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华上下五千年全知道(超值金版)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雅瑟
出版社 企业管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以时间为经,以人事为纬,纵横交织,五千年历史尽览无遗!

翻开本书,就如同展开一幅中华文明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生动浅显的语言和栩栩如生的图片所讲述的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将把读者带进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历史长廊!

本书是以历史人物为主线,以他们左右朝政、参与变革、指挥战争的某些片断编纂而成的。全书力求通过真实详尽的历史事件,向读者揭示出圣人先哲的思想理论、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和金戈铁马的雄浑豪迈,进而展示出他们个人的文治武功、计谋韬略和荣辱功过。使我们这些后人能够从中悟出王朝更迭的原因、战争胜负的因素和兴国富民的道路。

内容推荐

在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这片土地上,数不尽的帝王将相纵横天下、道不完的英雄豪杰慷慨悲歌、叹不已的志士仁人笑傲岁月、咏不过的时代骄子豪情万丈,留下了自己的深深印迹,万世流芳、千古传诵!

本书以时间为序,从远古的史前文明说起,一直叙述到公元2010年,在所有的同类书里是时间跨度最大的,这也是本书的第一个特点。其次,本书与同类书相比,虽都是选取历史片段、勾勒历史故事,但本书的选取面是非常宽泛的,从而使本书的信息量颇为庞大,这是本书的第二个特点。再次,本书在叙述时,力求尊重史实,不妄加评论,让读者做阅读的主人,去思考、去感悟……这是本书的第三个特点。最后,本书在讲述一些历史故事时,不仅考证了正史,也辨析地引用了一些稗官野史、逸闻趣事,从而使本书的叙述角度更为客观,这也是本书的最大特色之一。总而言之,本书是一部集知识性、趣味性、通俗性为一身的中国历史普及读物。

目录

第一辑 考古大发现

 元谋人

 山顶洞人

 河姆渡文化

第二辑 远古的神话

 盘古出世天地分

 女娲造人的传说

 燧人氏钻木取火

 伏羲顿悟画八卦

 五谷诞生农耕始

 神农尝百草写书

 夸父追旭日化山

 始祖黄帝的诞生

 炎黄二帝战蚩尤

 仓颉受启发造字

 黄帝铸鼎飞上天

 宁封升天为制陶。

 颛顼帝“绝地天通”

