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能两次迈进同一条河流。在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都会出现巨大的转变。美国经济将经历长期的低迷,美国家庭将被迫增加储蓄、减少消费,大腹便便的美国消费者不得不痛苦地减肥了,但这又会对全球经济带来影响。一旦美国的消费减少,全球市场上就会出现一个巨大的需求缺口,而这将迫使中国寻找新的发展道路。
国家间经济冲突已在眼前,贸易摩擦如何应对?海外投资如何进行?中国如何平稳地崛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经济学家系列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
作者 | 何帆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人不能两次迈进同一条河流。在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都会出现巨大的转变。美国经济将经历长期的低迷,美国家庭将被迫增加储蓄、减少消费,大腹便便的美国消费者不得不痛苦地减肥了,但这又会对全球经济带来影响。一旦美国的消费减少,全球市场上就会出现一个巨大的需求缺口,而这将迫使中国寻找新的发展道路。 国家间经济冲突已在眼前,贸易摩擦如何应对?海外投资如何进行?中国如何平稳地崛起? 内容推荐 本书介绍了金融危机是“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如何退出扩张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如何控制已然不可避免的泡沫,如何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进行结构调整,如何解决高房价问题,如何解决失业问题,如何解决老龄化问题,如何推动下一步的改革,“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如何避免主权债务危机,如何避免二次探底,如何改革全球金融体系;中国崛起时代,“中国与世界”之间,如何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如何懈决人民币升值问题,如何进行海外投资,如何解决即将到来的中欧、中美经济;中突,如何与全球经济互动,如何让自己的崛起之路更加顺畅——这一系列问题,作者都作出了自己的判断。 目录 自序 第一部分 金融危机西与东 导读 第一章 该死的金融危机 全球金融危机的幽灵 格林斯潘的遗产 引火烧身 该死的金融危机 迪拜错不当诛 解读美联储救市政策 世界经济最不稳定的因素仍然是美国 各有各的退出 全球经济调整的西方修辞术 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希腊危机恶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下一个主权债务危机在哪里? 帮倒忙的国际金融监管合作 反思宏观经济政策 第二章 东亚金融危机的历史教训 谁引发了东亚金融危机? 日本银行和东亚金融危机 危机传染到东南亚 第二部分 变化、冲突与应对 导读 第三章 变动中的力量格局 美国金融危机将引起全球化的退潮 “脱钩论”给了东亚一种错误的安全感 黄金时代、镀金时代和黑铁时代 大国自稳 新兴大国争的是第二名 中国到非洲做什么? 人口涨落国家浮沉 扎进西方世界心脏的一根毒刺 未来100年 矛和盾的军备竞赛 第四章 20余年出口梦 “中国制造”的标签意味着什么? 穷人的创新 鞋子可能是高科技,但电脑绝对不是高科技 出口病 为什么美国国会如此反华? 中国开放服务美国开放投资 富士康之后的汛期预报 第五章 人民币汇率争议。 走自己的路,让人民币升值 汇率浮动以动谋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瞄准人民币:糟糕的枪法 错误的目标 警惕汇率成为中美谈判中打不开的死结 冰箱里的人民币汇率 第六章 不以险棋争胜负 为什么要成立一家独立的外汇投资公司? 中国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应该买什么? 不以险棋争胜负 第三部分 泡沫与改革 导读 第七章 是泡沫总会破灭的 泡沫有了,啤酒在哪儿? 利好在发酵泡沫正狂欢 谁说房价只涨不跌 房地产的沙堆 全球化列车晚点城市化列车超员侣 什么会刺破中国的房地产泡沫? 第八章 最后一次改革 底线 应对失业洪水点亮改革之灯 近看是V,远看是w 保增长并不一定能促就业 中国经济,留下来补课 第二代改革为什么如此困难? 在我们衰老之前的最后一次改革 后记 试读章节 2007年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引发了一场严重的全球经济衰退。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2009年,全球GDP增长率将降至0.5%,其中发达国家的增长率为-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估计,全球金融体系因亏损导致的资产减记约为4.4万亿美元。