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地处中国中部,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是中国南北交通的枢纽,号称“九省通衢”。早在七八十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西周时期,湖北地区曾有许多方国,后来其中的楚国兼并群雄,成为雄踞南方的泱泱大国,问鼎中原,威震华夏,历八百年兴衰,创造了灿烂的楚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湖北人向往“才”,在他们看来,只要有“才”,什么都会有,这是湖北人的一种价值观,也是湖北人的一种人生智慧。在湖北民间的口头文学中,人们对那些才华横溢的历史名人和民间人物由衷地赞赏,对那些机智的斗争、精妙的诗文、幽默的调侃津津乐道,反复传讲。我们今天在这忙忙碌碌、心浮气躁、追名逐利、疲于奔命的世界中,读读这些智慧故事,学习先人的心态和先人的智慧,收获更多的“才”。
《唯楚有才(湖北民间才智故事选)》由刘守华、陈建宪主编。
刘守华、陈建宪主编的《唯楚有才(湖北民间才智故事选)》为“湖北民间文化丛书”中的一本。
《唯楚有才(湖北民间才智故事选)》内容简介:湖北人提起家乡是,总是以“唯楚有才”而自豪。在湖北民间的口头文学中,流传着诸多的才智故事,其中有机智的斗争,有精妙的诗文,有幽默的调侃,处处彰显着才气与智慧。我们读读这些才智故事,学习先人的心态和智慧看,能让我们收获更多的“才”,使生活变得更潇洒、更智慧一些。
我不是神童
张居正十二岁那年参加荆州府考试,就榜上有名,中了秀才。当时,全荆州城都议论开了。有的说:“像居正这样年轻的秀才,不说荆州府,就是全国,也很难找出第二个来!”有的说:“居正这伢就是聪明。从前南郡、荆州出过多少名士,可还没有一个十二岁的秀才哩!”大家说来说去,都说他是个神童。
张居正呢,受到这些夸奖,总是说:“乡亲们过奖了,学生哪里是神童?”本来如此,读书识字,全靠勤奋好学,刻苦用功,世上哪里有天生的神童?张居正明白这个道理,他自己从小就是这样做的。
那时候,张居正的家在荆州城关东门外(后迁城内),上学的地方在城内。城内西南面有一座城隍庙,城隍庙里面有一学塾,张居正就在那里上学。从他家里到荆州城东门,有两三里路,从东门到城隍庙学堂,又有两三里路,加起来就有五六里路,走着去要花半个时辰。当时有些富家子弟上学,又要马儿骑,又要书童陪,还嫌上学不方便。张居正那时候家里还不很富裕,他上学全靠两条腿走去。有时候他喜欢骑骑“马”,不过,那“马”不长四条腿,也不会吃草和喝水。那是什么呢?一根三四尺长的竹竿!张居正把它拿来往裤裆一放,两腿一夹,就“噔噔噔”上学出发。要是路上走累了,他就把竹竿往肩头上一扛,干脆让竹马骑着自己。那样,走起路来倒也很能够提点精神。说也奇怪,他骑的“竹马”比人家骑的高头大马跑得还快,每天总是第一个到学堂。还有,明明开城门的时间还没有到,他却已经到校了,真有点蹊跷呢!
从前的城门,是看着天色按十二个大时辰开关的。一般都开得迟,关得早。开头,张居正来到东门边,城门总还是关着。他就把“竹马”一放,朝城脚下一坐,拿出书来读。脸冻红了,手冻肿了,他好像也不觉得。这样一天又一天,守城门的看他总是来得这么早,不觉暗暗佩服。
有一天,守门人见到张居正又在城门脚下读书,就从城楼上往下喊道:“学生娃,你又来啦!我来出个对子你对,对得上就给你提前打开城门,对不上就莫怪我让你老等。”张居正连忙立起身来,歪着头问:“伯伯,你说话算不算数?”守门的笑着说:“未必我还哄你?你对上了,以后你来了,我还给你随到随开哩!”张居正高兴极了,手一指,脚一蹦,连声说:“伯伯,快说!快说!”守门人摸着胡须想了想,大声说:“好,我念给你听。”接着就念出了一副上联: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来对。”
张居正一听,马上对出了一副下联:
“开关早,关关迟,让学生过关。”
守门人看到张居正对答如流,又快又好,连忙高高兴兴地下楼来开城门。张居正道了一声谢,骑上“竹马”进了城门。从这以后,守门人真的给他随到随开。
这么一来,张居正到学堂总比住在城里的同学还早。那些骑马上学的同学,有的跟家里吵着也要学张居正骑“竹马”上学。
一天,张居正的“竹马”忽然不见了。他看看周围小同伴的神色,再到处查看了一遍,心里有数了。原来是被一个骑马上学的同学悄悄藏起来了。他把圆溜溜的眼珠子转了几转,没有声张。第二天,他一早到了学堂,等大家踏进庙门的时候,只见城隍老爷忽然像是变得愁眉苦脸了,颈项子上不知道让谁套了一面纸做的长枷!大家全部吓了一跳。学堂老先生急忙查问学生。这时候,一个六七岁的小学生站出来说是他干的。“这不是张白圭吗?”真是出乎大家意料。只见他不慌不忙地说:“我的‘竹马’昨天没有骑回,交给了城隍爷爷看管,今天一早来忽然不见了。城隍爷爷连这点本事都没有,该给他治罪。我就做了面纸枷,判了他充军十五里!”原来这所学堂隔壁就是供着城隍爷的正殿,平时人来客往,烧香叩头,嘟嘟嚷嚷,免不了要影响到学生伢念书。张居正早想生出个法子来治一治城隍爷。现在,他借个由头,到底将城隍爷发配走啦!这件事传了出去,都说城隍爷成了囚犯,不灵验了,再也没有人去烧香叩头了。
张居正后来当了宰相。因为宰相小时候和城隍开过一个玩笑,人们便真的在荆州城十五里以外的沙市镇修了个城隍庙。沙市当时只是县以下的小镇,按规矩是不修城隍庙的。可是宰相已把城隍爷发配下去了,怎能不为他安排个住处呢。P17-19