 嫦娥奔月寂寞寒

 情深泪洒湘妃竹

第三辑 天下为家之始

 大禹治水“禹域”安

 舜禹成禅让绝唱

 涂山大会铸九鼎

 启继位天下为家

 启钧台大会诸侯

 太康昏庸丢王位

 少康中兴复夏朝

 暴力昏庸的夏桀

 商汤求雨甘霖降

 鸣条大战夏桀败

第四辑 青铜和甲骨文的朝代

 成汤建商定制度

 盘庚迁殷殷商盛

 傅说拜相辅武丁

 武丁征四方中兴

 世界第一位女帅

 商纣王荒淫残暴

第五辑 一个真实的西周

 太伯让王建吴国

 周季历开疆辟土

 周文王勤勉治歧

 姬昌囚禁演周易

 伯邑考舍身救父

 姜太公渭河钓鱼

 周武王伐纣灭商

 武王建周封诸侯

 周公一日三吐脯

 周公东征平叛乱

 周公制礼规言行

 中西交流第一人

 国人暴动厉王逃

 烽火戏诸侯亡国

第六辑 大气磅礴的春秋战国

 周平王东迁洛邑

 郑庄公小霸天下

 管鲍之交见真情

 齐桓公称霸中原

 庆父乱鲁终自杀

 管仲病榻言论相

 齐桓公饿死宫中

 五羖大夫百里奚

 重耳逃难终返国

 中原霸主晋文公

 城濮战退避三舍

 秦穆公称霸西戎

 一飞冲天楚庄王

 孙武杀妃练女兵

 吴王夫差让霸主

 卧薪尝胆越吞吴

 兔死狗烹文种死

 富可敌国陶朱公

 赵魏韩三家分晋

 卫商鞅变法强秦

 孙膑装疯斗庞涓

 围魏救赵齐军胜

 “退兵减灶”马陵战

 苏秦说六国合纵

 张仪施诈术连横

 蔺相如完璧归赵

 渑池会针锋相对

 负荆请罪将相和

 触龙说服赵太后

 信陵君窃符救赵

 李冰主修都江堰

第七辑 轴心时代与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诗经》

 道家创始人老子,

 庄子白日梦化蝶

 儒家创始人——孔子

 亚圣孟子

 荀子著书立新说

 兼相爱与交相利

 屈原痛沉泪罗江

第八辑 封建社会始于秦

 赢政诛杀吕不韦

 荆轲刺秦不复还

 王翦使计谋灭楚

 齐国降与天下统一

 赢政始称“始皇帝”

 度量衡与货币一统

 “车同轨”与“书同文”

 秦修长城开灵渠

 李斯上《谏逐客书》

 蒙恬伐匈奴置郡

 世界第一高速路

 秦始皇巡游天下

 焚书坑儒文化劫

 张良博浪沙刺秦

 李斯赵高沙丘谋

 赵高专权杀李斯

 指鹿为马臣欺君

 大泽乡农民起义

第九辑 楚汉相争

 项梁项羽勇起义

 刘邦杀白蛇反秦

 破釜沉舟勇救赵

 赵高政变杀二世

 子婴复仇诛赵高

 刘邦乘虚入关中

 买人心约法三章

 鸿门宴刘邦脱险

 韩信忍受胯下辱

 项羽分封十八王

 萧何月下追韩信

 汉刘邦暗度陈仓

 背水一战勇破赵

 楚汉订立鸿沟约

 战垓下霸王别姬

 乌江边霸王自刎

第十辑 大汉天朝

 刘邦分封同姓王

 匈奴白登困刘邦

 吕雉封诸吕为王

 周亚夫平叛七国

 文景之治汉朝兴

 汉武帝独尊儒术

 张骞奉命通西域

 李广到死难封侯

 战匈奴卫青扬名

 霍去病封狼居胥

 司马迁发奋著史

 苏武牧羊不变节

 戾太子刘据冤死

 王昭君出塞和亲

 陈汤伐匈奴立功

 汉哀帝“断袖之癖”

第十一辑 失败的复古

 做皇帝王莽改制

 绿林赤眉大起义

第十二辑 东汉复兴

 战昆阳刘秀扬威

 登帝位“光武中兴”

