝公提出变法的3年后,他被任命为秦国的左庶长,正式主持了变法。在此之前的3年时间里,秦国内部为了变法的事宜一直在争执,最终以传统贵族们的妥协一同意变法而告终。

所谓变法,就是对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后世的政治、经济改革,也都选择了同样的字眼作为改革的专有政治术语。例如北宋年间的王安石变法,清末的戊戌变法等。

当时的秦国,在综合国力上已经远远落后于同时代的齐、楚、燕、赵、魏、韩六国(后称关东六国)。究其原因,是因为铁器和耕牛的广泛使用,令当时的农业生产出现了跨时代的技术革命,而秦国的经济制度和税收制度,却双双不能满足当时生产力的要求。典型的社会问题都集中在土地与税收上。譬如: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后,隐瞒在私人手中,成为私有财产;同时贵族之间通过转让、互相劫夺、赏赐等途径转化的私有土地也急剧增加。而当时的税法没有与时俱进地进行更改,把税源只锁定在旧的国有土地上,这使得新垦私田成为避税的天堂。当时,一些先知先觉的国家纷纷先后开始进行了经济制度和税制的改革。

在秦国变法之前,关东六国均已完成了改革,在新制度与新技术的双重推进下,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国库充实,导致了国家综合实力的大幅度提高。

秦国选择改革的时间比关东六国晚很多,用冠冕堂皇的说法,秦国的改革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制度为生产力让路。但更有说服力的说法是当时严峻的政治形势,逼得秦国不得不改弦易辙。自战国时代始,各国的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那个时代并无和平发展的理念,强国对弱国的做法只有一个,武力吞并。应该说,秦孝公算是个智者,他感觉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的危机,因此才选择了谋求变革的道路。商鞅的出现,是迎合了秦孝公的需要。

商鞅向秦孝公提出的政治观点非常鲜明,而且极端:农战。这两个字就概括了未来秦国的基本国策,也成了商鞅变革的政治诺言。

商鞅所提倡的“农战”政治路线其实很好理解,就是把整个国家打造成一个战争机器,民众要做的只有耕种和战争。或者说,耕种也是为了战争这个核心目的服务的。

P1-3

序言

中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遍布王朝兴衰更替的故事,它看似锦绣纷呈的万花筒,又像变化无端的魔方。这不单使执著于文化的猎奇者神往,也使许多醉心于社会科学的研究者们痴迷。一句古话经常被人提起,那就是:以史为鉴,可知兴衰。这句话流传了千年,业已为后世之人达成共识,也是千百年来读史者最广谱的理由。然而“为鉴”之法,却大相径庭。

显然,以道德作为衡量历史得失的尺度,不是个明智的选择。原因在于,道德不是一个恒定的常量,而是一个变量,会因时间、地域乃至个体的不同而有所差别,甚至是完全相反。可以说,简单的道德尺码,容易让人迷失于偏颇的价值观中,使人辨不出历史的真实面貌。

挖掘历史中的权谋,无疑是成熟些的选择,对于采取此种视角的读史者来说,褒义的评价是老谋深算,贬义的评价是老奸巨猾。应该说,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向来不缺少这种算计人的智谋,但是对于兴衰变化的深层原因却少有研究,除了简单地贴上道德标签作为总结外,很少拿得出规律性的、带有技术含量的内容。

由此可见,常见的读史视角实在难以起到“知兴衰”的作用,它的局限性使它承载不了如此庞大的负荷。于是我们不得不另辟蹊径,来找寻这规律性的、带有技术含量的内容。

既然谈到规律,那么我们的视角就该定位于科学而非玄学。科学,就要有系统的论据作为支持,而论据的来源则无一能脱离历史。我们不妨这样理解,历史,是当今社会科学的分析样本,更是过去社会科学的实践报告。

不可否认,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世人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看待或阐释,总有些历经沧海桑田仍不能改变的事物永存——这才是我们要的带有技术含量的内容,也是无数历史爱好同仁皓首穷经,试图通过冗杂的历史资料,穿越时光的障碍,拨开重重人性迷雾所要探询的兴衰密码一历史的一般规律。

