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问吧——有关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之姊妹篇,探讨了有关明朝的101个趣味问题,如:明朝共有十六位皇帝,为什么通常只说“明十三陵”?为什么皇帝的坟墓称为“陵”?“衣冠禽兽”在明代是个“体面”的词儿,现在怎么就变成道德败坏的代名词?明朝的官员有几套“制服”?“张家长,李家短”所说的张家和李家最早指的是哪一家?张献忠是否真在锦江江底沉了大批财宝?北京各座城门和紫禁城各城门的“门”字为什么缺钩?等,为广大读者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打开了一扇小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问吧(12有关明朝的101个趣味问题)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
作者 | 杨林坤//李晓轩//黄震//任菲菲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问吧——有关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之姊妹篇,探讨了有关明朝的101个趣味问题,如:明朝共有十六位皇帝,为什么通常只说“明十三陵”?为什么皇帝的坟墓称为“陵”?“衣冠禽兽”在明代是个“体面”的词儿,现在怎么就变成道德败坏的代名词?明朝的官员有几套“制服”?“张家长,李家短”所说的张家和李家最早指的是哪一家?张献忠是否真在锦江江底沉了大批财宝?北京各座城门和紫禁城各城门的“门”字为什么缺钩?等,为广大读者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打开了一扇小窗。 内容推荐 传统文化对广大现代人来说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随着传统文化的日趋升温,大众对一些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话题产生了兴趣。如:明朝共有十六位皇帝,为什么通常只说“明十三陵”?为什么皇帝的坟墓称为“陵”?“衣冠禽兽”在明代是个“体面”的词儿,现在怎么就变成道德败坏的代名词?明朝的官员有几套“制服”?“张家长,李家短”所说的张家和李家最早指的是哪一家?张献忠是否真在锦江江底沉了大批财宝?北京各座城门和紫禁城各城门的“门”字为什么缺钩?……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都隐藏着丰富而有趣的内容。本书采用“提问、回答并链接拓展”的形式,精选了传统文化中的101个趣味小问题,以轻松活泼而又严谨准确的语言娓娓道来。各篇相对独立,信手翻来就会有所心得,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休闲文化读物。 目录 1 明朝共有十六位皇帝,为什么通常只说“明十三陵”? 知识链接:为什么皇帝的坟墓称为“陵”? 2 “衣冠禽兽”在明代是个“体面”的词儿,现在怎么就变成道德败坏的代名词? 知识链接:明朝的官员有几套“制服”? 3 “张家长,李家短”所说的张家和李家最早指的是哪一家? 知识链接:张献忠是否真在锦江江底沉了大批财宝? 4 北京各座城门和紫禁城各城门的“门”字为什么缺钩? 知识链接:德胜门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 5 我们常用“露马脚”指显出破绽,暴露真相,你知道马皇后为什么怕露脚吗? 知识链接:马皇后是怎么做“双拥”工作的? 6 传统评书中说军师刘伯温能掐会算,神通广大,但他为什么不算明朝开国第一文臣? 知识链接:明朝有“军师”一职吗? 7 “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这一说法是怎么来的? 知识链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口号最先是谁提出来的? 