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发现母亲(精华本)
分类
作者 王东华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殚精竭虑砺炼十年而成的一部母亲教育专著。作者从母亲的角度对人类社会的一些核质问题进行了严肃而深入地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关乎整个人类命运的重大命题。其研究体系化、前瞻性、深刻内蕴以及对世纪更迭人类文化的建设上,都会使本书在百年人文浪潮中具有卓越的启蒙地位。这是一个我们不得不需要净心倾听地独特声音。而本书详尽的范例,细腻真情的说理,无不将读者领进一个崭新的母性境界。

内容推荐

每一个母亲都应浚阅读这本书,这是孩子对你的要求!

为什么寡母的孩子特别容易成大才?为什么双胞胎的孩子成才率特别低?为什么妻生的孩子比妾生的要优秀得多?为什么并不出色的父祖突然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后代?为什么先天后天俱佳的神童成大才者寡?为什么先天不足的早产儿、小样儿能够后来居上成就大业……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阅读这本书,这是民族对你的要求!

为什么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会有百家争鸣的人才鼎盛?为什么文艺复兴时的意大利会像夏雨后的蘑菇涌现出了一大批世界级的艺术巨匠?为什么曾经作为殖民地的美国能一跃而起称雄世界?为什么人口数只同我国上海的犹太人其天才却多如繁星?为什么仅相当于中国一个中等省份的韩国就连体育也让我们惊出一身冷汗……

每一个关心人类命运的人都应该阅读这本书,这是未来对你的要求!

为什么说人类社会最大的剥削是对母亲劳动的剥削?为什么说母亲要像服兵役一样服三年母役?为什么说成为一个合格的母亲是女性成才的一种特殊形式?为什么说母亲的工作应该是带薪的工作?为什么说母亲的劳动决不亚于英雄的创造?为什么说妇联组织应该是一个民族未来的“总统府”……

目录

自序 愿天下人共读之

第一章 一句话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

 一句话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

 我的生活故事

 亲生后母现象与留守儿童

 重释夏斐事件

 再也不能让这类悲剧重演了

第二章 三千年里的母亲危机

 摒弃母职的做法并不是制度造成的

 中国传统里的母教元素

 五四让女人成了社会的大玩偶

 重评中国母亲史

 “文革”是中国母教的一个典型切片

 现代中国已很少家庭教育可言

 伪劣产品的本质在于伪劣母亲

第三章 是什么造就了伟大的人物

 第三只眼睛看天才

 我的一点早教体会

 中国历史上有着辉煌的早期教育传统☆

 是什么造就了伟大的人物

 让我们千百倍地把童年重视起来

第四章 谁在挥霍孩子们的童年

 是先天还是后天

 是超常还是正常

 是天然还是自然

 是晚成还是早成

 是先衰还是迟衰

 是短寿还是长寿

第五章 让灵魂追上成长的脚步

 人的成长三棱锥说

 智力商数:天才都是神童

 意志商数:天才都是斗士

 品德商数:天才都是圣徒

 气概商数:天才就是天才

第六章 我们的教育犯了大错误

 道德教育失误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人类教育的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

 要高度重视潜教育:习育和化育

 我对情商等的看法

第七章 母亲是孩子的总设计师

 母亲是一种更高贵的性别

 母亲是孩子的总设计师

 母亲比女人也比男人更伟大

 第八章 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

 “早逝现象”的背后是什么

 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

跋 向使命证明自己

后记 所有的感谢都会铭记心里

试读章节

一句话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

1986年底,我在上海交大双学位班开始准备毕业论文。其时尼采热刚刚在大学校园里兴起,他的“超人”学说一时间赢得了无数青年学子们的青睐,我也是这其中的发烧友之一。想到1980年代以来一直不衰的“人性”话题,于是我决定写一篇《人性的批判》,一来可以作为一种学业任务交付,二来也想好好澄清自己的一些迷惑。

顺着这条思路,我的思维就慢慢地集中到了“超人”的体现者“天才”身上了。因为在其时的我看来,“天才”既是人性个性发展中最完善的一部分人——他们的特质与才具是常人所不具有的,他们指示着人类发展的方向;同时又是人性共性发展中所最能显示出其不完善的一部分人——他们的缺点正是某种大众的痼疾,以至于连这些高度自觉的天才也无法挣脱!

