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孩主编的《2010年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为“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年选系列之一,精选了2010年在全国报刊和书籍中发表的优秀散文100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各异,可以一览2010年我国散文界创作的风貌。本书的序言和精彩点评为该书增添亮色,在市场上已形成一定读者群。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2010年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红孩 |
出版社 | 学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红孩主编的《2010年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为“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年选系列之一,精选了2010年在全国报刊和书籍中发表的优秀散文100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各异,可以一览2010年我国散文界创作的风貌。本书的序言和精彩点评为该书增添亮色,在市场上已形成一定读者群。 内容推荐 《2010年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为“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年选系列之一,精选了贾平凹、池莉、彭荆风、石英、苏叔阳、迟子建、黄宗江、袁鹰、从维熙、王宗仁、张承志、周明、阎纲、陈若曦、张华北、刘成章、钱文忠、裘山山等名家作品为代表的优秀散文100篇,是中国散文学会和年选主编对全国散文爱好者的特别奉献。 《2010年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由红孩主编。 目录 散文的差异取决于人的差异(代序) 第一辑 苍生之性 不会忘却的师友 人老了竟是那么卑微 父·子 阿尔茨海默的疼 父亲老了 站在马路对面的娘亲 我哥 时间冲不淡一头驴的思念 父亲的自行车 榴花红时忆天民 第二辑 文化之光 春草去美国了 我与秦腔 京剧与散文 通往幸福的花园 流水 亚逸淡和马六甲 河姆渡恋歌 闲书不是等闲书 楼兰惊奇 枪粽 第三辑 精短之美 我的邻居吴冠中 政和红茶 井冈杜鹃 石头在等待 歙南 记住我的姓氏 "一休"和尚的秘密武器 归园札记 故纸 午后时光 第四辑 生态之忧 白天鹅洗翅 火里的爱 我想有一棵树 我又看见了桑葚 与喜鹊的下午和清晨 小鸟闯进我屋里 珍稀黑嘴鸥 我被阳光照耀 一只蛐蛐儿跳上我的书桌 怀念最后的野猪 第五辑 美文之美 残花时节 大美西藏 想起阿炳 珍珠 凭栏悄闻江水声 卯坡听歌 亮晶晶的苏泊德·古普塔 小麻唧了 父亲的花园 村庄念想 第六辑 岁月之河 元大都寻梦录 石板底下的花草 我的话剧情结 我们看《创伤》的日子 市井中的白塔 欠你一碗红烧肉 外文系的师长 船缘 寻找杨名巷 我的赵老师 第七辑 凭海之悟 洒向需要光之处 一只雏鸟改变了谁的人生 火车快跑 这一棵开花的树 孩子,其实你不必太优秀 青龙寺的樱花 向湿湿虫行注目礼 背井离乡的草 有孩子的地方就是天堂 孤独地走过兰州街道 第八辑 田园之风 磨坊目击记 我的温棚 农具二题 炊烟是一株空中的树 农色 三叔婆 风中的芦苇花 济源之美 卑微的鸟雀卑微的人 记忆深处的小站 第九辑 生活之真 看着你一天天苍老 一回首,能看到灯的海洋 饥民之病 最怕是冬天 母亲花 排队 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 真相 生死抉择五秒钟 一只鞋的表情 第十辑 实验之坊 一块土地 此生只为一人来 拨浪鼓响起来 啊,朋友 我不是你的儿子 亲历农垦总局大搬迁 副乡长防汛手记 潸然看断梨花落 珠算前身 于先生 试读章节 人老了竟是那么卑微 周振华 母亲那年八十。 就是那一年,她离开了我们。母亲的离开,该不是因为我对她的那声呵斥吧? 母亲走后我才发现,人老了竟是那么卑微,包括在自己的儿女面前。 很多年过去了,每当回想起晚年的母亲总盼着想多一次见到我们儿女那渴望的眼神,为换取我们对她的好感而极力掩饰病痛的折磨和委屈所表现出的那副卑微的样子,我就无比愧疚,深感刺心戳肺的痛。 