 马援与马革裹尸

 班超与投笔从戎

 班超再度通西域

 王景治理母亲河

 班固班昭写《汉书》

 王充著《论衡》破佛

 发明家蔡伦造纸

 虞诩奇谋破羌兵

 许慎著《说文解字》

 两帝兴党锢之祸

 黄巾遍地大起义

第十三辑 三分天下

 刘关张桃园结义

 关东群雄讨董卓

 曹孟德趁势崛起

 挟天子以令诸侯

 孙策霸江东称雄

 屡反复吕布被杀

 青梅煮酒论英雄

 官渡之战袁绍逃

 关羽千里走单骑

 三顾茅庐《隆中对》

 诸葛亮联吴抗曹

 群英会蒋干中计

 诸葛亮草船借箭

 黄盖义献苦肉计

 诸葛亮巧借东风

 赤壁之战曹操败

 华容道关羽放曹

 赔了夫人又折兵

 诸葛亮气死周瑜

 收汉中刘备称王

 关羽败亡走麦城

 曹丕废汉建魏朝

 刘备称帝建蜀汉

 刘备托孤白帝城

 诸葛亮七擒孟获

 孙仲谋武昌称帝

 司马懿发动政变

 司马昭诛杀魏帝

 孙峻专擅吴朝政

 “乐不思蜀”的阿斗

 司马炎代魏建晋

 晋师灭吴成一统

第十四辑 流水的朝代

 贾南风飞上枝头

 八王之乱晋室衰

 刘渊称皇帝建汉

 永嘉之乱洛阳陷

 司马邺长安称帝

 石勒襄国建后赵

 陶侃搬砖志不遗

 敦煌石窟的开凿

 五胡十六国纷立

 冉闵称皇帝建魏

 慕容三代建前燕

 前燕破邺灭冉魏

 苻坚一统北中国

 淝水之战苻坚败

 慕容垂叛秦建燕

 刘裕代晋朝建宋

 生内乱文帝登基

 螳螂捕蝉大夏亡

 北魏太武帝灭佛

 北魏凿云冈石窟

 冯太后改革魏政

 拓跋宏迁都洛阳

 女中豪杰花木兰

 萧道成灭宋建齐

 萧衍废和帝建梁

 梁武帝出家为僧

 胡太后祸乱魏政

 宇文泰崛起霸权

 北魏分成东西魏

 西魏军攻占江陵

 高洋称帝建北齐

 陈霸先平叛建陈

 宇文觉建立北周

 北齐凿石窟刻经

 周灭齐统一北方

 宇文邕灭佛治世

第十五辑 文苑奇葩

 放浪的竹林七贤

 建安七子

 一代才女蔡文姬

 《三都赋》洛阳纸贵

 一代医圣张仲景

 华佗妙手医疾病

 曹植七步做成诗

 裴秀与制图六体

 三绝画圣顾恺之

 干宝撰写《搜神记》

 书法巨匠王羲之

 不为五斗米折腰

 范缜撰写《神灭论》

 祖冲之与圆周率

 地理学家郦道元

第十六辑 短命王朝——隋朝

 杨坚代周建大隋

 荒淫皇帝陈后主

 杨坚派将灭陈朝

 三省六部定隋制

 隋文帝下诏定礼

 隋朝大军败突厥

 隋朝创科举制度

 耍阴谋杨广弑父

 李春修造赵州桥

 杨广开凿大运河

 隋炀帝三征高丽

 翟让起义在瓦岗

 窦建德河北起义

 宇文化及杀杨广

第十七辑 盛世中华——唐朝

 李渊太原府起兵

 李世民东征西讨

 再反唐李密身死

 玄武门兄弟相残

 房谋杜断佐太宗

 魏征直谏唐太宗

 唐文成公主人藏

 唐三藏西天取经

 隋唐药王孙思邈

 唐太宗贞观之治

 六祖慧能出民间

 武则天杀女求后

 武则天自立为帝

 狄仁杰与武则天

 韦后效武后摄政

 李隆基起兵讨韦

 唐睿宗再当皇帝

 睿宗始置节度使

 唐玄宗开元盛世

 鉴真东渡日本国

 三千宠爱在一身

 李林甫口蜜腹剑

 “茶圣”著《茶经》

第十八辑 繁华过后

 安禄山无耻拜母

 安禄山起兵叛乱

 马嵬驿士兵哗变

 郭子仪平定叛乱

 李想雪夜袭蔡州

 唐懿宗笃信佛教

 满城尽带黄金甲

 阿保机建契丹国

 李存勖建立后唐

 孟知祥建立后蜀

 石敬瑭无耻称帝

 徐知诰建立南唐

 晋辽开兵后晋亡

 刘知远建立后汉

 郭威代北汉建周

 周世宗柴荣改革

 政治不倒翁冯道

第十九辑 艺术的天堂

 初唐四杰少英才

 洒脱不羁的“草圣”

 千古谪仙李太白

 唐朝诗史杜子美

 “吴带当风”吴道子

 富丽堂皇唐三彩

 怀素和尚的“笔冢”

 柳宗元“永州八记”