然而揭示历史的一般规律却远非易事,除去要仔细品读卷帙浩繁的史籍外,还要在读史的过程中,过滤掉虚假信息。这是个绝对不能忽略的问题。自孔夫子开始,许多历史记录者就根据自己的好恶肆意篡改历史,为这个坏风气开了一个极为恶劣的先河。以至于后世的统治者们修史,也没了道德底线。典型的如乾隆皇帝,公然命人在四库全书里杜撰、篡改历史,此行为不可谓不无耻。

若说孔丘篡改历史(文学界通行的说法叫“曲笔”)还有几分可爱,因为这毕竟是出于一种善意的理想,那么岳珂杜撰历史就有了明显的功利色彩。在一个重血缘、重门第、重承传、重渊源的国度里,背负着死刑犯后人的名头,想在政治上出人头地,不免有呓语之嫌。想要在政治上翻身,首先就要洗清自己“政治审查”上的污点——祖一辈的案子一定要给平反,否则不单自己无法出头,恐怕自己的子孙也要捎带着见不得天日。因此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为祖父平反上。究其一生,在政绩上乏善可陈,但是在仕途上却能步步高升,实乃是他在平反工作中功绩彪炳的证明:宁宗、理宗大约都认可,当初高宗惩处岳飞过于严厉,于是对其子孙给予了相当的政治补偿。

平心而论,岳珂的所为于情于理都可以理解,但是作为修史者,将其翻案所杜撰的论据列入堂堂正史,就显得太过荒诞。

历史中更多的伪信息来自于记录者的曲笔,原因不言自明,是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暴力胁迫,如司马迁,就为此丧失了做男人的权利。为了保全生命,他只能有选择地写出历史,许多应该明确出示的信息就变成了隐含信息。类似的情形在历史记录中层出不穷,这使得我们今天看到的历史大多都很“讲政治”。讲政治,无疑会得到统治者的首肯,但是却使历史失真,更为后世的历史研究工作无端平添了许多负担。

至于战国时期秉笔直书崔杼弑君的史官兄弟四人,不说在历史上绝无仅有,却也是凤毛麟角。出现此种情形,只能说当时的政治氛围尚未像后世一样压抑,君权也未神化,统治者的权术意识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准。而史官在记录历史的态度上,尚能保持严谨客观的态度,甚至愿意用生命捍卫这一信仰,实在是难能可贵。

从后世之史中曲笔成分不断增多可以判断,中华历代帝国的政治文明中,统治者的权力、权术意识是递增的,而道德基准线却一降再降。由此不难看出,中华的历史不单是一个权力集中的渐进过程,还是个道德水准的逆向淘汰过程。

因此说,甄别历史素材的真伪和挖掘出隐藏在表象后面的潜在信息,才是我们揭示历史一般规律最难的课题。只有突破这一瓶颈,才能利用我们现有的社会科学知识,对历史规律进行技术性解剖。

信息的遗失和篡改过的秽史固然是探寻规律的天敌!除此外,我们又时常有感,总有一种力量在冥冥中左右着历史的走向,而那王朝兴衰更替的神奇变化,就像被上帝之手翻动着的魔方一样变化无端。然而细究起来却不难发现,这其中虽有诸多偶然,却绝非无迹可寻。究其症结,实难脱离政治范畴。

政治经济学课本上常说,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太过含蓄也太模棱两可,起码不够直观。换一种说法,似乎更能清晰地表达出两者的关系,即:经济是政治的目的。反过来说,政治的终极目的一定与经济挂钩。基于此种逻辑,我们可以判定,经济是影响历史进程的主要力量——黄仁宇先生在他的大历史观(Macro-History)中,也充分地表达了这一观点。对此的认同,意味着我们未来解剖历史将以经济作为初始切入点,再辅以其他社会科学并行,来阐释历史的一般规律。

中华历史悠久绵长,完全将其解析,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撰写此文的初衷,旨在提供一种视角重新衡量历史中的得失,因此所选素材求精勿求全,只截取先秦两汉中典型的历史断面作为基础分析样本,并由此延展开做深入浅出的探讨。然而仅仅这些断面,在经济视野下,也足以让我们得出许多与传统读史法相悖的结论。对于文中句句诛心之言,甚至是带有颠覆性的观点,希望不要以传统的价值观来约束、批判。

简而言之:欲知兴衰,须探人性密码;欲问政治脉搏,必先理清经济谜团。是为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