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振武主编的《墙上的斑点(英国名家短篇小说精选)》精选了英国狄更斯、哈代、康拉德、吉卜林、威尔斯、高尔斯华绥、司各特、伍尔夫、劳伦斯、曼斯菲尔德的20篇短篇小说。作者和作品的筛选主要是从其影响和可读性两方面入手,作品的选择要求是有较大影响的名篇,同时也长短兼顾,作者的排列是按照出生的先后顺序,作品的排列则是按照出版的先后顺序。入选的每个作家都有一个小传,其中对入选的每部作品都有一两句的短评和介绍,同时,在文中对阅读上的难点也作了适当的注释。这些作品代表着不同时代和不同风格,基本上让我们看到了英国短篇小说的全貌,而且这些作品仍与当下的语境有着很大的意义关联和启示意义。每篇作品的作家小传旨在提供作家的社会语境及与其作品的内在联系,提供所处的坐标系及其影响,同时又对每篇作品给出提纲挈领般的导。
短篇小说是作家们比较热忠的一种文学样式,一些著名作家经过长期生活积累及认真思考,在集中精力进行长篇巨构创作的同时,也喜欢截取生活的横断面,向读者铺叙一些短小的故事。其中,有许多思想内容深刻、艺术手法精湛的作品,在各国文学史上熠熠闪光,为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所欣赏,成为一笔弥足珍惜的财富。
朱振武主编的《墙上的斑点(英国名家短篇小说精选)》精选了英国狄更斯、哈代、康拉德、吉卜林、威尔斯、高尔斯华绥、司各特、伍尔夫、劳伦斯、曼斯菲尔德的20篇短篇小说。有了多样的风格和流派,《墙上的斑点(英国名家短篇小说精选)》才有广泛性、代表性及经典性。
儿子的否决
刘静译
第一章
在一个从后面观看的人眼里,那一头深棕色的头发简直就是个奇迹,是让人难以理解的谜。在顶上竖着一簇黑羽毛做装饰的黑色海狸皮帽下,是一束束的长发,那长发就像编成花篮的灯心草一样,被编成一根根的麻花小辫儿,交缠在一起,再盘绕起来,形成了一件精巧的工艺品,虽然或多或少还是有点乡土气息,但也算是难得一见的艺术品了。要是如此辛辛苦苦编织盘绕起来的花样,原封不动地保持一年或者一个月的时间,人们也还能理解;可是它们仅仅保持短短的一日,每天到了就寝的时间,所有的花样就被有规律地散开,似乎是漫不经心地糟蹋一件苦心经营的成功佳作。
而且所有这一切都是这个可怜的女人亲手所为。她没有女佣,而如此编结头发几乎是她唯一能够引以为豪的成就。因此,她才会如此不辞辛苦。
她是个年纪尚轻却有点残疾的女人,但远未到残废的地步。她坐在轮椅上,来到了一片绿地的前方,紧靠着一个演出台,在这个温暖六月的午后,那里正在举行一场音乐会。音乐会在伦敦郊区常见的那种小公园或者说私人花园里举行,是当地一个协会组织为慈善募捐举办的。在这座大城市里,真可谓天外有天。除了这一小片地区的人,外人对这项慈善活动、这个乐队以及这座花园应该是闻所未闻,尽管如此,此时,这片绿地上却挤满了兴趣盎然的听众,他们对这儿所有一切都了解得一清二楚。
乐队一曲接一曲地演奏着,此时许多听众注意到了轮椅中的那位妇人。由于她所在的位置十分显眼,她脑后的头发惹得人们不由自主地仔细端详。她的脸不容易看清楚,但前面所说的那巧妙编结起来的发辫、白皙的耳朵和脖颈,还有脸颊的轮廓看上去肌肉并未松弛也没有憔悴发黄,所有这些是足够的信息,让人们期待看到她前面的面容是姣好的。然而此类希冀在最后见到庐山真面目后往往会令人大失所望;就当前情形而言,当这位妇人转过头来的瞬间,最终露出了她的真实面容,发现她并不如身后的人们所想象甚至所希望的那么端庄俊俏——为何如此,人们也不明就里。
首先(唉,尽管这样的抱怨难免很庸俗),她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年轻。不过,毫无疑问,她的面容还是很有魅力,而且全然没有病态的苍白无力。每当她转过头来跟站在自己身边的十二三岁的男孩说话的时候,大家就能清楚地看清她面部的细节。那男孩的帽子和上衣的式样表明他在一所很有名气的私立寄宿学校读书。站在他们近旁的人听到他叫她“母亲”。