因此研究天才不仅具有最大的启发性,同时也具有最大的指导性。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开始了对“天才”的研究,我这些年所做的工作其实都可以看成是这种思想的延续。

确定了目标之后,我开始捕捉一切有关“天才”“超人”“英雄”“圣杰”之类的信息。凡是这方面的书籍、文章我都摘录、复印,于是一本一本地检索这方面的资料,《早期教育与天才》这本书就是这个时候从图书馆的书架上被翻看到的——由于有“天才”二字,我就顺便借了想看看作者对于“天才”是如何定义及认识的,以作自己写作时的批判和参考之用。

没想到晚上躺在宿舍里—翻,我的人生也随之翻开了新的—页。

这是一本极为传神的早期教育著作,作者一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写得完全不像我们的教育书籍那样呆板,他通过一个个父亲、母亲教育自己孩子的具体事例,将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和可行性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具有极强的可读性与震撼力。

我的心慢漫地被它抓住了,接着被它绑架了,呼吸不出来,一种从未有过的巨大兴奋被搅动、压抑在心底!

当我一口气将这本薄薄的小册子读到最后,竟然看到了“中国”两个字——这是一本日本人编写的欧美人育子的经验集,我始终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在看,就像走在异乡的土地上一样一竟然碰到了自己的同胞,那种喜悦是无法表达的,这就是下面斯特娜夫人的那一段话。

中国是最早开设学校的国家,尽管如此,他们的文明落后了。这是由于他们没有认识到妇女教育的必要。过去,中国人认为妇女不应受教育,因此,中国大多数妇女是文盲,也不进行家庭教育。受不到母亲教育的国民决不能成为伟大的国民。

本来是“他乡遇故知”,现在却成了“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我的心一下子跌入了深谷!

由于该书的巨大震撼力,由于我们现实与之对照形成的巨大反差,也由于自己的经验被全部激活起来,从读完这段话时起,我就被完全俘虏了,吞没了。我知道我已经将自己全部交给了这一事业,我知道我不需要再去寻找了。我的心灵已经在这里剃度为僧了,我的生命已经在这里歃血为盟了!从此我的生命为它而歌而舞,而笑而泣,而怒而喜,而醉而痴!它为我的灵魂开光了,它让我的灵魂受洗了!在此之前我还不过是一支放在抽屉角落里躺着的蜡柱,还不过是一瓶倒在床底下落满尘灰的油盏,还不过是一个放在掉了漆色合不上门扇的柜橱上的灯座,它给了我火焰让我成了蜡烛,成了油灯,成了电盏!我的生活从此有了目标,有了光亮,有了色彩,有了宗教!

我感到有一种生命打开我沉重的躯壳,钻进了我的灵魂,我的肉体为它而张开了,而鲜活了,而奔腾了!  我理解了灵魂的不灭,我理解了死亡的超度……

总之,我新生了,我有福了,因为我获得了属于我自己同时也是属于我们这个世界的精神自我!

一直到现在,我以为我都是以这种崭新的形式而活着。我觉得母亲、孩子、教育是我须臾不可离开的所在。

也正是从这时起,我开始了我的教育探索!P3-P6

序言

1925年初,陶行知先生为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写下了《愿与天下父母共读之》的书评,后来陈著《家庭教育》再版时,陶文便作为序言而更为人知。70年后的今天,我竟用“愿天下人共读之”作为自己的序文,改陶先生文中的“天下父母”为“天下人”,此改决非是借陶、陈二先生之名以私自己的货色,更决非是自己狂妄自大要与二先生一争“天下”,而实在是这半个多世纪家庭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发展使然,也就是说,在今天“天下父母共读之”已经远远不够了!

我之所以说其不够,是因为做了父母再读,读了以后再在孩子身上实施,其间的过程无论长短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损失。这类教育孩子的书不应该做了父母之后才去读,而应该没做父母时就读,而应该读通读懂之后才去做父母。正如领驾照之前就应该读了交通规则,而不是把车开上了高速公路之后再去读,更不是出了交通事故之后才去读。这是改“天下父母”为“天下人”的第一层意思,也就是说,为父为母的意识应该大大提前,提前到结婚,提前到恋爱,甚至完全应该提前到青春期开始的中学阶段,这样婚前与婚后便互为一体了。

