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时间为经,以人事为纬,纵横交织,五千年历史尽览无遗!
翻开本书,就如同展开一幅中华文明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生动浅显的语言和栩栩如生的图片所讲述的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将把读者带进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历史长廊!
本书是以历史人物为主线,以他们左右朝政、参与变革、指挥战争的某些片断编纂而成的。全书力求通过真实详尽的历史事件,向读者揭示出圣人先哲的思想理论、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和金戈铁马的雄浑豪迈,进而展示出他们个人的文治武功、计谋韬略和荣辱功过。使我们这些后人能够从中悟出王朝更迭的原因、战争胜负的因素和兴国富民的道路。
在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这片土地上,数不尽的帝王将相纵横天下、道不完的英雄豪杰慷慨悲歌、叹不已的志士仁人笑傲岁月、咏不过的时代骄子豪情万丈,留下了自己的深深印迹,万世流芳、千古传诵!
本书以时间为序,从远古的史前文明说起,一直叙述到公元2010年,在所有的同类书里是时间跨度最大的,这也是本书的第一个特点。其次,本书与同类书相比,虽都是选取历史片段、勾勒历史故事,但本书的选取面是非常宽泛的,从而使本书的信息量颇为庞大,这是本书的第二个特点。再次,本书在叙述时,力求尊重史实,不妄加评论,让读者做阅读的主人,去思考、去感悟……这是本书的第三个特点。最后,本书在讲述一些历史故事时,不仅考证了正史,也辨析地引用了一些稗官野史、逸闻趣事,从而使本书的叙述角度更为客观,这也是本书的最大特色之一。总而言之,本书是一部集知识性、趣味性、通俗性为一身的中国历史普及读物。
武王消灭了暴虐的纣王后,为了安抚殷民,采取了软硬两手策略。在占领朝歌之后,武王马上全部释放了纣王拘押的人民,并把纣王屯积的粮食分发给了贫弱之民,还及时地表彰了被纣王迫害过的贤人,以显示新的政权不同于纣王的暴政。更重要的是,他一方面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在殷地,让商朝的旧人觉得周朝并没有灭亡殷商血脉的意思;另一方面,又把自己的三个兄弟,管叔鲜、蔡叔度和霍叔处分封在殷周围的管(今河南郑县)、蔡(今河南上蔡)和霍(今山西霍县),用以监视殷地的武庚,史称“三监”。
周武王死,武王的儿子姬诵继位,是为成王。成王年幼,武王之弟周公姬旦摄政,代成王行事。这本是使周王朝保持稳定和发展的正确选择,谁知却因此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武王次弟管叔素有野心,企图继承王位,他对周公旦摄政殊为不满,乃四处散布谣言,声称周公“将不利孺子(指成王)”;煽动武王其他弟弟(蔡叔、霍叔等)公开与周公作对,并怂恿武庚及东方诸侯国反叛周室,妄图里应外合,颠覆周王朝政权。
管、蔡等人的所作所为,为武庚为代表的殷商旧势力进行武装叛乱打开了绿灯。武庚等人本来就对殷商的灭亡怀有刻骨仇恨,念念不忘伺机复辟,这时见有机可乘,便利令智昏,联合地处东方(今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安徽江苏北部地区)的一些诸侯国(徐、奄二国及熊盈氏的十七国),公开扯起了叛乱的大旗。在这个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周公旦肩负起巩固周王朝政权的历史重任。他面对内外交困的形势,镇定自若,大智大勇,决定采取断然措施,兴师东征,彻底平定叛乱。
当时有些诸侯对叛乱并不以为然,认为这不过是王室内部的小事,不愿意参加东征平叛的作战。同为王室重臣的召公对周公的作为也心存疑虑,态度消极。为了统一内部思想,顺利进行东征,周公专门发布文告《大诰》,说明平叛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在文告中,周公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周武王死后,国内不太平,殷王遗族利用周内部的动乱发动叛乱,王朝正面临天降大祸;在此危急时刻,他用大龟占卜,得到上帝旨意:用武力平叛是吉利的;他告诫周人及拥戴周室的诸侯,文王、武王创立的大业,必须继续下去,叛乱必须用武力平定;他已决心执行上帝的旨意,用兵东征,希望各诸侯及其臣属们,听从自己的领导。一起投入到东征平叛大业中来。
周公东征的第一个打击目标,是叛乱的策源地原殷商王畿地区。周公统率东征大军出动后,按当年武王伐纣的路线行军,兵锋直指邶地(朝歌北)。由于叛乱不得人心,加上东征军实力强大,所以周师一到,武庚的叛乱武装便全线溃败,武庚本人也落得个身首异处的可耻下场。与此同时,周分兵一路直取管叔驻地鄘(朝歌东),管叔负隅顽抗,驱众抗拒王师,但此举不啻以卵击石,自取灭亡。王室大军迅速击破了管叔的武装,占领了鄘地,杀死了叛乱的首恶者管叔。接着,周师又攻克了蔡叔驻地殷(朝歌西),活捉了蔡叔,把他囚禁在郭凌(一作郭邻)。至此,武庚和三叔发动的叛乱,很快地被平息了。
当武庚、三叔发动叛乱时,位处今苏北、皖北一带的淮夷也遥相呼应,“助纣为虐”。所以周公在征服殷商故地后,便决定东伐商盖和淮夷。这时辛公甲提议道:“大难攻,小易服;不如服众小以劫大”(《韩非子·说林上》)。周公从善如流,采纳了辛公甲的意见,决定先攻淮夷(也称九夷)。这些小国兵寡将微,武力不强,自然不是强大周师的对手。但淮夷在长期抗击商军的进攻中,也锻炼了自己的战斗力,况且其地处淮河下游,地势低洼,河流湖泊纵横,周师西来,车兵行动实受限制,不如在殷故地那么方便,人马也有水土不服的情况。因此,征伐淮夷的作战,并未像预料中的那样速战速决。但是面对困难,周公东征的决心毫不动摇,经过连续作战,终于征服了淮夷,“凡所征熊盈族十有七国,俘维九邑”(《逸周书·作雒解》),取得了东征之战第二阶段的胜利。
