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中,“古惑”一词,指人诡计多端、机警善变、脑袋灵活,本带有褒义。可“古惑”与“仔”相配,就变成了贬义词,多指人言行举止反社会传统,个性另类张扬,外表古里古怪,脾气喜怒无常,与原先社会上所称“问题少年”有点相类。而在当今社会,“古惑仔”竟然大显身手,成为具有某种“明星作派”的焦点人物。
虽然“古惑仔”的存在,似乎给这个社会增添了几分虚幻的光彩,但他们毕竟不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和脊梁。一个盛产“古惑仔”的年代,还不能算作是一个成熟的年代,不能算作是一个深刻的年代。而这正是笔者在将2004年迄今所写的时评文章选编成册的过程中,所得出的感悟。
本书内容包括:跪式洗头消费的是人格尊严、变110为社会公众服务号码的示范意义、包容马加爵父母是社会进步的表现、重视长春人质事件的标本意义、天价挂号费拷问医疗公正、“纪念日英雄”折射民族健忘症、喜见国人把休假视为一项人权、拒绝“血汗工厂”的破冰意义、逼农民工成“讨薪创意大师”、“符号化英雄”在给改革挂“倒档”、“环保自救”何以渐成常态、“太平绅士”能否诱升社会道德水准……
自序
世态万象
跪式洗头消费的是人格尊严
变110为社会公众服务号码的示范意义
包容马加爵父母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重视长春人质事件的标本意义
天价挂号费拷问医疗公正
“纪念日英雄”折射民族健忘症
喜见国人把休假视为一项人权
拒绝“血汗工厂”的破冰意义
逼农民工成“讨薪创意大师”?
“符号化英雄”在给改革挂“倒档”?
“环保自救”何以渐成常态?
“太平绅士”能否诱升社会道德水准?
“为我们的冷漠付费”
一万个“一公斤”意味着什么?
叫停福利腐败能否引发“骨牌效应”?
孤苦的“公敌”只配受“草根温暖”?
“欣月童话”不能只有高潮没有反思
“8000米以上”的“非常道德”
为瑞贝卡挑战职场“明规则”喝彩
我恨在食物链的高层晃来晃去的人
“4万张零钞”与“‘嗟来’之侮”
“赞助费”、“冰敬”、“揭牌敬”
无奈的“道德底线后移”
上级部门为何不敢力挺“无红包医院”?
“把城管比母亲”凸现社会进步的“尺度后移”
公证,又一个濒临失陷的诚信堡垒?
“精英”和“草根”应重归一条船
敬老院“一日扫八遍”与“快闪式学雷锋”
洪战辉会不会成为易碎的“道德瓷器”?
第33块纪念石值得国人泪涕纷飞吗?
“疑似摊派”是对慈善热情的盲目开发
“火炉”帽,摘也无聊,抢也无聊
社会堕落时穷人堕落更快?
破解“看病贵”不能靠“脑筋急转弯”
“每人发1000元”:荒诞却很沉重的民生诉求
奥巴马也“仇富”
我国贫困线标准应加速与国际接轨
国庆盛典有助于提升国家认同意识
记住公元2009年的“匹夫一怒”
文化春秋
大学是否也该推迟创世界一流的时间表?
“师道”只剩下“尊严”吗?
“没问题”其实是个大问题
陈省身追悼会哪来的这么多“纪律”?
“胶带封嘴”与吓成结巴
为什么96%的青少年对春节“没感觉”?
“五壮士”退出语文教材是“现代社会的需要”?
做个问心无愧的讲师是值得尊敬的人生选择
“拉杆书包”与“压缩童年”
坚辞百万年薪揭了高薪聘请的短
“登科”盛典与价值错乱
获诺贝尔奖只奖一个专用停车位?
科学家莫当自己是“世外高人”
“美丽距离成功更近”何以成为孩子们的“至理名言”?
耶鲁大学校长为何12年不带研究生?
有多少“教育枝桠”被无情剪除?
“中国制造”能否催生本土的“10万屋顶计划”?
套房里遛不出“千里马”
多讨一个“空心汤团”有何益?
“高校变脸”为何让人“心惊肉跳”?
拿一杯水作车夫的工钱?
“汉芯”丑闻,怎能没人道歉?
“令人痛苦的失误”与“令人感动的宽容”
“混入丐帮搞调研”
让“阳春白雪”露出“下里巴人”的笑脸
基于科学家个人勇气之上的集体狂欢
“企业家的娱乐精神”与“大众的幸福指数”
港大考试为啥能如此“漫不经心”?