演奏会结束了,听众退场了,许多人离开的时候特意地从那位妇人的身边经过。几乎所有人都要转过头来,在近处将那位令人感兴趣的妇人仔仔细细地上下打量一番,而她一动不动地坐在轮椅里,直到人走得差不多了,可以不受什么阻挡地把她推出去。她好像已经料到人们会看她一眼,也不介意满足一下他们的好奇心,因而,有时她也抬起棕色的、温柔而且充满深情的双眸跟几个看她人的目光对视一下。在人们的眼里,她的眼神略显悲戚哀婉。
她的轮椅被推出了花园,然后沿着人行道向前,直到她的身影消失在远处,那个学生一直在她身旁走着。有望着她远去的人打听她的情况,得到的回答是,她是邻近教区一个牧师的续弦,是个瘸子。人们通常都认为她是身世中有段故事的女人——也不是什么不清不白的故事,但总归是有那么一段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回家的路上,跟她交谈的时候,在她身边走着的男孩说自己希望父亲不至于在他们出门时有事情需要他们照顾。
“他刚才这几个钟头感觉可舒服了,我肯定他不会有事需要我们的。”她回答道。(此处,她的话里出现了一个语法错误,把he和have用在了一起。)
“亲爱的妈妈,has,别说have!”那个在公学读书的学生大声叫道,口气里不耐烦的吹毛求疵近乎苛刻,“您现在应该已经学会了!”
他的母亲慌忙照儿子说的作了改正,并没有因儿子的纠正耿耿于怀,也没有反击儿子,因为当时她满可以令他擦一擦他那沾满了蛋糕屑的嘴巴。因为他口袋里藏着一块蛋糕,他没有把蛋糕掏出来,而是偷偷地一小块一小块地抠出来吃,所以弄成了那副样子。随后,那个漂亮的女人和那个男孩就默默无言地继续往前。
那个语法问题与她的身世有关,令她陷入沉思遐想之中,显然是一种让她有点黯然神伤的沉思。或许可以推测,她当时在想,她把自己的人生之路安排成了这个样子,落得这样一个结局,当初的做法是不是明智呢?
在北韦塞克斯的一个偏僻处,距离伦敦四十英里,靠近繁华的艾德伯里克汉姆郡城,有一座美丽的村庄,村里有一座教堂和牧师住宅。她十分了解这个村庄,而她的儿子却从未亲眼见过。那就是她出生的村子盖米德,跟她当前处境有关的第一件事情就发生在那里,当时她还只是个十九岁的姑娘。
她小小人生悲喜剧中的头一幕,就是她当牧师的丈夫的第一任妻子过世,那件事至今依然历历在目。事情发生在一个春天的晚上,当时她是牧师家里的客厅女仆,而如今,她充当牧师的续弦填补第一任妻子的位置已很多年了。
等所有能办的事都已办妥,讣告也已发出后,她就在黄昏时分出去看望住在同一个村子里的父母,要把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他们。当她推开白色的转门,朝着耸立在西边遮蔽了傍晚天空黯淡光线的树丛望去,看见了站在树篱中的一个人影,不过她并不感到特别意外,却依然装装样子,淘气地惊叫:“哎哟,山姆,你把我吓死了!”
山姆是她熟悉的一个年轻菜农。她把之前发生的事详详细细地告诉了他,然后两个年轻人沉默不语地在那里站了一会儿,心情如哲人般超然而冷静。通常悲惨事件在眼前发生,但不是发生在哲人们自己身上的时候,便会引发他们类似的心情。不过,这件事对二人的关系有所影响。
“那你现在还继续留在牧师家里干活吗?”他问道。
这个问题她几乎想都没想过。“哦,是啊——我想是这样!”她说,“我想一切照旧吧。”
他陪着她向她母亲家里走去。不一会儿,他的一只胳膊悄悄地搂住了她的腰。她轻轻地把它推开;但他又搂上了,这回她就任由他搂着自己的腰。“你看,亲爱的索菲,你还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要留在那里,说不定你该有个自己的家了,总有一天我会准备好给你一个家,可是眼下大概还不行。”
“说什么呀,山姆,你怎么这么性急!我还从来没说过我喜欢你呢;都是你自己一头热,追着我不放!”