第三阶段是征讨“践奄”,将周王室统治推进到东方地区。在征服了淮夷诸小国后,周公再接再厉,挥师北上“践奄”,讨伐东方最后一个叛乱据点。奄,又名商奄,地居今山东曲阜一带,商朝时曾是东方一个比较强大的方国。周灭商后,奄国的势力没有受到削弱,武庚、三叔叛乱的爆发,奄也积极参与,成为周在东方的一个劲敌,所以自然是周公东征中的重要打击对象。此时周师已经占领了奄国西、南两面的邻国,对其构成战略包围,奄已处于完全孤立的不利局面。故当周师挟战胜之余威,进迫奄城时,奄君束手无策,只好被迫缴械投降了。奄国灭亡后,丰、蒲姑等山东北部诸方国也相继投降,周王朝的统治势力一下子扩大到了渤海黄海边上。至此,历时三年的周公东征,终于以胜利而宣告结束。
周公东征战争是武王伐纣战争的继续,对于周王朝的巩固和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东征胜利后,周公认为发生这次叛乱的主要原因是镐京的位置太偏于西部,远离商殷那里得来的土地太远,不利于对那里进行管理,所以决定在东边建立一个新的都城。经过占卜,周公认为洛邑(今河南洛阳)是个好地方,于是决定在洛邑建造一个新的都城——“东都”。
周公严格恪守文王、武王的遗训,节俭办事,不搞铺张。东都的规模很宏伟,它的内城是九里见方,外城是二十七里见方,一共花了九年多时间才建成,但是其中绝没有为追求享乐而建造的场所。周朝从此有了东西两个都城,原来的都城镐京称为宗周,表示那是周朝的根基所在;新建成的东都,定名叫成周,表示那是周朝建成以后修建的。成王依旧在镐京居住,做为控制东方的政治、军事重镇的东都由周公坐镇。从此,周朝长期稳定的局面开始形成。
周公为了周朝的事业,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把自己的经验写成文章,还制定了许多法令,礼法是维系统治者内部等级制度的,而刑法主要是用来镇压人民和奴隶的。周朝实行了这些法令,比以前更加稳定了。P36-37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文明早已中断,而中华文明则一脉相承,历经几千年的风风雨雨,一路坚强地走过来。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远古传说到夏、商、周文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魏、晋,从十六国到南北朝,从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拼搏不息,创造出了无数辉煌的文明成就。可以说,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一个巨大的宝库,随时供我们从中汲取智慧和精神营养。
作为中国人,特别是对年轻的一代来说,了解中国过去所发生的大事,继承中国的文化传统,感悟中国人的生存智慧,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翻开本书,就如同展开一幅中华文明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生动浅显的语言和栩栩如生的图片所讲述的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将把读者带进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历史长廊!
值得观赏
商代的青铜文明独步世界,风采绝世;春秋战国诸子讲学,百家争鸣;大唐贞观之治开盛世气象,泽被后世;两宋文化繁华绮丽,风流蕴藉……
值得学习
盘古开天辟地的勇气和力量从何而来?科举制度怎样沿袭千年而不衰?成吉思汗的金戈铁马如何横扫欧亚?
值得发现
曹操为何被称为“乱世枭雄”?宋太祖“斧光烛影”的死亡之谜真相如何?燕王朱棣篡位有何难言隐衷?
回眸。历史的天空……
历史是不可能重复的,但历史又是一面镜子,这似乎是古往今来都承认的道理。在本书所收集的故事中,读者不难找到一些有借鉴作用的东西;在一些优秀的历史人物身上,我们也可以找到某些思想品格和道德情操,至今仍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知史达变,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注重用自己的历史去教育与鼓舞她的人民。因为对于她的人民而言,阅读历史故事不仅可以使他们熟知过去,了解民族的兴衰荣辱,而且还可以继承灿烂的文化遗产。发扬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历史的接班人,中华民族的子孙更应该以五千年历史为基石,以现在为起点,振兴民族,屹立于世界。
本书是以历史人物为主线,以他们左右朝政、参与变革、指挥战争的某些片断编纂而成的。全书力求通过真实详尽的历史事件,向读者揭示出圣人先哲的思想理论、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和金戈铁马的雄浑豪迈,进而展示出他们个人的文治武功、计谋韬略和荣辱功过。使我们这些后人能够从中悟出王朝更迭的原因、战争胜负的因素和兴国富民的道路。
滔滔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滚滚长江养育着华夏子孙,每一滴水都融人了祖先的因子,每一把泥沙都含有祖先肌体的成分。五千年悠悠而逝,我们的祖先业已成为匆匆过客,风化为历史的尘埃。但是,他们以其非凡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在中华广袤的土地上创造出了璀璨的华夏文明,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书就了辉煌。因而,我们希望读者将本书作为历史的缩影,到历史的长河中去重温大唐盛世,追溯大汉雄风!
编著者
201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