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四川军阀实录 第三辑》选编了反映1931年至1933年间四川军阀混战的回忆文章共十七篇。主要记述了刘湘与刘文辉自1932年8月起至1933年9月止,前后持续了一年时间的“二刘大战”。“二刘大战”是四川军阀历次混战中最大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此次大战最终以刘文辉败退雅安而告终。刘湘统一四川,结束了四川军阀混战。1934年12月21日,蒋介石任命刘湘为四川省政府主席;1936年11月19日任命刘湘为川康绥靖公署主任,并授权刘湘统一四川军政,统一指挥、节制川军。至此,四川军阀防区制亦告结束。本辑还选编了数篇清末民初军阀统治时期四川的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文章。
军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的一个“怪胎”。
四川军阀在蜀地割据自雄,拥兵自重。或纵横捭阖、翻云覆雨,尔虞我诈、钩心斗角;或诛求无厌、巧取豪夺,勒派饷款、聚敛财富;致战事频发、经济疲敝,兵匪肆虐、百姓遭殃。
《民国四川军阀实录》一书,收录大量四川军阀统治时期的军阀或参与军阀混战的军、政人员亲历的回忆文章,举凡四川军阀的产生、发展、消亡,军阀时期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在书中均有详述。
《民国四川军阀实录》一书由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编著。
黄应乾 四川“二刘之战”始末记
陈光藻 黄有光 四川军阀的最后一场大混战
冷寅东 刘文辉同刘湘、田颂尧、邓锡侯最后混战之内因
曾扩情 我奉命参与策划刘湘解决刘文辉的经过
左东枢 邓、田、刘与李、罗、杨、刘“北道之战”
唐济之 七部联军与刘文辉“顺庆、永泸、荣威之战”
何翔迥 刘、田“成都巷战”
何翔迥 萧丽生 刘、邓“毗河之战”
於笙陔 二刘“岷江之战”
刘君 “二刘大战”前后四川军阀割据下的田赋征收
王思忠 四川兵工厂与军阀混战
杜凌云 彭惠中 四川自流井盐税的掠夺战
甘典夔 清末至民国军阀割据时期四川金融紊乱情况
贾杰三 田茂德 四川军阀混战时期的货币金融
熊 甫军阀混战时期的四川经济
陈维谨 四川军阀对教育事业的摧残
向纯武 四川军阀对新闻事业的控制和摧残
淮口、姚家渡、赵家渡一线,本来应是攻守双方的重要战场,由于刘军进攻主将陈光藻原为邓部旧属,感念旧情,不愿主动进攻,而守军陈书农部力量亦较强大,因此两军隔河相望,人员自由往来,从未发生战斗。
自5月9日刘军向毗河邓军发动进攻以来,刘军前线部队只有刘元瑭、石肇武、余如海等几支部队积极战斗,猛烈攻击,而伤亡亦大。其余部队,特别是张清平、冷寅东两个总指挥,迟迟不前,没有攻过毗河北岸的决心,加以邓军抵抗坚强,因此战斗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双方仍然隔河对峙。但邓锡侯却怕自己的部队难以持久,急欲向刘湘求援,又虑刘湘老谋深算,不易说动,深感为难。后来由邓部教导师旅长黄石子专程赴渝走“神仙军师”刘从云的门路,刘湘始同意出兵,并决定派刘从云为代表到资阳阳化场和邓具体商谈。两人见面,首先举行隆重仪式。邓拜在刘从云门下为弟子,然后于5月26日召开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刘从云、邓锡侯、杨森、李家钰、罗泽洲等。经过一天两夜的会商,达成如下协议:(一)一致拥护刘湘统一四川;(二)各军接受刘湘的指挥;(三)请刘湘拨发现款、弹药接济正在作战的二十八军。刘从云在会上表示:刘湘随即发兵援邓。会后,刘从云将写好的十万元支票亲手交邓,并答应另给十万发子弹。
刘文辉得知刘、邓阳化场会议的情况之后,知刘湘出兵在即,形势严重,因此先后于6月17日、25日致电刘湘,表示忠诚拥护刘湘统一四川,谓“决于最短期内助公统治全川,至辉个人地位与部队之紧缩,确无成见,可誓天日”,如欲加兵,“亦唯退避三舍,间道来渝,听候处理”。还说:“如何始能免此不幸事件之发生,如何始合于将来统治之方案,请剀切赐示,或面告少棠,辉矢血诚,决为尽量之接受”等语。尽管情词恳切,力表退让,但刘湘急于利用这一绝好机会,一举击溃刘文辉,达其独霸四川的目的,对刘文辉两电,均未置理。刘湘并在6月26日同田颂尧、刘存厚、杨森、李家钰、罗泽洲等六人联名发出通电,表示将以武力制止刘文辉、邓锡侯之间的战争。
正当刘湘准备出兵援邓攻刘之际,刘文辉内部分裂益趋严重。保定系师长张清平、林云根等约请二十八军保定系的将领陈书农、黄隐在新都三河场附近会商,一致主张刘、邓两军停战议和,并拟订议和条件:(一)邓、田的部队仍回成都;(二)二十四军将郫县、温江、崇庆三县还给二十八军;(三)二十四军与二十一军作战时,邓、田两部严守中立,必要时支援二十四军作战。同时商定:如果刘文辉不接受以上条件,二十四军保定系军官即通电脱离刘文辉,拥护夏首勋为军长,陈光藻仍然归还邓锡侯指挥,请刘文辉率领其余部队退驻西康。张、林两人回成都后,立将所商各节转告了保定系的冷寅东。后以战局急转直下,所议和约已无法实现。
1933年7月2日,刘湘命令王缵绪、范绍增两部向资中、内江集中;命令潘文华、唐式遵及刘从云指挥的模范师从荣、威方面向二十四军进攻;并命令联军李家钰、罗泽洲两部向资阳攻击。于是李部敖集生、李注东两旅,罗泽洲部马东南旅一齐向资阳攻击前进。
刘文辉眼见联军从背后打来,腹背受敌,形势严重,立即召开军事会议,决定放弃毗河,退出成都,固守岷江。