 语言巨匠韩昌黎

 自居易居易不难

 顾闳中画夜宴图

第二十辑 多难的王朝

 赵匡胤黄袍加身

 太祖杯酒释兵权

 女中豪杰萧太后

 “斧声烛影”太祖死

 宋太宗消灭北汉

 杨业雁门关血战

 宋真宗泰山封禅

 包青天铁面无私

 赵元昊建立西夏

 范仲淹改革失败

 王安石主持变法

 阿骨打建立金国

 皇帝书法家赵佶

 辽朝皇帝亲征金

 宋江方腊大起义

 金联大宋灭辽国

 李纲东京保卫战

 “靖康之变”北宋亡

 赵构称帝建南宋

 耶律大石重建辽

 精忠报国的岳飞

 千古第一奸秦桧

 南宋金绍兴和议

 辛弃疾夜人金营

 宋孝宗受困于“孝”

 宋光宗绍熙内禅

第二十一辑 连年战火中的文明

 皇帝与《太平御览》

 司马光一心著史

 苏东坡多才多艺

 欧阳修“文学变革”

 《清明上河图》传世

 大宋才女李清照

 千古绝唱《示儿》诗

 毕异发明泥活字

第二十二辑 呼啸而来的草原之风

 铁木真统一蒙古

 蒙古军攻灭西夏

 一代天骄死军中

 宋蒙联手灭金国

 蒙哥继位蒙古汗

 旭烈兀西征建国

 忽必烈争夺汗位

 文天祥丹心一片

 忽必烈建国大元

 世界最大的国家

 马可·波罗游中国

 元朝建帝师制度

 元太子真金之死

 忽必烈平叛乃颜

 元仁宗尊儒改制

 南坡之变英宗死

 三帝纷争天下乱

 元修宋辽金三史

第二十三辑 曲尽意犹长

 戏剧鼻祖关汉卿

 元曲状元马致远

 杂剧专家郑光祖

 放浪形骸的白朴

 科学巨匠郭守敬

 《文献通考》考典章

 朱思本绘《舆地图》

第二十四辑 专制兴盛的朱明王朝

 挑动黄河天下反

 朱元璋崛起江淮

 陈友谅兵败被杀

 元帝遁元朝灭亡

 朱元璋登基封王

 功臣葬身功臣楼

 胡蓝之狱株天下

 稀奇古怪文字狱

 南北举子争科考

第二十五卷 大国盛衰记

 朱允炆建文改制

 朱棣发动靖难役

 三宝太监下西洋

 朱棣迁都北京城

 明成祖五征蒙古

 土木堡英宗被俘

 于谦保卫北京城

 朱祁镇复辟帝位

 朱厚照荒淫无度

 朱厚熄专好道教

 杨继盛弹劾严嵩

 戚继光驱逐倭寇

 海青天备棺上书

 西洋和尚利玛窦

 顾宪成东林党议

 梃击和红丸及移宫

 木匠皇帝朱由校

 朱由检铲除魏党

 李自成陕北起义

 袁崇焕冤屈被杀

 洪承畴失节降清

 张献忠攻取襄阳

 闯王李自成进京

 崇祯帝自缢景山

第二十六辑 文明的圣火

 解缙编《永乐大典》

 李贽反封建思想

 汤显祖“临川四梦”

 施耐庵与《水浒传》

 《三国志通俗演义》

 李时珍论药著书

 《金瓶梅》刊行全国

 三言二拍成就高

 吴承恩写《西游记》

 徐光启学贯中西

 宋应星大义著书

 徐霞客与母同游

第二十七辑 没落的王廷——清朝

 努尔哈赤建后金

 努尔哈赤宁远败

 皇太极登基建清

 多尔衮迁都北京

 郑成功收复台湾

 忠臣孤子黄宗羲

 顾炎武终生抗清

 顺治帝册封达赖

 雄才大略康熙帝

 康熙三征噶尔丹

 雍正设谋夺皇位

 清朝大兴文字狱

 雍正暴卒圆明园

 乾隆皇帝下江南

 土尔扈特部东归

 马戛尔尼见乾隆

 中国第一贪和珅

 林则徐虎门销烟

 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二十八 辑历史的交叉与转折

 太平天国大起义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火烧圆明园

 洋务运动不洋务

 容闳促成留美生

 李鸿章签卖国约

 中与日甲午大战

 康有为公车上书

 中国第一家银行

 光绪帝戊戌变法

 中国第一所大学

 义和团扶清灭洋

 八国联军侵中华

 慈禧无耻签辱约

 革命团体遍全国

 黄兴的革命生涯

 革命先驱孙中山

 假维新“预备立宪”