小时候,每次吃饭,母亲总先紧让着我们吃,她不急,她在一旁微笑着看着姐姐、妹妹和我,问好吃吗?我们说好吃,她听了就特别高兴。母亲爱为我们做饭,不怕费时费事,当然,那时也吃不到鸡鸭鱼肉。下地收工回来,她不管有多累,身体多不舒服,也要忙着为我们做饭,尽管就那有限的几种粗粮,那也调着花样做。特别是每天中午,她的筷子还没放下,出工的钟声就敲响了,于是,匆忙出门,嘴里还嚼着下半顿饭。真的,为了我们,她时常随便啃口窝头,或是吃碗酸菜、几块柿子干就当一顿饭。 多少年过去了,那逝去的岁月依然清晰。母亲为我们做饭时的情景,已成为我们思念母亲的一个深深的情结。 母亲老了以后,样子可不像年轻的时候了,好可怜。可当时我并没有这份强烈的感受,那种可怕的惯性不知给母亲造成心理上的多大伤害。有件事,至今还深深地触动着我,撕扯着我。 记得是一个周六,我们又回到了母亲为中心的家。母亲经过一个多钟头的忙活,满心欢喜地托着刚出锅的糖饼,像小时候一样呼唤着我们:来!快吃!趁热。不一样的是,她的声调已变得有气无力了,母亲真的是很老了。 母亲强打着精神,坐在炕沿上,呆呆地微笑着看着我们,只不过腰是塌下去的,怎么也坐不直了。 那天可能是闹鬼了。让她没想到的是,突然一个硬邦邦的声调便脱口而出:妈!瞧您的手! 这简直就是呵斥。因为我看到了,脸盆里的水不够清净,显然之前没有认真对待那双和面的手。母亲没吭声,那神态,像做错了事的孩子。于是摸着腰赶紧换了盆清水,重新洗她那双满是裂纹的手,洗了好长时间。 看着母亲那样的神情,我如梦方醒,我怎么说出这样的混账话。我从炕上跳下来,口气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妈!您别在意,我错了!”我赶紧搀扶着可怜的母亲,让她去歇一会儿,这时,我彻底领教了什么是后悔的滋味。 其实我的母亲啊,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由于常年下地劳动,落下一身的病,满处的痛。母亲七十岁以后,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个子变得一年比一年矮。父亲走后,我们不在她身边,因为她执意不去我们那里。她认为儿女的家,代替不了她心中的家,离开她的家就找不到“儿行千里母担忧”、“临行密密缝”的神圣感觉了。为这,我们做儿女的哀求过她:“我们三家,您轮流住,省得您一个人在这大院子孤苦伶仃的。”但不管怎么动员她,都无济于事。母亲永远的那么执拗。 她一个人在老家的老屋,几乎不起火,一天一天空着肚子。不知她在坚守着什么。实在饿了,就冲杯豆粉放些红糖,当作一顿饭。 因为我们回来了,她高兴,她打心眼儿里高兴,所以才强打起精神,让我们歇着,为我们忙活。 她喜欢做我们小时候爱吃的,像拨鱼子、豆面汤、烙糕子、烙糖饼什么的,母亲都特别拿手。尽管每做一顿饭都相当吃力,那她也愿意,她以这种方式盼着我们回来,让我们高兴,她就怕我们离开她,每次走时都说:“下周早点回来!早点回来!”她的精神寄托,就是有我们围在她身边。再看看母亲那副疲惫的身子,做顿饭不知有多艰难! 我不该那样呵斥母亲。我从小就记着那句话:“儿不嫌母丑!”今天是怎么了,我这是怎么了!良心让狗吃了!? 又一个周末到了,我们又回来了。我发现屋里墙角的木凳上,摆放着一个新脸盆,盆沿上搭着一条新毛巾,旁边有块新肥皂,盆里的水很清也很凉。这是母亲为我们做饭,为了不让我再那样地呵斥她,精心准备的。 今天母亲又为我们烙糖饼,她依然艰难地忙活着,脸盆里洗过手的水格外的清澈。 但我越发觉得,最不干净的人,是我! 我凝视着佝偻的母亲心里无数次地在说:“母亲!我错了!我不该那样对您!您一定原谅我!” 可能是在惩罚我吧!自那次呵斥母亲后,不久,我可怜卑微的母亲就离开了我们。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这件事我总也不能忘,我的脑海时常浮现那天母亲卑微的神情。上帝!我真的错了!我知道这样的行径是不可饶恕的! 尽管我的双眼为此时常模糊。 (原载2010年9月13日《中国文化报》) P10-13 序言 散文的差异取决于人的差异 自去年鲁迅文学奖评选结束后,我已经有半年的时间很少再动笔写关于散文的理论文章了。你想,在一片沸沸扬扬的喧闹声中,有几个人还能静下心来认真琢磨散文的内在规律呢?我曾经说过,当代文坛热闹的不是作品本身,而是作品之外的如明星一般的名字。之后,我也曾经参加过几个研讨会,还给两位朋友写了散文集的序言,但总感觉始终没有把想说的话说出来。有好多的朋友期待我的声音,也有好多的人惧怕我的声音,还有热心的朋友劝阻我:不要再写那些猛烈的文字了,那样对于你的成长没有好处。 这一切的声音我都得接着,不管他们来自哪里,不管他们抱着什么样的态度。