湖北人提起家乡时,总是以“唯楚有才”而自豪。湖北人向往“才”,在他们看来,只要有“才”,什么都会有,这是湖北人的一种价值观,也是湖北人的一种人生智慧。在湖北民间的口头文学中,人们对那些才华横溢的历史名人和民间人物由衷地赞赏,对那些机智的斗争、精妙的诗文、幽默的调侃津津乐道,反复传讲。大量才智故事的出现,成为湖北民间文学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一个亮点。
在湖北流传的民间才智故事中,有许多是描写湖北籍的名人,如张居正、公安“三袁”、李时珍、陆羽等,他们在历史上留下了声名,也在民间留下了许多智慧美谈。他们那些充满传奇性的才能,连神仙都不能不服气的画工、医术、茶道,成为湖北人的骄傲。在民间传说中,甚至像孔子这样的聪明人,到了湖北,也会受到一个普通客店老板的戏弄。湖北人对自己的才智,很自信,还有点自得。
在湖北的每个县市,几乎都有当地闻名的民间机智人物,这成为湖北民间文学的一大奇观。武汉的贱三爷、咸宁的钱六姐、鄂东的卢四运、鄂西的杜老幺……他们或是流浪城市的打工仔,或是生活在乡村的长短工,或是科举不第的读书人,或是出口成章的才女。他们各有各的智慧,有的对抗老板和财主,有的专门惩治昏官,有的爱打抱不平,有的喜欢吟诗作对。他们故事的结局使人忍俊不禁,采取的方法常常让人拍案叫绝。
民间机智人物往往在物质生活、社会地位上处于弱势,但他们却以非凡的智慧战胜对手。那些高高在上的官僚,自以为是的富人,在民间故事中则往往成为人们嘲弄的对象和抨击的靶标。一些巧打官司的故事,如《半边铜钱》、《哑巴的告词》、《雪冤》、《爷爷髁膝包上长了疮》等,就集中反映了老百姓的政治斗争智慧。
民间故事不仅讲着好玩,而且在现实生活中有着特定的功能。对老百姓来说,家庭是最重要的生活空间,柴米油盐是生活的主要内容,家庭和谐是生活幸福的基本保证。所以,故事中的智慧,常常体现在选女婿、挑儿媳等日常生活事务中。如《巧使婆媳和》、《贤妻》等故事,就告诉了人们化解家庭矛盾的巧妙方法,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湖北的民间才智故事中有一种特别的类型:巧对诗文对联和巧猜谜语。故事中的那些妙联绝对、四言八句,凝聚了历史上一些文学精品、珍品,在让人拍案叫绝的同时,也开启了民众的文学才华和丰富的想象力。湖北地区从古到今能够出现大量的文化名人,与这种重视人文的传统应该有某种内在的联系。湖北民间才智故事中,还有不少用来“掰”人的,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往往以一种与生俱来的机智与灵感将对手置于尴尬的境地,使听故事的人发出会心的大笑,为其琐屑的日常生活提供最好的精神调料。
老百姓在生活中每天会碰到许多无可奈何之人、无可奈何之事,但是湖北人有一种人生的智慧,就是用乐观主义来面对困难。他们通过讲故事来传承祖先的智慧,传授生活的经验,鼓舞生活的勇气,寻找精神的快乐。一方水土一方风俗,在才智故事中,凸显出湖北人好动脑、灵活机智的文化性格。“珊瑚水晶都不足论,智慧的价值胜过珍珠。”《圣经》中这句希伯来人的古谚,用在湖北的民间才智故事上,可以说恰如其分。古人讲着这些充满智慧的故事,跨过了悠悠岁月,在湖北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我们今天在这忙忙碌碌、心浮气躁、追名逐利、疲于奔命的世界中,读读这些智慧故事,学习先人的心态和先人的智慧,收获更多的“才”,一定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洒脱、更智慧一些。
编者
2010年2月春节前夕于桂子山
湖北地处中国中部,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是中国南北交通的枢纽,号称“九省通衢”。早在七八十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西周时期,湖北地区曾有许多方国,后来其中的楚国兼并群雄,成为雄踞南方的泱泱大国,问鼎中原,威震华夏,历八百年兴衰,创造了灿烂的楚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湖北民间文化的底蕴非常丰厚,除了以江汉平原为主体的荆楚文化外,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还与周边文化不断融合,形成了秦楚文化、巴楚文化、夏楚文化、吴楚文化等亚文化圈。湖北民间文化传统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元素,既保存了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同时也具备多元文化的风格。
湖北的民间文化资源很早引起了学界的注意,许多文化工作者上山下乡,辛勤采录这些民间瑰宝。早在20世纪30年代,北京大学的《歌谣周刊》就曾发表过黄朴搜集的19首武汉蔡甸区的歌谣。50年代,大批文艺工作者深人民间,采录了许多歌谣与民间故事。如《湖北文艺》刊载的苏区革命歌谣,扬子江采录的《洪湖渔歌》等。1955年,中南人民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民间故事集《种桃老人》。宋祖立、吕庆庚、夏昭明等搜集整理的民间长诗《双合莲》和孙敬文等搜集整理的《钟九闹漕》,于1955年和1957年先后推出,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关注。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民歌运动中,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学院和中南民族学院等校中文系师生纷纷投入采风活动,出版了《土家族歌谣选》、《哭嫁歌》、《一人唱歌万人和》等民间诗歌集。