按照2008年的水平计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的全球资产减记规模相当于过去37年的政府开发援助(ODA)的总和,美欧金融机构的资产减记规模相当于其GDP总和的13%。 早在2006年年底,美国南部一些阳光明媚的地方,房地产价格就已经开始下跌了。那时,我们以为这不过是一场局部的房地产危机。但是,我们错了。2007年上半年,一些专门发放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纷纷破产,那时候,我们以为这不过是由于金融机构不够谨慎引发的次级贷款危机。但是,我们又错了。到了2007年8月,我们才突然醒悟: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到来了。 2007年8月9日,欧洲央行为区域内的银行体系提供了950亿美元的紧急贷款。此前,法国巴黎银行旗下的3只基金损失惨重,被迫停止了基金的赎回。这一坏消息引起了欧洲银行体系的恐慌,流动性迅速枯竭。仅仅一个星期之前,巴黎银行的首席执行官博杜安·普罗特(Baudouin Prot)还信誓旦旦地称,该银行在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上仅有少量投资。在欧洲央行的历史上,像这么大规模的资金注入还是第一次,即使是2001年发生“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欧洲央行也只是向市场提供了690亿美元的资金。欧洲央行之所以果断出手,是看到欧洲的银行体系在弥漫的悲观情绪下已经瘫痪。银行之间互不信任,没有人知道哪家银行可能还隐藏着巨额的亏损。希望借人资金的银行数量超过了希望发放贷款的银行数量,由此造成了隔夜拆借利率的上升。2007年8月9日,欧元区隔夜拆借利率猛升到4.7%,达到2001年10月以来的最高水平,比欧洲央行的基准融资利率高出了0.7个百分点。 欧洲市场流动性紧张的局面很快蔓延到了美国市场。联邦基金利率(即商业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上升至5.375%~5.5%,远远高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下称美联储)设定的5.25%的目标利率。美联储通过两次公开市场操作向市场上投放了240亿美元,这是惯常规模的两倍。这样做是为了将准备金注人银行体系,从而缓解利率上升的压力。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就在2007年8月7日美联储公开市场操作委员会的公告里面还提到,尽管金融市场波动较大,对有些家庭和企业的放贷条件收紧,但经济仍然会持续增长。 P6-7 序言 人能感受冷暖,也能感受悲欢,但是,在感知历史的巨大变化时,我们常常会变得迟钝、犹豫。当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国的广播中断了正常节目,紧急插播这条新闻,结果很多听众打去电话抗议,因为他们没能知道当地的橄榄球赛究竟是哪个球队赢了。很多中国人也是在2008年lO月之后才感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不少企业家谈道,自己从乐观到悲观的转变,就是在2008年国庆节前后。国庆节之前,大家还觉得形势大好,国庆节之后,好像灯突然被拉灭,一下子找不到北了。可是,美国金融危机并不是在2008年10月才爆发的。2006年年底,美国的房价已经开始下跌。2007年年初,一批发放次级按揭贷款的房地产金融机构纷纷破产。2007年8月,各国央行联手救市,向银行体系注入大量的流动性,试图消除市场上的恐慌。到这时候,我们已经可以准确无误地判断,这是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了。然而当时绝大多数中国的学者和官员仍然认为那只是发生在美国的事情,对中国不会有太大的影响。2008年第四季度,中国经济经历了急剧的下滑,但到2009年年初,就开始出现反弹的迹象了。全世界的汽车都卖不出去,生产汽车的企业一家家倒闭,中国居然能在2009年卖出1300多万辆汽车,还把别人生产汽车的企业都买过来了;全世界的钢铁产量都在下跌,唯独中国的钢铁产量逆风上扬;全世界的房地产泡沫都已经破灭,唯独中国的房价一涨再涨。不是说这是一次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吗,怎么这么快就离我们远去了呢? 2008年,两位著名经济学家肯尼思·罗格夫(Kenneth Rogoff)和卡门·莱因哈特(Carmen Reinhart)写了一篇很有影响的论文《这次不一样了:过去800年来的金融危机》。在这篇论文中,他们发现了一个规律:金融危机的到来首先表现为银行危机,银行危机带来经济衰退,然后为了防止经济下滑,各国政府增加财政支出,刺激经济增长,但最后的结果是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增加,主权债务风险大大提高。有趣的是,每一次当银行危机刚刚平息,主权债务危机尚未到来的时候,由于政府的经济刺激政策暂时发挥了作用,经济下滑的势头得到了遏制,人们都会产生一种幻觉:这一次可能跟上一次不一样了,这一次的金融危机似乎没有那么严重。遗憾的是,当我们认为这一次不一样的时候,很可能是我们看错了。我们之所以看到了V形反弹,或许是因为我们站得太近,如果我们退后两步,看得更广,或许,我们就会发现,V的后面还跟着V:全球经济仍然存在着二次探底的可能性。