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岁月留声(名家名曲颂中华)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乔智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集中收录了近50位著名歌唱家的访谈和代表曲目。这些歌唱家们在中华民族的音乐史上灿若群星,承前启后,为弘扬民族音乐事业辛勤耕耘,为全人类的文化宝库增添了夺目的光彩和不朽的财富。

本书是众多歌唱家口述实录结集而成。它有“三新”,即首次将这么多歌唱家结集,首次介绍经典歌曲,首次刊登歌唱家们的手迹(歌唱家亲笔手书自己首唱歌曲)。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了王昆、郭兰英、李谷一、胡松华、李双江、德德玛、蒋大为等近50位著名歌唱家口述实录,记录了歌唱家的艺术人生,重点介绍他们的代表作、首唱歌曲的创作过程。以歌记人,以事记人。书中首次刊登众多歌唱家手书代表作、首唱歌曲及对人生的感言。本书将作为史料传承于世,对传承民族音乐起到一定的作用。

目录

独唱艺术的特殊价值(代序)

周小燕 燕歌行

郎毓秀 声乐大师

魏启贤 独唱名家,学界前辈

楼乾贵 追求艺术的真善美

王 昆 中国现代民族唱法的代表

张利娟 献身音乐的灿烂人生

孟贵彬 歌声、琴声、送别声

刘淑芳 友谊的使者

郭淑珍 歌唱大家,一代宗师

孙家馨 艺苑花开更芳馨

李光羲 抒发时代的强音

郭兰英 歌剧大师,育人园丁

贾世骏 革命理想高于天

胡松华 艺攀高峰情潜底源

方初善 能歌善舞的艺术家

任桂珍 微霞尚满天

徐有光 把歌唱到战士心里

张越男 出色的独唱和歌剧艺术家

罗天婵 唱出乐曲真意

马玉涛 一辈子为战士歌唱

王玉珍 飒爽英姿演韩英

胡宝善 唱不尽蓝色的海洋

刘秉义 与石油工人的不解之缘

委嘉锵 中国古典诗词演唱第一人

于淑珍 自学成才硕果累累

才旦卓玛 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歌

苏盛兰 唱出自己的风格

饶余鉴 一个比意大利更意大利化的中国歌唱家

柳石明 柳舞石鸣唱传说

李双江 金子般的声音,火一样的激情

吴雁泽 从生活中走来

杨鸿基 梅开二度夕阳红

克里木 骑着“毛驴”唱着歌走天涯

邓玉华 五彩云霞金丝鸟

吴国松 梅花香自苦寒来

李谷一 开创一代歌风情动华夏大地

耿莲凤 心怀绿军营

卞小贞 好风送我上青云

程 志 “玩”歌唱艺术的顶尖高手

蒋大为 中国唱法大有作为

德德玛 草原上的夜莺

拉苏荣 与蒙古族长调民歌

关牧村 清香存自远,淡雅也辉煌

韩芝萍 一首歌影响着她的一生

王 静 我为老山兰歌唱

殷秀梅 恢弘大气,唱晌时代主旋律

阎维文 优秀的战士歌唱家

后记

试读章节

魏启贤是我国老一辈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他是20世纪后期国内外知名度较高的歌唱家之一。他的演唱曲目广泛,风格多样,有西洋古典艺术歌曲及歌剧选曲,有30年代著名歌曲,以及新中国建立前后优秀的创作歌曲。如《沁园春》、《黄河颂》、《嘉陵江上》、《手挽手》、《杨白劳》、《送上我心头思念》、《茶馆小调》、《牛歌》、《烟酒进行曲》、《问我为啥乐呵呵》,外国歌曲《老人河》、《魔王》、《沿着彼得大街》、歌剧《浮士德》中的《跳蚤之歌》、歌剧《卡门》中的《斗牛士之歌》、《费加罗的咏叹调》等。他的声音功底深厚扎实,音色浑厚圆润,声腔运用松弛自如,吐字清晰,风格刚柔相济,对各种类型和风格的歌曲均能处理得恰到好处。演唱形象准确,风格鲜明,技巧完整,有独到的艺术特点和强烈的感染力,因而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数十年来,他在音乐院校教学及演唱,在乐团演唱及教学,为声乐界培养了许多骨干人才。