 慈禧临死杀光绪

 清末帝溥仪登基

第二十九辑 封建王朝的最后文明

 乾隆与《四库全书》

 吴敬梓讽刺清政

 蒲松龄茶换故事

 曹雪芹与《红楼梦》

 写意大师吴昌硕

 甲骨文重见天日

 三大小说谴清政

 《阅微草堂笔记》

第三十辑 探索与跋涉

 严复翻译《天演论》

 辛亥年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的建立

 《新青年》上海创刊

 新文化革命运动

 中国共产党诞生

 孙中山北京去世

 南昌起义第一枪

 红色根据地建立

 朱毛井冈山会师

 二万五千里长征

 卢沟桥“七七”事变

 平型关大捷杀敌

 日军南京大屠杀

 台儿庄血战胜利

 百团大战扬军威

 相煎急皖南事变

 中共七大的召开

 抗日战争的胜利

 假和平重庆谈判

 台湾省重回祖国

 辽沈战役的胜利

 淮海战役的胜利

 平津战役的胜利

 百万雄师过大江

第三十一辑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开国大典欢乐颂

 志愿军抗美援朝

 总理提万隆精神

 长江第一桥通车

 第一次核爆成功

 中国第一条地铁

 第一颗氢弹爆炸

 南京大桥的通车

 东方红一号升空

 恢复联合国席位

 尼克松访问中国

 中国第五大发明

 毛主席北京逝世

 粉碎“四人帮”集团

 十一届三中全会

 南极科考站建立

 戈尔巴乔夫访华

 三峡工程跨世纪

 香港特区的成立

 澳门特区的成立

 西部大开发启动

 中国的人世之路

 万众一心战非典

 神五的发射成功

 青藏铁路的通车

 全面取消农业税

 “嫦娥一号”探月宫

 世界最长跨海桥

 北京奥运会开幕

 “神七”的成功降落

 六十周年大阅兵

 上海世界博览会

试读章节

武王消灭了暴虐的纣王后,为了安抚殷民,采取了软硬两手策略。在占领朝歌之后,武王马上全部释放了纣王拘押的人民,并把纣王屯积的粮食分发给了贫弱之民,还及时地表彰了被纣王迫害过的贤人,以显示新的政权不同于纣王的暴政。更重要的是,他一方面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在殷地,让商朝的旧人觉得周朝并没有灭亡殷商血脉的意思;另一方面,又把自己的三个兄弟,管叔鲜、蔡叔度和霍叔处分封在殷周围的管(今河南郑县)、蔡(今河南上蔡)和霍(今山西霍县),用以监视殷地的武庚,史称“三监”。

周武王死,武王的儿子姬诵继位,是为成王。成王年幼,武王之弟周公姬旦摄政,代成王行事。这本是使周王朝保持稳定和发展的正确选择,谁知却因此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武王次弟管叔素有野心,企图继承王位,他对周公旦摄政殊为不满,乃四处散布谣言,声称周公“将不利孺子(指成王)”;煽动武王其他弟弟(蔡叔、霍叔等)公开与周公作对,并怂恿武庚及东方诸侯国反叛周室,妄图里应外合,颠覆周王朝政权。