8 人们常把一个单位或者一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称“一把手”,它是怎么来的? 知识链接: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 9 明代的北京城为什么呈“凸”字形? 知识链接:明代北京内城的西北角为什么不是直角? 10 杖刑是古代五刑之一,明朝的朝堂之上却有一种专门教训大臣的酷刑,它是什么样的? 知识链接:为什么说杖刑也是一门“手艺”? 11 明朝的官员几时上朝? 知识链接:朱元璋每天要处理多少朝政? 12 朱元璋为什么对和他并肩打天下的哥们大开杀戒? 知识链接:明朝的开国元勋的结局都是怎样的? 13 今天的户口本主要记载家庭构成和住址,那么明朝的户贴里都记载些什么内容呢? 知识链接:明代的集体户口本“黄册”是什么样的? 14 明朝为什么特别盛行“充军”? 知识链接:“充军”有终身制吗,充军制中“永远”是怎么回事? 15 建文帝被叔叔朱棣篡夺皇位后,他去了哪儿? 知识链接:度牒是僧人的“身份证”吗? 16 南京乃虎踞龙盘之地,既是六朝古都,又是朱元璋的老根据地,朱棣却为什么要迁都呢? 知识链接:明朝的“两京制” 17 北京城又叫“八臂哪吒城”,这是怎么回事? 知识链接:为什么说“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 18 泱泱大明为什么会派一个太监出使西洋呢? 知识链接:郑和为什么叫“三宝太监”? 19 有人说郑和七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他航行海上还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吗? 知识链接:郑和的船为什么叫“宝船”? 20 明成祖的长陵距离长城很近,他为什么敢把自己的陵墓修在“国防前线”上呢? 知识链接:明朝的“九边重镇” 21 锦衣卫常与黑暗、残酷联系在一起,他们是皇帝的“私人秘密警察”吗? 知识链接:“锦衣卫”得名于花团锦簇的制服吗? 22 东厂是著名的特务机构,坏事做绝,然而东厂大堂上为什么悬挂岳飞的画像呢? 知识链接:东厂、西厂中的“厂”是什么意思? 23 民间年画中的“三阳开泰”常出现三位穿朝服的明朝官员,这有什么来历? 知识链接:朝鲜战场上的“三杨开泰”是怎么回事? 24 明英宗被俘后,文武大臣在午门上演了“全武行”,国难当头他们为什么打群架? 知识链接:“千里捎书为一墙”说的是什么事情? 25 立遗嘱是人生前对财产和事务进行处理的一种方式,崇祯是怎么处理后事的? 知识链接:是谁操办崇祯皇帝的丧事的? 26 对皇后或宫妃可敬称“娘娘”,为什么不称皇帝为“公公”呢? 知识链接:“皇贵妃”这一封号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27 明朝成化年间,朝中重臣被戏称为“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这是怎么回事? 知识链接:“阁老”的称呼起源于何时? 28 “帝师”就是皇帝的老师吗? 知识链接:被明朝人称为“真讲官”的是谁? 29 皇帝如果请客,这饭怎么吃? 知识链接:皇帝吃的饭为什么叫“膳”? 30 作为一国之母的皇后,她都处理哪些事务? 知识链接:明朝有作为的皇后都有哪些? 31 “阁下”这一称呼是怎么来的? 知识链接:明朝皇宫有内阁这个地方吗? 32 豹房是养豹的地方吗? 知识链接:游猎 33 从来只听说过皇帝给别人封官,可是明武宗却偏偏给自己封官,这是怎么回事? 知识链接:明朝爵号 34 因为自己姓朱又属猪,明武宗就下令全国禁止养猪,有这样的道理吗? 知识链接:有禁止屠狗的皇帝吗? 35 俗语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明武宗超级喜欢出游巡幸,会不会是受了明孝宗的影响呢? 知识链接:谁来监察帝王的言行? 36 明显陵里埋葬的是明朝皇帝吗? 知识链接:嘉靖朝的“排辈分”之争 37 严嵩没有什么特殊的政治才能,他为什么能得到嘉靖帝的宠信,把持朝政? 知识链接:青词 38 几个宫女胆大包天,险些勒死嘉靖皇帝,这个“天字一号案件”是怎么发生的? 知识链接:“天字一号”是指天下第一吗? 39 据说戚继光之所以能成为抗倭大英雄,全是拜他老婆王氏所赐,真有这回事吗? 