魏启贤出生在沈阳,父亲在兵工厂工作。上小学四年级时,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占东三省,为了不替日本人干活,他们全家从此东躲西藏,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10岁时在北京上的汇文小学,后来家迁到上海,他人陈泾小学念书。那时,他就积极参加学校的文艺活动,演出话剧《最后的一课》。不久,他父亲转到武昌制革厂,从事牛皮制造武装带等军需用品的生产。他随父亲到武昌珞珈山东湖中学读书。不久,又转到湖南常德、桃源,贵州贵阳。在那里,魏启贤考取了教育部第三巡回教育队,演出抗日话剧《凤凰城》、《保卫领空》,接触音乐的机会多了,做了许多组织群众开展歌咏活动的工作。1940年,他考取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中央戏剧学院前身),上音乐和戏剧课,接受各种基本训练,开始正式学声乐。此后,在重庆青木关,他转入国立音乐学院声乐系,师从著名声乐教育家黄友葵教授,学习科学的发声方法,学业有了很大长进。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南京,194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声乐系任教,并跟著名外籍专家苏石林深造。1948年,魏启贤和一位学钢琴的同学到台湾举办了音乐会。

1951年,魏启贤随中国青年文工团访问东欧九国,眼界开阔了,学到了许多东西。印象最深的是乌克兰的合唱,声音像管弦乐一样漂亮,俄罗斯合唱队的声音深沉而幽静,给人一种忧愁的感觉。魏启贤参加了演出,演唱了《莫斯科——北京》等歌曲,在阿尔巴尼亚演出了一个月。1952年回国后调任中央歌舞团独唱演员兼教授声乐。1953年、1955年,他又分别参加了第四、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演唱了《大渡河》、《飞虎山》等歌曲。1956年调回中央音乐学院参加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的演出,扮演男主角奥涅金,博得专家同行一致好评。期间曾受教于前苏联专家梅德维捷夫,收获很大。专家有句格言:“舞台上你要骄傲,生活中你要谦虚。”后来,魏启贤演唱柴可夫斯基的歌剧《黑桃皇后》里的《祝婚之歌》,高音没唱好,很着急。专家说:“我不着急,你着什么急!”他的精神轻松了许多,高音也就上去了。这样排练了三个月,在北京西四护国寺人民剧场演出了五场,轰动一时。

同年,魏启贤又调回中央乐团任独唱演员兼声乐教员。其后,多年随团赴全国各地演出,深入城镇工厂,并多次随代表团去国外演出独唱节目。先后到拉丁美洲、非洲、亚洲、东欧十多个国家作访问演出,为增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1959年,中央乐团为国庆献礼首次演出贝多芬第九交响乐,魏启贤担任声乐部分男中音独唱及四重唱,获得一致好评。

他于上世纪60年代在北京、天津、南京、广州、沈阳、哈尔滨、福州、吉林等地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每次演唱十多首歌曲。如《教我如何不想他》、《问》、《嘉陵江上》、《我的祖国妈妈》、《大江东去》、《沿着彼得大街》、《跳蚤之歌》等,受到热烈欢迎。

他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活跃在舞台上。1980年文化部举行全国曲目观摩评比,他的演唱获得一等奖。

魏启贤演唱过一首充满爱国思乡之情的歌曲《我的祖国妈妈》,流畅的旋律,深沉的思念,传达出爱国华侨的心声。歌中写道,“出走时满头青丝,归来时满头银发,却依然怀着赤子之心”。蕴涵了一位华侨离开祖国几十年的全部情思。谈到这首歌,魏启贤说多像我的一位老朋友啊!青年时期,漂流海外,历尽艰辛,艰苦创业,如今已是白发老人,在美国一所大学任教,但恋国之情日胜一日。魏启贤曾学过戏剧。他说:“头一课就讲‘表演不是挤眉弄眼’。这是说表演要内在,唱歌也一样。”魏启贤演唱《我的祖国妈妈》,几乎没有手势和形体动作,唱得质朴无华,淳厚自然,含蓄内在又情真意切地表现出爱国华侨的思乡衷肠。他借鉴老朋友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历,静静地抒发深深的思念。歌唱,讲究音乐形象的塑造。一个“海”字,要让听众感觉出是碧波荡漾呢?还是波涛汹涌呢?《我的祖国妈妈》中也有“海”,魏启贤认为这是一个历尽沧桑生活的海洋。唱这一乐句时,他设想自己正在甲板上,脚下是蓝色的大海,身后有白色的浪花,离祖国近了,更近了,好像就要扑到祖国妈妈的怀抱里,心情异常激动,几十年的痛苦辛酸一齐涌来——“我走遍海角天涯,忘不了祖国妈妈”。这里的“海”,是人生的“海”,它不仅味是成的,而且酸辣苦涩俱全。他的歌唱像是在对人讲,也像是自言自语。整首歌从这第一乐句就定了基调:质朴、内在,仿佛是在轻轻的述说。