无论是陶先生还是陈先生,他们那时所指的“家庭教育”都不过是婴幼儿教育,都不过是早期教育,都不过是学前教育,都不过是儿童教育。一句话,都不过是小孩子的教育。陈先生大著的几乎所有标题都是“小孩子”,如“小孩子怎样学待人接物的”,“我们应当怎样责罚小孩子的”,“怎样可以使小孩子的经验格外充分些”等等。陶先生的宏文也是如此,“父母不会教养,小孩子不晓得要枉哭多少回……估计起来全中国6岁以下的小孩子每年流的眼泪该有两万万斤。如果做父母的肯像陈先生这样细心教导儿童或是采用陈先生的教导方法,我敢说小孩子的眼泪是可以省掉百分之九十九的……”

由于把家庭教育局限在儿童期,乃至幼儿期,很多父母一看都是喂奶、便溺、止哭之类也就不加注意了。实际上家庭教育决不仅仅是初为人父初为人母的父母对自己幼儿的教育,更是继之以后更为艰巨更为长久的对自己孩子的教育,这种教育无论是对于父母还是对于孩子都是终生的,并且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教育重点与方法,我们社会上的每一个人无不正在进行或正在接受或既在进行又在接受这种教育。这是改“天下父母”为“天下人”的第二层意思,也就是说家庭教育的实施时间应该大大地推后,推后到孩子的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乃至更下一代。这样早期与后期便互为一体了。

在陶、陈二先生时,家庭教育还仅仅局限于显教育层次,所谈的教育都是父母注意得到并且可以教给孩子的,对于这样的认识现在显然已经不够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应该仅仅是显教育层次上的,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到潜教育层次的习育与化育。对于家庭教育,尤其是对于婴幼儿教育,教育更多的不是表现在父母如何“教”上,而是表现在父母如何“做”上,父母如何“做”的身影,对于思维能力薄弱的幼儿来说远比父母“教”的声音的影响要大得多!

遗憾的是,我们过去的教育学,都是“教”的教育学而不是“做”的教育学,殊不知“做”比“教”还要根本。因此父母不仅要懂得如何“教人”,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做人”,自己正确的“做人”比正确的“教子”更为重要!而正确的“做人”决不是结婚生子之后的事情,同样是他们从小就要学习的事,这是改“天下父母”为“天下人”的第三层意思,也就是说“做父母”同“自己的做人”是紧密相连的,“做父母”不过是面对孩子这面镜子对自己“做人”的一次再检验再校对再完善与再提高。因此绝不应该在做了父母之后才开始修正自己,更不应该在做了父母之后还依然故我不做努力,而应该在做父母之前就已成为“最好的我”了。这样父母的“教子”同自己的“做人”便联系在一起了。  潜教育的揭示,不仅对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社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的日趋一体化让儿童也随之日趋公育化。对于孩子来说,社会上的任何一个角落都是他们的课堂,任何一个公民都是他们的师长,任何一次事件都是他们的课案,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对他们的示范,任何一部影视都是对他们的教化,任何一种图书都是对他们的启发……因此必须提高全社会的这种育儿意识、父母意识、教育意识,这是改“天下父母”为“天下入”的第四层意思,也就是说全社会都在对孩子产生影响——不是好的影响就是坏的影响。因此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对孩子们的责任。这样个人的修养与社会的要求又联系在一起了!

我以为此一词之改,正体现了这几十年里家庭教育观念的进步,即由过去的做了父母之后才开始的补救教育,转变成做父母之前的预期教育;由过去的对孩子出生后一段时间的儿童教育,转变成对孩子整个一生的终生教育;由过去的重孩子重受教育者的“教”的教育,转变成重父母重教育者自身的“做”的教育;由过去的强调一家一户的显教育小教育,转变成强调整个社会参与的潜教育大教育……

在陶、陈二先生的时候,社会对家庭教育的要求还远不像今日这般迫切;而今天一对父母只有一个孩子,不仅孩子的教育是一次性的,而且父母的教育机会甚至都是一次性的。在陶、陈二先生的时候,仅仅只是孩子在流眼泪,父母尚不需要为孩子流眼泪;而今天不仅孩子更爱流眼泪了,父母甚至比孩子流的眼泪还多。在陶、陈二先生的时候,母亲尚在家专心相夫教子;而今天母亲们都离开家庭走上社会!再说现在社会竞争空前激烈,不仅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而且父母更需要社会的帮助……

我们每一个人都曾为人子为人女,我们每一个人都会为人父为人母,现在就让我们面对这一人生与人类的第一等问题第一等学问既为孩子们也为自己做些什么吧!