管、蔡等人的所作所为,为武庚为代表的殷商旧势力进行武装叛乱打开了绿灯。武庚等人本来就对殷商的灭亡怀有刻骨仇恨,念念不忘伺机复辟,这时见有机可乘,便利令智昏,联合地处东方(今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安徽江苏北部地区)的一些诸侯国(徐、奄二国及熊盈氏的十七国),公开扯起了叛乱的大旗。在这个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周公旦肩负起巩固周王朝政权的历史重任。他面对内外交困的形势,镇定自若,大智大勇,决定采取断然措施,兴师东征,彻底平定叛乱。

当时有些诸侯对叛乱并不以为然,认为这不过是王室内部的小事,不愿意参加东征平叛的作战。同为王室重臣的召公对周公的作为也心存疑虑,态度消极。为了统一内部思想,顺利进行东征,周公专门发布文告《大诰》,说明平叛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在文告中,周公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周武王死后,国内不太平,殷王遗族利用周内部的动乱发动叛乱,王朝正面临天降大祸;在此危急时刻,他用大龟占卜,得到上帝旨意:用武力平叛是吉利的;他告诫周人及拥戴周室的诸侯,文王、武王创立的大业,必须继续下去,叛乱必须用武力平定;他已决心执行上帝的旨意,用兵东征,希望各诸侯及其臣属们,听从自己的领导。一起投入到东征平叛大业中来。

周公东征的第一个打击目标,是叛乱的策源地原殷商王畿地区。周公统率东征大军出动后,按当年武王伐纣的路线行军,兵锋直指邶地(朝歌北)。由于叛乱不得人心,加上东征军实力强大,所以周师一到,武庚的叛乱武装便全线溃败,武庚本人也落得个身首异处的可耻下场。与此同时,周分兵一路直取管叔驻地鄘(朝歌东),管叔负隅顽抗,驱众抗拒王师,但此举不啻以卵击石,自取灭亡。王室大军迅速击破了管叔的武装,占领了鄘地,杀死了叛乱的首恶者管叔。接着,周师又攻克了蔡叔驻地殷(朝歌西),活捉了蔡叔,把他囚禁在郭凌(一作郭邻)。至此,武庚和三叔发动的叛乱,很快地被平息了。

当武庚、三叔发动叛乱时,位处今苏北、皖北一带的淮夷也遥相呼应,“助纣为虐”。所以周公在征服殷商故地后,便决定东伐商盖和淮夷。这时辛公甲提议道:“大难攻,小易服;不如服众小以劫大”(《韩非子·说林上》)。周公从善如流,采纳了辛公甲的意见,决定先攻淮夷(也称九夷)。这些小国兵寡将微,武力不强,自然不是强大周师的对手。但淮夷在长期抗击商军的进攻中,也锻炼了自己的战斗力,况且其地处淮河下游,地势低洼,河流湖泊纵横,周师西来,车兵行动实受限制,不如在殷故地那么方便,人马也有水土不服的情况。因此,征伐淮夷的作战,并未像预料中的那样速战速决。但是面对困难,周公东征的决心毫不动摇,经过连续作战,终于征服了淮夷,“凡所征熊盈族十有七国,俘维九邑”(《逸周书·作雒解》),取得了东征之战第二阶段的胜利。

第三阶段是征讨“践奄”,将周王室统治推进到东方地区。在征服了淮夷诸小国后,周公再接再厉,挥师北上“践奄”,讨伐东方最后一个叛乱据点。奄,又名商奄,地居今山东曲阜一带,商朝时曾是东方一个比较强大的方国。周灭商后,奄国的势力没有受到削弱,武庚、三叔叛乱的爆发,奄也积极参与,成为周在东方的一个劲敌,所以自然是周公东征中的重要打击对象。此时周师已经占领了奄国西、南两面的邻国,对其构成战略包围,奄已处于完全孤立的不利局面。故当周师挟战胜之余威,进迫奄城时,奄君束手无策,只好被迫缴械投降了。奄国灭亡后,丰、蒲姑等山东北部诸方国也相继投降,周王朝的统治势力一下子扩大到了渤海黄海边上。至此,历时三年的周公东征,终于以胜利而宣告结束。