上世纪80年代,已届花甲的魏启贤应峨眉电影制片厂之邀,在由向霖根据短篇小说《空谷幽兰》改编并导演的影片《琴思》中,扮演了一位在人生旅途上历尽坎坷、坚韧不拔、一心扑在艺术事业上最后成为百花乐团作曲兼指挥的音乐家——方冰。该片时空跨度达四十年,魏启贤扮演的是老年时的方冰。他的戏主要集中在“四人帮”泯灭艺术时,这位从延安来的文艺干部被下放到干校喂猪,倾注毕生心血培育青年钢琴家章波,影片结束时指挥交响乐《琴思钢琴协奏曲》。几大段戏中,这位有着40年声乐生涯的老歌唱家,外表具有典型音乐家的气质。但一位歌唱家要在银幕上塑造一位大型交响乐队的指挥,拿他自己的话来说,真是隔行如隔山啊!电影一种很生活、很内在的表演,这次扮演方冰对自己是一次考验。当他在北京接到聘书后,便急迫地向中央乐团的著名指挥家李德伦、严良钠学习指挥。在银幕上塑造一位指挥,不仅能够纯熟地运用手中的指挥棒,还必须具有音乐家那种特有的气质和风度。魏启贤到成都拍摄时,又多次到四川音乐学院拜访熊冀华指挥,熊老师热情地接待了这位远道而来的老朋友。为了达到神似和形似,有时熊老师哼着影片音乐的主旋律教他,有时魏启贤自己对着录音机练习,一遍、二遍、三遍……在拍摄现场,魏启贤请熊老师作为现场指导,只要发现那个动作稍有欠缺就请熊老师马上给他指出。魏启贤感慨地说:“这次扮演方冰,熊老师帮了我很大忙。”在拍摄其他场戏时,魏启贤也是很谦虚、热情,没有一点架子,和导演合作得非常默契。有时拍一个镜头往往练习好几次,直到导演和自己都满意为止。这种对艺术精益求精的美德得到了摄制组工作人员的赞叹。

……

P20-23

序言

独唱艺术的特殊价值(代序)

周巍峙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在这样举国欢庆的盛大节日里,为弘扬国家优秀文化、典藏动人乐章,中共党史出版社编辑出版了《岁月留声——名家名曲颂中华》一书,集中收录了近50位著名歌唱家的访谈和代表曲目,策划、主编乔智先生要我作序。我认真阅读了该书所选定这50位歌唱家的名单(我没有时间阅读他们的访谈录),感到十分亲切——书中的每一个人,几乎我都曾听过他们精彩的演唱。他们或是在战争年代就开始革命歌唱生涯的老一辈歌唱家,或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线的歌唱家,我由衷地感到他们在中国歌唱史、声乐史上的确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所获得的成就是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

我很愉快地接受这个任务,这使我回想起一些少年往事,回想起上个世纪30年代曾在一起工作、为了挽救国家危亡共同与反动势力斗争的一些音乐前辈,想起近一个世纪以来许多名家和名曲所走过的光辉道路。

我出身于苏北一个小城市的贫民家庭,幼年失学,九岁才入小学,从小就喜欢阅读古今小说,特别爱戴侠客和忠臣。由于家庭生活贫困,又目睹社会不公,国家衰败,小小年纪就少年老成,在学校中最爱唱《苏武牧羊》、《少小离家乡》等悲壮凄凉的歌曲,抒发自己内心的惆怅。30年代初参加进步文化活动,又爱唱《渔光曲》,更对贫民的悲惨生活感到同情,反映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反映东北同胞流离失所的巨大痛苦和赶走强盗返回家乡的强烈愿望的《松花江上》的出现和传唱,更使我悲愤之极。我创作的第一首救亡歌曲,是由任钧作词的《前线进行曲》,歌颂傅作义将军打击蒙奸、收复内蒙百灵庙的战功。歌词里有这样的句子——“我们被欺凌够了!我们被欺凌够了!谁还能忍受?就不是人!”歌词写得十分激愤,我谱曲的时候也特别愤慨,似乎想把每个音符都化作锐利的匕首,投向敌人。