7月3日,由冷寅东代表刘文辉致电刘湘称:二十四军决定退出成都,拥戴刘湘统一川政。 7月7日,成都卫戍司令冷寅东邀集成都各界人士,宣布撤销成都卫戍司令部,组织临时治安维持会。二十四军驻成都部队赓即分批撤出。P082-083
军阀是近现代史上产生的一个“怪胎”,它的产生有其历史根源。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后,全国没有形成新的领导核心,虽然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组织成立了中华民国政府,但他的政令到达不了北方,加之袁世凯窃取大总统高位后,乘机大搞复辟帝制要当皇帝,其势力又未及南方,全国呈南北对峙分裂的局面,袁世凯在全国声讨帝制的声浪中死去,北洋军阀各派系都想取代袁世凯统治北洋军阀,夺得北京政府的领导权,于是出现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系、奉系、皖系,开始争夺中央政权的割据和军阀混战的局面。
我们要了解这段历史时期的特点,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军阀”。
所谓军阀,其特点有三:
第一,要掌握一支私家军队。我国历朝历代军队都是国家的,担负保卫国家重任。当这支军队变成私人的工具只听命于某一个人,军队为他去杀人放火,挑起战争,残害人民时,这支军队就成为军阀的御用工具。
第二,必须各占有地盘,占几县、十几县、几十县,甚至独霸一省或几省。奉系军阀长期占据东北三省,四川军阀则割据四川,占有几个、几十个县。
第三,在所占防区内实行封建的军事统治。如刘湘找了个刘从云称刘神仙,大搞以神治军;陈洪范在部队中则以孝治军;田颂尧则是以儒家思想治军。
在四川护国战争后,入川滇军罗佩金和黔军戴戡,把持四川省的领导权,与川军刘存厚开展了川、滇、黔军的混战。从此,拉开了四川各军派系为争夺地盘而展开的数百次大小军阀混战的序幕。
四川军阀的特点亦有三:
第一,割据称雄,拥兵自重。四川军阀为争权夺势霸占地方,各自为政,自委官吏,征收租税,大肆扩军,俨然古代封建诸侯。全省分割得支离破碎。仅成都一地,分建三军。有兵就有权,兵多则权大,兵越打越多,仗越打越大,六七巨首,亦敌亦友,时而兵戎相见,时而杯酒言欢。这类时战时和、循环不已的战争,使天府之国呈现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
第二,纵横捭阖,翻云覆雨。军阀们为巩固和增强个人权势,东投西靠,左右逢源,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玩弄权术,互挖墙脚。其幕下政客、帮闲,或筹划帷幄,推波助澜;或四处活动,制造争端;甚至盗用民意,往自己的脸上贴金。
第三,诛求无厌,巧取豪夺。军阀们不仅依靠封建剥削势力维持其统治,而且广置田舍,进行封建性榨取剥削。如刘湘、刘文辉、刘成勋原籍大邑,该县军阀、地主仅为总户数的百分之二点九,却占有田地百分之六十六,最高的占三万亩以上。为聚敛财富、勒派饷款,粮税征收使一代农民要完纳三代人的粮税。如刘湘在其防区预征粮税到1975年,田颂尧预征粮税到1978年。
除征收巨额粮税外,其手还伸向金融、贸易各业。在所踞防区内,设关卡,摊派各种苛捐杂税。
《民国四川军阀实录》一书,从四川军阀统治时期的军阀或参与军阀混战的军、政人员亲历的大量回忆文章中,精选五十一篇,以年代为序编辑成三辑。其内容涉及四川军阀的产生、发展、消亡,封建割据和军阀混战,军阀时期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旨在让广大读者对在军阀统治下的四川有宏观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为广大史志工作者提供可贵的“三亲”(即亲历、亲见、亲闻)史料。
兹将各辑主要内容分述如下:
第一辑,选编了反映1911年至1920年间四川军阀混战的回忆文章十八篇。主要记述了清末民初川军沿革以及“刘罗”“刘戴”之战,驱逐刘存厚出川,川湘援鄂之战,川军联合驱逐滇、黔军之战和四川防区制的形成等。本辑选编的文章还涉及四川军阀创造的全国仅有的一种统治制度——防区制。
第二辑,选编了反映1921年至1927年间四川军阀混战的回忆文章十六篇。1921年至1925年,是四川军阀混战最为频繁的时期,本辑主要记述了川军参加援鄂战争以后,熊克武第一军系和刘湘第二军系之间发生的一、二军之战,一、三、边军与三、七、二十一师之战,以及四川讨贼军之兴起和失败、建国联军的形成及其演变等。通过本辑收录的文章可以看到每次混战发生的原因及经过,而这些战事及其中变故又无不与熊克武有着密切关系。
第三辑,选编了反映1931年至1933年间四川军阀混战的回忆文章共十七篇。主要记述了刘湘与刘文辉自1932年8月起至1933年9月止,前后持续了一年时间的“二刘大战”。“二刘大战”是四川军阀历次混战中最大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此次大战最终以刘文辉败退雅安而告终。刘湘统一四川,结束了四川军阀混战。1934年12月21日,蒋介石任命刘湘为四川省政府主席;1936年11月19日任命刘湘为川康绥靖公署主任,并授权刘湘统一四川军政,统一指挥、节制川军。至此,四川军阀防区制亦告结束。本辑还选编了数篇清末民初军阀统治时期四川的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