“住猪圈励志”易生“勾践式人格”
“状元当托”与胡适拒认“博士茶”
“高薪跳蚤”与“大树进城”
让“平民视角”为大学校长“导航”
放过“兔唇嫣儿”,关注“兔唇之神”
大学课堂上何时能“谈笑有鸿儒”?
“超女选秀”的先天性荒唐和价值迷惘
会是一个“令人喷饭”的《红楼梦》吗?
孔子像:商业标准,还是儒学标准?
舆论呼吁爱心助学是“无知”吗?
平民学校:聆听88年前的洪亮声音
先圣“标准像”是谁的“屠龙宝刀”?
“退回体制”不是破解“史铁生现象”的良方
怀念那男女生同楼住宿的年代
不要轻易丢掉民族身份的“识别卡”
向“睡屋顶”的戴维斯校长致敬
别拿“观众口味”为《黄金甲》壮胆
余秋雨不看“封号”看“眼神”的深意
作家“明星化”的社会根源及其价值迷失
学术传播青睐“下蛋公鸡”的启示
如今我们应该怎样欣赏大学?
红楼总导演能拒绝“捌出来的驴”吗?
我为什么要力挺“新版红楼”总导演?
路易丝校长不会让自己的学生被热晕
侯耀文的身后“包袱”该怎么抖?
“政府公祭”错在拉传统文化“陪酒”
从“魏晋清谈”之嬗变看“大学群英辩论会”
“天价”靠前,“国学”靠后
别用可疑的“现代感”来唐突“孔子们”
叶泉志不敌“段元星”体现时代进步
让学术“古惑仔”说话,天塌不下来
“读史热”:市场而非史学的胜利
“日本于丹热”:传统文化的“虚火外浮”
“感恩门”事件撩拨了哪根脆弱的神经?
央视“魔鬼的床”上哪来的“犟驴子”?
袁隆平与“富豪榜”何干?
名人为何热衷于“博客纠错”?
寄生新媒体:文学蝶变的曙光?
从北大“逐客令”想到“穆罕默德唤山”
学术反腐亟待引入“耶鲁标准”
孔子塑像拯救不了“温度计大学”的灵魂
文学需要“现场比赛”,更看重“经典镜头”
学术明星面对挑战应循“雷鲍夫法则”
“庄家”的孔子与“散户”的孔子
谁会向钱学森先生伸手要分?
“范跑跑”眼镜的“另类价值”
当教授的翅膀系上了黄金
15次国际奥数冠军何以换不回一个菲尔兹奖?
美国家长为啥也热衷“送子入学”?
“诺奖焦虑”与“武大丑闻”
温总理的“内疚”是一道严肃考题
更可怕的是大学的“学术破产”
官场管窥
对“广告征议案”的冷思考
天价买村官成为一种现象值得警惕
“萧规”何妨“曹随”?
治一治“形象工程冲动症”
人大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值得期待
别让“执政能力”沦为流行语
网民评选“十大教训”的破冰意义
动辄上书总理不是好现象
“权威机构”乱拍胸脯有什么玄机?
执法者何以像个胆怯的“小媳妇”?
高温预警应有制度化防范措施跟进
公权对峙,公众利益晾一边?
八年告倒贪官,惨胜还算胜利吗?
安监局长应该如何做“深刻检讨”?
谨防贪官利用民意“先发制人”
温总理“话要倒过来说”中有深意
“体重反腐论”何以“怪得很”?
纷至沓来,到“白宫”取什么经?
“短信民意”何以沦为一种“管理秀”?
根治“三门干部”的“民意恐慌症”
贪官的“身份相称论”与“羡腐思贪症”
政府如何沦为制污企业的“保镖”?
贪官生活腐化怎能用“此外”一笔带过?
遥想西周贵族的“行贿铭”
在“监管”中“暴富”是一种耻辱
谁给派出所无故打人开“成本清单”?
“豪华办公”背后的“象箸效应”
有感于比尔·盖茨先生笑对抗议者
有领导“密道”,则无百姓通衢
贪官为啥盼着去戴维营休假?
“什锦八宝饭”:从“亲民”到“民亲”
奥运来了,我们怎样塑造大国形象?