我最初参加革命歌咏活动是1926年底到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前,我父亲周慰堂担任国民革命军独立一师一团的团书记官(管文学及宣传),这个师在北伐胜利到达浙江地区,后又进入上海活动。我作为军官家属,非常开心,也非常活跃,我和军官一起用红绿油光纸写“打倒列强”、“除军阀”、“打倒贪官污吏、铲除土豪劣绅”等标语口号,一起上街张贴;我常和士兵们一起上街游行,高声唱《打倒列强》、《工农兵联合起来》等革命歌。战士唱得并不整齐,但感情昂扬,情绪欢乐,使我这个少年也在他们的歌声中体会到年轻战士那种乐观主义情绪和勇往直前的革命气势。这让我知道,音乐有种神奇的力量,那种无形的感染力能让人感同身受,如临其境,几句简单的曲调就会令人产生悲伤、凄凉的感觉;同时,它也是革命的利器,可以吹响战斗的号角,唤醒民众,瞬间令人振奋,欢快激扬的乐曲令人充满一往无前的勇气。

1930年,我在二舅戈公振的支持下,走上社会,到《申报》馆图书资料参考部做练习生。后来又在夏征农、柳浞、艾思奇等文化界进步人士的指引和领导下,参加青年思想指导和进步报刊编辑出版等工作。1934年,我下决心学习音乐,以从事救亡歌咏运动工作为中心,同时兼顾其他救亡工作。这就有机会直接接触好多著名作曲家和歌唱家了,对我来说,这也许是人生最大的转折,从那时候起,音乐一直伴随我左右,直到现在。

就我个人的经历而言,我觉得歌唱不仅诲人,而且育人。中国是个多民族文明古国,有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极为丰富多彩的人民歌声的宝藏,每个重大的历史时期都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在近一个世纪以来,歌唱艺术更经历了三次伟大的繁荣,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正是对外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对内反对反动统治的压迫,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很多同志就是在革命音乐的熏陶下,走上革命道路,并在革命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自己的素养。很多年轻音乐家投身到救亡运动中去,到抗战斗争中去,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毅然组织人民宣传革命文化,同时他们本身也是一名战士,战斗在第一线,与人民同生死、与民族同存亡,为革命献出青春。他们在斗争中创造了大量的鼓舞人民战斗、欢庆人民胜利的歌曲,这些革命歌曲是最伟大也是最有感情的进发,洋溢着无比的爱国主义热情,豪迈的民族气概,大无畏的革命情怀,不仅宣传了当时的斗争,也在战斗中提高了自己。那样的年代不仅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也促进了众多优秀歌唱家的出现。歌唱队伍茁壮成长,他们歌唱火热的生活。歌唱是人民感情的升华,发自人民的感情,歌声随着个人社会的变化,时代的进化而发展。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歌剧、独唱比较活跃,在晋察冀边区阜平县逐步形成一支富有创造性,在群众中已有很大影响的独唱队伍,他们(她们)在战斗中成长。

正是他们,带着自己的拿手曲目从战地进入城市,进入解放了的中国。为揭露过去的苦难,为歌颂祖国新生放声高歌,流传全国,许多独唱音乐家受到全国广大人民的欢迎。从长期音乐实践中我深深感到独唱艺术有着特殊的影响和作用。对独唱演员表演能力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他们不像歌剧演员的表演,有故事有剧情,有演员之间的交流,还有布景服装等舞台效果的配合,演员的演唱很容量被理解、被接受,容量打动人心,引起共鸣。而独唱演员一般都是独立在舞台和乐坛上,甚至在广场上演唱,没有其他配合,完全靠个人的艺术造诣和演唱技巧,充分表达人们的感情,酸甜苦辣,畅泻而流。使听众们深受感染,荡气回肠,不仅有观赏效果,而且使人永铭不忘。所以独唱家特别受到听众的欢迎,受到歌迷们的崇拜。愿意和他们交朋友,主动模仿他们的演唱,作为业余爱好者常常在群众中表演,这就大大普及了独唱歌,使它发挥了难以想象的社会效果。这些歌唱家的命运在“文革”中得到了许多工人群众的关心和同情;他们邀请一些被迫害的著名的歌唱家到他们当中歌唱,表示他们支持这些歌唱家的巨大热情。