“不管怎样,要是有人说我不应该像别的人一样追求你,那可是说废话啊。”说着,他俯下身,想跟她吻别,因为他们已经走到了她母亲家门口。
“不要,山姆,你可别这样!”她把手捂住他的嘴巴,一边叫道,“在今天这样的晚上你应该正经点。”然后,她跟山姆说了再见,没让他吻她,也没让他进屋去。
刚刚鳏居的牧师年纪在四十岁左右,出身门第高,膝下尚无一子半女。他一直在这个牧师住宅里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孤独生活,部分原因是村子里没有住在自己产业上的土地所有者。而今丧偶后,他避世的习惯更是变本加厉了。比起以往,他此后更少露面,跟社会动态的节奏与喧嚣更不合拍,而在外界这种律动和喧嚣被美其名日为进步。妻子去世后的好几个月里,他家里一切事务的操持依然一如既往:厨子、收拾房间的女仆、客厅女仆,还有户外干活的男仆,各司其职,大家依着自己的天性,或尽心尽力,或偷懒懈怠——究竟各人表现如何,牧师本人也不甚清楚。此时有人提醒他说,在他这个一口之家里,仆人们似乎没什么事情要做。他觉得此话很有道理,于是决定削减家里佣人的数目。但他没料到,一天晚上,客厅女仆索菲先他一步,说要离开他家。
“是为什么呢?”牧师问道。
“山姆·霍布森向我求婚了,先生。”
“那么——你愿意出嫁吗?”
“我不是特别想出嫁。但是出嫁后我就有个家了。再说,我们听说咱们这些仆人中有一个得走。”
但是,一两天后她又说:“先生,我这时还不打算走,要是您也不希望我走的话。我和山姆吵架了。”
牧师抬起头来看了看她。他之前几乎从未仔细地看过她一眼,虽然他时常感觉到她在屋里活动时的温柔身影。她多么像一只令人爱怜的小猫咪,那么弯曲有致,那么温软柔和!在仆人当中,他只跟她一个人经常直接打交道。要是索菲走了,他可怎么办?
索菲没有走,走的是另外一个,此后一切又恢复了当初的平静。
P29-32
编写一套英美名家短篇小说的集子,是我十多年前的一个想法。很多人都喜欢读小说,特别是名作家们苦心孤诣精心营构的短小精悍的小说。短篇小说这种既“短、平、快”同时又蕴含深刻、富含启迪意义的特点,正好迎合了当下人们时间不多但同样有精神依托的文化诉求。但读者们往往苦于找不到合适的选本。我在几个大学的授课过程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
英美文学在世界的影响之大和深远是毋庸置疑的,像英国的狄更斯、劳伦斯,美国的福克纳、海明威这样家喻户晓的名家,我们大多是熟悉其长篇小说,其实他们的短篇作品也毫不逊色,有些还更具影响。看了狄更斯的《信号员》,我们看到了另一个狄更斯,看到了这个以长篇小说为人称颂的大文豪的另一面写作:他的细腻,他的柔情,以及他的细微观察;读了《美妇人》,我们发现了劳伦斯对其另一部作品《儿子与情人》的母题的沿袭,越发感受到作者在心理分析上的非凡功力;读了《给埃米莉的一枝玫瑰》,我们像是找到了解读福克纳作品的一把钥匙,明白了福克纳笔下众多女性的悲惨命运的由来;读了海明威的《杀手》和《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我们对作者简洁凝练的写作风格以及主要靠对话推进情节的精妙的艺术手段真的会顶礼膜拜。国内这样综合多个名家的国别短篇小说精选目前十分缺少,这是我们编写翻译这套集子的初衷。
这是一套两卷本的英美名家短篇小说的精选集,分为“英国名家短篇小说精选”和“美国名家短篇小说精选”。作者和作品的筛选主要是从其影响和可读性两方面入手,作品的选择要求是有较大影响的名篇,同时也长短兼顾,作者的排列是按照出生的先后顺序,作品的排列则是按照出版的先后顺序。入选的每个作家都有一个小传,其中对入选的每部作品都有一两句的短评和介绍,同时,在文中对阅读上的难点也作了适当的注释。这些作品代表着不同时代和不同风格,基本上让我们看到了英国和美国短篇小说的全貌,而且这些作品仍与当下的语境有着很大的意义关联和启示意义,因此,其读者群也比较宽广。每篇作品的作家小传旨在提供作家的社会语境及与其作品的内在联系,提供所处的坐标系及其影响,同时又对每篇作品给出提纲挈领般的导读,但只是点到为止,不去影响和干预读者的阅读感受。注释,主要是注疑释典,与导读比较起来,一个是放大镜,一个是显微镜,力争收到互为补充和相得益彰的效果。
译者们都是专门从事英美文学教学与研究的专家和教师,他们在注释和译文上都多次修改,反复斟酌,尽量使读者在更大程度上受益。若有缺憾、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读者和行家批评指正。
朱振武
2010年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