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处世的方法,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生活选择的权利。我姑且把这称为人的差异性。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关心的往往不是人的差异,而是人的差距。我以为,人的差距是可以靠努力追上的,而人的差异,则带有先天性。它与人的出身、男女、性格、血型、地域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很小的时候,我就不接受父母和老师所说的人与人之间要找差距的要求,譬如,有人比我跑得快,我就不主动和他们攀比,而我则选择写诗。记得在小学三年级时,我的一首打油诗就刊登在学校的“三夏战报”上了。老师和同学都夸我是“神童”。到中学以后,我更是不断地找寻我与他人的差异性,记得中学毕业后,在学校我已经是非常耀眼的学生。参加工作后,我也是在不断地通过自己与他人的差异来实现自己的进步。 你应该说,我是一个聪明的人。是的,我是一个不必谦虚的聪明的人。但我还要说,你也是一个聪明的人,只是你的聪明还没被自己发现。 写作何尝不是如此。 今年春节过后,我就应河北、天津、江苏等地的地县文联、作协和文化馆邀请去讲课。讲什么呢?讲高深的文学理论,那是大学教授们干的事;讲全国的文学创作形势,那是作家协会的领导干的事;讲文学界的文坛佚事,热闹是热闹,可对广大的写作同行又能有多大的帮助呢?思来想去,我觉得还是实实在在地讲怎样通过找到差异性,发现你自己。想不到,几场报告下来,很受文学爱好者的欢迎。 几年前,受学林出版社委托,我曾主编了一套十卷本的《零距离——名家笔下的灵性文字》散文大系,书中涉及“致父母”“致小鸟”“致师长”“致森林”等十种类别的散文,每本一百篇,其中外国作家占十几篇。编这套书时,我就曾对一些朋友说,你想写作散文吗?你首先要知道前人的门槛有多高。你就想吧,你如果写父母亲情,你就买一本“致父母”,看看那一百篇是怎么写的。看过之后,也许你有压力了,你会发现你笔下的父母原来别人在几十年前上百年前就写过了,于是你放弃了;也许,你看过后会感到前人还没有写完,还给你留下空白,于是你另辟蹊径,终于创造了自己的高峰,也创造了这类题材的高峰。要相信那句充满禅机的话:一切皆有司能! 多年的创作体会,使我越来越感到,文学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哲学的问题。我在这里讲散文的差距和差异,其实就是讲数量和质量的关系问题。差距是可以用数量计算的,差异则无法用数量计算。所以,每当很多的朋友跟我讲,我已经出了七八本书,发表了上百万字的作品,怎么名声还这么小时,我就告诉他,你写的作品固然不少,但一直是在数量上增加,而质量却不高。更重要的是,你的作品缺乏个性,个性就是差异性。这就如同在一块土地上,如果大家都种小麦,你的产量再高,甚至质量也不错,也很难鹤立鸡群。如果你放弃种小麦,而改种油菜,或者种芹菜,那你就会让人感到眼前一亮。 今年的散文年选,同往年比较,或许名家没那么多,艺术性也不是那么强,但在作者的差异性和题材的差异性上我确实作了精心的选择。我不敢说这些作品都是精品,但我可以说,这些作品都很有作者的独特性。有些作者的名字,我是第一次看到;也有的作品,所发表的阵地并不那么高,甚至是内部办的刊物。这都无所谓,我所看中的是我喜爱的,哪怕不是全部,而是其中的某一点触动了我。我在最近的几次讲座中,都会对朋友们说:要相信你自己,我们可以适当地自己骄傲一点。比方说,你写完一篇作品,假使你还满意,你不妨跟你的家人说,我真是天才,我怎么写出如此好的作品。如果你对自己整篇的作品还不满意,那你就对一段一句满意的话说,太棒了,这样的词句怎么会出自在我的笔下!当然,等这本书出版后,你也可以当众视人说,看看,我的作品都入选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一百篇了,红孩老师的眼光真准啦! 这就是我的思维。做编辑多年,我发现很多业余作者与名家相比,其作品优劣大都不是输在语言上,有的甚至比名家写的还好。问题在于,很多业余作者一直在模仿名家,结果越走越没有自己。相反,有的业余作者从一开始就找到自己与名家的差异性,所以,作品一面世就得到读者的青睐。正因为如此,从现在起,我将集中一段时间,把感情更多地投入到底层文学的扶持当中。我知道,那里是我的根,也是文学的根。最后说句实在的话,有好作品别忘了发给我,邮箱不变:honghail967@sina.com。我在北京期待着您的声音! 2011年4月20日 北京西坝河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