批评不是对一个民族的羞辱
有真记者“食腐”方有假记者“寄生”
媒体追问不能止于问哭发言人
责任追究:宁要“口水仗”不要“糊涂账”
让我们坚信“你的‘反对’有效”
网民登庙堂莫忘江湖本色
“两会”报道需要一把“冷静扇”
所有的“腐败逻辑”都是自欺欺人的鬼话
政府预算公开一小步,公民意识提升一大步
市场掠影
棍打屁股是何种培训方式?
呼吁加强对民用高科技产品的立法管理
经济强县头顶“贫困帽”的尴尬
航班延误率不降反升源于“乘客闹事”?
商家拿“劣根性”开涮更应受到谴责
“团购悍马”新闻被证伪又如何?
瞧,老板们要“子日诗云”了!
药品交易会何以“不谈价”?
有感于洋商眉飞色舞讲“关系”
“房产新政”与“四菜一汤”
“工会不闹事”与“保安不如狗”
煤老板为何只怵“最后一响”?
咄咄怪事!“曝光”等于“做广告”?
惩治开发商逼迁也是救市
“活拔绒”事件给我们带来哪些警示?
“同居论”能雷倒房产泡沫吗?
喜见国人把休假视为一项人权
以前看《新闻联播》国际新闻报道,当重大事件发生时,西方一些国家元首赶赴现场处理问题,相关报道中经常会提到“中断休假”一词。每每听了,都觉得纳闷:身为国家领导,遇到非常情况赶到最前线是天经地义的,“中断休假”有什么值得特别强调的呢?就好像中国人舍弃休息日加班加点干工作一样,只要“革命工作”需要,谁都没二话,太正常不过了。所以,总觉得国人的思想觉悟就是不一般,连西方元首都比不上。
后来随着对休假制度的关注越来越多,渐渐知道,早在1948年12月,第三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中就提出人人享有休息和定期带薪休假权。在西方,休假实际上已经成为人们享受的基本人权之一,神圣不可侵犯。因此,无论是国家元首还是普通公民,为了公共事务而放弃休假,理所当然被认为是一种奉献和牺牲,值得褒扬。
其实,在我国,公民的休假权和受教育权、就业权等一样,也是受到《宪法》确认和劳动法等法律保护的一项基本人权。但是,长期以来,无论是政府管理者还是劳动者本身,都缺乏对休假权的足够认识和尊重。作为组织之一员,劳动者自身的休假权意识十分淡薄,在“一切行动听指挥”的惯性思维下,为了工作而主动或者被动放弃休假权被当作理所当然的事,甚至由此来判定人们的思想觉悟。在很长时间里,政府还大张旗鼓地表彰积劳成疾甚至倒在工作岗位上的典型人物。
近年来,政府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突出,也在实际工作中越来越得到落实,对落实公民休假权的关注和努力就是典型一例。黄金周的出台、双休日的实行、法定假日加班工资政策的制定、强制带薪休假制度的酝酿等等,使人们越来越体会到某种被尊重和保护的幸福,对于工作与休假的关系也有了新的认识。
刚刚过去的这个国庆长假,53岁的四川省市级劳动模范张和平第一次在都江堰风景区一连住了5天,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5天使他“感觉像年轻了十岁”。而在以前,他为了显示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总是在加班中度过节日。他感慨地说:“休假是自己应该享有的一项权利,我为社会创造财富,也理所应当拥有一段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张老汉的话表明,国人对休假权的认识正在发生质的变化。正如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所说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已经认识到休假就是自己的一项人权。”
尽管黄金周休假制度还残存着拉动内需的功利目的,但是,毕竟国人对休假权的认识有了质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还体现了国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发生着某种程度上的质的变化,那就是更加珍惜生命和健康,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更加看重生命的意义。这实在是个可喜的进步!