愿天下人共读之,不仅仅是读这本书,甚至就不是读这本书——而是读父亲、母亲这样的大书,而是读做人、做高尚的人这样的大书。因此,不仅愿天下人共读之,更愿天下人共勉之、共行之!

后记

所有的感谢都会铭记心里

这本“精华本”,事实上是原书的导论部分!

1999年本书第一次出版时,我就为要不要放上这个导论犹豫过很长时间:如果不放,所论述的母亲教育这个不为人知的新领域,便少了一种思路上的说明;如果放了,又会让已经很长的篇幅更长了,并且在内容上也有些重复……

2003年在出修订版时,仍然遇到这个问题,可因为删去的内容太多,这个导论好像更不能去掉了……

修订版面世后,总的反映不错,但“太厚”“不好读”变得强烈……开始我对这些批评不以为然,认为一本书不可能让所有人一1好。可每次上当当网、卓越网看读者的评论,觉得这个问题好像已经到了应该认真考虑一下的时候了……

于是就有了这个版本——可以让那些只想了解大概的读者免受“连篇累牍”之苦……

从1994年专职在家写作本书到1999年拙作出版,一晃已是十多年过去了,追昔抚今,感慨无限。尽管所有的谢语都不如行动来得真实,但我仍要记下,以免自己忘却。

感谢在我写作最困难的日子里,我的助手周松林辞去公职和我作伴,一同研究共同探讨;感谢我的妻子汪园园这些年来所承受的经济和心理上的重压;感谢那时帮助我们的储金萍小姐姐……

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魔鬼岁月”,我的“疯癫状态”在给写作带来激情的同时,也给这些身边人带来很大的伤害。只是昔日的小周今日已成“先富起来的一批人”,金萍也已乐为人母,并都对那段岁月“不计前嫌”才让我心有所安,只是妻子还在忍受着这种精神上的压力,这是我要向这些身边人请求原谅的……

感谢在1999年拙作第一次出版时给予大力帮助的朋友们,感谢宋军、刘昕、杨益民、汪、猕、梁撒苗、余楚杰、尚红科、石硒、顾晓敏等朋友的大力支持,拙作今日之所以还有这样的热度,同这些朋友当时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感谢在2003年拙作修订版出版时给予大力帮助的朋友们,尤其是要感谢中国妇女出版社这些年来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感谢姚维斗、杨光辉、薛宝根等全社同志给予我的那么多美好的回忆。

感谢喻阳同志及人民出版社对这次出版的关心与支持。

感谢这些年来一直给予我大力支持的我的母校,感谢李相夫、张安哥、雷晓燕、徐朝亮、徐健、高海生、叶仁荪、王爱和、张玉清等母校领导及全体员工对我的支持与厚爱,无论何时何地,母校总是通过各种途径对我本人、家庭及这份母亲教育事业以巨大而无私的支持,在已经毕业的数万学生当中,能得到如此眷顾的可能只有我一人。正是这种支持一直激励并温暖着我的前行。

所要感谢的朋友真的太多了,我只能将这些感谢记在心里,而所有的帮助都会成为我的动力!

最后,仍用八年前后记里的那句话,衷心地祝福:

每一个母亲都有一个好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母亲!

书评(媒体评论)

我给大家推荐几本书,我读过这几本书后很受感动,也很受教育,更加体会到了做妇女儿童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第二本书是《发现母亲》,书中说“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母亲的素质决定着民族的未来和命运”。它让我们深感提高广大妇女素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河北省原省长 季允石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讲述“母亲”从生理到心理的种种困惑。在王东华的叙述里,现实中许多我们认为很普通很正常的事原来都让人触目惊心,引人深思。

——著名作家 莫言

王东华提出的一个警策世人的口号,是如此动人心弦、简单明了——发现母亲!而这一本书的内涵又远远地超出了对母亲的感恩和感激之情,其精髓集中在“发现”二字上,不妨说王东华笔下的“发现”,是一种更为深入的再发现,是对障蔽的一种穿透,但所有这一切却又只是还原事物本身。