知识链接:戚家军的“鸳鸯阵” 40 明代的官员薪水是如何兑现的? 知识链接:明代官员如何休假? 41 为什么明朝皇子皇孙的名字都很难认? 知识链接:明代避讳有哪些讲究? 42 北京有很多以数字命名的地方,万寿寺这个地名是怎么来的? 知识链接:长椿寺的“九莲菩萨” 43 为什么明朝皇子教育多不成功? 知识链接:明朝皇子享有哪些待遇? 44 张居正辛勤操劳国事,可是明神宗非但不念师生情,反而抄了他的家,这是为什么? 知识链接:“丁忧”与“夺情”是怎么回事? 45 明代蒙古女政治家三娘子曾嫁过三任丈夫,为什么还会封她为“忠顺夫人”? 知识链接:蒙古族婚俗有哪些? 46 万历皇帝在位四十八年,有二十余年不见朝臣,他为什么消极怠工? 知识链接:万历皇帝的“六不做”与“六做”是什么? 47 古代选官要看长相吗? 知识链接:明代选官的途径和标准是什么? 48 万历朝“骂皇帝”为什么成风? 知识链接:明代的谏官 49 明神宗特别贪财,也特别会敛财,难道皇帝也会有“手头紧”“没钱花”的时候吗? 知识链接:万历皇帝的陵墓有多奢华? 50 朱常洛为了当太子,不仅没能及时上学,还险些被人用木棒打死,这是为什么呢? 知识链接:明朝的“非法出版物”为什么称作“妖书”? 51 明光宗是有名的“一月天子”,即位一个月就驾崩了。小小一颗红色药丸怎就要了他的命? 知识链接:明光宗为何借用“他人陵墓”? 52 宦官和太监是一回事吗? 知识链接:明代宫廷里的太监学校 53 明朝宫廷中的太监与宫女能够“结婚”,共同生活,这是怎么回事? 知识链接:太监的归宿 54 明末东林党均被阉党冠以《水浒传》中的绰号,“起外号”也能用于政治斗争吗? 知识链接:明朝的阉党都有哪些绰号? 55 崇祯皇帝的官不好当,“省部级以上干部”就杀了十八个,他为什么大开杀戒? 知识链接:袁崇焕是杰出的抗清将领,为何却被崇祯处以千刀万剐之极刑? 56 弃市是个什么样的刑法? 知识链接:明朝的刑法 57 明朝将领洪承畴降清,真是孝庄皇后发挥了关键作用吗? 知识链接:福建人居住的棚屋“六离门”有什么来历吗? 58 李白成为什么是“独眼”? 知识链接:农民起义失败后李自成去了哪? 59 “英雄难过美人关”,吴三桂是为了陈圆圆而在最后关头出卖了大明王朝吗? 知识链接:明末清初叱咤疆场的女将军秦良玉 60 朱元璋最初的名字叫朱重八,他的名字为何这么奇怪? 知识链接:元末明初民间起名都有哪些讲究? 61 唐朝的美女以丰腴为美,明朝的美女是什么样? 知识链接:明代著名的关女都有哪些? 62 现代中小学都有自己独特的校服,明代有“校服”吗? 知识链接:明代的老百姓穿什么款式的衣服? 63 毛泽东曾说过“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他是跟谁学的? 知识链接:明朝开国谋士的“学历”有多高? 64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指接受到别人的帮助要加倍报答,以示感恩,这种说法是怎么来的? 知识链接:明朝南京大报恩寺塔是灯塔吗? 65 现代人口的统计是通过人口普查进行的,明代是怎样统计人口的? 知识链接:大槐树下的“骗局” 66 “打小报告”是指背地向领导汇报同事的缺点,明朝大臣是怎么“打小报告”的? 知识链接:明朝的密疏 67 “大字报”是“文革”时盛行的一种海报,明朝也有“大字报”,这是怎么回事? 知识链接:中国最早的印刷报纸是什么样的? 68 麒麟是一种传说中的动物,可是明朝许多君臣都见过麒麟,这可能吗? 知识链接:“麒麟送子” 69 明朝的火器非常先进,世界上最早的“多级火箭”就出现在明朝,它长什么样子? 知识链接:佛郎机 70 明朝的地方州县长官又称为“父母官”,这是为什么? 知识链接:“县太爷”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 71 电视剧中仆人称主人为“老爷”,而明朝对“老爷”的称呼有严格限制,这有什么讲究? 知识链接:明人的亲属称谓有哪些? 72 “打手”一般指充当坏人的帮凶,“打手”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知识链接:明朝也有“黑社会”吗? 73 明朝后期出现了大量“妻管严”,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惧内”现象? 