拒绝“血汗工厂”的破冰意义
商务部对轻重烧镁、矾土等六类产品明年出口配额的招标工作即将展开。与以往不同的是,在企业投标资格审查栏中,除商务部规定的时间内企业的出口业绩外,还首次将企业是否为职工按时足额缴纳养老、失业等各项社会保险,生产企业是否达到国家环保标准,企业近三年有无违法记录、违规行为等,纳入出口配额招标资格审查行列。(2005年12月8日《新京报》)
一直以来,不少企业工厂为了牟取暴利,无节制地降低成本,肆意盘剥员工的血汗钱,甚至不惜违法乱纪、破坏生态环境,逃避社会责任。“血汗工厂”就是这些企业的真实写照。为了促进企业的规范化、现代化建设,我国外贸工作中,曾要求纺织品出口企业“必须承担社会责任”,但并没有明确写到相关条款之中。如今,商务部将六类产品出口配额招标资格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直接挂起钩来,应该讲带了个好头,具有破冰意义。 其一,拒绝“血汗工厂”有助于厘清有关部门的错误认识。很长时间以来,有关部门似乎认为“血汗工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是有贡献的。殊不知,以低廉的成本获得竞争力和资本积累,实际上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融人世界经济大格局的障碍性力量,也导致越来越多的劳资纠纷,威胁着社会和谐与稳定。从国际范围看,“血汗工厂”已越来越受到从合作商到消费者的普遍抵制。
其二,拒绝“血汗工厂”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作用,有助于规范企业行为,促进工人待遇提高和合法权益保护,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帮助企业正确认识促进经济发展与保障基本人权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现代企业理念。
其三,拒绝“血汗工厂”有助于提高中国产品和中国企业的竞争力。拿纺织品为例,近年来,一些国家逐渐在进口条件中设置了环保技术标准、产品技术标准和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中国企业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取胜,就必须以现代企业的高标准要求自己,完善自身的社会责任体系,多在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质量上下工夫,而不是单纯凭借廉价劳动力成本取胜。
总之,商务部此举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不过,这只是走出了有限的第一步。笔者认为,应该将承担社会责任作为所有企业的普适性要求。商务部不应仅对六类出口产品生产厂家提出要求,还应将这种要求扩大到所有出口产品生产厂家;有关部门也应借鉴商务部的做法,对中国所有企业作出同样的要求。P9-11
我们正处在一个价值多元、思潮纷乱、行为多样的年代。按说,这样的年代理应能够活跃人的思想、启迪人的智慧,使人们变得更加深刻、理性和生动。然而,盘点这几年社会上发生的种种事件,尤其是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点点滴滴,除了给人眼花缭乱的感觉外,很难有收获之喜悦。
“棒打屁股”的企业文化、房价泡沫中的专家雷言、金榜题名后的登科盛典、作品抄袭决不道歉、短信海选泛滥、红楼选秀大肆炒作、先贤标准像纷纷出台、政府公祭此起彼伏、明星学者信口开河、天价国学班粉墨登场、国学热中的虚火外浮……种种令人应接不暇的出位言行伴随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著,一股脑儿拥到公众面前。
这其中,尤为引入注目的是北大教授抛出的孔子是“丧家犬”、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的另类观点,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引来“板砖”无数。起先,似乎还有点学术争鸣的样子,到后来自然而然异化为鸡毛蒜皮的戏谑与调侃,成为批评者与被批评者同台演出的充满娱乐精神的作秀。伴随着原先的疑似价值的丧失,一个个赚取了知名度的“学术明星”冉冉升起。
粤语中,“古惑”一词,指人诡计多端、机警善变、脑袋灵活,本带有褒义。可“古惑”与“仔”相配,就变成了贬义词,多指人言行举止反社会传统,个性另类张扬,外表古里古怪,脾气喜怒无常,与原先社会上所称“问题少年”有点相类。在传统社会里,“古惑仔”显然是不受欢迎的,是被打压的社会群体。不过,时代在变化,在当今社会,“古惑仔”竟然大显身手,成为具有某种“明星作派”的焦点人物。或许,是古怪中透出的几分“邪气”,适应了现代人追求另类体验的社会心理吧。
然而,这毕竟是一种泡沫式的社会现象,虽然“古惑仔”的存在,似乎给这个社会增添了几分虚幻的光彩,但他们毕竟不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和脊梁。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盛产“古惑仔”的年代,还不能算作是一个成熟的年代,不能算作是一个深刻的年代。而这正是笔者在将2004年迄今所写的时评文章选编成册的过程中,所得出的感悟。
照例,我要对读者朋友说一声“对不住”,因为这本集子里没有鸿篇巨制也缺乏深思熟虑,没有精心雕琢也缺乏匠心独运,只不过是一条“水底的鱼儿”直抒胸臆地吐出的几串泡泡而已,很难对专家学者、高端人士的口味,大约只能给同为水底之鱼的人士闲来一读。这是很不好意思的。
感谢我的爱人这些年里对我的宽容,她用她的忙碌和操劳表明了对我“不务正业、不干家务”的行为的理解与支持。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平时所冒的“泡泡”大多被编辑作了删改,这次大体上都补齐了,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算是“以清眉目”吧。
是为序。
2010年9月于随心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