——著名作家  徐刚

《发现母亲》让我想起了自己可怜的母亲,如果我身上还有一些美好品质的话,都是我的母亲给我的,感谢王东华让我们记起母亲对整个人类和生命的贡献。

——著名诗人 叶文福

《发现母亲》不止是从一般意义上论述了母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而是从文化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现代社会演进过程中母亲角色的悄然变易、社会观念对母性的支配以及教育制度对母性的重塑。

——著名评论家 孟繁华

做了妈妈后,我逢人就会推荐的书是《发现母亲》,女人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第一身份。

——著名主持人 沈冰

没有“贵族”的母亲,哪来富有“贵族”精神的孩子。

——著名经济学家 刘伟

《发现母亲》让人更深刻地认识母亲。人的素质主要取决于母亲的身教,其作用远大于遗传因素。

——著名企业家  史玉柱

母亲不仅可以直接为社会创造财富,还可以通过培育子女完成对人类的贡献,在这种意义上说,母亲也是世界未来的创造者。

——著名书业人士  席殊

《发现母亲》详细论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同我们所倡导的零岁方案的理念是一致的,值得家长们认真细致地阅读。

——著名教育家 冯德全

《发现母亲》以其创见性、全面性和深刻性,成为有关中国母教问题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部力作。

——历史学教授 朱文显

作者根据现代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科学研究成果及大量的范例对教学方法和途径也作了详尽论述。观点新颖、材料丰富,对已为或将为人母(父)的人均有启发。

——教育学教授 贺宗鼎

王东华敏锐地看到了这一切,看到了由于时代变迁所造成的母亲角色的新问题。他努力把这些问题条分缕析,并试图给它们科学的回答。他是在家庭教育的根本上做文章,他抓住了根本。

我们有理由相信,王东华的“母亲教育法”,会造福更多的家庭,会造福我们这个民族。  ——教育学博士 陈建翔

作者从历史、文化、社会、生理、教育各个层面上对母亲的“绣手”与孩子的成长作了全面的探索,以论证母亲“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岗位”,“母亲的工作是上帝的工作”

——教育学博士 曾德琪

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原创舴品,它与当今充斥图书市场上的编编抄抄、东拼西凑的图书有根本的不同。纵观全书,这部著作完全是作者考察了中外上千年的教育史、女性史及文化史,并对之进行了批判性分析研究而写成的,完全是作者独立研究思考之结晶。不仅如此,它凝聚作者“圣徒武”地献身于“母亲教育”事业的心血,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报国的赤诚之心,这也使得本书激情洋溢。

——著名编辑家 王弥

我一直为王东华对“母亲”的“发现”而兴奋,也为自己“发现”了王东华而高兴……几年中,我在学校组织“亲子联席大会”“家访日…‘每周家书…‘亲情故事演!讲”等活动,在以“人格教育…‘人格学习”为主的德育工作中,取得了明显成效。我一直在心里感激和默念着一个神圣的名字——《发现母亲》。

——苏州名校长、特级教师、张家港高级中学校长 高万祥

《发现母亲》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有着极大的启发,学校同家庭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好孩子。

——山东省烟台市高级教师 陈泰田

我们向市民推荐(钹现母亲》,就是要在全市形成“争做合格母亲,培养合格人才”的风气……

——天津市妇联“母亲教育工程办公室”主任 阎淑荣

我们之所以组织万名女职工学习(泼现母亲》,是因为解决职工们的孩子问题,就是解决企业最大的后顾之忧……

——中国扬子石化集团工会副主席 刘国霞

《发现母亲》给了我很多的感悟。我先后买了一百七八十套《发现母亲》送给朋友,我觉得这是一本真正的好书,读了不仅自己受益、孩子受益,国家也受益。

——陕西省眉县精神病院院长 文萍

我先后推荐了数百套《发现母亲》给我们家长,我觉得做家长的都应该看这本书。

——重庆市世纪早教婴幼园园长 吕萍

不要以为,我不是母亲,我不必看这本书……不是这样的。你是父亲,你也要看,书中告诉你怎样做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

也不要以为,我还没有结婚,我不必看……不是这样的。无论你是男孩,还是女孩,如果你想结婚,并且还有可能会做父母,你就有必要现在就去看看:看看你将要面临的责任和问题,你现在就能够提早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更不要以为,我老了,儿女已经长大,不必看了……可是你的儿女也是要做父母的。所以,看看吧,为了你的儿女的下一代,也为了你自己。或许,你可以在读书的过程中,回忆自己作为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的缺失,而你的经验将为儿女提供有力的佐证——如何抚养和教育下一代,才能够使他们成为健康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网友评论