我们正走在悬崖峭壁的边缘,但是,山中的浓雾让我们看不清楚,我们还以为自己走在平坦的大路上。当太阳出来,迷雾散去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我们离悬崖的边缘只有数尺之遥。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或许,这一次的确不一样了。人不能两次迈进同一条河流。在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都会出现巨大的转变。巴菲特说过,只有在退潮的时候,才能看出谁没有穿泳裤。如今,全球经济退潮了,放眼一看,大家都没穿,全球经济都没有穿泳裤。过去20多年的黄金经济增长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或许,只有爆发一次科技革命,才能真正拯救全球经济。但我们至今仍然无法知道,哪一个产业才是未来的主导产业。美国经济将经历长期低迷,美国家庭将被迫增加储蓄,减少消费,大腹便便的美国消费者不得不痛苦地减肥了,但这又会对全球经济带来影响。一旦美国的消费减少,全球市场上就会出现一个巨大的需求缺口,而这将迫使中国寻找新的发展道路。 过去20年,有两个火车头拉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一个是全球化,另外一个是城市化。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的出口进入一个漫长而漆黑的隧道。全球化的列车晚点了。展望未来20年,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将是城市化列车。城市化带来的不仅仅是楼房和道路的建设,而且意味着生产要素在地域上的重新配置和优化,更多的农村人口将进入城市,服务业将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政府的政策将从片面追求GDP(国内生产总值)变得越来越关注社会公平,这将是一个巨大的转变。中国有句古话“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国的改革还没有走到九十里,我们可能刚刚走完五十里,忘记曾经有过的成绩,警惕仍然熟悉的“经验”吧!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何帆 2010年6月6日 后记 本文收录了我在过去几年里关于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一些研究心得。在写这些文章的时候,美国金融危机不期而至,而且一波接着一波,冲击着全球经济的每一个角落。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年代。本书中的文章,大多是为了跟踪全球经济的发展,并试图作出自己的判断。当然,我所交出的考卷只能算勉强及格。我的判断和预测中有很多失误的地方。或许可以说,这本书就是一本我自己犯错误的记录:我没有预测到2008年下半年中国经济下滑的幅度如此剧烈,也没有想到中国的经济反弹如此迅猛。对2009年失业和股市的预测,均有错误之处。能够称得上勉强及格,是因为时隔数年,回头来看,一些大的判断基本正确。我在2007年上半年就谈道,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即将到来。我们从2003年就呼吁,人民币汇率应及早调整。我们在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之前就建议,中国应采取更积极的外汇储备管理方式。至今,我仍然认为,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仍然存在着二次探底的可能性,美国是全球经济中最大的不稳定因素,中国的房地产泡沫迟早会破灭。这些判断,只能留待未来验证了。 在本书成书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变化太快,以至于很多数据、判断和预测,马上就过时了。比如,在写这本书中的一些文章时,中国的外汇储备还只有1.5万亿美元。为了避免阅读上产生歧义,我对原文进行了一些调整,比如原文中的“去年”、“今年”都改成了具体的年份,但是,更多的修改可能会带来学术上不诚实的嫌疑,因此,我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内容,当然也就包括了当时所作的很多错误判断。这些错误,将让我在今后的研究中更加“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同时,也算对读者有个交代。 感谢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师友们:余永定教授、张宇燕教授、邵滨鸿老师、高海红老师、姚枝仲博士、张斌博士、张明博士、徐奇渊博士等。我的进步得益于他们的提携与激励。也感谢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的王留全,中信出版社的沈家乐、徐立政,能够与热爱书、热爱思想的编辑合作,是每个作者最大的幸运。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