古人说:“声乐之人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在这方面,独唱艺术有其特有的作用和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特别注意独唱演员的发现、推荐与培养,尤其强调声乐艺术的百花齐放,各种流派健康发展,新的生活鼓舞着大家纵情歌唱,在群众活动中、在广大的舞台上,出现了大批独唱音乐家,呈现出各种声乐学派歌唱异彩纷呈,各种音乐形式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最值得我们怀念的是少数民族歌唱家,他们带着各自民族的风情,歌唱着新生的祖国,蒙古族男高音歌唱家哈扎布、壮族男低音歌唱家李志曙、维吾尔族女歌唱家阿依木尼莎、苗族女歌唱家阿泡、汉族歌唱家黄虹、张映哲,西战团乡艺班毕业的顾品祥等。可惜他们都过早逝世了,实在使人心情悲伤。

这也更使我想起上世纪30年代那些有修养、有影响的前辈歌唱家,他们都太早地离开了我们,但是他们悠扬的歌声却时常在我耳边萦绕,挥不去对他们的深深怀念。我还记得,30年代救亡运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前辈歌唱家盛家伦先生,有一副好嗓子,一曲歌罢,余音绕梁。电影《夜半歌声》主题歌就是他配唱的,在电影界、音乐界引起极大的轰动。那时我常在他的帮助下进行工作,并向他学习唱歌、学习练声,受益匪浅。当时常到他家探讨声乐艺术的还有上海音乐学院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蔡绍序先生,新中国成立后他曾参加过中国青年文工团出国演出,他的歌唱得到国内外观众的好评;那时郑律成同志也在上海,是一位难得的男高音,他除了参加左翼文化工作外,也向盛家伦同志讨教声乐问题;还有一位女歌唱家郎毓秀,她在1936年援绥音乐会中领唱《山在虚无缥缈间》一曲,声音娴美,深入人心。在40年代重庆时期就享有盛誉的歌唱家喻宜萱,在新中国成立后虽然还有独唱表演,但主要精力已投入教学了。盛家伦、蔡绍序、郑律成、喻宜萱等前辈离开我们很久很久了,想起他们和他们在艺术上的精湛表演,实在令人赞叹不已!

当然,值得我们高兴的是,在本书之外,还有一些高龄歌唱家健在,都在90岁以上了,他们宝刀不老,还在发生很好的影响。譬如唐荣枚同志,那时她是上海音乐学院学生,也参加当时的救亡歌咏运动,有次我们聚会,请她唱西洋歌曲,她当场唱了一曲《圣母颂》,特别感人,后来在鲁艺当声乐老师;还有92岁高龄的孟于,鲁艺戏音系学生,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演过《白毛女》,后来参加独唱演出,晚年为组织和坚持领导老年合唱团作出了很大贡献。还有一位92高龄的作曲家张非同志,抗战中一直在抗战部队联大文艺学院工作,后到部队担任文艺部门领导工作。他写了大量歌曲,包括晋察冀军区获奖歌曲《子弟兵战歌》等。还是一位歌唱家,不仅擅唱京剧,还能演唱大鼓形式的长篇叙事歌《晋察冀小姑娘》。当时,不仅轰动晋察冀边区,而且促进了其他根据地叙事歌曲的创作。

我知道还有一些老歌唱家健在,但是因为年龄的原因、身体的原因,这些年联系较少了,我在这儿衷心地祝愿他们健康长寿。歌曲是特殊的编年史,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方式记录时代,记录民族的兴衰荣辱、大众的喜怒哀乐、国家的发展和繁荣,那些优美动人的乐章,那些经典流传的名曲,都是民族文化不朽的财富和宝藏,正是有了以书中这些歌唱家为代表的众多歌坛名家的默默耕耘和奉献,正是有了他们的辛勤工作和不断努力,我们才迎来最华彩的时刻,相信他们会和那些广为传颂的歌曲一样,艺术之树常青。