他写下了第一本关于母亲教育的著作《发现母亲》,他组建了第一家母亲教育研究所;在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突出的中国,他的母教理论和实践对家庭教育及社会化的学校教育都具有启示意义。

——《可能影响21世纪中国的100青年人物》  《发现母亲》是一本让家长、尤其是母亲正确实施家教、省掉孩子很多眼泪的新书。

《摇摇篮的手推动世界》

教育的全部复杂性,不仅在于它需要体制的支持,同时也需要有效的理论支持和有操作可能性的具体手段。

《(发现母亲):启示与意义》

《发现母亲》力图把以往的家庭教育的惯性和模式扭转过来,贯穿了注重以孩子的习育、化育比教给孩子什么更为重要的思想t并从社会发展及整个国家、民族的高度来论述提高母亲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关注母亲素质》

《发现母亲》的字里行间充满着理想主义的情绪,他呼唤母亲教育在中国重新形成社会规范,但他过于纯粹的执著使他的理论更多的是一种形而上的探索。《发现母亲》只是他的母亲教育事业的开篇,而现在他所做的《我们是这样教育孩子的》系列丛书,就是他的理论的实践展开。

《王东华和他的母亲教育事业》

母亲的工作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工作,是社会中最为崇高的工作,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有创造性的工作,其他一切工作同母亲的工作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

《王东华谈<发现母亲)》

《发现母亲》一书,是青年学者王东华继《新大学人》之后,积十年之心血推出的又一部教育学专著,也是我国第一部倡导进行母亲教育的力作。

《追踪(发现母亲>》

可读性是该书的重要特色,其极具启发性和现实教育意义的思想观点完全出于对大量名人事例的生动描述比较,因而避免了教育理论的抽象,适合于普通读者。

《专家让读<发现母亲)》

《发现母亲》让读者认识了王东华关于教育问题的独特观点。

《一个理想主义者眼中的家庭教育》

《发现母亲》既是一本立论严谨、观点新颖的教育学论著,又是一部可读性、启迪性很强的知识读物,表现了母亲对一个人一生成长至关重要这一古老的命题。

《来一场全民族家教大反思》

由于母亲与婴儿的不可分离性,决定了女性在人类社会中的主要使命是“人口再生产”,与男性的“社会再生产”有着根本的不同,需要全社会予以关注。

《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

孩子的素质,更多地出自家庭而不是学校。没有父母亲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有孩子素质的提高。

《父母是孩子生命之锚》

中国空前的“母亲危机”,具有一定的世界性现代化副作用的背景,但并非社会主义体制造成,也非西方资本主义浪潮所致。唯有全力复兴母教,21世纪的中国才真正有希望。

 《母亲与孩子》

如果中国在21世纪把母亲意识、母教传统、母教文化恢复,又出现一批哺育教养孟子岳飞那样的名母,那么中国的许多社会问题,中国的国力民智不强等问题,都会“不战而胜”。

《试看中国“母亲危机”》

自明清以降,中国就开始了一场深刻的至今仍在继续的母亲危机。

《母亲也面临现代化?》  如果不是深入地了解王东华以及他的理论,我们很容易把他误解为一个以新面孔示人的男权主义者,但很多母亲看了他的书,欣喜地接纳了他的理论,特别是书里关于写书理由的段落,读来令人特别感动。

《王东华,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胜利》

两年来,床头的书换了一本又一本,唯独《发现母亲》始终伴随在侧,不是为了天天的阅读,而是为了一种提醒,为自己也为周围那些年轻的母亲——我几乎向自己认识的所有年轻母亲推荐了这本书。

《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

当1999年元旦钟声敲响时,20世纪中国大总结的浪潮便更加汹涌澎湃。在这“百年中国总结”大潮中,一声疾呼长啸令人目瞪口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是中国自明清以来出现了每况愈下的“母亲危机”!中国母亲素质近700年来日益下降……今日中国腐败现象,家庭悲剧,文化传统断裂,无不与中国“母亲危机”密切相关……

《中国“母亲危机”的呐喊》

当前女性价值的体现更多的应该是对母亲工作的认可与尊重,也就是说母亲的工作应该是带薪的工作。一个女性把孩子培养成才,其意义远远超过到工厂去拧几颗螺丝。

《母教:被遗忘与被损害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0:0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