周公东征战争是武王伐纣战争的继续,对于周王朝的巩固和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东征胜利后,周公认为发生这次叛乱的主要原因是镐京的位置太偏于西部,远离商殷那里得来的土地太远,不利于对那里进行管理,所以决定在东边建立一个新的都城。经过占卜,周公认为洛邑(今河南洛阳)是个好地方,于是决定在洛邑建造一个新的都城——“东都”。

周公严格恪守文王、武王的遗训,节俭办事,不搞铺张。东都的规模很宏伟,它的内城是九里见方,外城是二十七里见方,一共花了九年多时间才建成,但是其中绝没有为追求享乐而建造的场所。周朝从此有了东西两个都城,原来的都城镐京称为宗周,表示那是周朝的根基所在;新建成的东都,定名叫成周,表示那是周朝建成以后修建的。成王依旧在镐京居住,做为控制东方的政治、军事重镇的东都由周公坐镇。从此,周朝长期稳定的局面开始形成。

周公为了周朝的事业,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把自己的经验写成文章,还制定了许多法令,礼法是维系统治者内部等级制度的,而刑法主要是用来镇压人民和奴隶的。周朝实行了这些法令,比以前更加稳定了。P36-37

序言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文明早已中断,而中华文明则一脉相承,历经几千年的风风雨雨,一路坚强地走过来。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远古传说到夏、商、周文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魏、晋,从十六国到南北朝,从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拼搏不息,创造出了无数辉煌的文明成就。可以说,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一个巨大的宝库,随时供我们从中汲取智慧和精神营养。

作为中国人,特别是对年轻的一代来说,了解中国过去所发生的大事,继承中国的文化传统,感悟中国人的生存智慧,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翻开本书,就如同展开一幅中华文明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生动浅显的语言和栩栩如生的图片所讲述的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将把读者带进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历史长廊!

值得观赏

商代的青铜文明独步世界,风采绝世;春秋战国诸子讲学,百家争鸣;大唐贞观之治开盛世气象,泽被后世;两宋文化繁华绮丽,风流蕴藉……

值得学习

盘古开天辟地的勇气和力量从何而来?科举制度怎样沿袭千年而不衰?成吉思汗的金戈铁马如何横扫欧亚?

值得发现

曹操为何被称为“乱世枭雄”?宋太祖“斧光烛影”的死亡之谜真相如何?燕王朱棣篡位有何难言隐衷?

回眸。历史的天空……

历史是不可能重复的,但历史又是一面镜子,这似乎是古往今来都承认的道理。在本书所收集的故事中,读者不难找到一些有借鉴作用的东西;在一些优秀的历史人物身上,我们也可以找到某些思想品格和道德情操,至今仍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知史达变,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注重用自己的历史去教育与鼓舞她的人民。因为对于她的人民而言,阅读历史故事不仅可以使他们熟知过去,了解民族的兴衰荣辱,而且还可以继承灿烂的文化遗产。发扬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历史的接班人,中华民族的子孙更应该以五千年历史为基石,以现在为起点,振兴民族,屹立于世界。

本书是以历史人物为主线,以他们左右朝政、参与变革、指挥战争的某些片断编纂而成的。全书力求通过真实详尽的历史事件,向读者揭示出圣人先哲的思想理论、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和金戈铁马的雄浑豪迈,进而展示出他们个人的文治武功、计谋韬略和荣辱功过。使我们这些后人能够从中悟出王朝更迭的原因、战争胜负的因素和兴国富民的道路。

滔滔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滚滚长江养育着华夏子孙,每一滴水都融人了祖先的因子,每一把泥沙都含有祖先肌体的成分。五千年悠悠而逝,我们的祖先业已成为匆匆过客,风化为历史的尘埃。但是,他们以其非凡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在中华广袤的土地上创造出了璀璨的华夏文明,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书就了辉煌。因而,我们希望读者将本书作为历史的缩影,到历史的长河中去重温大唐盛世,追溯大汉雄风!

编著者

2010年9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4: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