后记

经过半年时间的努力,一本荟萃中国众多歌坛名家的《岁月留声——名家名曲颂中华》终于付梓了。在这个举国同庆的美好日子为伟大的母亲——祖国献上一个年轻人的礼物。我策划、主编这本书的初衷,也是我这几年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作为新一代青年人应该做一些有意义、有创造性的实事;我们应该做一些能够将中华民族自己特有的优秀文化继承和发展下去的事情,让后来者了解民族的文化。基于这一想法,我策划出版了这本包括中国四代歌唱家(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八九十年代)的书。这些歌唱家们在中华民族的音乐史上灿若群星,承前启后,为弘扬民族音乐事业辛勤耕耘,为全人类的文化宝库增添了夺目的光彩和不朽的财富。我们尽量实地采访到收录的每位歌唱家,请他们口述自己的音乐艺术人生,介绍自己首唱经典歌曲、代表曲目的创作始末。以歌带人,以事带人。由于时间、地域等原因,还有一批著名的歌唱家如蒋英、高芝兰、李晋玮、郑兴丽、邹德华、董爱琳、蔡佩莹、王萃年、方应暄、苏凤娟、罗忻祖、教蕴瑜、顾威、杜丽华、陆青霜、鞠秀芳、王宝珍,吴天球、叶佩英、黎信昌、王凯平、朱逢博、其恩凤、哈米提、加米拉、单秀荣、冯健雪、张积民、熊卿才、季小琴、邓韵等未收录在此书中,今后我们将陆续结集出版。通过采访这些歌唱家,看到了众多老艺术家谦虚的品格,看到了他们为新中国的声乐事业和音乐教育事业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要提的是在本书与广大观众见面之时我们不要忘记那些故去的音乐家们,他们是应尚能,盛家伦、萧淑娴、黄友葵、喻宜萱、蔡绍序、林俊卿、李志曙、葛朝祉、李波、斯义桂、罗荣钜、张权、黄源尹、沈湘、仲伟、管林、哈扎布、莫桂新、李维渤、潘英锋、邓韶琪、李孚生、陈玄、寇家伦、张映哲、朱崇懋、臧玉琰、温可铮、黄虹、李世荣、吕文科、董振厚、刘明义、施鸿鄂、梁美珍、李展、鲍桂芳、马国光,王音璇、何纪光、张振富、万馥香等。

歌曲是时代的心声,歌声是时代的脚印。共和国的颂歌是唱不尽的,上个世纪50年代这些歌振奋了一代人的精神,60年代歌声伴着人们成长,70年代人们在歌声中思索,80年代歌声跟随中华民族走向新纪元,90年代歌声激励我们开拓进取,如今我们回顾这些老歌,回顾60年来祖国走过的风风雨雨,回忆永恒难忘的旋律,将是我们宝贵的财富,让我们珍惜它,缅怀过去,展望未来,使我们的脚步更加坚定,目光更加清晰!

《岁月留声——名家名曲颂中华》是众多歌唱家口述实录结集而成,本书有“三新”,即首次将这么多歌唱家结集,首次介绍经典歌曲,首次刊登歌唱家们的手迹(歌唱家亲笔手书自己首唱歌曲)。在此,我们再一次感谢众多歌唱家的支持与帮助,我们衷心祝愿他们艺术之树常青! “祖国的声音,和谐的旋律,永恒的记忆,世界的回响”!

特别要感谢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为本书题写书名,现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书题词,我的三位老朋友舞蹈家莫德格玛老师、李光羲老师和吴国松老师分别邀请布赫、许嘉璐和罗豪才为本书题词,现任中国文联名誉主席、年逾93岁的周巍峙部长拨冗为本书作序。以下朋友为本书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郭淑珍教授、冯云生先生、李惠东先生、曹鸿鸣先生、王未名老师、周·铁木尔其其格老师、彦陡刻、纪从周、屠怡岚、李诗原、刘立、任永发、张汀、蕾健、肖斌、梦冰、严镝、易明。向为本书提供照片、资料的老师王紫薇、张曼茹、刘志刚、王亦满、金家勤、萧卓能、陈艳、张国武、刘士永。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感谢。

本书的出版使我更加坚定信念与信心,为弘扬民族文化,今后我仍将继续努力,将各门类为新中国文化、文艺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艺术家们的小传结集出版,最后,我衷心祝愿祖国的文艺事业大繁荣、大发展,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盛世情合百花艳,

歌坛奇葩姹紫嫣。

文化传承亲躬力,

繁荣发展续新篇。

乔智

2009年8月于集雅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9: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