1979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恢复工作后,民间文艺事业进入了新的时期。1981年12月,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湖北分会正式成立。20世纪80年代初期,省民协在全省各地区举办民间文学骨干培训班,培训了300多名生活在基层、热爱民间文化又懂专业知识的队伍。在这个时期,省民协组织编写了三套丛书:一是《湖北民间文学资料汇编》14种;二是“长江民间文学丛书”——《巧媳妇》、《杜老幺》、《千古风流》、《山川佳话》、《桃花洞》等;三是按歌谣、谚语、故事、传说、寓言、笑话等按体裁分门别类编印的“研究资料选辑”。省民协召开的“全国机智人物故事研讨会”、刘不朽采录的《鄂西情歌》和胡崇峻采录的长诗《神农架<黑暗传>》等,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根据国家安排,湖北民间文化工作者将主要精力投入《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编撰工作。据1991年粗略统计,湖北省在普查中共采录故事2.4万余篇,歌谣15万多首,谚语60多万条。编印成书的故事资料本43种,歌谣资料本34种,谚语资料本38种,其中正式出版的有25种。湖北三个集成的省卷本均已完稿出版,受到人们的好评。在民间文学普查工作过程中,发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民歌手和故事讲述家。如五峰县的刘德培、宜昌的刘德方、成宁的仙人爹、长阳县土家族的女故事家孙家香等。还出现了伍家沟故事村、吕家河民歌村、青林寺谜语村等民间文化资源特别丰厚的村庄。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民间文化保护与研究工作揭开了新纪元。2004年中国加人了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民间文化的发掘与保护工作由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湖北省的民间文化采录与保护工作围绕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展开。到目前为止,湖北省公布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第一批为98项,第二批为66项,第三批为106项。2009年9月,由湖北省牵头申报的中国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首个人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传统节日。这些非物质文化代表作的发掘,表明湖北的确是一个民间文化资源非常丰厚的大省。
我们的这套丛书,正是在湖北丰富的民间文化蕴藏中精选出来的。值得说明的是:由于许许多多热爱民间文化的各界人士,尤其是省民协培养的大批骨干,像辛勤的蜜蜂一样,长期在深山老林、田间地头、高山平原、河湖港汊不懈地工作,才把湖北民间文化的精华从老百姓的口头传承转向书面记载,其中许多著名采录工作者,如龚发达、王作栋、李征康、胡崇峻、郑伯成等,还有一些不计名利默默工作的组织者,如江云、李继尧、韩致中、傅广典等,以及长期从事湖北民间文化研究的刘守华、李惠芳等,可以说他们都是湖北民间文化事业的功臣。我们今天在欣赏这些美好的民间文学作品时,理应向他们,还有那些创作和传承这些作品的人们致敬!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慧眼识真金,决定将这些来自民间的口头文学作品精心挑选出一批来出版,这不但传承了民族的文化遗产,还能丰富我们今天的生活,给我们以教育和娱乐,使我们再次享受祖先的精神创造,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华中师范大学民间文学教研室是全国五个民间文学博士点之一,也是文化部表彰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保护先进集体之一,教研室师生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这一任务,从湖北20世纪80年代以来编印和出版的大量民间文学资料中,精选出了这些作品。希望能够达到传承民族文化遗产、丰富读者精神生活的目的。当然,由于时间和资料的限制,遗珠之憾可能在所难免,敬希读者批评指正。
陈建宪
2010年3月7日子武昌桂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