知识链接:明朝著名的悍妇都有哪些? 74 明末的冯梦龙可算是最会讲笑话的了,那么古代笑话和幽默的段子是什么样的呢? 知识链接:冯梦龙与《白蛇传》 75 朱元璋的籍贯究竟在哪里? 知识链接:明代北京城的雏形为什么首先出现在安徽凤阳? 76 “五花八门”指的是哪“五花”哪“八门”? 知识链接:“天安门”是谁设计的? 77 “请君入瓮”的典故出自唐代,那么“请君入瓮”的明代版本是什么样的? 知识链接:明宣宗朱瞻基又被称为“蟋蟀天子”,这是怎么回事? 78 长平公主就是“独臂神尼”吗? 知识链接:明朝的宁国公主牵着明成祖的衣襟要丈夫,这是怎么回事? 79 小小虫蚁蛀食了万历皇帝的手谕,却保住了朱常洛的太子地位,真有这样的事发生? 知识链接:明代的公文用纸 80 浣衣局是专门的洗衣机构吗? 知识链接:正德朝普通民妇王满堂号称“霸州关人”,她擅用皇后的名号为什么没有被杀? 81 圣旨的开头语“奉天承运”是哪位皇帝最先提出来的? 知识链接:动用明朝皇帝宝玺的程序有多复杂? 82 眼见皇后寝宫即将被大火吞噬,嘉靖皇帝却冷眼旁观,不许施救,这是怎么回事? 知识链接:《永乐大典》毁于嘉靖宫廷大火吗? 83 寿终正寝的“正寝”是指什么地方? 知识链接:盖棺论定 84 “百城之富”在明代并不是指财富众多,而是形容藏书丰富,这是从何说起? 知识链接:明代的“防火圣旨” 85 民间传说朱元璋麻脸歪嘴,奇丑无比,官方却说他是一个大英雄,他到底长什么样? 知识链接:皇帝画像 86 景山为什么又叫煤山? 知识链接:崇祯帝真是吊死在景山上的罪槐吗? 87 康熙大帝心目中的大英雄竟然是朱元璋,这是为什么? 知识链接:朱元璋心目中的“偶像”是谁? 88 “麻木不仁”常比喻对外界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这个词最初怎么会是皮肤病的代称呢? 知识链接:《普济方》 89 西洋钟表是何时传入中国的? 知识链接:中国古代的计时单位有哪些? 90 “一笔抹杀”比喻轻率地把优点、成绩等全盘否定,嘉靖皇帝是为了什么事而开“一笔抹杀”之先河? 知识链接:“一扫而空”源于明代的学术争端吗? 91 解缙是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为有“远见卓识”的人,明代人为什么喜欢拿他与汉代的东方朔相比? 知识链接:朱元璋与解缙的“父子关系”是怎么回事? 92 明代的玄武湖为什么不许随便进入? 知识链接:“宰相肚里好撑船”这句话是怎么来的? 93 明代的喀秋莎火箭炮“一窝蜂”威力有多大? 知识链接:大明朝的秘密武器战车为什么没有派上战场? 94 明孝宗为什么要践行“一夫一妻制”? 知识链接:明孝宗弘治皇帝是一代名君,他真的有少数民族血统吗? 95 明代的状元为什么江西籍居多? 知识链接:科举制度为什么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96 明代成化间的“太监游行示威”是怎么回事? 知识链接:明代的生祠 97 明代以严刑峻法著称,明太祖惩贪的手段到底有多“酷”? 知识链接:为什么说明朝“以杀人开始,又以杀人结束”? 98 明朝的“财富榜”上都有哪些人物,他们到底有多富? 知识链接:明朝纸币“大明宝钞”是如何防伪的? 99 明代北京“都城八绝”分别是哪八门绝技? 知识链接:紫禁城这个名字有什么含义? 100 马皇后是否生育? 知识链接:明成祖为什么要隐瞒自己的生母呢? 101 明代宫廷中为什么流行养猫? 知识链接:明代北京的“皇家动物园”在哪里? 试读章节 建文帝被叔叔朱棣篡夺皇位后,他去了哪儿? 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皇太子朱标过早去世,引发了皇权承嗣危机。朱元璋依照嫡长子继承制,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确定为皇位继承人,这引起了诸王的不服,尤其那些手中握有重兵权的藩王,他们都想觊觎皇位。所以,朱允炆即位后,采纳大臣“削藩”的建议,开始着手削夺诸藩王的兵权。这更加引起了藩王们的怨恨,实力较强的燕王朱棣就是其中之一。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起兵篡夺皇位。 官方正史《明史》中记载,建文帝看到朱棣进城,准备阖宫自焚,后来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而据《太宗实录》称,建文四年(1402)六月,朱棣打到南京金川门下,守此门的谷王朱穗和李景隆即开门出降。建文也欲出迎燕王,但又叹息道:“我何面目相见耶!”遂自焚死。朱棣望见宫中烟起,急忙遣中使前往救火,但是已经来不及了,遂哭着说:“你(指建文帝)果然这么傻吗?我不过来辅助你为善,你竟不明白,而投火自绝!”便驻军发哀,命有司治丧葬如仪,遣官致祭,布告天下。还有的史书记载建文帝遗骸被朱棣找到后,以亲王规格举行了葬礼。但是南京附近以及明十三陵中却并没有建文帝的陵墓,所以建文帝是否自焚而死就存在争议。假若建文帝并没有被火烧死,那他到底去哪儿了呢? 非官方的记载认为,建文帝出家的可能性极大。根据明朝的各种笔记及成书于清初的《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太祖临终托付给建文帝一个匣子,里面放有救命的计谋,防止诸王谋害于他,让他在危难之时打开,或许会化险为夷。当燕王朱棣带兵进城的时候,建文帝命人找到那个匣子,打开以后得度牒三张:一名应文,一名应能,一名应贤。还有袈裟、帽鞋、剃刀俱备,白金十锭。匣子内还写有朱书:“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建文帝长叹一声:“此乃天意也!”于是建文帝就按匣内计划实施出逃,从此削发为僧,法名“应文”。朱棣进宫后,遍寻建文帝不见踪影,并且听说他可能去当了和尚,于是向全国颁布了《僧道度牒疏》,把所有的僧人重新登记在册,以期得到建文帝的下落,可惜还是没有结果。从永乐五年(1407)开始,朱棣还派胡淡等人以寻找仙人张三丰为名,四处出巡,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均没有结果。而建文帝当了和尚以后云游四方,在广西、云南一带留下了许多足迹。 到明英宗正统年间,贵州有和尚冒充建文帝事发,朝廷派人彻查。建文帝此时年老,无心再到处游荡,主动说出身世。朝廷派曾经服侍过建文帝的老太监吴亮前往辨认,建文帝见到吴亮就说:“汝非吴亮耶?”吴亮很仔细,担心又是冒充的,就回答说:“非也。”建文帝接着说:“吾昔御便殿,汝尚食,食子鹅,弃片肉于地,汝手执壶,据地狗餂之,乃云非是耶?”吴亮听完这话,知道真是建文帝,马上伏地恸哭。他知建文帝左趾有黑子,摩视之,持其踵,复哭不能仰视,退而自经,可能是觉得没有脸面再见建文帝了。于是朝廷迎建文帝入西内,宫中人皆呼为老佛。后来建文帝以寿终,葬在西山,不封不树。 度牒是僧人的“身份证”吗? 度牒,也叫祠部牒,是古代专门颁发给僧人,相当于能证明其身份的身份证。最初的度牒始于唐代以前,唐玄宗天宝五年(746)五月,敕令祠部给合法出家者颁发度牒,以此为僧尼身份证明,可免除徭役,以及便于管理,而以前僧人云游到各地则需要政府的证明文件,比较麻烦,领了度牒之后,就相当于有了合法的身份,并且还可以免丁钱避徭役,保护资财,这是唐至宋的一般现象。因此,豪强兼并之家,公然买卖度牒,从中取利,后来因为度牒的经济价值,开始恢复唐宋时期度牒收费的制度。明代僧尼依然颁发度牒。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设僧道衙门,在京设僧录司,掌管天下僧教事,并且诏告天下编赋役黄册。此后该制度一直沿用,直到明朝末年,国势衰微,重新恢复前朝的卖度牒制度。成化二年(1466),明宪宗命礼部卖给僧人度牒,然后救济灾民。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度牒的定价为十两,嘉靖三十七年(1558)减为四两,隆庆年间(1567-1572)又定为五两。 度牒主要是政府控制佛教规模的一种手段。度牒的取得基本有三种途径:一是试经;二是额外恩准;三是纳钱换取。古代度牒之制的变动无出其三者。此后该制度一直实行,但是何时消失还没有确切的记载。明成祖朱棣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就颁布了《僧道度牒疏》,将所有僧人重新造册登记,对僧人进行总的调查,虽然最终没有结果,但是可以看出该制度对于普查僧人人口还是很有效的方法。P29-31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